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800字(精選10篇)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電影《起跑線》觀后感8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800字 篇1
關于教育孩子,總能引發(fā)深思,為孩子鋪排的一切,就是孩子的未來,可問題是:能預想孩子的未來嗎?這是看完《起跑線》,在腦海中縈繞的問題。
印度片《起跑線》是一部輕松喜劇,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的父母為了孩子能夠進入前五名的私立學校讀書,首先是充大頭,扮演有錢人試圖進入上流社會,卻被懷疑,融入不進去,可這一個方法沒有如愿取得學位,于是就扮演窮人,住進貧民窟,試圖得到給與貧民的優(yōu)惠政策而取得學位,這一個方法真的讓他們如愿取得了極少數的給與貧民的學位,卻失去珍貴平實的'貧民友情。
故事很簡單,卻能窺探出每一個家庭存有的問題孩子的教育。父母們千古不變的想法就是,孩子進入名校就能學好、就能取得好的發(fā)展,就像電影中媽媽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不能進入好的學校,就沒有好的工作,女兒的朋友就會超越她,她會覺得孤單,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就會自棄,就有可能開始吸毒,一連串可怕的預想,都源于沒有進入到好的學校,這一個被父母們稱為起跑線的東西,進而引發(fā)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爭取,為了爭取到那小小的立足之地,父母們不惜拋棄原有舒服的樣子,去裝飾本不屬于自己的他人,這真的是成了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了,這注定是一個悲劇,于己于人都是一個悲劇,于己來說,預想孩子的未來是由身為父母的自己出發(fā),而不是源于孩子,這其實就是父母的夢加在孩子身上而已,那能證明父母的預想就是孩子想要的未來嗎?于人來說,就像電影中所提及的一句話一樣:政客偷竊窮人的糧食,建筑商偷竊窮人的土地,富人偷竊窮人孩子上學的權利。當這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產階級有錢人想方設法擠進所謂好的學校,為孩子鋪排好的未來的時候,無疑就成為偷竊者,偷竊李穎屬于他人的教育權利,于人而言,那是殘忍的卻是無奈的,因為始終斗不過。
其實,預想孩子的未來,為孩子鋪排一切,助推孩子站于起跑線上,都只不過在物質條件上給與實現,所謂的起跑線也只不過是生活條件,所謂孩子的未來也只不過父母們的預想,生活條件是否富有還是貧窮,都不是成為一個孩子是否優(yōu)秀的條件之一,父母們的預想也不是定義孩子未來的預測之一,為何不能遵照孩子原有的秉性,給與孩子原有的條件,讓孩子依照原來發(fā)展呢?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800字 篇2
在歐洲、美國,人們偶爾說錯一個英語單詞并不算什么。這是顯而易見的。可是,到了印度,英語的地位便被抬高。如果一個印度人說不好英語的話,那么,他很有可能一輩子都會為別人打工。
這部電影講述了拉吉和米塔這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女兒皮雅從小能夠受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費盡心血,甚至躲進貧民窟里裝窮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已是深夜了,但皮雅幸福可愛、天真無邪的笑容依然縈繞在我的腦海中,貧民窟里的人情味兒也使我熱淚盈眶。
印度同我國一樣,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這也讓印度的貧富差異漸漸拉開。窮者窮入地下,達者優(yōu)越如天上,極度的落差感讓人連連嘆息。人們瞧不起公立學校的孩子,認為和他們在一起固然會學壞。
他們歧視他們,在聽到臺上精彩的表演竟是公立小學的孩子們帶來時,戛然停住了掌聲。而德里文法小學的校長洛達,因為出生低微而在讀書時的名校里受盡冷遇。她渴望著被人看好,而實際上卻是一個披著剛正不阿,不收賄賂的外衣,將教育經營成一門生意,把手中的權力當作報復工具的表里不一的人。我覺得她比不上公立小學的老校長,因為她根本不愛孩子,也并沒有享受教書育人的快樂,使權弄勢,早晚都得接受牢獄之災。
而正如電影中所說,富孩子瞧不起窮孩子,我也覺得“富人”應當覺醒了。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財富,亦沒有永久的貧瘠。成功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不是祖上。就像醒悟過來的拉吉夫婦那樣,一起為別人的成長而盡一份力吧!
