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觀課報告(必備7篇)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的觀課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的觀課報告1
柳林中心校第xx屆希望杯課堂教學展評活動歷時近兩周圓滿結束,我有幸在柳林四小觀摩了幾位五六年級的數學老師的教學,精心充分的準備,精彩有趣的課堂呈現,對我的印象很深刻,而且也給我的教學一些啟發(fā)和感悟。
教師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柳林三小靳老師執(zhí)教的《比的應用》一課時,采用分享式教學,把學習交給學生,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整節(jié)課,教師以有針對性的高效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或者獨立思考,尋找解答的方法。在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時主動走上講臺,像小老師一樣,有模有樣的分享想法,表達完后,其余的學生舉手提出不同的見解,學生之間展開激烈的`分享式交流活動,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學生得到更深的理解。分享式教學下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所以靳老師的課堂始終洋溢著濃厚的學習探究氛圍。新的理念指引教師更高效的課堂,更能最大的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努力的。
教師要有威信,不斷散發(fā)個人魅力,用熱情和激情點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在我校崔老師的課堂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崔老師一貫的幽默使整節(jié)課的氣氛都很輕松,學生學的很輕松快樂。在面對課堂上的新生成時,崔老師也會用機智的應對,給學生正確的點撥,巧用新生成促進學生更好的學。在我的課堂上我可以用小游戲、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插入視頻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我會用自己的認真默默的影響學生做個細心的人。
一節(jié)好的課是老師綜合能力的體現,在高效課堂的指引下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才會得到更好的發(fā)展與提高。作為一名教師要有不斷學習和反思的思想,學習先進的理念,反思如何促進學生更好的學。
數學的觀課報告2
幫四年級組年青教師備了一節(jié)折線統(tǒng)計圖,看到老師一遍遍磨課的過程,真像看到當年的自己。努力想著每一位前輩的話,覺得大家講得都很有道理,但到了自己這兒卻又不是那么回事兒。
在備課之初,自己想的最多的為什么要統(tǒng)計,學統(tǒng)計干什么?本課的設計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師生交往的互動、互學的教學氛圍,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個性發(fā)展的輔助者,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本課的生活素材發(fā)揮了無可估量的作用。涉及工業(yè)、農業(yè)、醫(yī)療、娛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統(tǒng)計,都要用到折線統(tǒng)計圖,真實的素材成為教材,物盡其用,F在的教學資源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以教材為依托,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書本數學的聯系是教師的著眼點。不同的教師對同一個學習素材會有不同的理解,在使用過程中也就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同一材料可以用得很充分,也有可能只是在形式上使用過而已。備課之初,新老師沒有考慮用生活中現有的材料,用教材上的`內容,但在試上對比之后,老師自己有了感悟,原來素材的作用如此之大。素材好比“原料”,在用足、用好的前提下,思考和挖掘這些“原料”應用價值,提高其質量,給教學資源“增值”。在考慮學生情感要素的狀況下進行催化、加工,形成優(yōu)質“產品”,從而為學生、為課堂服務。
讓濃濃“生活味”的素材散悠遠的“數學味”,喚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去幫助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我們在努力!
數學的觀課報告3
9月16日,在我校第一次數學計算課展示課上,我有幸聽了牛英麗、馮聰慧、周瑞霞、崔凱歌、尹科峰五位老師的課,很有感觸。有好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去好好學習的。
第一,感覺課上很輕松,表揚學生很到位。在牛英麗老師的課上,雖然是計算教學,但是聽起來一點都不累,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很高。我覺得不僅僅是老師講得好,引導得好,更重要的是牛老師講的帶勁兒,表揚學生表揚的更“帶勁”!坐在臺下,我能感受到她是從心底里表揚學生,而且表揚的很自然、大方。聽說在她的課上經常表揚學生,即使學生回答的很差,回答的和問題有偏離,她依然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表揚學生,去鼓勵學生。我覺得這一點是我要好好反思的,在我的教學中,當學生回答的不好時,我通常是再找學生回答,或者直接說他回答的錯了。現在想想,學生也是經過思考才回答問題的,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更應該鼓勵他們。這樣學生才會對學習有興趣。
第二,周瑞霞老師在整節(jié)課中始終保持微笑,無論發(fā)生什么狀況,她總是掛著微笑,而且讓我們感覺她是在欣賞學生,而不是在上課,我覺得這樣的課堂,這樣的老師才應該是學生最喜歡的。反思我自己的課堂,會對學生發(fā)火,雖然也會對學生偶爾微笑,但是課堂上怕學生紀律不好、不認真聽課,所以微笑比較少,搞得課堂氣氛很緊張。那么緊張的課堂氣氛,學生學得開心嗎?學生真的能學得好嗎?
