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99久久|国产剧情网站91|天天色天天干超碰|婷婷五天月一av|亚州特黄一级片|亚欧超清无码在线|欧美乱码一区二区|男女拍拍免费视频|加勒比亚无码人妻|婷婷五月自拍偷拍

讀后感

讀《論語》有感

時間:2023-11-24 08:39:07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論語》有感(推薦)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論語》有感(推薦)

  讀《論語》有感 篇1

  子曰:君子不器!墩撜Z·為政》

  孔子說,君子不器。于是“不器”二字便猶如珠穆朗瑪峰頂?shù)男切,從古至今的人們思考著它,仰望著它,為它作注,設(shè)法踐行,那些在我們耳中那些頂頂大名的賢者們無一不以自己的方式解讀著它,而更加無一例外的是,每一個身體里流淌著黃河的血脈的中華兒女都堅定地向著它,像每天從不會遲到的越過地平線的第一縷陽光一樣堅定地向著它,向著東方。

  第一《易經(jīng)》有言:“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蔽闯尚蔚某橄蟮慕凶觥暗馈保殉尚蔚木唧w的叫做“器”。是以“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拘泥于教條,不僅僅有一技之所用,他要去領(lǐng)略萬物之道,追求道器不離之境。萬物之道是個極廣泛而抽象的.概念,而孔子說要去其中有所參透的人是君子,從這里來看,儒家中所強調(diào)的社會責任感便滲透了出來,君子是讀書人,有仁有德的人,這樣的人長于世便要去領(lǐng)略萬物,要去感懷天地,所以這樣看來君子是自由的不拘泥于形式的,但也是束縛的有著清晰地道路的與方向的。這似乎便與我們今日所談的新青年,新思想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以自由的靈魂駛向堅定地遠方。

  第二,古代的“器”,專門指具有某種功能事物。于是從這個維度來看,“君子不器”便有了另一層意思,君子不像器具那樣,有著局限的用途。君子該是廣博的,君子的才華該是海納百川的,這好比是我們?nèi)缃袼f的短暫的生命與綿延的厚度,君子當以其生命之有限丈量真理之無限。

  第三,而“器”又有刀劍武器之意,所以這樣看來,又有了第三層意思,君子當智慧清明,心中堅定有規(guī),不成為小人的工具,不為任何人所利用。而若以此為意,其另一重要思想“中庸”也似乎也在此得以體現(xiàn)。

  第四,“器”也有氣量之意,若以此延伸,便有君子心懷天下,氣量沒有固定的度,包容四海之意。古時君子多為有知識的階級或更有統(tǒng)治階級,他們是人民的牧羊人,當以容恕之道福澤天下,庇護萬民。而今之君子更當以仁之心,恕之方,向著道。

  綜上所述四點,謂之“君子不器”。

  讀《論語》有感 篇2

  說起讀書來,給別人感覺總是"碧紗待月春調(diào)瑟,紅袖添香夜讀書"這種朦朦朧朧的詩意感覺,我記得讀紅樓夢的時候,賈寶玉也有一聯(lián),"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我覺得這個閑字說的特別好,把這層詩意的窗戶紙給捅破了。

  以前應科的書生,確實有一些些閑人。尤其是那些"中產(chǎn)階級"的讀書人,他們不誤農(nóng),不經(jīng)商,雖專工科考卻不那么用心。閑暇之余,偶爾搞個《聊齋志異》談?wù)劸駪賽,好不快樂。但是也有些寒門子弟,他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就如賈島賈先生,只能寫寫苦吟了。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之中,就如賈寶玉這般閑處的并不太多。正經(jīng)的讀書人,有些真是因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講究格物致知窮理。而像我等只希望讀讀專業(yè)書,提高下業(yè)務(wù)能力,能養(yǎng)家糊口的,根本就不入方家之耳目。

  閑讀書,讀閑書,是一種奢侈的享受。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讀書的地點就是花前月下濃蔭處,尋一所竹子造起的精舍,點燃一盞青燈紅豆,四周一定要清掃的整潔,最好的是布置一些簡單的書柜,柜子里的圖書不暇是皇皇巨著,還是稗官野史,越多越好。不消雕檻朱窗,不必美酒盛饌,不用絲竹亂耳,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亦佳。

  古代的書目講究經(jīng)史子集,紀昀等人編輯的《四庫全書》也是按照這個系統(tǒng)去整理的。中國的古代文字博大精深,對于習慣用白話文的現(xiàn)代人來說,顯得晦澀難懂。所以王國維、章太炎、黃侃之類的國學大家在現(xiàn)代真是寥若星辰。而且現(xiàn)代的書籍業(yè)在應用機械后發(fā)展的迅速,書籍也遠遠沒有以前那么珍貴,大家對書籍也不那么重視,藏書也都變?yōu)榱怂饺藢哦奈锏氖詹,甚至是待價而沽,所以那些如"天一閣""萬卷樓"的藏書盛事也不浮于世了。

  大話說了一大篇,我們現(xiàn)在轉(zhuǎn)入正題。今天我是第一個給大家讀《論語》,所以我選擇的是論語的開頭——"學而第一".在我的印象中,對孔子總覺得他是個溫和的老者,而且是一個絮絮叨叨的老者。不知道為何,每次提及孔子,我總是想起自己的啟蒙老師邵珠合。他前幾年因病去世了。

  學習論語大概在小學四五年級,而且是當時必背的篇章。老師對我們要求很嚴格,而我一個是腦袋笨,再者實在調(diào)皮,背誦這幾句的時候總是丟三落四,每次都被老師用教桿敲打一頓。后來漸漸地,提起論語,都覺得冷冰冰的,有一些陰影存在了。

