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坎兒井的導游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坎兒井的導游詞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導游,常常要根據講解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一般是根據實際的游覽景觀、遵照一定的游覽路線、模擬游覽活動而創(chuàng)作的。我們應該怎么寫導游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坎兒井的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于坎兒井的導游詞1
各位游客來到吐魯番,人們不禁會問素有火洲風庫之稱,氣候極端干燥的地方,怎么會出現(xiàn)大片的綠洲其中有什么奧秘呢奧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兒井群,它猶如人體的血脈,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
奇妙的坎兒井,又在吐魯番分布最廣,成為生命之泉,常綠之源,澆灌著吐魯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參觀這一舉世聞名的灌溉工程。
坎兒井的結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游客們,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坎兒井樂園,首先請跟我前往坎兒井博物館去了解一下坎兒井的建造情況。
坎兒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勞動人民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據統(tǒng)計,吐魯番的坎兒井共有條,總長約公里,相當于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
坎兒井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學界的專家稱為地下運河,并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對于坎兒井您可能早有所聞,不過對它的結構也許不很清楚,現(xiàn)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
坎兒井古稱井渠,坎兒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里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
首先吐魯番盆地地勢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積就有平方公里,而且吐魯番四面環(huán)山,每年高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
當雪水流經戈壁時便滲入地下形成潛流,這就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那坎兒井又是怎樣建成的呢請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尋找到水源,然后每隔米至米打一眼豎井,井深十米至幾十米不等,將地下水匯聚,以增大水勢,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鑿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連接到遙遠的綠洲,才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
澇壩則是一個調節(jié)水量的蓄水池。
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幾十口,多則三百余口。
關于坎兒井的導游詞2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來到吐魯番,人們不禁會問:素有“火洲”、“風庫”之稱,,氣候極端干燥的地方,怎么會出現(xiàn)大片的綠洲?其中有什么奧秘呢?奧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兒井群,它猶如人體的血脈,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兒井,又在吐魯番分布最廣,成為生命之泉,常綠之源,澆灌著吐魯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參觀這一舉世聞名的灌溉工程。
坎兒井的結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們,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坎兒井樂園,首先請跟我前往坎兒井博物館去了解一下坎兒井的建造情況。
坎兒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勞動人民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創(chuàng)造出來的
一種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據統(tǒng)計,吐魯番的坎兒井共有1158條,總長約5000公里,相當于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坎兒井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學界的專家稱為“地下運河”,并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對于坎兒井您可能早有所聞,不過對它的結構也許不很清楚,現(xiàn)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矁壕欧Q“井渠”,坎兒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里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地勢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積就有2022平方公里,而且吐魯番四面環(huán)山,每年高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當雪水流經戈壁時便滲入地下形成潛流,這就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那坎兒井又是怎樣建成的呢?請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尋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豎井,井深十米至幾十米不等,將地下水匯聚,以增大水勢,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鑿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連接到遙遠的綠洲,才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澇壩則是一個調節(jié)水量的蓄水池。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幾十口,多則三百余口。上游的豎井較深,個別可達100米上下,下游的較淺,一般僅數米。坎兒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發(fā),這項工程實屬適應干燥氣候特點的'一種偉大創(chuàng)舉。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當地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構造之巧妙,讓人嘆為觀止。
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當我們乘車臨近吐魯番市時,就在那郁郁蔥蔥的綠洲的外圍戈壁上,可以看見順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有序地伸向綠洲。那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大家從高空俯視,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鏈,裝點著吐魯番這個古老卻仍青春煥發(fā)的地方。
坎兒井的建造原因→坎兒井的起源新疆概況旅游景點介紹·吐魯番葡萄溝
旅游景點介紹·尼雅遺址旅游景點介紹
各位游客,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坎兒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區(qū)干旱少雨,蒸發(fā)量大,而坎兒井是地下暗渠輸水,蒸發(fā)量小而流量穩(wěn)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這里的土屬鈣質黏土,挖好的坎兒井很堅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溫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而吐魯番地表溫度很高,雪水流經坎兒井后溫度自然上升,很適合澆灌農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與干旱的斗爭中,發(fā)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兒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兒井,構成了火洲的生命線和命脈,使新疆這個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積聚,從而成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關于吐魯番坎兒井的起源歷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漢代關中井渠說。這種觀點認為漢代時人們發(fā)明的“井渠法”傳入新疆,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坎兒井。第二種說法是跟林則徐有關。清末林則徐被充軍新疆后,1845年經過吐魯番,察覺當地炎熱少雨,于是就細查地勢水源,引導新疆人民根據自己所處的自然地理特點,發(fā)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種觀點認為坎兒井是2500年前由西亞波斯人首創(chuàng)而后傳人新疆的。當然,這三種觀點都有待考證。
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坎兒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與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們都發(fā)現(xiàn)了坎兒井。所以我們說坎兒井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是毫不過分的。直到今天,坎兒井還在為新疆吐魯番的農業(yè)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坎兒井明渠→坎兒井暗渠
參觀完坎兒井博物館,走出館外,可見道旁明澈的清泉,這便是坎兒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純水,它晶瑩碧透,倘若您伸手觸及,便會感到涼意陣陣,真是“晶晶亮,透心涼”。
坎兒井的暗渠要從洞中進入方可看到,只見渠水汩汩流淌,讓人感到無比欣喜。這樣的井渠在整個新疆大地有上千個之多,其地下河道總長度加起來比萬里長城還要長一倍,也遠遠超過了京杭大運河,成為“地下運河”。
游客們,今天的坎兒井,不僅是重要的水利設施,更是中外游客樂于觀賞
的一大人文景觀。尤其是坎兒井樂園內的一臺充滿新疆維吾爾族濃郁風情的民族歌舞表演,會使您心神蕩漾。那明快的節(jié)奏,輕盈的旋律,熱烈奔放的情緒,使您在欣賞之余,會情不自禁地加入他們的行列,學著維吾爾姑娘和小伙子的模樣邊唱邊跳,感受這歌舞之鄉(xiāng)的純真樂趣。各位游客,坎兒井樂園內那咳亮悠揚的歌聲已經唱響,下面就請大家趕快前去欣賞吧!
