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后感范例【2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1
這本書所提出的一些觀點我認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開闊了我的視野。
我最開始對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來我了解到,這里的合作,是比較廣義的。我對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現(xiàn)在點了一份外賣,那其中至少牽扯了我、送外賣人員、廚師、程序員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說,在社會中扮演好自己的職責,就是合作。
后來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結(jié)與優(yōu)越感的概念。我認同人類的不少目標,其本質(zhì)就是追尋優(yōu)越感。根據(jù)我個人的經(jīng)驗,優(yōu)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時候,就會開始自卑,開始懷疑。書中提到,我們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實是選用某種病癥,但我不是很認可)與優(yōu)越感目標的關(guān)聯(lián)。作者隨后提出,方法無可厚非,需要改變的是目標。目標改變后,心靈的習慣和態(tài)度也會隨之改變。他不必再用他舊有的習慣和態(tài)度,適于他的新目標的態(tài)度會取代它們。
作者很強調(diào)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奉獻,要合作,這令我感到自己是個極其格格不入的人,讀這樣的文字,讓我覺得特別扯淡。后來我覺得作者漸漸自圓其說了,不過我還是覺得與我的觀念有沖突,只不過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個人的目標與社會的目標,當兩者不一致時,就會有不良影響;比如當事人變得狹隘,走向反社會道路等。我覺得這個是挺真實的,與社會主流不一致,確實會活的艱難。目標不與大眾一致,也會很累。
作者還提到了早期記憶對人后期的.影響,舉了一些例子,有些看著還挺觸動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達。我比較認可作者的一點是,家庭之中的關(guān)系要平等。我想做到這一點的中國家庭很少吧?當然啊,這一點的實現(xiàn),聽上去很理想化,也著實讓人羨慕。
讀完這本書還是花了很多天,導致對一些內(nèi)容有所遺忘,難以進行整體的理解。這也是本挖煤的個人閱讀理解能力不足的體現(xiàn),以后還需繼續(xù)努力。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2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作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關(guān)于個體心理學的著作。作家從《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和優(yōu)越感》……等十二個方面為我們分析了人的存在、成長、生活、工作、社交等個體心理特征,提供了解決以上各方面問題的科學方案。閱讀該書后,我受益匪淺,不僅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對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認識。
《自卑與超越》中《學校的影響》一文告訴我們:“教師要成為心理學家,要學會了解學生人格的整體,以及它各種表現(xiàn)的一慣性,才能更好的走進學生,幫助學生!薄俺蔀樾睦韺W家”,乍聽起來十分高大上,其實,我們做的所有教學工作無不與人的心理有關(guān)。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教育影響,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行為方式,在聽課、作業(yè)、游戲、勞動、與人相處等過程中心理不同,行為自然迥異。這為老師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挑戰(zhàn)。因此,教師想要順利開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必須讓自己的教育教學符合學生心理的發(fā)展。為此,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教學生的情況有非常清楚、客觀的認識,并依據(jù)其特點“對癥下藥”。
《學校的影響》一文還為我們列舉了幾種典型的問題學生,其中對“懶惰”學生的分析讓我對本班幾位長期不完成家庭作業(yè)的學生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書中說到:“懶惰的孩子從未嘗過被擊敗的滋味,因為他們從沒有面臨真正的考驗。他對眼前的問題總是盡量逃避,不肯輕易和人一較長短”。當他們失敗時,他們會自我解嘲:我只是懶,不是無能。當他有一點點進步,老師鼓勵他時,他會覺得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老師的關(guān)注關(guān)愛,何必努力去冒失去被重視的險呢?回想自己對本班那幾位“特殊同志”的教育,和作者的分析完全吻合?磥恚宜^的嚴厲批評、溫情陪伴、耐心講解雖能解決一時之事,但都未觸及他們那已經(jīng)深入骨髓的懶惰心理。未來該何去何從,這真是一件“路漫漫兮其修遠”的事。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超越自卑經(jīng)典語錄12-29
《自卑與超越》心得體會04-30
讀《自卑與超越》心得體會03-16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10-26
超越自卑讀后感11-18
《超越自卑》讀后感02-18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03-07
自卑與超越讀后感01-31
《自卑與超越》讀書心得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