  作為我們認知的源頭,《論語》應該算是我們最早背誦過的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典籍之一了。如今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反而覺得有些論語的話兒非常的貼近人心。所以自己也覺得,是時候通通徹徹的讀一遍論語了。所以,身邊同事說廣告人為何讀論語,我并不是那種實用主義的立場,我倒覺得如今而立之年讀一讀《論語》也是人生的必經(jīng)階段。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段話很簡單,習在古代的寫法是"習",鳥兒數(shù)飛也。學了新鮮的事物,就應該和初飛的鳥兒一樣不斷地實習,這里的"習"應是指實踐的意思。所以孔子是一個務(wù)實派,而不是后人對"腐儒"的偏見那樣。

  第二句,樂在我老家的方言里,是讀洛的,我的老師也喜歡讀洛。程子說,"說"是內(nèi)心的,而樂則是由內(nèi)而外的歡喜。這總讓人聯(lián)想起曹孟德說的"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歡樂場面。

  第三句,程子曰"雖樂于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 《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對別人指指點點好像是每個人最常見的根性。我樂于把知識、技藝等與你分享,但你不接受,所以就衍生出許多的不滿和憤懣來。而這種樂于及人,不知不慍絕對需要君子的那種坦蕩的胸襟和德行。

  至于此,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對"為學"的一番善言。而我今天讀這一篇,反而覺得這三句,更像是孔子對我們一生的訓誡。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人在年輕時,就要多學習多實踐。而在中年,更多的任務(wù)應該在于去結(jié)交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打開自己心靈的窗戶,擴大自己看待事物的視野,從而做一番自己喜歡而且利于社會的事業(yè)。而年老之時,則更需要闊達的氣度起理解"天運循環(huán),無往不復"的道理,去以博大的胸襟包容和培養(yǎng)年輕的一代,去關(guān)照自身,達到自己與整個世界的共融。

  當然了,以上也只是我獨斷的片言只字?鬃邮莻ト,每個人都孔子的教誨都會有自己的理解。

  讀《論語》有感 篇3

  兩個孤獨的生命面臨著危險的境地,它們?nèi)绻艞壍脑,將立刻腐爛變?yōu)橥寥,不再擁有那充滿活力迎接陽光的生命了。甲種子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它說:“我們已經(jīng)被運送到了這無光的地方,不會有生存的希望了,認命吧,比現(xiàn)在在這兒掙扎好受一些的!倍曳N子卻說:“雖然我們生來是默默無聞的種子,但我們應該努力實現(xiàn)自己作為種子的價值,讓我們的生命多姿多彩,雖然現(xiàn)在身陷絕境,我相信,一定會有機會見到陽光的!焙髞,甲種子消融在泥土里。

  運貨的車來了,把乙種子運到了戶外,乙種子便成長了。長出了油綠的葉子,開出了滿樹的繁花,引來了成群的蜂蝶。這個故事讓我聯(lián)想到了自己,雖然我是一個內(nèi)向的孩子,不是很優(yōu)秀,老師曾說過;無論在多么寒冷的冬天,與嚴寒抗爭到底的永遠只有松柏,它們的`堅強和堅持讓它們成為冬天里唯一的綠色,是金子,最終會發(fā)光。我相信只要我自己拼搏向上,也一定會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的。

  蠟燭雖然生命短暫,但它的一生卻因追求而發(fā)光,為人類提供了光明,力爭使自己著的更亮,甚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停止,這與乙種子的精神多像!乙種子的精神讓我心動,更加值得我學習。我相信追求不斷,成功則會不斷,我將堅持到最后一刻!

  讀《論語》有感 篇4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書中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子的思想和主張,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和廣泛。

  《論語》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語言質(zhì)樸精練。其中有許多傳誦至今的名言,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任重而道遠”。它們所蘊涵的深邃的寓意膾炙人口。

  讀《論語》,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一道晶亮跳躍、清澈見底的小溪,而是一條遼闊、深不可及的滾滾大江,它磅礴的'氣勢深深打動了我們,讓人久久地沉思。

  孔子將“禮”作為最完美的倫理規(guī)范和制度,同時,他又將“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zhì)!叭省笔强鬃铀枷氲暮诵,在《論語》中被著重表達。它的內(nèi)涵是豐富的,其中體現(xiàn)之一為“仁者先難而后獲”,意思是:仁人是難事做在人前,收獲退居人后。相當于我們今天常說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這也是當今社會衡量人的道德水準、精神品質(zhì)的尺度之一,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努力追求的一種境界。由此可見《論語》對現(xiàn)實社會的積極的影響和它強旺的生命力。

  《論語》中有與當代思想相悖謬的地方,應該芟除。但它的菁華必然陶鑄我們。

  讀《論語》有感 篇5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稙檎

  ——題記

  很少有人能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含義。表面上這是說:我(孔子)十五歲時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處身立世,四十歲時有自己的主見,五十歲時懂得且順應了自然規(guī)律,六十歲時對耳聞的東西能融合貫通,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的生活,而且不會超越禮教的準則。若再引申則可為修德進學階段:

 。1)要有志向?qū)W,這個我們大多數(shù)人能做到,

  (2)為建立自己的基礎(chǔ)思想,以確所立,就是要認定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這個也有人能做到。而這中間你可能會對人生、志向、道德等產(chǎn)生疑問,無妨。

