- 相關(guān)推薦
鋼琴基礎(chǔ)教學踏板分析報告
在鋼琴教學中,正確地運用踏板是上好鋼琴課的重要問題。一般說來,鋼琴有三個踏板,即左踏板、中間踏板和右踏板。在音樂教學中,左踏板、中間踏板很少運用。右踏板除了被叫做“持續(xù)音”踏板或“制音器”踏板之外,也經(jīng)常被稱作“弦音”踏板,這個踏板可以使鋼琴發(fā)出更優(yōu)美、更和諧的聲音。
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踏板的運用與表現(xiàn)音樂形象的密切關(guān)系,使學生在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加強對音樂的聽覺過程中,不斷提高運用踏板的能力。俄國著名鋼琴家安東?魯斯坦稱“踏板是鋼琴的靈魂”,這是很有道理的。他甚至還夸張的說:“能運用好踏板,就做到了演奏一首樂曲的四分之三!庇纱丝梢姡_地運用踏板是十分重要的。正確地運用踏板要以如下幾個方面為依據(jù):
一、以節(jié)奏為依據(jù)
踏板一般用在強拍或強音上,給一個寫明的重音增加色彩。例如,在貝多芬的奏鳴曲中踏板不需要用來連接,而只是為了加重強拍的和弦;肖邦的練習曲中則在強拍和次強拍上,用很短促的踏板來“點以下”,以加強低音部的重音。在演奏圓舞曲時,為了強調(diào)強拍,可以在第一拍上踩踏板,這樣可以保持圓舞曲的彈性。在教學中,特別在學生初學階段,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材練習踩踏板。例如,練習因節(jié)奏需要而踩踏板,踏板與聲音同起同落,可選柴科夫斯基的《兒童鋼琴曲集》中的“意大利之歌”;在音后踩踏板,以幫助旋律與和聲連接,可選用布格繆勒的《鋼琴進階25曲》中的“燕子。
二、以和聲為依據(jù)
一般說來,和弦變了,踏板也要隨之更換。這就要求教師在踏板教學中應當按照以下步驟來指導學生:
、僭趶椬噫I盤的同時,踩下踏板,通過這種方式來抓住第一個和弦;
、诋攺椬 下一個和弦時,抬起踏板,聽新的和弦聲音;
、墼阱N子重新打擊琴弦的一剎那,制音器應該停止原來和弦的聲音,當手指繼續(xù)按住琴鍵時,重新踩下踏板;
、茉谧屑汃雎犞蟊WC沒有以前和弦被留在新?lián)Q和弦的踏板中。學生只有按照以上步驟去做,才能使和聲比較清晰,才能使音樂具有透明感。例如:貝多芬《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和舒曼《幻想曲》的第二樂章等等,都需要運用這種更換踏板的技巧。
但是,由于有的學生入學時鋼琴基礎(chǔ)較差,加之教師生怕學生在初學階段對踏板運用不好,會使演奏效果更糟;或者因為學生手上的要求尚且達不到標準,不能再給他們增加腳上的負擔。這樣就勢必造成學生雖然彈了幾年鋼琴,演奏樂曲的水平也逐步地提高了,但還從來沒有接觸過踏板的結(jié)果。因此,學生也就不會觀察到踏板在音樂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甚至會錯誤地把運用踏板當作多余的、沉重的額外負擔。這對提高音樂演奏能力是極其不利的。
三、使音樂在反復中取得變化
對多次重復同一音樂主題作細微的變化處理,是音樂教育者所熟悉的19世紀音樂傳統(tǒng)。運用踏板使音樂在反復中產(chǎn)生變化的一個極好例子,是肖邦《奏鳴曲》中著名的“葬禮進行曲”。這首鋼琴曲中的呈示部在一個相當短的時間內(nèi)反復出現(xiàn),如果采用乏味的演奏方式,那么這首鋼琴曲將變得單調(diào)呆板。盡管肖邦把這段鋼琴曲的每次反復的呈示部都標以很弱的記號,但是,學生只是因循肖邦所作的“標記”,而不去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藝術(shù)想象力,也是彈奏不好這首鋼琴曲的。學生必須從實際出發(fā),恰當?shù)剡\用踏板,使每一次重復出現(xiàn)的呈示部都表現(xiàn)出音色、聲部和力度方面的細微變化。這樣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以色彩效果為依據(jù)
不同的作品要求不同的音樂色彩。我們必須認真研究作品的性質(zhì)以及它們所需要的聲音色彩,據(jù)此決定如何運用踏板。一般說來,為了使音樂清晰往往不用或少用踏板,以使聲音變得模糊。例如,在演奏格里格的《鋼琴抒情曲集》中的“特羅爾德豪根的婚禮日”時,右踏板可以踩下,保持四小節(jié),這樣,踏板的輕微模糊可以創(chuàng)造出神秘的氣憤。如果有些作品要求達到猶如微風輕拂的效果,或者要求均勻地減音量,那么,就可以用顫抖的踏板(即用腳不斷均勻地顫動)進行演奏。
五、以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不同風格的作品為依據(jù)
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不同風格的作品對踏板踩法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肖邦、德彪西的作品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因此他們的作品對踏板踩法的要求也不同。在這一點上,教師要向?qū)W生作詳細的講解,并做好示范。在這里我們著重談一下肖邦作品中踏板的運用特點:
、傩ぐ钸\用踏板來連接作品中的許多最終的和弦,目的是為了增加共鳴的效果,而不是幫助連奏;
②肖邦往往在音階段落中使用踏板;
③肖邦經(jīng)常運用踏板對一個旋律的和聲外音作經(jīng)過性的處理;
、芴ぐ逡话惚恍ぐ钣脕碓鰪娏Χ龋
、菪ぐ钔\用踏板來使和聲的連接變?yōu)槟:?/p>
、扌ぐ顚τ袑Ρ刃缘闹黝}旋律以有鮮明對比性的踏板踩法。
就目前狀況來看,鋼琴基礎(chǔ)課的踏板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些學生更換踏板的速度不夠快,不會運用踏板的最輕的“一抹”;有些教師不能合理地要求學生在和聲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旋律的變化而更換踏板,這是因為他們不善于處理音樂畫面,不善于求取必要的力度上的平衡。這種“學究式”的手法會產(chǎn)生“打嗝”的踏板效果。
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加強學生的聽覺訓練,同時,對學生腳的技術(shù)訓練也不可忽視。要求學生在運用踏板時,必須放松全身,使腿、腳、身體保持平衡,用腳掌的前部控制踏板。在換踏板時,則應盡量使腳掌盡量不離開踏板。對于那些在更換踏板時,用腳去敲擊踏板,由于腳和腿部肌肉非常緊張,而導致身體失去重心從而影響整個演奏的學生應當區(qū)別對待,多加輔導。另外,教師還必須注意的是,學生往往喜歡把踏板當作演奏中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以掩飾一些演奏上的錯誤。對于這一錯誤傾向應予以及時糾正。
【鋼琴基礎(chǔ)教學踏板分析報告】相關(guān)文章:
財務分析報告怎么寫「基礎(chǔ)」07-12
鋼琴教學心得06-15
教學案例分析報告06-05
教學質(zhì)量的分析報告04-17
【熱門】鋼琴教學心得03-12
教學質(zhì)量分析報告07-24
學校教學質(zhì)量的分析報告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