第三,尹科峰老師處理練習的方法很好。學生做題前,強調“對”,而非“快”。學生做完題,她給學生一點點檢查的時間,也許學生往往就需要這么一點點的'時間,就能把錯的檢查出來。做錯的學生,尹老師是給他一次改正的機會,如果改對了,她還會去鼓勵這位學生。我想:做錯了的學生,下次做題肯定會很細心的。反思我平時看到學生簡單的口算錯了,我會發(fā)火,然后讓他訂正,F在覺得這樣的處理方法是很不恰當的,以后一定改正。
感覺自己在教學中好多地方都要好好改進,好好學習,取別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進步!
數學的觀課報告 5月13日下午第一節(jié)課,我聽了荀亞麗老師執(zhí)教的數學課《找規(guī)律》!墩乙(guī)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新增的一個內容,它蘊涵著深刻的數學思想,是今后學習生活最基礎的知識之一。荀老師在執(zhí)教這節(jié)課時,在遵循教材的基礎上,力求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新思想。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其成功之處在于充分體現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理念。激發(fā)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樂學。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設置和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荀老師在導入新課時,創(chuàng)設了去看小朋友們的節(jié)目表演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上的彩旗、花朵、燈籠、小朋友的隊伍的規(guī)律,不僅使學生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在自主探究中,認識規(guī)律。 例1環(huán)節(jié),老師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猜”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顏色?下一個燈籠是什么顏色?下一個小朋友是男孩還是女孩等,都是讓學生先自我感受,再聽取別人的意見。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獨立思考、自我嘗試、獨立猜想、和體驗成功的'機會。 三、動手實踐、激趣樂學 在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實踐。從中獲得知識,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使他們深刻地理解知識并有效地運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讓學生去實踐,去動口數、動口說、動手擺、動手畫、動腦想,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逐步抽象出數學概念,并掌握概念實質,變枯燥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激趣樂學。如讓學生找規(guī)律做運動,體現了新標準“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 總之,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標準》的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借助于信息技術的整合,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fā)展。 “左右”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體現《標準》的理念,讓學生從已有生活經驗出發(fā),學習身邊的數學,讓數學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因此,喬玉玲老師緊緊圍繞《標準》的理念,設計這一節(jié)課。本節(jié)課有以下特點。 1.整節(jié)課洋溢著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標準》中特別提出了“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目標,喬老師在這一方面作了積極的嘗試。本節(jié)課的宗旨是通過有趣的具體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領會左右。上課前播放節(jié)奏輕快活潑的兒歌,一方面,有效地消除了學生因許多陌生的聽課老師帶來的緊張情緒,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另一方面,通過“喜歡聽的請舉手!”“你舉的是哪一只手?”兩句話很隨意地使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進入教學情境,從而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為提高教學效果做了很好的鋪墊。此后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活動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游戲,如:摸一摸、動作游戲、對口令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緊密聯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過度自然。這些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留給學生廣闊的思考與交流的空間。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遇到困難或出錯,如果教師直接給出答案,學生一聽就懂,一過就忘。