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讀后感 推薦度:
- 《看見》讀后感 推薦度:
- 《看見》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看見讀后感
看見讀后感,曾經(jīng)小編把《看見》這本書看了三遍,每一次都會流淚,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看見讀后感,歡迎閱讀!
看見讀后感【1】
“一個人的智商是和他的閱讀量以及詞匯量成正比的。”曾經(jīng)在網(wǎng)絡(luò)上看到過這句話,不必考究這句話出自誰口。
但我深刻地理解:博覽群書總是好的。
牢記這一點,所以周末空閑的時候就會帶孩子去克拉瑪依書城閱讀。
在一樓收費處的柜臺后,是“推薦書目”,第一次看見了《看見》擺在最顯眼的地方,心中洋溢著我對柴靜的印象:非常喜愛的一個新聞人,很喜歡她作為記者時央視播放的《新聞?wù){(diào)查》。
柴靜,個人覺得不漂亮,但卻很美麗。
這又使我想起初中時代語文老師的話:“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
因為孩子年齡小,我收看《新聞?wù){(diào)查》并不按時、準(zhǔn)時,只是偶爾打開電視時喜歡鎖定央視“新聞頻道”。
柴靜那清秀的臉龐,以及犀利的語言總是令我對她深深地敬佩。
《看見》作為暢銷書擺放了很久,決心購買吧。
封面是柴靜采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nóng)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
我知道,在農(nóng)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現(xiàn)在攝像機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
翻過來是柴靜的簡介,寥寥幾句寫完了她的工作簡歷,不像許多名人出書,會在簡介一欄寫滿各類獲獎信息或頭銜。
看完柴靜的《看見》,感覺她是用心在寫書,就像是對讀者講述一件件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并且講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酸甜苦辣,以及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讀來讓人有特別真實的感覺。
但心里卻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這本書看得很沉重,很久沒有看這么沉重的書了。
在閱讀的時候,心情總是格外的沉重,時而皺眉,時而落淚,時而震驚,時而無奈。
我原以為這只是一本記錄一個記者在十年以來的采訪,或是一本記錄十年里的榮譽自傳,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這本書里寫下的,是自己的錯誤和失敗、內(nèi)省和反思,這是一本記錄她成長的書。
讀它時,讓我猶如身在其中,感受當(dāng)事人的情感,體會事件的本質(zhì),感悟人生的真諦,內(nèi)心有太多無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樣不斷的肆意翻滾著、流淌著。
生活在安逸的小都市中的我,仿佛跟隨著柴靜一起走進了一件件毫無頭緒的事件,對話,思考,對話,思考,周而往復(fù)。
抽絲剝繭之后真正獲得的黑與白交織的真相,往往引得一聲聲嘆息。
柴靜透過文字造就的一個個畫面,讓我陷入深沉的思考,讓我心中的正和邪跳出來對話。
藥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看見》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的。
初次聽說藥家鑫,心中想法:“怎么會這么殘忍地殺害同學(xué)呢?”讀了《看見》后,當(dāng)知道藥家鑫的同學(xué)是怎樣歧視他,甚至將小便尿到他的床上時,對他的就只有同情和惋惜了。
這也使我記起:很小的時候,不管看到什么電視,第一個反應(yīng)就是問這個人是好人嗎?其實長大了才真正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純粹的好人和純粹的壞人,人們都是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中罷了。
正如《看見》第178頁描述一樣:“新聞?wù){(diào)查”的同事小莊有句話,電視節(jié)目習(xí)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是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看見》中藥家鑫的故事也使我牢記:關(guān)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
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dāng)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xué)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dāng)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jié)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dān)越來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為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guān)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yǎng)。
人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別輕易做這個決定,更別輕易放棄他(她)!
柴靜用柔軟的刀子刻削別人的同時,她同樣毫不留情地對自己下手,不斷地把自己的不足和缺失首先亮給自己,然后亮給讀者。
偌大的世界,繁雜到哲學(xué),便只剩下兩樣,一樣是現(xiàn)象,一樣是本質(zhì)。
柴靜看到了什么?她看到了一如我們所看到的,唯一的不同是她尋蹤覓跡,試圖把一切異樣的現(xiàn)象努力變成真相。
不管變成變不成,她都真誠地幫我們揭開了新娘的帽頭紅,讓我們看到了新娘或俊或丑或真或假的模樣。
《看見》向我們展示的是肉眼無法看到的東西,而是通過內(nèi)心能看得見的。
去年暑假讀的這本書,讀罷內(nèi)心有種說不出的力量還是信心的東西。
時隔幾月后再來寫感想,它仍然使我對自身、對世人、對世界有種渴望,讓人去思索、思考吧!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書里的話:不惹眼、不鬧騰,也不勉強自己,要做個落后于時代的人,凝視人心。
看見讀后感【2】
花了兩個工作日,將柴靜的新書柴靜看見通讀完。
寫下這篇看見讀后感,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性的選擇標(biāo)志性事件,只選擇了在工作當(dāng)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
正是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
舍友說她對柴靜沒有感覺,她喜歡楊瀾,之前讀過楊瀾的一問一世界,整個書中給我的感覺是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氛圍,很是歆羨。
可是它距離我的生活太遙遠了,我不會同時輾轉(zhuǎn)于六門語言之中,我沒有那么好的家庭背景,她的一切與我很是不同。
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
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重要,不喜歡依賴,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脫與豪邁。
性格上的另外的一些地方,說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說,柴靜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并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別扭,也曾經(jīng)閃過一絲放棄閱讀的念頭,不過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