  (3)四十而不惑,但當你到達中年,又經(jīng)過十年的學習與礪煉,這時你對人生你選擇的人生之路就沒有什么可顧慮和疑問了。而這種不惑正源于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四十不惑的人都是能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的人。四十不惑的人也不會因外界的干擾而對自己固有的精神家園所疑惑,所以能達到“四十而不惑”“這個境界的人就不簡單了。

 。4)則知天命,初讀到這句話,我感到很可笑,”五十“就知道“天命”?那認為這只不過是孔子的一種自我吹噓罷了!但細下一品,又發(fā)覺了一些道理。所謂“天命”,不過是上天給你這輩子能做的事,自己的目標,若按現(xiàn)在的六十歲退休,那你五十歲才開始奮斗,這不是晚了嗎?這時,我們或許該抱著一種“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的心態(tài),當然這不是消極,而是一種人生觀,如果我在五十歲之前就已經(jīng)完成了自己的理想,或是離理想的實現(xiàn)已經(jīng)不遠了,那五十歲的自然就可知天命。

 。5)為耳順,入耳之事有順,有不順,因為知道哪些不順亦有其道理(由不惑而來),甚至也屬天命(由知天命而來),故能修養(yǎng)到一切入耳為順。

 。6)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前六十九年里,因為做什么都不會違背禮教,當七十歲時,你就是隨心所欲的生活,你的行為也合乎禮儀,因為心習慣了一切由心而發(fā),就好比習慣成自然,這也是為學修德的最高境界,即思想與道德的融合。

  由此也可看出,為什么孔子被尊稱為“圣人”,因為他做到了這些,他的思考、行為、修養(yǎng)已達到了一種境界,反觀歷史上又有多少人能這樣,現(xiàn)今,又存有多少,在我心里,這樣的人只有兩位:孔子和陶潛。

  總而言之,今天,我要談到的《論語》也是孔子在他生命中這73年里通過一些親身實踐和長期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自己對人生的感悟中和弟子一起總結(jié)出的哲理和修養(yǎng)。涉及的范圍廣,內(nèi)容豐富,堪稱儒家經(jīng)典。

  “百善孝為先”,在歷史文明淵淵長河之中,中國這個具有古老文明的國度更放在了第一位。而講究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孔子更是在《論語》里多次提到了孝順之道。

  在孔子主張孝順之道里,我個人比較喜歡這幾句:

  孔子曰:“其為人也孝娣,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奇也。君子務(wù)本,本立道而生,孝娣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秾W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來仁。行有余力,由以學之!啊秾W而》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所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這是孔子眼中的孝。

  如今,我們已遠離了產(chǎn)生敬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xiàn)代生活中,父子關(guān)系已經(jīng)不存在和君臣關(guān)系的對立,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jīng)過時了,其實不是。當初,孔子與顏回、子路一起聊天,孔子說了自己的志向,很簡單的三句話: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笨鬃拥闹鞠蚓褪亲尷先税差D,朋友信任,年青人懷念。而在這里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這讓我們想起,中華民族有一種美德叫孝敬!

  老者安之,可如今這個時代“安“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嗎?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nèi)在得安其心,可能人人都想過,可要做到卻并不容易。

  現(xiàn)如今,對于老人的安頓,我們或許有著種種標準,買多大的房子,買各樣的高級補品,買多貴的衣服,報無數(shù)的旅游團……,但這樣,老人的心“安“了嗎?這些看似高級富裕的生活,在老人心中,只不過是傳遞著一種信息,兒子(女兒)生活很好!這一點能讓他們稍安,除此之外,便也沒什么用處了。

  孝順父母,就是將父母養(yǎng)著就好了嗎?

  孔子對此也做出過回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所乎?”如果孝順就是交替父母養(yǎng)著,那狗和馬這些動物也是得到了飼養(yǎng),如果你只是讓父母衣食無憂,而沒有從心里去敬重他,那這和養(yǎng)動物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中國人說孝,常是“孝敬”,“孝敬”這樣說,由此可見孝與敬是密不可分的,孝為行,敬為心,關(guān)鍵是心中的那份“敬”!可如今人們盡孝最不容易做的就是心中的那份敬,孔子說過:色難,對父母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和顏悅色了,比如,有時,夏天里,天氣熱,你不讓父母吃上一頓的剩菜,父母卻認為倒掉可惜,非要吃,這里,雙方往往就起了爭執(zhí),在我們心里可能就會想,這明明是為了父母好,預防他們生病,他們卻要給我發(fā)火,覺得很委屈,讓自己心中也竄起一股無名火!這時,自然“色難”,其實,反過來想一想,父母也是為我們好呀!他們怕養(yǎng)成浪費的習慣,讓以后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所以說,并不是所有事父母都是對的,這時,怎么辦呢?

  孔子提出過一個觀點“事父母幾諫,見忘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痹谂c父母的觀點不同時(或是父母錯了),那就應該很輕微的告訴父母,加以勸阻,如父母不同意自己的觀點,仍然要孝敬父母而不違背他們,這樣,自己有可能須擔憂操勞,但卻不能怨恨他們。

  我們常把孝說成孝順,意思就是孝敬父母,就要順從他們的意愿,讓他們內(nèi)心高興,也就是讓父母安于心。

  現(xiàn)在常常有兒女在大城市打拼,忙于事業(yè),把父母接到身邊,父母又不愿意離開故土,故兩地分隔,中國有句老話叫:“兒行千里母擔憂”,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就很難安于心了,故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币馑际歉改冈跁r,做為子女,最好能不出遠門,如果非要出遠門,那一定要有目標,這并不是說,父母在時,子女就必須守在父母身邊,為父母盡孝道,平平庸庸地生活,等到父母離世了才開始創(chuàng)業(yè)、打拼。不是這樣,因為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人中龍鳳,孔子的意思只是說,兒女在外,無論去哪,都要有個定點且要第一時間告知父母,比如:今天你因為工作要暫時從上海到成都,那你就應該立即給父母打電話,說你要幾點到成都,途中若有變化,也應該將新的計劃告知父母,好讓父母不要太擔心,這也是一種孝!