其實小男孩也是幸運的,雖說他出身貧窮,可他卻有一個在落選時鼓勵他的好家長,而不是一味地去指責。
許多時候,窘迫中總能流露出溫情。同樣貧困的希亞姆一家對拉吉一家無不關愛,這也恰恰體現了人情之味,如沐涸澤。
如楊絳先生《老王》中,幸運者有責任幫助不幸者,而沒有嘲笑他們的權力。幸者應盡自己所能去幫扶不幸者,從而改變他們的處境,同時不幸者也應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人平等,我想世界正是這樣的,不計貧富。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800字 篇3
昨天偶然看了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這是我最近看過的印度電影里不太喜歡的一部,影片當中的重重矛盾,都是因為女主人公米圖一心想要擠進富人圈子所導致的一系列故事環(huán)節(jié)。為了得到進入頂級學校的有限名額,不惜一切代價去做各種努力,學區(qū)房、辦派對邀請想要巴結的各款高端人群到家里做客。在經過各種努力后無果纏無奈之后,一聽說名校每年都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份額是留給窮困生,又實在沒辦法交代給周遭那些好不容易接觸到的高端人群,就借口去巴黎旅行,還在攝影棚擺各種姿勢拍照發(fā)到網絡,要羨煞眾人并宣稱已然成為了所謂的“高端人士”,其實卻是聽信了小商販的伎倆去窮人區(qū)租了一間破舊骯臟的平民窟房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要通過頂級學校的關于申請''RTE”窮人名額的測試,可謂不惜一切代價。電影里那些為了顯示自己是高富帥的舉動讓人啼笑皆非,滿身的名牌和logo,以及故意炫耀的各種在外人看來多么可笑。
故事里倒是多了幾分戲謔,氣質是由內而外散發(fā)出來,而不是因為聽到了自己喜歡的.音樂就開始不顧旁人肆無忌憚地搖擺起源自本能和熱愛的印度舞舞風。結局很顯然美好,因為孩子的父親拉吉因為當眾揭發(fā)了校長包庇和袒護作假家長令許多窮人孩子失去了上好學校的機會,自己也因此主動申請轉學,送孩子去了公立學校,就是那所因為他們經歷了各種苦難的過程中曾經為他們伸出援手的貧民朋友們給了他們上過的關于貧窮的一門功課,令他們內心有愧想要償還給那個曾經被自己偷竊了上高學校機會的孩子的好朋友的學校。
中國也有關于學區(qū)房導致的一系列問題,為什么沒有導演去拍同樣題材的電影呢?印度底層的社會問題,中產階級的焦慮在這部電影里非常清晰的呈現了出來。全都是為了孩子,但為了孩子做到這么不惜一切代價的家庭少嗎?不少。持有這么急迫想要讓孩子成才的愿望,我相信世界上每個角落都會有。階層固化與貧富差距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被電影赤裸裸呈現在了觀眾的面前,仿佛是導演向世人揮出來的一個耳光,現實里我們需要多一些這樣的反思,才會有進步的機會。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800字 篇4
起跑線,從懷孕就開始了。孩子難養(yǎng),教育資源的搶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種為人父母的緊迫感,真是貫穿中外啊。 這似乎是富人的煩惱,不擇手段,想盡辦法去達到目的;窮人似乎沒有那么多事,得到就得到,得不到就順其自然吧。這也許也是富人為啥是富人,而窮人只能是窮人的原因吧!可是,窮人有啥辦法呢,生活就是這樣對待我,為了生存,為了溫飽我已用盡全身的'力氣,哪有余力去做別的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并不想這樣,可是不得不。盡管如此,我還要十分善良,冒著生命危險去幫鄰居的孩子湊學費。除了善良,我一無所有,所以,我一定要十分善良。我不批判善良,善良是一定要的,無論窮富,只要為人,都要保持這樣一個心,已區(qū)別于獸。善良善良,人人都說,可從未有人給它一個度,一個框架?墒,你一定要善良,但也請不要太善良。你拿了一袋米,分給無米下鍋的鄰居一點,是善良。你冒著生命危險給鄰居的孩子湊學費,完全不考慮如果你死了,你的妻子,即將上學的孩子怎么辦?是善?但是這種為善行為值得提倡嗎?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所以,請先把自己照顧好,人有時候自私點好,況且這種自私不危害旁人。自己一無所有,還把機會讓給別人,只能怒其不爭,不哀其不幸。
