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書籍讀后感 推薦度:
- 科普類書籍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科普書籍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普書籍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婁老師和黃老師推薦的《科學探索者叢書》叢書真不愧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探究性學習教材,前一段時間讀完它的《運動、力與能量》和《電與磁》兩個分冊真是受益匪淺,好想再把其他分冊讀一讀。
浙江教育出版社引進的《科學探索者叢書》是美國培生教育集團根據(jù)《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經(jīng)過7年時間編寫的科學課教科書。我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了一下該書確實在美國有極高的選用率,這套書在美國本土4200所學校普遍使用的綜合理科教材,目前已被世界近30個發(fā)達國家作為科學課教材。這套叢書包括的15分冊,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處處洋溢著人文智慧的光芒和探索的魅力。
這套叢書與我國的新課程標準也是匹配的,這一點我想可能是我們學習美國的結(jié)果。叢書在每冊內(nèi)容的安排上,并非由淺入深從最基本的原理講起,而是以各種有趣的故事性話題開始,然后把系統(tǒng)的科學內(nèi)容攙糅進去,基本的原理和理論在不知不覺中就深深地印入人們的腦中了。在具體的章節(jié)中,叢書也是廣征博引,枯燥的知識總能甚至是跨學科地找到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如在《運動、力與能量》中,一開始就介紹了一位科學家奧安尼斯·米奧利斯是如何從小對自然界產(chǎn)生好奇,以后投身于科學事業(yè)并且獲得了巨大成功的故事。這時以這位科學家的第一人稱寫了幾個小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犬鼠總是讓洞留兩個出口,這個問題引起了他的好奇,實際也引起了學習者的好奇,為什么會這樣呢?然后利用精美的插圖和淺顯的科學道理說明了這個問題。用這么吸引人的小問題,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并且說明了科學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的,而是存在于我們身邊。
每一本書的每一章都圍繞著一個課題展開,每一章中必然有一節(jié)是本節(jié)內(nèi)容與其他科學的綜合,文字淺顯生動,配圖豐富有趣,設(shè)計的活動簡單易行又有趣,而且做過活動之后,要學習的知識就會被牢牢地掌握了;顒臃譃閷W科活動與跨學科活動,其中學科活動包括:“探索”,讓學生進行課前的思考和探索;“增進技能”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技能的訓練;“試一試”能對基本概念進行鞏固與強化;“技能實驗室”強化學生的探索技能,“生活實驗室”則是科學知識的應(yīng)用。另外還有單獨的“探索活動”用于形象地說明一些概念?鐚W科活動包括“科學與歷史”、“科學與社會”、與語言、社會、視覺等的“鏈接”……還有,“身邊的科學”告訴學生,科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既讓學生的基礎(chǔ)得到鍛煉,又為學有余力又感興趣的學生提供了對知識和技能的拓展空間。
反觀我們的教材,表面上看好象是有趣了,簡單了,但實際上使用的難度卻很大,而且書本也并不能吸引學生,物理學科還是以物理學知識為主要內(nèi)容,強調(diào)的還是知識,即便是有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到考試的試卷上也就“知識化”了。我們的教材對學科存在著孤立化的傾向,沒有真正的把個學科知識融會貫通。我們現(xiàn)在也強調(diào)過程與方法,可是在實際的情況下從來沒有接受過科學研究方法培養(yǎng),經(jīng)歷過科學學習過程的學生,上了初中就一下要開始“科學探究”了,真是趕鴨子上架。再看美國科學促進協(xié)會在《普及科學——美國20xx計劃》中指出,如果美國想成為在全體公民中普及科學知識的國家,則整個教育系統(tǒng),即從幼兒園到12年級都要變革,都要將普及科學基礎(chǔ)知識作為教育的中心目標。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科學、數(shù)學和技術(shù)教育的改革必須列人美國的頭等議事日程。大的范圍不敢說,最少在我們學校附近的小學和幼兒園,基本上都停留在原來的教學狀態(tài)上。在一線的老師都知道,現(xiàn)在上了初二的學生有一部分真的是連算術(shù)都不會,字也不會寫呢,小學水平還沒具備怎么能“探究”初二的物理學知識呢。但他們最后還要參加水平統(tǒng)一的考試,結(jié)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論怎么說,課程改革實行新的課程標準是大勢所趨,是關(guān)系到民族興盛發(fā)展的大事。我們這些教師應(yīng)當作出自己的努力,為這個重大的變革作出貢獻。
《科學探索者叢書》很好的體現(xiàn)了并強調(diào)了科學探究的重要性!翱茖W的探究”強調(diào)教師應(yīng)對學生的科學思維進行引導,強調(diào)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而且觀察的方法需要經(jīng)過專門訓練。按照這種方式學習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采用類似于科學研究方式進行學習。其主要特征是:不把現(xiàn)成科學結(jié)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要求他們自己親歷科學知識的獲得過程,通過形成問題——建立假設(shè)——制定研究方案——檢驗假設(shè)——作出結(jié)論的完整過程來尋找問題的答案。叢書的問題設(shè)置也是很有特色,這些問題總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教師促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然后,學生自己獨立地做實驗。他們必須積極地思考、閱讀、設(shè)計、觀察、記錄,并作出結(jié)論。很多時候教師應(yīng)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的報道不知是否屬實“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連教師都回答不了,便是成功的教育。”雖然有些夸張但反映了學生應(yīng)該會運用科學推導和批判思維,把科學知識和科學過程結(jié)合、聯(lián)系起來,從而發(fā)展對科學的理解的要求。正如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標在于培養(yǎng)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而不是重復前人所做的事情。
另外,《科學探索者叢書》再強調(diào)科學探究方式學時時也與我們的教材有著區(qū)別,我們的教材總是“滲透”科學的過程與方法。但叢書專門拿出篇幅講述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比如《運動、力與能量》分冊專門講述了數(shù)學中的圖像分析方法,柱狀圖等。這些分析方法在比較速度大小時加以應(yīng)用,學生自然印在頭腦中了。我們也說“滲透”但是滲透到什么水平?怎么滲透?如何操作?一直沒有回答。我認為“滲透”不如明確的對這些過程與方法進行培訓,使學生清楚什么是科學的研究,真正掌握它?墒敲苡殖霈F(xiàn)了,我們現(xiàn)行的課時安排中又沒有這些課時安排,老師怎么掌握呢?所以,我覺得我們一直在說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只是學了一個皮毛,學生體驗科學的過程與方法,也只體驗到了皮毛。這些科學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為什么不能擺出來,單獨作為科學知識給學生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東西往往要講授,既然能在過程中獲得為什么還要講授呢。我認為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學生對任何知識、過程與方法的例解都是認識的過程的,與他實際的年齡和水平是分不開的,不是每個人都有很好的例解這些方法的能力。如果不給學生講授科學的方法,讓他們自己體會,同時還要體會新的知識,往往會顧此失彼,效果大打折扣。我認為探究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睹绹茖W課程標準》認為:“學習科學靠單一的教學策略或?qū)W習活動都是無法辦到的!彼裕瑢茖W過程與方法,還有一些其他類似的問題,傳統(tǒng)的講授也是十分必要的。
【科普書籍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科普書籍的讀后感04-17
科普書籍讀后感05-17
科普書籍讀書心得10-09
科普類書籍讀后感04-01
科普類書籍讀后感(必備)08-31
科普類書籍讀后感2篇04-21
科普類書籍讀后感8篇10-11
科普類書籍讀后感(通用16篇)07-25
科普書籍讀后感七年級大全02-27
科普的征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