  孔子所提之孝,大多數(shù)還是能值得我們當今社會去運用遵守,但也有少數(shù)受到了當時社會的限制,而在如今不提倡,如:“父為子隱,子為你隱!边@個的意思是,父母做錯了事,兒子要替父親隱瞞,在當時,這屬于禮的一種,但現(xiàn)在,我們卻不提倡。

  孔子十五歲時開始致立于學習,那我想他前十五年一定是在學習品質(zhì)、修養(yǎng),由此可見:想成才,先成人,而現(xiàn)如今,我們從三歲弄好上幼兒園,七歲讀小學,在十五歲時知識應該很多了!可為什么從十五歲開始學習的孔子卻能成為后人推崇的大家。由此可見:想成才,先成人。人的品質(zhì)德行對他一生的影響有著多大。當然,在這期間,學習的韌勁與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已為我們一套獨特的`學習之道!

  首先,不要成為一個空想家,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币簿褪钦f一個人一天不吃飯,晚上不睡覺,就在那苦苦空想,那是沒有多大的益處的,還不如去學習,是啊,現(xiàn)如今,學生們整天坐在教室里,認真聽進老師所授知識的人不多,空想的倒不少,總是想著,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飯,晚上看什么電視,如何出風頭……,那學習又怎能好起來呢?大人們有時也常常抱怨,想看書,但看個幾頁就會覺得沒興致,不是不想看,是看書時想的東西太多,也常常懊惱,便叫自己的小孩,抓緊機會讀書,覺得到了以后,也想看也看不進去。

  而很多概念也只有一字之差,人可以有雄心,卻不要有野心,可以有理想,但不要空想,你可以把空想轉(zhuǎn)變成理想,但勿把理想變成空想。比如有些小女孩會天天空想。可以每天穿不一樣漂亮的衣服,那可以把這個變?yōu)槔硐氚!這樣,你再想起這件事時,就可以不再是毫無邊界的亂想,而是你努力的動力與方向了。

  那有了理想,又如何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呢?唯有不斷努力地學習。

  學習,注重一種方法,為什么有人讀的越多卻越愚?孔子早已做過解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币粋人光學習不思考會疑惑,但如果光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危險!前一句很多人都明白,可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呢?其實是這個意思:如果一個人光思考,但又不知道這樣對不對,就這樣漫無目的地想,對他的成長是不是就存在了危險?就好比一群羊在廣袤的草原上奔跑,但少了頭羊的帶領(lǐng),那這群羊在危機四伏的草原上就存在了危險。由此說來,在學習的過程中,學與思并重,只有勤學多思的人才能不誤入歧途。

  但有時,向書本學習,不如向人世學習,如果一但有這樣的悟性,那他則處處可學,不愁無學。

  子貢曾問孔子:孔圉這個人為什么能得到“文“的謚號?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這文也!笨鬃诱f:“這個人聰明勤勉而又好學,不以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文”。

  其實孔圉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的是一種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在孔子的學生顏回身上也體現(xiàn)過。曾子贊過:“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從事于斯矣!边@里的昔者吾友便是指顏回。

  在一個學習過程中,我們能夠?qū)W到太多的知識和感悟,可是,人的一生為什么要學習呢?孔子這樣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變奚以為?”《詩經(jīng)》過去是在當作教科書的,因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之于鳥獸草木之名!叭藗兡軓摹对娊(jīng)》里學到很多東西,可以增強你的聯(lián)想能力、觀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勸諫能力。這些道理近處可以侍奉父母,遠處可以為君主解憂,還能認識許多花草植物的名稱,這其實就是一種學以致用的態(tài)度。宋朝的張載在后來也提過這樣的觀點:“為天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边@也講的是這種態(tài)度,所以,在孔子所提倡的學習之道中,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做一個行者。

  溫習,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中最要緊的一點。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币馑际菧亓晫W過的知識,由此獲得新的更深的知識,那你就可為人師了。在溫習后能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的人,在歷史上大多都富有盛名,就拿“顛張醉素”中的醉素來說吧!醉素也就是書法大家懷素,他與草圣張旭并肩,懷素曾一日九醉,時人呼之醉僧。懷素能有這樣的成就完全源自于堅持不懈的苦練,他每天一遍一遍的溫習重復,因為買不起紙,后來就在芭蕉上練字,也成就了一段佳話。而這也可說明,溫故知新的重要。

  但現(xiàn)在,學生們在學習中也常溫故,但卻忽略了同樣重要的知新,假如只是一遍一遍的看,卻不思考,那也不行,因此,學習積累與鉆研應結(jié)合在一起,還能偏廢。

  所謂學習之道,講了這么多,但關(guān)鍵還是在于個人的領(lǐng)悟,若只一味死學,那你就會不靈動,像一潭死水,也就沒什么樂趣可談。

  對論語之心得,個人而有不同,或淺或深,取之于各人之精神之領(lǐng)悟,惟千從心,而蓋此唯余所得。

  簡言之,借孔子一言:“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最簡單的,也許是最難做到的。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以用行動告訴我們“想成才,先成人”這個質(zhì)樸的道理。知識對一個人來說固然重要,但人的本身修養(yǎng)與本質(zhì)卻更珍貴。這或許就是論語的真諦了吧,孔子為師授學的準則了吧!