最近江歌的事情鬧得沸沸騰騰,朋友,閨蜜又變成一個讓人生畏的存在。我在你無家可歸的時候收留你,在你和人沖突的時候保護你,可你呢,躲在門后,聽著我的尖叫無所作為,你說是害怕牽制了你的行動?墒,我不害怕嗎?在車站等你到凌晨,我不害怕嗎?在外面給你的男朋友理論,我不害怕嗎?可是,我還是做了。因為你是我的朋友啊,友誼給了我力量,善良給了我理由。江歌啊,你沒有錯。但是多么希望你不是那么善良,朋友的前男友一直糾纏,朋友都害怕了。你不曾了解那個男生,可是朋友的怯懦告訴你那不是個善茬,你也許應該報警,或是讓你的朋友尋求家人的幫助,而不是一味的出頭。我只是希望如此,但是,我知道你沒有錯。錯的是你的朋友。錯的是這個總是讓人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社會。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800字 篇5
昨晚在影院看完印度電影《起跑線》,很贊~還是一如既往地反思、批判,印度探討教育的優(yōu)秀電影,之前便有經典如阿米爾汗主演的《三傻大鬧寶萊塢》。
本片選取的視角與我國當下中小學的擇校熱如出一轍,女主希望幼女將來成為精英貴族,于是為了進入當地一流小學名校,逼迫有錢而俗氣(與所謂的有文化有階層的精英相對)的丈夫,想方設法,諸如~買學區(qū)房、徹夜排隊、報培訓班、六處找關系,均告失敗后,不惜混特困戶指標而搬去棚戶區(qū)做假窮人,歷經挫折與磨難,最終幸運中簽,但影片并非僅為了展現國人所說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印度優(yōu)秀電影的立意之深,毫不夸張地說~甩中國電影好幾條街。
本片男主有著自己的.教育理念,卻一直遷就妻子的想法,一再妥協,為融入所謂的上流社會努力改變自己~那是對妻子和女兒的愛。男女主為了名校的特困生指標,裝作窮人移居棚戶區(qū)遭遇種種困難,鄰居的賤民夫婦不顧旁人非議,在生活和工作上給予了真誠的幫助,賤男還堅決不許男主在銀行柜員機取錢(男主哄說是迫不得已偷錢),卻不惜在馬路上故意被撞~訛人車主錢財給這假窮人小孩湊學費,這正直而善良的窮鄰居讓人深受感動。男主為幸運中簽卻也擠掉窮鄰居小孩名額而深感愧疚,本打算私下資助讀渣校的窮鄰小娃,見現狀之差而改變主意,決定贊助整個學校提高軟硬件教育質量,窮父見娃進步明顯而欲感謝渣校的慈善贊助者,終于發(fā)現富人鄰居的為富不仁(作假,擠占自己窮人指標),準備舉報,但看到女娃和趕來勸阻的男女主,卻又心軟放棄了~他理解父母的愛,卻不恥于、不原諒男主欺騙的行為,男主幡然醒悟,在女兒名校禮堂的節(jié)目帶領渣校學生精彩表演,展示了教育的平等,并揭露自己造假的事實,決定將女兒從這家培養(yǎng)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所謂名校,轉學到自己資助的那家所謂的渣校,目的就是為了教育小孩~要成為有愛心、講平等、懂分享、正直善良的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做一個頂天立地大寫的人。
這男主,在同樣出自平民階層的名校女校長的眼里,簡直是人性猖狂。男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妻子心悅誠服,為女兒的教育,做出了絕佳的榜樣。
人家有改變國家的電影,我們有改變電影的國家,當有一天我國也能拍出這樣的電影,而不是整天什么戰(zhàn)狗、厲害了那啥之類的時候,我也會去買票看國產電影并在深夜用手機敲上千字影評。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800字 篇6
《起跑線》這個片子其實比較尷尬。雖然是主角是為了女兒Pia各種折騰,但印度電影的喜劇風格又沖淡了這些折騰的嚴肅性。片子似乎在探討社會階層固化、教育、人生而平等之類,但敘事上很戲劇化,結尾又很雞湯正能量,所以基本沒法指望深刻的討論。另外,這個片子與《神秘巨星》《摔跤吧爸爸》的老少咸宜不同,孩子們因為敘事上的浮夸更是不可能進入到片子里關于教育的討論的,反正我們家孩子是看不下去的。
