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足石刻臥佛導游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大足臥佛導游詞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游,有必要進行細致的導游詞準備工作,借助導游詞可以更好地宣傳景點,引導游客觀光游覽。那么問題來了,導游詞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足臥佛導游詞,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足臥佛導游詞1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華嚴三圣像雕造手法簡煉,氣勢磅然。他們頭頂崖檐,腳踏蓮臺,皆重額廣眉,悲憫豁達,給人以熟悉、親切之感。中間一尊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意譯為“光明普照”即“大日如來”。他頭上的“金剛頂儀”,為佛教密宗金剛界造像的一個重要特征。毗盧遮那佛的兩側分別是普賢和文殊菩薩。按造像儀軌,這龕造像應是文殊在左,普賢在右,但此地卻把他們的位置作了調換,從而來體現(xiàn)密教造像特有的儀軌——“理智攝入”,即:理性與智慧高度融和。
這龕造像是大足石刻寓力學、透視學原理于藝術構思的典型范例:
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級寶塔,手臂懸空支出1.2——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為使手臂不斷落,匠師們成功運用了建筑力學原理,大刀闊斧地刻出寬袖袈裟披肩掛肋飄逸而下,與其身軀相連,巧妙地將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正如木建筑中撐弓、斗拱的原理一般,使文殊手托的寶塔千年不墜。這樣的處理既合符力學原理,又不違背菩薩褒衣博帶、寬袍大袖的造像規(guī)律,同時還獲得了宗教的莊嚴感。
這三尊造像高達7米,雄偉超越。匠師們刻意將他們的.頭部加大,胸部縮短,小腳部位加長,而且身軀前傾二十五度,正好符合造像與觀眾之間的透視關系,使人仰首觀望時,感覺菩薩好像正親切地俯下身來,關注大千世界的蕓蕓眾生一般,叫人凡心皆息,祗敬皈命之誠油然而生。菩薩那種威儀奕奕、悲憫無盡的氣度得到了充分顯示。
華嚴三圣像背壁刻了八十一尊圓龕小佛,它們既豐富了整龕造像的構圖層次,又把三尊主像襯托得高大、完善,使整龕造像的氣氛顯得莊嚴、熱烈。
大足臥佛導游詞2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觀音在佛教的各宗派中都賦有一定職能,而眾生的苦難和煩惱多種多樣,眾生的需求和愿望也不盡相同,因此,能救眾生一切苦難的全能菩薩──千手觀音便應運而生。
一般說來,觀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稱“千手觀音”。常見的千手觀音多數(shù)是造三十二只手或四十八只手,以示觀音的三十二變相和四十八大愿,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來表現(xiàn),以達到“千”的涵義。
而我們古代的藝術家卻在這里打造了一尊擁有1007只手的,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為“天下奇觀”。造像采用縱橫交錯,上下重疊,反側相承,深涉錯落的布局,在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崖上,雕出這1007只手。
這些手纖細修長,千姿百態(tài),金碧輝煌,構成了一幅猶如孔雀開屏的絢麗畫面,令人眼花繚亂,心搖目眩。很多客人在驚嘆之余還愛問:為什么不剛好鑿1000只手,而要鑿1007只手?為什么不把這些手排列整齊一點?比如一排十只手,十排一百只手,一百排就剛好一千只手,這樣可以讓大家一目了然……我告訴他們,如果剛好刻1000只手,那么對“千”的理解就太狹窄了,“千者,多矣,無窮盡也”并非是指一千這個定數(shù)。而如果讓大家把她的手數(shù)清楚了就無多大意義了,大家就會覺得千手觀音也就不過有1000只手罷了。我們的藝術家想讓大家在看到這尊千手觀音時會產(chǎn)生她的手多得無窮無盡的'感覺。從而讓大家相信她的無所不及、無所不能,和法力的無邊無際?梢,這里的藝術家們真是“解經(jīng)深透,技高一籌”。