經過一天的愉快行程,我們的旅游活動馬上就要結束了。希望通過這次旅游,能給大家?guī)硪粋好的心情。我們真誠地期望大家再次光臨。謝謝大家!
關于坎兒井的導游詞3
坎兒井是古代新疆人創(chuàng)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xx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xiàn)雛形,以后傳到中亞和波斯。吐魯番地區(qū)共有坎兒井1100多道,年徑流量達2.94億立方米,它是綠洲的生命之源。坎兒井根據吐魯番盆地地理條件及水量蒸發(fā)特點,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農田,它由明渠、暗渠、豎井和澇壩四個部分組成。每條坎兒井的長短各不相同,長的可達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兒井是吐爾坎兒孜,它位于吐魯番市恰特卡勒鄉(xiāng)莊子村,全長3.5公里,日水量可澆20畝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
在吐魯番市西面大約10公里的亞爾乃孜溝中,坐落著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國都——交河故城。交河故城亞爾乃孜溝是遠古時代由于洪水沖刷而形成的一道河谷。經過數千萬年的沖蝕,大自然以它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在河谷中央留存下一個平面呈柳葉形的河心洲,長1650米,最寬處約300米。四周崖岸壁立,被一道100米寬,約30米深的河谷所環(huán)繞,形成了天然屏障。遠在3000年前,原始居民為避免野獸的侵害和防備部落間的戰(zhàn)爭,便選擇在這個河心洲上建造自己的家園。他們在堅硬的黃土層中掏挖出洞室居住,開鑿出通往河谷底部的通道,到河谷中取水和從事生產活動。當時他們使用的刮削器、尖狀器、石核、石片等石器和紅色彩陶片等,至今在地面上仍然可以采集到一些遺物。據《史記》所載,這些早期的土著居民屬于我國古代西北兄弟民族姑師人。唐太宗于貞觀十四年(640年)派侯君集平高昌,在此設交河縣,屬西州管轄;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也設在這里(640~658年),成為唐王朝進步統(tǒng)一廣大西域地區(qū)的大本營。后來隨著管轄范圍的不斷擴大,都護
府才西遷到龜茲(今庫車)。盛唐詩人李頎曾形象地描述過這里的戎馬生涯,寫下了“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的詩句。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這里曾為吐蕃所陷。以后,交河城又為回鶻高昌國屬地,設交河州。由于空間狹小,限制了發(fā)展,城池遂漸漸衰落,F(xiàn)在看到的交河故城是其鼎盛時期的規(guī)模,大體為唐代的遺存。臺地西北部是一片唐以前的古墓地,已被盜掘、破壞殆盡。建筑物集中在臺地東南部約1000米的.范圍內,其東、南兩面各有一個城門。建筑形式除沒有城墻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大部分建筑物包括寬大的街道,都是從原生土中掏挖出來的。窯洞是在原生土中直接掏出,平房則多是切挖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后用木頭搭頂。從殘留的柱洞看,有不少是多層建筑。有的下部是窯洞,上部是平房。板夾泥垛墻建筑物只占少數。有的下部是生土墻,上部是板夾泥垛墻。城內布局可以分為三部分:貫穿南北的一條大街把居住區(qū)分為東、西兩部分,大街北端則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以它為中心構成了北部寺院區(qū)。由于當地氣候極為干燥,城址又遠離水源,無法開墾耕種,因而城內的官署衙門、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遺址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如今游人至此,仍可以走街串巷,穿堂人室。像這樣歷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城遺址,在國內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
【坎兒井的導游詞】相關文章:
坎兒井的導游詞04-30
廣東深圳導游詞_導游詞04-24
寫頤和園的導游詞-北京導游詞07-24
清東陵導游詞-河北導游詞07-24
經典導游詞09-29
草原導游詞-草原導游詞300字05-30
襄陽古隆中導游詞_導游詞04-19
安徽旅游解說導游詞安徽導游詞12-30
關于唐山的英語導游詞-河北導游詞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