說點因為片子而引發(fā)的題外話。首先談談階層固化。所有的階層固化是因為階層固化存在必然性,就像燕雀之類,只是啄食相戲,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和人類互換階層,所以,固有的階層有一部分是自我甘心的選擇。另外,對于社會這個龐然大物的操控,只有少數人能夠站上操控臺,即便有商鞅變法來改變階層,最終可能也是黑洞在吞噬文明,所以,階層的固化有可能是現階段社會的最佳選擇。第三,不論什么階層,最終都是由人構成的',如果我們能相信周圍的一切人等都是好人,那么推論開去,所有階層的所有人等也都是好人,于是,最終結論就是并不存在階層固化。這么看來,好人文化才是文明平等的王道。至于貧窮富裕,在所有的好人眼里,大概只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一個必然分配吧。
接著聊聊孩子的教育。孩子一出生是沒有分別心的,片子里的男孩因為印地語而與Pia絕交,包括Pia后來跟西亞姆學會的游戲,都只能說明,孩子本身是無辜的,如果孩子出現了異化,那可能是我們這些大人早已經異化了。再談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公立教育最大的好處是保證了孩子們可以接觸基本的文明,而私立教育么,是因為目前的公立教育還給不了一些東西。作為教育者來說,我們希望公立教育最終能給到那些目前還缺少的東西,盡管這確實很難,因為私立教育其實類似于家庭教育,而保證家庭教育的那幾個人是文明人,還是相對容易的。最后談談通過教育跨越階層,有哈佛6人組對多個國家的孩子學習生態(tài)進行了調查,結論是以色列的教育最靠譜,為人類貢獻了最多的知識文明,再到最近的MIT/Harvord的中國面試生全軍覆沒。結論似乎很清楚,我們的教育如果是為了跨越所謂的階層,那么很可能就罔顧了人類這個物種的向前發(fā)展,畢竟,目標盯著的是貧富錢權,自然管不了身后的渾水滔滔了。
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我們都還要隨風奔跑,只是祝福都別被邪風帶歪了。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800字 篇7
《起跑線》是一部印度電影,主要講的是一對夫婦為了自己的小孩可以進印度前五所的私立學校讀書,從舊市區(qū)搬到新市區(qū),從炫富到裝窮的過程。最后他們在貧民窟里遇到一個樂于助人又很真誠的家庭,他們很信任米圖一家,認為他們是落難的新貧民,甚至分享自己的配給給他們。最后那個很窮的貧民為了給皮婭賺生活費,還故意出去給車撞拿賠償金。最后不幸的是他們家沒被校長抽簽抽中,米圖他們家就覺得有虧欠于他們的兒子。就資助了公立學校。后來另外驚喜的是,不是那個很窮的叔叔去學校告發(fā)他們,因為他認為皮婭也是他的孩子。后來米圖的丈夫醒悟了,主動發(fā)聲,說很多有錢人冒名去占領那些貧窮孩子的名額是不對的,自己也主動將皮婭送去公立學校。
說實話,這部電影是有戳到我的淚點,我有一個朋友。她小學初中都是在一些很普通的學校讀書,家里人也沒有知識分子,從小就沒什么要上重本大學、重本高中的壓力。但是她遇到了一個數學老師,那個數學老師會和他們講一些以前她從來沒聽過的雞湯。而且他的教學方法很特別,總是能讓那個女生保持很大的沖勁去學習、讀書,走出這小小交際圈。那個女生就從全級排名40多慢慢地進步,直到中考的時候她拿了全級第一,順利考進了重點高中。但是在重點高中她完全跟不上。不僅是在學習方面,而且也融入不了他們的交際圈。為什么融入不了呢,她思考了四年,終于何凱文回答了她。是因為自己不夠主動,內心太過傲嬌,總是把成績放在第一位?杀氖,這個在高中經常被認為很勤快、很努力、總是在復習功課的`女生竟然沒有考上重本,成為全部寥寥幾個沒上重本的女生。于是這個女生在大學期間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變得很開朗,很主動,不愛學習,更加不想讓別人知道她很勤快。在高中的時候她很喜歡Taylor swift,很喜歡聽歌,而到了大學就很少了?赡苁遣幌牖貞浧鹉嵌慰尚τ挚蓱z的回憶吧?墒侨说谋拘氖呛茈y改變的,這個女生在大三下學期又突然想考研。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拿到好的大學的門檻,結果又沒考上。我朋友和我講真的不是找借口,其中一門專業(yè)課的分數不可能這么低的。我只能說是差一點運氣,不知道是好還是壞,最后她也如愿以償地調劑到自己理想的院校了。
