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球通史高中生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全球通史高中生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高中生讀后感1
《全球通史》是一部“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為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
這部書包含了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宏觀思考,也有對著名歷史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zhì)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改革——的憂慮與警示。
這本書之所以可以享譽世界,還在于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在西方,早在啟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說,我們自己這一代人是西方主導的歷史觀中成長的,我們也生活在一個西方主導的世界里。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了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歐洲殖民帝國的消失就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發(fā)生了劇烈變動,從而顯示出20世紀中葉涌現(xiàn)出來的這個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愿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tǒng)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后于時代潮流并有誤導性的。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盡管伴隨著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世界卻已經(jīng)完成了其從舊到新的轉(zhuǎn)變。
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為必需,作為讀者,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看到這部《世界通史》時受到了一種震撼,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國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審視整個世界從古至今的每一幅過往的畫面。是呀,人類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能總在打破一種桎梏而進入另一種桎梏,而是要超越這些桎梏,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之上。
感謝作者,也許一部書的價值不在于他在學術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許會影響某個讀者的生活態(tài)度,進而可能影響讀者的一生。
全球通史高中生讀后感2
整本書內(nèi)容比較多,畢竟是講歷史的書籍,但是書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作者對那些偉人的溢于言表的贊美辭藻,都能深深的吸引讀者。
其實科技的發(fā)展總是圍繞著兩個方向:能源和通信。能源從最早石器時代的火,到農(nóng)業(yè)時代的太陽(光合作用),再到工業(yè)革命時期的煤、電、石油、最后是現(xiàn)代的新能源(太陽能、核裂變、核聚變等);通信從石器時代的人類語言、文字發(fā)明,到農(nóng)業(yè)時代的造紙術、印刷術,再到工業(yè)革命時代的印刷廠、電報機、有線電話、無線電話,最后是現(xiàn)代的計算機、互聯(lián)網(wǎng)、量子通信等。每次能源或者是通信技術的新發(fā)現(xiàn),都宣布著新時代的到來。
火的.發(fā)現(xiàn)使人類能夠吃上熟的食物,提高了平均年齡;農(nóng)耕的到來,造成人口的大幅增加;蒸汽機的發(fā)明宣布機械時代的到來,人類第一次創(chuàng)造出幾倍與人體所所需的能量,有更多的人不必擔憂糧食的問題,也就有更多的人能夠從事科學研究,發(fā)明創(chuàng)造;新能源的時代如果人類能夠控制核聚變所產(chǎn)生的能量,星際旅行不再是夢想。語言的出現(xiàn),使人類第一次能夠相互組織成為一個巨大的團體,更有利于大規(guī)模運動;文字及印刷術的發(fā)明,使人類的知識能夠傳承和可復制可疊加;電報、電話的發(fā)明使千里之外的人們可以及時溝通,遠程協(xié)作;互聯(lián)網(wǎng)的到來宣布著信息大爆炸,大數(shù)據(jù)由此而來。
人類無法想象超過20年以后的時代,因為從石器時代到近代,人類的進步都在以幾何數(shù)字的方式提高。未來人類將有更多更偉大的發(fā)明,21世紀能否再創(chuàng)造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呢?我們拭目以待。
題外話,關于新能源和新通信相關的技術成果,可能在股市方面有所表現(xiàn)。例如巴菲特新進美國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基因(生物基因也是20世紀最新的發(fā)現(xiàn),人類正在嘗試使用基因技術治療癌癥、實現(xiàn)長壽、治療基因疾病等)、大幅加倉能源股:西方石油公司、森科能源(人類對能源追逐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加倉美國通用汽車:看好未來AI汽車與智慧交通。還有特斯拉公司股價大漲,國內(nèi)鋰電池(移動新型能源)股票一飛沖天,都表現(xiàn)出資本對能源、科技的追逐。
全球通史高中生讀后感3
公元前8000年,公元1000年和現(xiàn)在的人種分布情況。6種主要人種,高加索人,蒙古人,黑種人,布希曼人,澳大利亞人,俾格米人。如今布希曼人,澳大利亞人,俾格米人這三種人種幾乎所剩無幾。高加索人一直呈現(xiàn)增長的勢頭,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人種。蒙古人在公元1000年達到頂峰后,呈逐步下降的趨勢,其中在美洲的蒙古人下降最為明顯。
對應公元1000年時代,正是宋金元,中國大陸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尤其宋朝政治開放,經(jīng)濟繁榮,即便普通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元代之后,中國大陸從文明史角度看,是一個大型下降通道,直至民國以后才逐步改變這一趨勢。
歐洲文藝復興,從1350年至1550年,之后現(xiàn)代工業(yè)革命開始萌芽,1700年在整個歐洲展開。一個民族的復興,70年時間太短暫,沒有1~200年的歷史積淀難以成功。中華民族任重道遠啊。
黑種人,基本限定在非洲大陸發(fā)展。它在向南部非洲擴張的時候,同時也受到高加索人從北部非洲的侵入。所以總體來看黑種人的發(fā)展非常緩慢。
在高加索人和蒙古人的對恃中,歷史上,相互的滲透很難持久,目前看來高加索人稍稍占有優(yōu)勢。站在人種角度分析,難道中美是天生的宿敵嗎?這個結論,讓人很是傷感。
然而高加索人在對黑種人的同化滲透明顯有成效。也許未來的世界格局,誰掌控了黑種人,誰就可以繼續(xù)稱霸世界。
近十幾年來,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大肆擴張,可能已經(jīng)引起當?shù)厝瞬粷M情緒的增長。一帶一路的國策需要我們大量引進黑人留學生,這是應當?shù),但在?zhí)行過程中是否太急功近利了?比如近期沸沸揚揚的山東大學留學生學伴制度。學伴制度本身并無問題。早年間,大量中國留學生到歐美學習,對方的學伴制度對我們學生幫助很大。相信每一個出國留學的`學生都有深刻的印象吧,我們并不知道,原來資本主義人和人的關系,可以那樣的融洽,而不是像我們早期接受到的教育是,資本主義人和人的關系都是很冷酷無情的。也許中國的對外開放,改革的路還很長。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全球通史高中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全球通史》讀后感12-01
全球通史讀后感03-16
讀《全球通史》有感06-02
全球通史讀書心得02-18
《全球通史》讀后感范文12-08
全球通史讀后感中學作文(精選20篇)01-02
全球通史觀后感范文05-23
全球變暖作文06-01
《中國通史》讀后感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