  如今,再翻開這本敦厚歷史的幾千年前智慧的結(jié)晶,透過塵埃,我們仿佛看到一位智者睿智的目光,突然覺得這本書不再枯燥呆板,而是在質(zhì)樸里透出一縷縷人性的光芒。

  讀《論語》有感 篇6

  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雖出身貴胄然垂髫喪父,束發(fā)失母,幸得賢母教而成英才。時倍臣當?shù)廊诵牟还,有禮崩樂壞之勢,故此論語出。

  論語之術(shù)者,莫非修齊治平也,前人述備亦,余若附庸贅述,恐畫蛇添足乃至取枉錯直,使直者枉,所以另辟蹊徑以大略觀之,一者取巧避拙,以免貽笑四方,二者拋磚引玉,以求大家新說。

  講《論語》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經(jīng)典,那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此作著時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爆發(fā)后,更有傾頹之勢,與春秋末年禮樂崩壞如出一轍。在相似的歷史背景下,柏拉圖與孔子都架構(gòu)了一種等級分明秩序井然的理想體制,不同的是柏拉圖將權(quán)杖交給哲學王,而孔子卻主禮法以為宰者。這種以禮法道德為結(jié)構(gòu),以高尚個體為單位的社會模式,為日后中華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態(tài)奠定了基調(diào)。

  “禮法”是不同等級的不同行為模式,“道德”則是調(diào)節(jié)社會關(guān)系的潤滑劑,此二者是先賢為促使整體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最優(yōu)策略,圍繞這兩點展開,愚以為《論語》貫穿始終的主題是社會分工與合作。顏淵篇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边@里所論述的就是人們在社會關(guān)系中應各司其職,在其位,謀其政。承此而啟后者遂有西漢大儒董仲舒之綱常說,可以說綱常不啻為《論語》中描述的社會模式的總結(jié):君臣、父子、夫妻。層層遞進,權(quán)責明確。而仁、義、禮、智、信中除“智”存利己屬性,其他的品質(zhì)皆有益于他人且能緩和社會關(guān)系。論語學而篇中更有:“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币粋溫和忠厚謙卑的君子形象躍然紙上。倘若世人依此道而行之,則衣冠安坐于廟堂,黎元勤奮于田畝,每個人各行其政又互相合作,如果將這些君子置于社會的大機器中,社會就會愈發(fā)穩(wěn)固,在生產(chǎn)力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穩(wěn)定的社會具有最高的生產(chǎn)效率。這也是孔子的終極政治抱負?梢哉f孔子之于封建主義就如同亞當。斯密之于資本主義,馬克思之于社會主義。

  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不是縱橫捭闔的政治家。也并非馳騁疆場的軍事家。而是一位諄諄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家。以至于后世皆稱其為“萬世師表”!墩撜Z》也大多數(shù)以學生求問于老師的體裁來表達孔子的思想。為何教育在儒家學說中如此重要?究其根本乃教育是孔子實現(xiàn)其政治抱負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將禮法道德變成社會共識,傳遞儒家理想的社會結(jié)構(gòu),培養(yǎng)溫文爾雅的君子。在漫漫長河之中教育是儒學戰(zhàn)勝諸家學說取得最終勝利的原因之一,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關(guān)鍵,當歐洲的知識還被用晦澀艱深、詰屈聱牙的'拉丁文撰寫、用昂貴的羊皮卷束于宗教僧侶之高閣時。我們已將智慧的種子撒遍整個東亞文化圈。中國在歷史中長時間領(lǐng)先于世界也正因為此。而私學之風的盛行則濫觴于《論語》。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嘗無誨也。”將知識廉價化、去壟斷化,孔子可謂居功至偉。

  至此,《論語》中所蘊含的社會模式的邏輯關(guān)系就敘述完備。一個由禮法法與君子構(gòu)成的和諧的社會機器通過教育進行傳承。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如董仲舒、程煜、朱熹這樣大家的完善,儒學的理論與《論語》中的社會結(jié)構(gòu)越來越適應于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這種完善的結(jié)構(gòu)使中國的封建社會異常穩(wěn)定,以至于明清時期我們甚至被這種強大穩(wěn)定反噬,當然此為后話,并不在此篇的討論范圍之內(nèi)。

  余幼時就嘗讀《論語》,不過心智未開,只解只言片語。今日再與夫子談心,心胸豁然開朗。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笨磥斫袢辗蜃又覒嶃唷F鋵崉兊簟按蟪芍潦ノ男酢薄鞍尚峁敝惖慕鹨,夫子是一個很可愛的有血有肉的鮮活的人,如果用《論語》來描述他,我愿取“君子坦蕩”四字。不遮遮掩掩,不裝腔作勢。不攀附權(quán)貴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重感情,卻有原則。對弟子的死悲痛欲絕卻不欲奢葬,甚至拒絕用槨。有時發(fā)發(fā)牢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边不忘揶揄子路。與古人交心,實在有趣。

  讀《論語》有感 篇7

  在這個充滿歡天喜地的寒假里,我閱讀了眾多名家名作,在這眾多名家名作中里我最流連忘返的肯定非《論語》莫屬了,《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讓我意解難分,每一句理解都讓我知足了,還有每一句名言警句也都讓我精神飽滿了!墩撜Z》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流連忘返,每一句的理解都讓我仿佛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墩撜Z》的主要內(nèi)容是圍繞政治和學習創(chuàng)作的。

