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小學生做家務的調(diào)查報告參考
一、調(diào)查原因
我國社會一進入獨生子女時代,很多大中城市的中小學生很怕艱苦,他們?nèi)狈ω熑胃,依賴性很強,長大后難以有堅強的意志和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社會愈來愈強大的的生存競爭壓力。由于我們中國家長的特有溺愛,這些“小皇帝”“小公主”們一直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逍遙生活,他們一旦離開父母,便絕大多數(shù)成了生活的低能兒:他們不會洗滌衣物和打掃整理房間,不會釘紐扣,也不會燒菜煮飯。他們自己身邊的簡單事情都不能自己做,有的甚至鬧出了在學校吃飯,打開飯盒,拿起雞蛋不知怎么剝的笑話,他們有的成了大學生以后,勤工儉學做家政卻根本不會做家務活,還有的大學畢業(yè)幾年還未“斷乳”,他們依然心安理得地享受著父母的接濟。由此可見,家長不讓孩子做家務,實際上是在扼制他們的生存,滅絕他們的生存權(quán)利。
二、調(diào)查目的
為了讓中小學生既感受父母哺育子女的艱辛,體會到父母的恩情,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生存能力。很多有識之士主張:孩子可以通過打掃房間,買菜,做飯,洗衣服,為爸爸媽媽洗腳、搓背等家務勞動去體驗父母平日的辛苦,以實際行動回報親人的關(guān)愛之心。這一過程,會使學生做事情具有毅力和耐心,增強學生的獨立自理能力,也為孩子的后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調(diào)查成果
被調(diào)查的100多名小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不愿主動參加家務勞動,且對父母產(chǎn)生較嚴重依賴。在對待家務勞動態(tài)度上,53.75%的認為應參加家務勞動,35.2%的認為要適當參加,僅有10.2%的孩子認為無所謂,0.9%的認為不必參加。在實際行動上,只有1/3的學生選擇經(jīng)常參加家務勞動,而多達61.11%的學生只是偶爾參加,5.56%的從不參加。
家長提供的數(shù)字更“不樂觀”。60多份家長問卷顯示,84.13%的學生在家偶爾參加家務勞動,3.17%的從不參加,只有12.7%的經(jīng)常參加。
在參加家務勞動原因這項中,有8.3%的孩子稱參加勞動的原因是獲得報酬,5.56%的說是被父母強迫的,約24%的選擇“關(guān)心父母、替父母分憂”,49%選擇“鍛煉自理能力”。
盡管47.6%的家長認為孩子參加家務勞動不應該給報酬,但在現(xiàn)實中,卻有57.14%的家長在孩子參加家務勞動時給了報酬。
造成學生參加家務勞動較少的另一個原因,是12.7%的家長認為參加家務勞動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而約七成學生則認為,參加家務勞動不會影響學習。
四、個人建議
1、自己的日常生活要讓孩子自己料理。父母不應把孩子的事情都包下來,而應該指導和督促孩子用自己的勞動來解決,教育孩子每天洗襪子、洗手帕,替換下來的衣褲,除大件難洗的、質(zhì)料高檔的外,
一般也應由孩子自己動手洗。這些必要的勞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勞動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對于整天進行緊張學習的孩子來說,又是一個很好的調(diào)節(jié),可以使大腦得到很好的休息。同時,這種看似輕微的勞動,對孩子的意志也是一種鍛煉。
2、自己的學習生活讓孩子自己調(diào)理。父母要指導孩子對孩子本人生活過的角落進行及時清理。早晚要讓孩子自己疊被、攤被;做完手工作業(yè),要孩子把剪在桌上、地上的紙屑、木屑及時打掃干凈;自己用的痰盂自己倒等等。這些簡單的勞動,可以養(yǎng)成孩子愛整潔、生活守秩序的良好習慣。這種習慣的形成,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有利的。
3、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家務勞動。孩子除了料理自己的生活之外,父母還應讓他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家務勞動,讓孩子在為家庭其他成員服務中出一點力。如在洗衣機旁給家長作個幫手;在父母下班較晚的情況下淘米燒飯;在家里掃掃地、拖拖地板;對有興趣的孩子還可以讓他們學學燒菜煮飯或者簡單地修理家電家具的技術(shù)等等。這種為家庭履行義務勞動的責任感的確立,對培養(yǎng)孩子尊重別人的勞動,關(guān)心父母的品質(zhì)是大有益處的。而這種品質(zhì)正是孩子獨立生活所必備的生活本領(lǐng)。
總之,讓孩子輕輕松松做些適當?shù)募覄談趧,是一件利己、利家、利國的事情,我們的中小學校要大力倡導,我們的家長也是責無旁貸,應該共同托舉起燦爛的朝陽!
【小學生做家務的調(diào)查報告參考】相關(guān)文章:
小學生做家務作文04-07
做家務的作文11-16
做家務隨筆07-05
小學生幫媽媽做家務作文03-30
做家務小學生作文450字03-23
小學生做家務心得體會(經(jīng)典)08-05
小學生做家務心得體會[精選]10-04
小學生做家務的心得體會07-14
做家務小學生心得體會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