千手觀音手中所執(zhí)的各種法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南宋人民的生活用具,勞動工具,以及戰(zhàn)爭武器,在歷史文物考古上有著重要作用。
在千手觀音的每一只手中還有一只眼,她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自在菩薩”。“觀世音”即:普觀世界救苦救難之聲音。唐朝時,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人們在經(jīng)典翻譯和日常稱呼中,常去“世”簡稱“觀音”沿用至今。關于千手觀音的由來,據(jù)佛經(jīng)說:觀音發(fā)愿要造福于一切眾生,于是長出千手千眼。而在民間卻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說她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一手一眼為父王合藥治病,佛感其孝行,賞還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無邊,能拯救眾生;千眼象征其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民間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在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菩薩的三個生日期間,會有成千上萬的信男善女拜在她的足下。寶頂山有一個別名叫“香山”,可能就是因為歷來香火旺盛,有“香焚寶鼎”之說而得來的。
很多游客聽到這個故事之后都愛問:菩薩究竟是男還是女?菩薩在早期的形象基本都是男性的,但隨著人們對佛教的日益理想化和對天真、純潔、慈善、一塵不染的追求,要讓菩薩不脫離現(xiàn)實,除了要給其充分的親切感以外,還要給予其本身教義中所具備的素質,并且還需要從形象上加以體現(xiàn)。兒童比成年人天真純潔,婦女比男人溫柔慈善。因此菩薩就逐步女化、童化了。
在千手觀音的兩邊還有四尊小的造像,右邊為婆藪仙,左邊為吉祥天女。頭戴豬首者為金剛亥母,頭戴象首者為毗那夜迦,他們原為婆羅門教中的一對兇神夫妻,被千手觀音所降服。這里完全演變成了女像。另外,在千手觀音兩邊的角落還分別刻有一窮人和一餓鬼,表示陰陽兩界都能得到千手觀音的拯救。
千手觀音造像在中國佛教造像中比較普遍,但象這樣名符其實,立體的`石刻千手觀音卻世所罕見!爱嬋穗y畫手”,要畫出一百只不同形狀的手都很不容易,更何況在堅硬的巖壁上打刻一千多只,而且手的姿勢無一雷同,沒有一只手在當時被打壞,這真可謂是鬼斧神工,讓人嘆為觀止。
這龕千手觀音造像被譽為“世界石刻藝術之瑰寶”。
大足臥佛導游詞3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在佛教所有的明王中,他是唯一以慈悲相出現(xiàn)的,其他明王皆以憤怒相出現(xiàn)。他以能驅除諸般毒術,禳災去禍為特征。
龕中的孔雀兩翅張展,明王乘其背上,面容慈祥。
龕右壁刻有佛弟子阿難手持經(jīng)書念誦,旁邊有一比丘俯臥在地,后面枯樹中有蛇爬出。據(jù)佛經(jīng)載,莎底比丘出家為眾僧砍柴,被朽木中的黑蛇咬傷,毒氣遍身,悶絕于地。阿難向佛說起,佛告阿難──“有佛母明王咒,能滅一切諸毒怖畏災惱”。這組造像表現(xiàn)的是阿難正在為莎底比丘念誦明王咒,使其得以復蘇。
龕右壁還刻有阿修羅手執(zhí)旗幡,他有美女而無佳肴;左壁刻帝釋天有佳肴而無美女。他們相互嫉妒,爭戰(zhàn)不休。明王咒一誦出,戰(zhàn)爭立即平息。
壁下刻有虎、狼、毒蛇等兇猛之獸,表示孔雀明王咒能驅趕他們,消災免難。
這龕造像由于清乾隆年間,猛風拔樹,帶下石檐,故有些殘損。
