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堂問卷調查報告總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問卷調查報告總結
問卷調查報告,屬于調查報告的一種,是一種應用文體。調查者對特定對象進行深入考察了解的基礎上,經過準確的歸納整理,科學的分析研究,進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將整個調查研究的成果用文字形式表現(xiàn)出來,由此形成的匯報性應用文書。下面的是小編分享的與問卷調查報告總結有關的文章,歡迎繼續(xù)訪問應屆畢業(yè)生報告網(wǎng)!
【摘要】中學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對老師的提問,反映消極、被動,致使課堂氣氛沉悶、壓抑,這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學生是如何想的?老師應該怎樣做?本文通過問卷的統(tǒng)計、簡析和反思,對上述問題做了扼要的回答。
【關鍵詞】課堂提問;問題分配;等候時間;懲罰;學情;有效性
一、發(fā)現(xiàn)問題
課堂提問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技能,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之產生探究的欲望,迸發(fā)學習的熱情;能夠激活課堂氣氛,使學生變消極、被動地聽講為積極、主動地參與;能夠培養(yǎng)學生成就感,增強學習自信心等。正如莫利認為,提問是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手段之一。也許正因如此,教師都把提問當作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
我們在教學及聽課中發(fā)現(xiàn),對于教師的課堂提問,往往小學生反映非常熱烈,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甚至是爭先恐后地回答教師的問題,從而大大增強了課堂中的師生、生生互動,為課堂注入了強勁動力和活力。而在初中課堂上,卻很少見有學生主動舉手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因而課堂氣氛總是沉悶、壓抑,一潭死水。尤其是在講授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時,一節(jié)課大部分時間是教師在唱“獨角戲”,放眼望去,大家都在低頭忙自己的,要么寫,要么記,好像老師的問題與我無關;有的學生即便能回答,也不舉手主動要求回答,使教師感到很無奈,只好點名,強拉硬拽。久而久之,教師設計的針對學生的課堂提問幾乎都成了自問自答,課堂幾乎成了“一言堂”。這樣的課,教師感到憋曲窩心,學生得不到有效的訓練。
基于此,我們開展了 一次針對初中學生提問的調查,試圖探尋一下初中學生對課堂回答問題的認識、態(tài)度及其心理。當然,此次問卷的涉面狹窄,問題簡陋,分析粗淺,我們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二、研究方法與結果
我們對我校初二年級2個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這是一所市級重點中學,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本次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30份,回收有效問卷128份。
調查問卷共設15個項目,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教師課堂提問的態(tài)度,學生是否愿意主動回答教師的提問及原因,教師對問題的分配以及教師留給學生的等候時間等。
1.學生對教師提問的態(tài)度
表1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 (1)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認為教師的課堂提問是很有必要的,教師提問是檢查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可以幫助自己更加注意聽講,積極學習。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教師提問是對自己課堂上思想開小差的懲罰。絕大部分學生對懲罰性提問的反感,值得深思。(2)傳統(tǒng)課堂上學生在回答教師問題時必須起立,以示尊敬。調查發(fā)現(xiàn),為數(shù)不少的學生感到起立回答會使自己感到緊張、焦慮,更容易出錯。因此,教師應轉變觀念,允許學生坐在座位上回答問題。(3)學生希望在回答問題后,教師能夠給予反饋,即使回答錯誤,也希望教師能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表揚。
2.學生是否愿意主動回答教師的提問
表2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初中學生不能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回答問題,原因有三:一是學生知道答案,但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二是對問題的答案不確定,怕回答錯誤而不敢回答或因問題太難而不知如何回答。三是高中課堂教學容量大,密度高,很多學生在課堂上都忙于記筆記,沒有時間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3. 學生對教師課堂提問行為的反應
三、討論與反思
表3的調查結果反映出以下幾個問題:(1)大部分學生都希望教師所提的問題不要過于簡單,最好是在學生思考之后,運用所學知識能夠回答的問題。(2)許多學生認為,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馬上叫學生回答會使人感到緊張,心理壓力較大。希望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能夠給學生留出一定的考慮時間。(3)課堂上教師對問題的分配存在著不均衡現(xiàn)象,教師并沒有給予每位學生均等的回答問題的機會。
1.不要把提問當成懲罰的手段
有些教師把提問當成懲罰的手段,以問代罰,看到有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就把他(她)拎起來回答問題。被提問學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就沒有聽清老師的問題,基本上回答不出;學生當然會認為教師在有意刁難自己,從而對教師產生敵意,師生之間的感情就會疏遠,甚至產生對立情緒。當學生思想走神時,教師應該采用其它方法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絕對不能拿提問來懲罰學生。還有的教師當學生對課堂提問回答不上來或回答的不令人滿意時,要么罰站,要么諷刺挖苦,極大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切不可把提問當成懲罰學生的手段,不可對學生令人不滿意的回答流露出任何不滿情緒,否側,必將引起學生的反感,從心理上拒絕答問,拒絕老師,甚而拒絕學習這門科目。
2.深入了解學情,注重提問效率