說這么多到底是想表達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朋友說如果再讓她選擇一次,她不會選擇考那個重點高中,但是她不會改變考研所選的一志愿。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800字 篇8
《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父母拉吉和米塔為了不讓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機、不擇手段要把她送進名校的故事,而這所謂的名校,僅僅是一所幼兒園而已。電影的劇情可謂一波三折,一家人先扮富、再裝窮,在裝窮的事實被貧民窟的鄰居識破后,一家人又良心發(fā)現了。
《起跑線》的題材非常大膽,批判了印度的階層固化與教育制度的問題。印度人在這部電影里被分為三個等級:上層階級、中層階級、下層階級。上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上等人。正如富太太所說:“我們送他們到德里的頂尖學校,那樣他們長大后就能有所作為,構建他們的未來”。中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中等人。正如培訓顧問所說:“如果皮雅進不了頂尖的幼兒園,那她就進不了我國任何一家好大學,如果她的履歷表上填的不是好大學,那她就不可能進跨國公司上班”。下等人的孩子將來也是下等人。正如鄰居所說:“如何在貧困中生存是門藝術,我會教你的,因為我經驗豐富。我爸爸很窮,我爺爺很窮,我太爺爺很窮,反正就是我祖先都很窮,我來自貧困家族!
劇中,米塔鐵了心要把女兒送進排名前五的幼兒園,因為她覺得“不能讓女兒接受我們接受的`教育”理由是“公立學校學不到東西”,說明人們已經形成了固化的思維。但是后來他們又發(fā)現自己與上層階級格格不入,說英語的富家子弟根本不和說印度語的皮雅玩耍。因為,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階級的象征。好學校盡可能地只收上層階級,不去好學校讀書就很難成上層階級,不成為上層階級又很難被好學校錄取,這完全就是一個怪圈。
為了進入好的幼兒園,皮雅每天要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連睡覺的時間都被剝奪,這難道不是我們身邊孩子的現狀嗎?為了好學校,家長們一擲千金擠破頭地購買學區(qū)房;周末的舞蹈班、奧數班哪個不是人滿為患。用雞湯大號的流行話語套路,這是一個販賣中產階級焦慮的電影。這樣的故事讓人親切,它會發(fā)生在北上廣深,也會發(fā)生在你回不去的老家。把最好的都給孩子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當不懂茫然的時候,出現各種不同聲音的時候,就需要理智的去判斷,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因為急于求成,而采取了各種非常規(guī)手段,最終就會導致一步錯步步錯,一個謊言需要無數謊言來補漏的結局。
最貴的最好的不一定就是最適合的,找準自己的定位,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最正確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因材施教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800字 篇9
最近在家比較閑,因為不想出去,也不想整天看著手機消磨時間,便準備訂一張電影票去看,本來打算看最近想看的《飛馳人生》,結果發(fā)現最近的一場只剩15分鐘就開場了,雖然電影院離家很近,但還是不太能來得及,而其他場次時間也都不太合適,便想著在家里看一個別的算了。