孔雀明王和千手觀音這兩大密宗本尊,加上中間的臥佛,便形成了大佛灣整體造像的核心。
大足臥佛導游詞4
如果我們把寶頂山大佛灣的石刻比做“佛教基礎理論教材”,那么這龕造像就是這部教材的開宗明義第一篇,講的是佛教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佛教認為,一切事物均處于因果聯(lián)系中,依一定條件生起變化。佛教用這個觀點來詮釋世界、社會和人生,便出現(xiàn)了所謂的“因果報應,轉世輪回”學說。六道輪回圖即是這種學說的形象體現(xiàn)。輪回之“輪”,是指車的輪盤;“回”指車的轉動!拜喕亍笔瞧┯鞅娚纳懒鬓D永無終期,猶如車輪旋轉不停一般。抱輪的藍面巨人為轉輪王,四川人稱之為“無常鬼”!盁o常”是佛教哲學范疇中的一個名詞概念。如果我們把空間、事物縮到極限時就會發(fā)現(xiàn)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剎那變化,剎那生滅的,佛教把這種瞬息萬變剎那生滅叫做“無!。這里把“無常”這個詞人格化為“無常鬼”,讓它來掌握生死輪回,以示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皆不永恒。無常鬼怒目獠齒死咬輪盤,長舒兩臂緊鉗輪盤,象征業(yè)力不可逆轉,即:業(yè)力所致的報應、遭遇不以眾生意志為轉移。六道輪回圖共分四圈。(從里至外)輪盤的中心圈中坐著一修行者,從其心際飛出六道佛光,把整個輪盤劃分為六個部分。這是典型佛教唯心主義哲學理論的反映,表示“萬緣發(fā)于心,一切由心造!奔矗罕娚磺猩茞盒袨槎加伤枷胍庵舅苿樱l(fā)什么樣的心,就導致造什么樣的業(yè)。由于業(yè)力的性質不同,所得的報應也就各不相同,來世就會在不同境界之中輪回。佛教從來不認為宇宙間有任何操縱生命的力量存在,眾生的一切皆由自己的業(yè)力所致。發(fā)善心就造善業(yè),得好報;發(fā)惡心就造惡業(yè),得惡報。根據(jù)眾生生前的業(yè)因差別,在輪回中共有六種轉生的趨向,分別為“天道”、“阿修羅道”、“人道”、“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這六道均體現(xiàn)在輪盤的第二圈內。上中為天道。日月繞須彌山頂,頂上安宮殿,展示極樂世界;上左為阿修羅道。一三頭六臂之神,手擎日月,側有侍者,下有獻供者,表示享天福而懷嗔心;上右為人道。共刻四人表四大部洲,苦樂同道;下中為地獄道。漆黑的地獄之門旁設有沸騰的油鍋,一馬面卒正拖一人去受刑,這是眾苦集聚的場所;下左為畜生道?逃幸华{、一牛、一馬;下右為餓鬼道。一餓鬼手抱一人,口咬其頭,側邊一鬼貪饞欲奪,下有一人恐懼欲奔。整個六道是佛教對眾生的分類。其中上三道為善三道,下三道為惡三道。眾生都在這善惡因果的嚴密關系中,隨業(yè)而升,業(yè)盡而沉。佛教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做好事有好報的信念,多行不義必自斃的警誡,千百年來一直成為了維護中國道德倫理的精神支柱。輪盤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緣說的形象表現(xiàn)。十二因緣闡明了人生的變化無常,生死輪回的過程和揭示了眾生生死流轉的因果關系。它從人生過程的角度,把人生現(xiàn)象分析為從“無明”到“老死”十二個部分。這十二個部分輾轉引發(fā),互相結合在無止境的連鎖之中,并以此闡明人生的痛苦及其根源,論證人生的關健問題。它是佛教對生命現(xiàn)象以及生命痛苦的因由的總結,同時也表明了佛教的唯心主義人生觀。這十二個環(huán)節(jié)按順序組成因果循環(huán)鏈條,任何一個有情識的生命體,在沒獲得解脫之前,都依此規(guī)律,輪回無窮。十二因緣的具體內容,以及生、老、病、死諸般痛苦,工匠師都用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xiàn)了出來。例如“生苦”,這里表現(xiàn)的是一位孕婦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認為,孩子倒掛懸垂于狹小的母腹內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熱湯,孩子如下油鍋地獄;喝一口冷茶,又如墜寒冰地獄……生命在形成之時,就已開始受苦了。