  曾子和孔子是兩位古代名人,都一直是主張積極參與政治的。他曾說過:“讀書不可以不堅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而路途遙遠。把實現(xiàn)仁德作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奮斗到死才罷休,不是很遙遠嗎?他還說:“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給他,可以把一個國家的命運委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卻不動搖不屈服。這樣的.人才是君子嗎?是君子!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擔負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讀完這本名家名作,我懂得了一個令我終身難忘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之間都要講究一個‘禮’字,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間講了一個‘仁’字,在守實守信的人叫做“君子”,讀后感《讀《論語》有感500字》。只有在人與人之間相互照顧,互相幫助,那我們的社會就會變成一個文明社會,甚至是一座城市,一個世界,都將會是和睦和平的,世界就不會再爆發(fā)出一次有一次的戰(zhàn)爭了,每次戰(zhàn)爭后,每個國家的士兵都會有所傷亡,是地球母親創(chuàng)造給我們的,所以我們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動戰(zhàn)爭,讓我們的世界成為一個文明世界吧,讓我們從現(xiàn)就開始努力吧!”

  我要再回顧一下這本書,一起和孔子各代歷史偉人去書的海洋里遨游,一探隨其中的奧秘之處,品味其中的樂趣之處。

  讀《論語》有感 篇8

  今天,我懷著興奮的心情讀完了《論語》第一篇——《學而》。心里猶如點亮了一盞明燈。《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百善孝為先,這一句是在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能盡孝的話,他是更不可能為社會、為國家盡責的。只要能做到孝,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边@句話的意思是,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道義,承諾才能兌現(xiàn)。恭敬要合乎于禮,就能免遭恥辱。所依靠的,應該是親近自己的人。才是可靠的住的!边@句話告訴我們承諾別人的事情,要是自己可以辦到的',今后可以兌現(xiàn),不是空頭支票。恭敬別人的時候,要顧忌到別人的身份,才不會遭受恥辱,招人煩感,這樣才是君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和道理,又能時常加以溫習演變成自己的技能,這不是很愉悅的事情嗎?有志趣相投的伙伴從遠方慕名而來,這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覺得憤怒或怨恨,這不就是君子的作為嗎?”這句話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說明了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快樂,正如古語說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學習要先正心,不要把學習當做一項任務(wù),而是一種快樂,是自我修身修心的快樂。不斷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交流和傳播,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最后一句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越是有知識、有格調(diào)、有涵養(yǎng)的人,也越是寬容。

  至此,我明白了。做人應該先講孝道,謹而信,泛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讀《論語》有感 篇9

  有句俗語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也曾經(jīng)看過一個有關(guān)大學生找工作問題的專題節(jié)目,上面也提到了《論語》,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為什么人們對《論語》都這么重視呢?以前上課也學過一些《論語》里斷斷續(xù)續(xù)的句子,生活中也常常聽人們說起《論語》及孔子,我也一直想看看到底它有什么魅力讓人們?nèi)绱朔Q贊!于是,這次,我認真地看了一遍《論語》。

  由于論語是用文言文寫的,因此,有一些我還是看不懂的,這里僅對我看得懂的一部分內(nèi)容闡發(fā)我的觀點。我覺得論語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可以說給我?guī)椭畲,以前學習時,總是抱怨自己的記憶力實在是很差,每次記了又忘,忘了又重新記,這樣反反復復真的是很煩人!心里有這種壓力,總感覺學的東西反正都是會忘的,還學什么呢?每次這樣渾渾噩噩的學習,學習就變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論語里這句話還是給了我一點信心,至少我每次重復一次,那么我每次都會加深一點理解,這樣日積月累,我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那么我所做的就不是無用功!但是這句話也帶給我一些困惑,如果我不停地重復已學的東西,然而我每天會學到一些新的東西,也就是說我每天要復習的東西也就越多,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我將不堪重負,到時候該怎么辦呢?我也想每天都復習,然后能夠從中獲得新的知識和感悟,但這樣下來似乎已經(jīng)變成不可能了!困惑。毓屎蛯W習新的知識,怎樣才能平衡呢?

  論語中比較著名的論斷就是仁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比較欣賞的處事方法,這其實就是講了一種換位思考的方法,只有多為別人考慮,換位思考,才能更清楚事情該怎么做。仁者愛人,這大概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了吧,我覺得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不太可能實現(xiàn),因為大家都知道,現(xiàn)在好人都不敢做,好心停車將被撞的老人送到醫(yī)院,結(jié)果居然被老人的兒女誣陷成肇事者,這樣好人反被誣陷成壞人的情況數(shù)不勝數(shù)啊,孔子所主張的仁義在現(xiàn)實社會中可能還是不太可能普及的。不過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個仁義的人,不管現(xiàn)實世界是怎樣的,好人總會有好報的,只是做好事的時候要看清楚情況,即使被人誣陷了也要有能力為自己辯護。我們不可以因噎廢食,只有人人都有一顆仁愛之心,世界才會有希望。

  論語中還有一種關(guān)于艱苦學習的`語句,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種崇高的學習精神實在讓我感到欽佩,孔子能這樣艱苦學習,想必他學的一定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我仍然清晰地記得,自己也曾經(jīng)為一道數(shù)學題整整思考了兩三個小時卻并不感到疲憊,但是如果是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就算是讓我看一秒鐘我也感到累,所以想到現(xiàn)在的教育總是告訴我們要認真學習我就忍不住想說:拿點兒我感興趣的事情來讓我學吧!每次看到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都讓我感到萬分痛苦,就像體育一樣,我寧愿打兩節(jié)課的羽毛球也不想跑十分鐘的步,這大概就是興趣的原因吧!