本節(jié)課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努力使學生自己發(fā)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我舉起右手,讓學生說一說我舉的是哪只手,有的學生說左手,有的說右手,這時喬老師并沒有立刻下結論,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袄蠋焺偛庞眠@只手寫粉筆字!薄袄蠋熮D過身去,就和我們一樣了!痹谒伎寂c交流中,學生體驗到了左右的相對性,同時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又如:判斷客車轉彎時到底是向哪邊轉,由于與客車面對面,有些同學會判斷錯,喬老師也沒有馬上下結論,而是提醒學生我們現在坐在哪里?(坐在客車上)再讓他們討論交流,在討論中他們都想說服對方。最終統(tǒng)一了意見:判斷客車往哪邊轉,要把自己想像成乘車的人。 推薦聽徐老師上了一節(jié)《認識平年、閏年》一課,教學難點是如何判斷平年和閏年。課上徐老師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發(fā)現平年、閏年排列的一般規(guī)律,學生很快就發(fā)現每4年會有一次閏年,知道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就是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但是在實際判斷時,我發(fā)現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有點迷糊,不知所以。課下分析了一下原因:發(fā)現學生對平年和閏年還不是太理解,還有計算能力差一點的學生對四位數除以一位數不是太熟練。 我在本班級上課,在學到這一處時,我改變了教學策略,首先我注重了學生對平年和閏年的理解,而不是要求學生生硬地死記,其次在知道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就是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后,我提出了我的困惑:除了用年份除以4、整百年份除以400這個方法,在判斷平年、閏年時還有哪些其它的方法?在學生討論后,他們發(fā)現:可以先記住一個閏年年份數,可以連續(xù)減4或者加4,所得的年份都是閏年。整百年份連續(xù)減400或者加400,所得的年份也都是閏年。 我驚喜地發(fā)現,在學生的思維充分地在全班得以共享后,學生判斷一個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時,他們不再迷糊了,他們會以自己喜歡的.便捷的方法,很快地說出自己判別方法和結果,讓我不由心里一樂,原來有些時候,學生反而是他們自己最好的老師,我的說教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這也讓我知道了,遇到困惑時,不妨把困惑留給學生,他們將會揮灑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星期三聽的乘法的初步認識這堂課,是學習乘法的基礎,也是幫助孩子們的思維由加法向乘法拓展的一個轉折點。因此謝琦把教學目標側重于乘法是如何產生的、乘法的意義以及怎樣的加法才可以變成乘法上來。圍繞著以上的思路,謝琦老師是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在引入部分,要求孩子們快速記錄加法算式,并算一算。通過前三個算式作鋪墊,在第四個算式時我特意只報了一個加數,讓孩子們去猜,另一個加數會是幾?為什么?這樣就自然地引出了相同加數,并且通過老師想報100個7相加,促使孩子們去思考,如何使這類題變得簡潔,這就讓乘法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同時還介紹了乘法的一些相關知識。這些設計可以說是一種思維的碰撞,容易激發(fā)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乘法產生親切感。 第二,本課的重點,也就是如何讓有相同加數的加法變成乘法。這里我引入了三幅圖,分別是兩間小房子、四棵樹、三堆圓。希望孩子們從圖中能直觀的意識到乘法是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在這里我通過圈個數,寫相同加數,讓孩子們感受到幾個幾相加除了可以用加法來表示,還可以用更簡潔的乘法來表示。無論是加法還是乘法都在解決同一個問題,這從根本上消除了某些孩子對學習乘法的畏懼之心。 第三,練習的`安排,也圍繞著教學目標的落實!靶茇垐D”、“秋千圖”都是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中到處都有相同加數求和的問題。讓孩子們先通過寫加法算式、再說出由幾個幾相加,最后寫出乘法算式,這是一個順應的過程,可以及時鞏固孩子們剛形成的學習成果。接下去的一組練習是判斷是否所有的加法都可以變成乘法。這一過程其實是一個逆向糾錯的過程,它及時打破了一些孩子知識上的負遷移。讓他們進一步認識到必須是相同加數的加法才可以變成乘法。 第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悟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我通過掌聲、數本子來引導孩子們關注生活中的乘法問題。讓他們去說在生活中還發(fā)現哪些可以用乘法來解決的問題,并配合一些圖片來拓展他們的思路,這正符合了數學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最后的總結,通過兩個疑問再次讓孩子們說出學習乘法的必要性,以及怎樣的加法才可以變成乘法,這一設計可以說是教學目標的又一次回歸。 【數學的觀課報告】相關文章: 數學的觀課報告09-17 數學觀課報告07-12 數學觀課報告07-23 觀課報告數學推薦02-06 初中數學觀課報告08-06 小學數學觀課報告08-02 數學研修觀課報告08-06 數學的觀課報告15篇(經典)09-17 初中數學觀課報告(優(yōu))08-23 2017小學數學觀課報告07-15數學的觀課報告4
數學的觀課報告5
數學的觀課報告6
數學的觀課報告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