十月分娩,孩子又于母腹之內受擠壓而出,出來便“呱呱”大哭,哭與笑眾生生來就會,生出來時為何不笑而要哭呢?這便是受了諸般痛苦的反映。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接踵而來就免不了有“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病苦”、“老苦”、“死苦”等。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哭聲中來到這個世界,然后又在親人的哭聲之中離開這個世界。據(jù)說古人造“苦”這個字就是根據(jù)人的臉相來造的:草字頭象眉毛,下面一橫象眼睛,中間一豎象鼻子,下面一個“口”,剛好就是一個“苦”字。佛教的經(jīng)典浩若煙海,其教義亦是博大精深,但總括其要義,主要就講了“苦”和“空”兩個字。佛教把人生看作苦難的過程,視大千世界紅塵滾滾,從而來奠定其超脫世俗的思想立場。佛教輪回說的`基石是“靈魂不滅論”,他們認為,人的軀殼瞬息萬變,只有靈魂永恒不滅。既然“靈魂不滅”,那么人的生命就不會僅限于目前這一世了,還有所謂的“前生”和“來世”。在輪盤的第四圈有一個非常形象的表現(xiàn)──許多皮囊裹著一些生命體呈逆時針走向。其尾部表示前生,頭部表示來世,死此生彼,生生相連如流水相續(xù)不斷。這種理論使佛教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把人生之苦加以擴大化、絕對化,宣揚人生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三世皆苦。那么眾生脫離不了苦海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輪盤右上方刻有謁語:三界輪中萬種身,自從貪愛業(yè)沉淪……輪盤左下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輪表“貪”;輪盤右下方刻有一猴子一邊撫著生殖器,一邊瞅著后面的少女表示“愛”。是眾生的“貪”、“愛”之心使得輪盤旋轉不休。人作為物質體,要吃飯穿衣才能生存。要生存就必須向外界索取,就必然要造下“業(yè)”,按佛家的說法造業(yè)必有果報,這使眾生比較悲觀。佛教的最終目的是要拔眾生出苦海。所以在輪盤的左上方又有謁語:君看輪外恒沙佛,盡是輪中舊日人……意思是“諸佛菩薩與我無異”,叫眾生不必悲觀,看輪外如恒河沙粒一樣多的人都已成佛,他們以前也是輪中之人。只要皈依佛門虔誠修持,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求得超出業(yè)因果報、生死輪回的解脫。在輪盤上的各道佛光中,坐著許多佛和菩薩像,其意為“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皆可成佛”,只是“性相近,習相遠”。佛性受“貪”、“嗔”、“癡”三毒的影響,被紅塵所淹沒,沒有顯露出來。在輪回中心修行者的座下刻有豬、蛇、鴿子。豬表“貪”,蛇表“嗔”,鴿子表“癡”,這三毒蒙蔽了我們的真性,從而使我們背離了大我。只有皈依佛門,誠心修煉,才能使我們回到大我,我們的真如佛性才能顯露出來。按佛家的說法,佛與眾生并無根本區(qū)別,尋其究竟,都是地、水、風、火、空、識六大所造,唯一的區(qū)別就在于“覺悟”與否。所謂“迷者佛是眾生,悟者眾生是佛”!胺稹边@個字,漢語的意思就是“覺悟者”。六道輪回圖非常形象地宣揚了佛教的核心教義,闡明了佛教的基本觀點。造像把很玄妙的哲學思想通過很形象的圖給我們解化出來,顯得既形象生動,又富有層次感,可見古代的藝術家們非常善于物化哲理、圖解教義。
【大足臥佛導游詞】相關文章:
大足石刻臥佛導游詞范文(精選18篇)11-12
大足石刻導游詞10-29
大足石刻的導游詞11-25
臥和園的導游詞12-31
關于大足石刻的導游詞06-14
重慶大足石刻的導游詞07-27
關于大足石刻導游詞04-28
重慶大足石刻導游詞11-26
大足石刻導游詞(精選10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