  雖然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能有一點夸張,但其中的一些治學及做人的道理卻對我們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我們可能不是個政治家,論語中執(zhí)政的道理可能對我們沒有吸引力,但是我們都是人,那些最基本的最簡單的治學和做人的道理還是可以借鑒的。薄薄的一本論語,卻道盡了如何做人與如何學習的道理,用最簡單的言語概括了世間最復雜的事情。也許孔子的道德理想想要全部貫徹實施還要再等很多年,或許他的理想在現(xiàn)實世界中可能不太現(xiàn)實,但是對于個人的修養(yǎng)卻有很大的幫助,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只有每個人都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這個世界才會有希望!

  讀《論語》有感 篇10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變成了一個不敢夢想,害怕失敗的人。面對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卻了,漸漸的學會用“無所謂”三個字來掩飾自己內(nèi)心的失落與難過。有時候,當我無法不面對污濁的空氣,擁擠的空間,我發(fā)現(xiàn)我再也找不回當年那個呼著“小時不識日”的我了。

  而這種心態(tài),在遇到孔子的時候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我開始相信有那么一種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卻還在用自己的心為這個日漸不堪的社會做著奉獻,還在為類似“挾泰山以超北!钡膲粝雸猿种。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從來沒有一個人像荷蓧丈人那樣用犀利的語言抨擊我的夢想,因為我沒有夢想,準確地說,是沒有擁有靈魂的夢想。

  曾幾何時,我也“傻傻”地去給老人讓座,在地上撿了錢去交給警察叔叔,看見同學抄作業(yè)會嚴厲制止。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車會裝睡覺,看到同學抄作業(yè)會走過去笑著對他說:“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隊的我也不會管,對著不喜歡的事我會笑,對著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當我以一個“完美無缺”的姿態(tài)重新站起的時候,我以為我不會再受傷了?墒,我錯了,我躲不了。我終歸不能像孔子一樣喊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在一個戰(zhàn)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公平難覓的年代,說出這樣的話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讓我敬佩。因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愛人”。我無數(shù)次地希望這個世界充滿仁,可是太難了,現(xiàn)在尚且做不到,更何況孔子所處的時代?于是我想起一個面色枯槁卻神情依然煥發(fā)光彩的人,在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說著:“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當他面對外界“今之從政者殆爾”,悵然若失地說“鳥獸不與同群”時,誰又能夠像他一樣輕撫琴弦,淺吟低唱那千古之音?

  我輕撫著這冷漠的紙張,讀著那些漸漸消逝在時空中的文字,我徹底折服了。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為真正的君子是絕不會為殘酷的現(xiàn)實所擊敗,絕不會懷疑自己所選擇的路,也絕不會因為身處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環(huán)境的惡劣。他們會自己動手,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環(huán)境。

  孔先生教會我的,讓我終生受用。他在夢里告訴我:“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毕壬視ψ龅降,因為夢想已經(jīng)回來了。

  讀《論語》有感 篇11

  有一本好書叫《論語》,有一種事業(yè)叫“治天下”,于是就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以前讀《論語》,是希望語文考試不失分,F(xiàn)在讀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

  孔子生存于春秋亂世,他的成長背景是平凡而貧窮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夾擊之下,孔子卻激發(fā)了生命的潛能,乃至成為“圣人”。孔子的言論及行為,并無神秘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恒,也會產(chǎn)生讓人滿意的效果。

  孔子親自教導的學生,自然成為《論語》的第一代受益者。學生們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人格的轉(zhuǎn)化與提升可以達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悅誠服,且愿意隨從孔子周游列國。甚至到了孔子辭世之后,眾多弟子還在他的墓旁筑屋而居,守喪三年,回憶與講述老師的教導,于是也就有了傳世的《論語》。

  孔子每隔十年就有不同的進展。如果人生只是一個平面的過程,由生到死,那樣的人生非常無聊且毫無意義,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最后都會消逝無蹤。人生惟一不會失去的,乃是由內(nèi)而發(fā)的潛能,實現(xiàn)自我的要求?鬃泳褪怯伞爸钡臐撃荛_始,開拓心靈及視野,讓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開發(fā),從一個平凡的人演變?yōu)槊靼子钪嫒松牡览砑笆姑,了解自己在時代中所特有的意義,再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得其樂。

  孔子這樣的人并不是神話,而是可以達到的具體表現(xiàn)。人生意義的重點不在于人是快樂的或痛苦的,而要看個人是否能善用機緣所帶來的挑戰(zhàn),讓自己成長。人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能讓自己的人格成長。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情況都差不多,但是到生命結(jié)束時,卻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因為每個人都在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不斷作出選擇。

  《論語》有很多切實可行的東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是因緣而聚,緣盡即散。聚聚散散,身不由己。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動的,沒有選擇的余地,這是很可惜的事實。人生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生辰八字,無法選擇種族、國家、文化傳統(tǒng),無法選擇成長的經(jīng)驗。如果連朋友也無法選擇,那么這一生剩下能選擇的實在很有限了。人的價值在于以某種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強。人生有許多無奈,但所有的無奈都比不上與和諧生存相去甚遠。交朋友要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且不要對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結(jié)識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朋友少一些不要緊,尋覓不到完美無缺的朋友也不要緊,要緊的是相知投契、和諧相處。

  讀《論語》后,不免捫心自問,人的一生的目標是什么?我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交代。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覺悟自己是一個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選擇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選擇應該往哪里發(fā)展。自我選擇來自于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必須考慮人類共同的追求途徑——真、善、美,以及個人特別的途徑——志向與興趣。我覺得,應該把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滿足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又能夠接近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