打開電影應用隨意地翻著,突然發(fā)現了一個叫做《起跑線》的電影,是印度拍的關于教育問題的電影,最近幾年印度關于社會方面的電影越來越多,便想著看一看。
本來我看電影是十分慢的,中途看不下去就喜歡暫停下次再看,所以才更喜歡在電影院看。可是這部電影我卻躺在床上從頭看到了尾,一點都沒有停,這說明一點,無論電影本身是否用心,有深度,或是拍的好,至少它故事有趣,情節(jié)不緊不慢,節(jié)奏張弛有度,不會讓人覺得一段無聊一段才稍微有些意思。而且整部電影也充滿了有些搞笑的地方,盡管不是故意搞笑,卻通過奇妙的戲劇沖突起了搞笑的效果,劇情設置也十分有意思,雖然結局比較容易猜到,但是整體劇情也是一波三折,特別是希亞姆盲目相信男主一家,反而幫他做盡好事的那一段,既有幽默感,又為男主一家最后的`轉變奠定基礎。
以前看電影,只看故事好不好看。而之后才意識到,電影是一個舞臺,每一位電影大師都會有各種不同的表演方式,我們很難僅僅通過評分去了解一部電影,也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電影。好的電影,可以是給人歡笑,讓人感動,或是僅僅有一個簡單而有趣的故事。也可以令人深思,讓人學習;蛘,它代表了電影拍攝手法與敘事結構的進步,或是鏡頭的運用與色彩的調和有了創(chuàng)新。當然也不乏像這部一樣,勇于向現實開槍,頗具“魯迅精神”的電影。如今電影百花齊放,這部電影也讓我想起了《我不是藥神》,希望以后的國內電影可以不只是情感派,也可以有技術派,有現實派。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800字 篇10
《起跑線》以一對印度中產階級夫妻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力想將自已的孩子送進重點學校讀書為引,妙趣橫生的戲謔間,對印度社會現存的詬病做出了極盡能事的譏諷,而電影最終雖然無法去改變現實,卻用人性真善的回歸,一展于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線。
相信對于不少中國家長而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成為了一種信仰。而《起跑線》則正是戳中了這一痛點,且電影并沒有將格局僅只是局限于單一的教育上,導演喜劇化的手法,所講的故事卻尤為艱辛,為了送孩子能進重點學校讀書,白手起家的父母拉吉與米塔,用盡了所有能想到的辦法,從買學區(qū)房到托關系走后門,再帶無計可施下不惜搬入貧民窟裝窮,看似荒誕不禁的故事,所著墨的是印度社會自身所存在的種種問題。
在教育不公的大環(huán)境下,電影所切入的視角其實非常巧妙,既不是大富大貴的頂層階級,也不是窮苦潦倒的貧苦人家,而是有著一定財富和社會關系的中產階級。他們一面渴望孩子能邁入更高層次的階級,一面也懼怕孩子走入歧途,他們面對下一代人成長的焦慮成為了電影營造戲劇沖突的絕佳賣點,導演也正是通過他們,將印度社會所普遍存在的階級固化,貧富懸殊,腐敗等一系列問題得以了生動的體現。
一部電影的力量是有限的,《起跑線》所做的'只能是呈現問題,卻不可能去解決這一系列的社會矛盾。但這部電影的深度卻并非僅僅是對印度現實社會問題的侃侃而談,隨著最后拉吉與米塔放棄了憑借欺騙所獲得的學位,電影也發(fā)出了最為鏗鏘有力的聲音!用不正當手段所獲得的一切,最終也會影響孩子的行為,一流學府并不見得能教育出一流的人。對人性真善之美的回歸,使電影營造了屬于自己的內在縱深。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有一條自己人生的起跑線,但這條起跑線卻并絕不該是成人用功利之筆所劃下的,這條線的原點是每個孩子心中那彌足珍貴的真善,而作為大人所真正應該去做的,便是用自己的力量守護住這條真正的“起跑線”。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
電影起跑線觀后感11-07
起跑線作文05-31
起跑線觀后感11-04
《起跑線》觀后感11-04
起跑線的觀后感09-21
起跑線觀后感11篇12-06
《起跑線》觀后感1000字06-21
《起跑線》觀后感(6篇)02-06
《起跑線》觀后感6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