課堂提問效率的高低,取決于問題設計的質量。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首先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和興趣所在,不能一廂情愿,不顧實際地設計課堂提問,否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教師還應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尤其是語言知識儲備,在問題與學生原有知識之間建立相關聯(lián)系。如果教師所提問題與學生原有的知識之間聯(lián)系較少,學生沒有相關地語言知識儲備,學生即使知道答案,也不知如何用語言來表達。當老師提問時,有的學生說不上來,有的干脆用漢語回答。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讓學生明白錯誤是學習的一個必然過程,鼓勵學生大膽回答問題;卮鹫_,教師應給予口頭表揚;回答錯誤,不要立即批評,盡量避免直接指正,而應采用引導、反問、重復等迂回糾錯的方式。此外,教師還應知道學生學會正確、科學的做好課堂筆記,掌握恰當?shù)奶釂枙r機,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3.問題分配要均等,適當增加“等候時間”
課堂中教師對問題的分配也會影響到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主動性。高爾頓(Galeonetal,1980)的研究表明:在課堂內,教師只關注20%的學生,有36%的學生傾向避免與教師接觸(肖鋒,2004)。我國也有學者調查表明,在外語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常有意或無意地關注某些學生,而忽略一些學生(孟春國,2004)。在課堂教學中,一部分成績好的學生倍受教師關注,經常被提問,成為課堂的明星和主角;而一部分成績差的學生則被教師忽視,極少被教師提問,成為課堂的“邊緣人”、“局外人”和“被人遺忘的角落”。有時教師為了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在學生中樹立主動回答問題的典型,愿意回答問題和英語講得好的學生自然會有更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而那些性格內向、口頭表達不是很流暢的學生則常常容易被教師忽視甚至歧視,極少有回答問題的機會。教師對問題的分配不公不僅降低了絕大部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程度,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加劇了學生的兩極分化,而且也違反了“機會均等”的學習原則,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全體性。
教師也應打破那種傳統(tǒng)的“舉手——起立——回答”的“三部曲”,回答問題不一定非要起立更不一定非要舉手,對于那些積極主動經常舉手的好學生,即使舉手也不一定要給他答問的機會,而對于那些消極被動怯于發(fā)言的學生,即使不舉手也要把他(她)不時地“揪”起來(當然不能是懲罰性的)回答問題。在一定的時段內要做到每人都發(fā)過言,而不應只關注少數(shù)學習好的學生。
“等候時間”是指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等候學生作出回答的時間(孟春國,2004)。課堂提問中不給學生較為充足的等候時間,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國外學者考利內克(Korinek,1985)、李(Lee,1985)、羅爾(Rowe,1898)的研究表明: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前,教師很少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大部分教師希望在提問之后10秒鐘內獲得滿意的答案,否則便會作出不耐煩的表情,或者改由自己或其他學生代替回答(肖鋒,2004)。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務必要學會“等候”,學會“停頓”,就是在提問之后與學生回答問題之前,教師停下來等待幾秒鐘,為學生提供思考時間,這樣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適當?shù)?ldquo;等候”(停頓),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性會有所提高。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更能夠營造一種支持的課堂氣氛,降低學生的焦慮水平,使課堂更具有人情味,體現(xiàn)人性化。當然,并非所有類型的問題以及所有被提問學生都要有等候時間。對于某些機械性操練的問題和從書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沒有必要留有太長的等候時間;對一些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也不必要留有太長的等候時間。我們認為等候時間的長短和產生效果大小是不成比例的。時間過長和時間過短一樣對學生有害。等候時間最好為3-5秒鐘,太短不利于產生高質量的回答,太長則會減慢課堂節(jié)奏,使課堂氣氛沉悶或使部分學生走神。“等候”(停頓)應因人因題而異,這當然要求教師對學生情況了如指掌,對問題特點爛熟于心。
總之,課堂提問要講究藝術性,它應與課堂內容緊密相聯(lián)系,以所有學生的共同發(fā)展為前提。
知識拓展:
問卷調查報告主要目的
根據(jù)調查報告的主要目的劃分,可分為應用性調查報告和學術性調查報告兩大類。
1、應用性調查報告。
應用性調查報告,就是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為主要目的的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大體包括下面六種:
(1)認識社會的調查報告。
(2)政策研究的調查報告。
(3)總結經驗的調查報告。
(4)揭露問題的調查報告。
(5)支持新生事物的調查報告。
(6)思想教育的調查報告。
2.學術性調查報告
學術性調查報告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為主要目的的調查報告。它可分為理論研究的調查報告和歷史考察的調查報告。
(1)理論研究的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主要是通過對現(xiàn)實問題的調查和研究,作出理論的概括和說明。
(2)歷史考察的調查報告。這類調查報告主要是通過對文獻資料的調查,來揭示某些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
應用性調查報告與學術性調查報告的區(qū)分,也是相對的,是就其主要目的而言的。事實上,應用性調查報告也可以作出理論概括,學術性調查報告也可以指導實踐,為現(xiàn)實生活服務。
【問卷調查報告總結】相關文章:
問卷的調查報告03-27
問卷調查報告02-19
問卷分析調查報告04-16
問卷調查報告08-05
問卷調查報告02-25
問卷調查報告模板04-01
市場問卷調查報告04-14
食堂問卷調查報告11-24
學生問卷調查報告01-31
家長問卷調查報告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