  具體說來,就是努力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關(guān)系的充分實現(xiàn),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存在,讓彼此的關(guān)系變得更復雜,更混亂。故此,人只要活著,就有一個內(nèi)在的使命,這使得他在世間任何地方都不會覺得很委屈、很貧困、很失意。其實,外在的世界所借以判斷的名利權(quán)位,種種所謂得意或失意的價值判斷,對于內(nèi)在自我的實現(xiàn)都沒有必然性。人活在兩個世界里,一個是社會意義上的,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難以選擇的。人生在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世界——內(nèi)心世界。所謂向善,當然不是抽象的虛無的,而要放在人與人的具體社會關(guān)系中來衡量。所以,儒家思想還是入世的,關(guān)懷人世的,是以人作為中心來思考的。

  讀《論語》,批判地領(lǐng)悟儒教思想,也會產(chǎn)生一種使命感,自覺有一種責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邊的人。單單從這個意義上說,《論語》就堪稱一本好書,它讓我自省自律,讓我更好地走向社會,融入社會,立足社會。

  1、德不孤,必有鄰!墩撜Z·里仁》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墩撜Z·學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墩撜Z·學而》

  4、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薄墩撜Z·八佾》(盡善盡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6、過而不改,是謂過已!墩撜Z·衛(wèi)靈公》

  7、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墩撜Z·述而》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墩撜Z·里仁》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墩撜Z·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wèi)靈公》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墩撜Z·顏淵》

  15、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墩撜Z·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墩撜Z·泰伯》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墩撜Z·衛(wèi)靈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墩撜Z·季氏》

  1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20、君子不器!墩撜Z·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2、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墩撜Z·憲問》

  23、見義不為,無勇也!墩撜Z·為政》

  2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墩撜Z·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墩撜Z·學而》

  2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墩撜Z·為政》(溫故知新)

  27、朝聞道,夕死可矣!墩撜Z·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2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

  3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墩撜Z·為政》

  31、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墩撜Z·憲問》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3、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墩撜Z·子張》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墩撜Z·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3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墩撜Z·微子》

  3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墩撜Z·述而》(舉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墩撜Z·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墩撜Z·衛(wèi)靈公》

  41、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wèi)靈公》

  42、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墩撜Z·子路》

  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墩撜Z·為政》

  4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墩撜Z·顏淵》

  4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墩撜Z·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墩撜Z·雍也》

  4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殺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墩撜Z·學而》

  讀《論語》有感 篇12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我非常敬佩他,是因為他視人如己,要求統(tǒng)治者關(guān)愛弱者,愛護百姓,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治國思想,四處游覽、講學!叭省笔撬乃枷氡憩F(xiàn),除此之外,孔子還主張以德教化人們,以禮治理國家,他有一部著作,名為《論語》。

  《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之所在,我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的知識,在《論語》集里,有許多句子是可以做為我的座右銘的,也有許多句子是終身受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學自己要對別人做什么時,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承受這樣的事,如果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我覺得《論語》這種為學的精神也是我們效法的地方,《論語》里面的這種人生修養(yǎng),我認為是永遠年輕的,所以這種學習道德,能“茍日新、日日新”,我還是進步的,隨時有新的境界。

  讀《論語》有感 篇13

  在不少報章雜志里,我總會看到有人提起《論語》,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本熟悉的書。

  記得讀四年級時,在爸爸媽媽的輔導下,我就背熟了《論語》。由于是第一次背一本書,花的時間比較長,很多字我是第一次才開始“碰面”,所以我當時只是用一種“完成任務(wù)”的心態(tài)來對待它。

  近兩年來,我多次反復看《論語》,慢慢體會了其中的道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三千弟子共誦《論語》的盛大場面,給我一種“春雷”猛炸驚醒之感覺。它使我頓悟,它使我興奮,它使我驕傲。至今它仍在我耳邊回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薄拔崾形,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

  那真是一部千古絕唱。它不但唱響了我國古代文明,而且唱響了世界古代文明。它向所有華夏兒女乃至全世界人民宣示:這是一部中國蒙學的經(jīng)典之作。

  古人曾說過這么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痹谌祟愡^去的漫長歲月中,世界上人們讀得最多的書恐怕就是《論語》了。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的讀書人,都曾將此書奉為經(jīng)典。就連外國人也曾贊揚孔子和《論語》。如,在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fā)表感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現(xiàn)代日本企業(yè)家的精神導師澀澤榮一也曾說過:“要把現(xiàn)代企業(yè)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chǔ)上!笨梢姡墩撜Z》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在生活中,《論語》這本書無時無刻地提醒我。例如,我在和別人交朋友時,它就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彼嵝盐乙c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或者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虛偽、阿諛奉承、喜歡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還有,我學習中不深入思考的時候,它會告誡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墩撜Z》這本書如同我生活的老師,時刻提醒和糾正我的錯誤行為,它就像我的人生坐標,時刻指引我前進。

  朋友們,《論語》是祖先留給我們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要珍惜它。它是我們?nèi)粘I钪械挠H密伙伴,我們要學習它,運用它。

  讓《論語》這部千古絕唱繼續(xù)在中華大地上唱響吧!

【讀《論語》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論語心得06-27

讀《論語》心得04-03

讀《論語》有感12-10

讀論語有感02-24

(熱門)讀《論語》有感11-05

讀論語有感集合12-14

讀論語心得范文04-23

讀論語心得感想09-01

讀論語有感14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