柴靜的主要工作是采訪,這就要求她必須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
柴靜的每一次采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里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著的深刻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這時候,心理想:如果一個人把生活中的種種細節(jié)都體味的如此之深,那她的生活豈不是很累,很矯情?自己也曾經(jīng)想,如果沒心沒肺地過每一天,開開心心,那活著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書中,經(jīng)常會引用胡適的一些名句,這折射出柴靜對胡適的認可和贊同,我也是極敬佩胡適的,所以我們都是平常人眼中的憤青,政客口中的激進分子,我們討厭屈服,但起碼,這證明了我們的心還是熱的,它依舊在跳動,為這個世界的美好事物。
下面是一些我很有感覺的句子之摘抄:
1.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夸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
這是陳虹對柴靜說的,仿佛也是對我說的。
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jié)合,不了解我的人會認為我很冷漠,是一個經(jīng)濟學(xué)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實,他們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溫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為內(nèi)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2.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和做了壞事的人。
這句話理解起來很簡單,它告訴我們?nèi)绾稳娴乜创粋問題,如何在沒有深入了解一個人的情況下避免對他的評價。
3.越是聰明人,越要下笨功夫它告訴我們即使聰明,依舊要勤奮。
4.寫東西的人不用帶著感情寫,寫得客觀平實,事物自會折射它本身蘊含的感情我領(lǐng)悟到了,可是卻不知道怎么解釋
5.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現(xiàn)在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直這樣下去了,舍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盡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里游蕩,可是就在存在,有人說,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為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
不過,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應(yīng)該快了吧
6.其實,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
沒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聽到自己的心。
不解釋,他的話!
看見讀后感【3】
正是這一雙眼,讓我看到了很多自己曾經(jīng)忽視或者不曾看到的東西,讓我懂得了回歸“尋常”
作為一名著名記者,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柴靜只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他所記錄下的是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jié),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
這位不凡的記者,沒有為了感動自己或者別人而在涕淚交加中失去真相,帶給我們正常情感的回歸,給人以人生思考,帶我們回歸“尋常”。
新聞歸根結(jié)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
一個國家由人組成,人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值得被重視,每一個“尋常”動作、事件都有它的價值,所以柴靜說過:“不要去報道一個國家,就算報道自己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一個人身上發(fā)生的事件也就是新聞。
我們記錄自己的同時,也是在記錄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新聞史或者心靈史”。
因此我們要回歸“尋常”,尋常自有它的千鈞之力,自會折射出它本身蘊含的情感。
《看見》中,一章就是一個專題的采訪。
二十章,二十個故事,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感動,還有沉重,盡管這些故事不是可以挑選的標(biāo)志性事件,反映的卻是一種正常情感、一個被我們忽視的世界。
在調(diào)查貴溪校車翻墜事件時,柴靜必定是懷著這種沉重的心情去采訪遇難孩子的家屬以及事故有關(guān)責(zé)任人的。
面對著這一個死亡事件,他除了無奈,除了同情,還有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汲有些事情發(fā)生了就無法挽回。
通過她的報道,將這現(xiàn)實世界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帶領(lǐng)我們回歸“尋常”。
在采訪華南虎事件時,柴靜將事先準(zhǔn)備好的資料與當(dāng)事人核對,當(dāng)事人的回答變得模糊,如果不做調(diào)查,僅憑采訪者的敘述就做報道,就會偏離事實真相,就會誤導(dǎo)大眾對事件的看法,那新聞的真實性也就不復(fù)存在了,結(jié)果就是人們將離現(xiàn)實世界漸行漸遠,以至于無法回歸。
回歸“尋常”離不開擁有一顆尋常的心,這顆心懂得感受,懂得理解。
在采訪中,柴靜放下目的,學(xué)會感受,感受身邊的每一件事。
她說過:“別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中發(fā)生的東西”。
你需要以一個人最本然的一個狀態(tài)來跟你面前發(fā)生的事情發(fā)生關(guān)系。
同時柴靜在十年的記者生涯中也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在“非典”“汶川地震”中,引起我們對生命的珍重和親情的思索。
一個人回歸理性,回歸生命不言自明的、正常情感的回歸本真狀態(tài)的過程即是回歸“尋常”。
沒有“尋常”就好像白茫茫大霧一片,既看不見他人,又看不見自己,因為這里面沒有生命的實質(zhì)。
柴靜通過《看見》,向我們述說著另一種“尋常”生活,一個距離我們大學(xué)很遠又很近的世界。
非典時那口罩后面的無奈與恐懼,汶川地震中人們那凄慘的嚎叫,頓時化成鞭繩在狠狠地笞打著我的脊背,她讓“我筆寫我心”來還原事實真相,在平淡終用內(nèi)斂而樸實的筆觸描述著這個世界,帶領(lǐng)我們回歸。
誰能否認《看見》是一雙透視眼,誰又能否認是柴靜創(chuàng)造了這雙充滿情感而有神的眼。
正是這雙眼,我們才得以真正地看見這個“尋常”世界。
【看見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看見的作文05-22
看見的作文[經(jīng)典]01-27
看見小學(xué)作文10-07
讀完《看見》的心得01-03
抬頭看見作文04-08
我看見作文12-06
看見優(yōu)秀作文03-03
關(guān)于看見的作文02-16
《看見》讀后感03-16
看見讀后感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