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精選26篇)
當(dāng)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觀后感到底應(yīng)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
之前對王陽明的個人經(jīng)歷略有了解,通過本次看《典籍里的中國》最后一期,演繹了王陽明的一生,比起看書,給人視覺的沖擊確實大一些。
王陽明,生于書香門第,父親王華是狀元,所以少時成長家境優(yōu)越,除了讀書寫字,他也喜歡舞刀弄槍排兵布陣。但在朝廷供職之后,他的人生就開始變得坎坷。上書諫言,被廷杖三十,險些斃命。僥幸撐下來還被貶去貴州邊遠地區(qū)。途中宦官也派人殺他,不過未能得逞。去了貴州,又不幸染病。即便在這樣多舛的命運的折磨下,他也沒忘記少年時立志做圣賢的志向,先賢的教誨也謹記于心。他一遍遍追問自己什么是理,什么是道。最終悟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大道,最后繼續(xù)悟出了致良知的道理,從此一生踐行。
我們偶爾會抱怨自己起點不高,不能出生在一個家庭條件好的家庭里。在看王陽明的一生的時候,從結(jié)果來看,無疑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顧其過程,極其艱難。一個狀元的兒子,自己也中進士入朝為官,卻被打個半死,還要貶去偏遠地方,這種巨大落差對一個人的身體的精神打擊是致命的.。起點高,也意味著摔得重。如果是塊土,摔下來可能也就散了,變成泥。如果是個皮球,摔得越重,彈的越高。問題是,你經(jīng)不經(jīng)得起摔。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因為他是圣賢,所以能講出大道理,能夠忍受非人的遭遇。而是因為,他經(jīng)受了非人的待遇,然后把這些經(jīng)歷說出來,也把自己的思考說出來,以教育眾人為己任,最終才得以成圣賢。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2
今有革命之長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國,其雖未完全成功,但對于后代人影響深遠,在現(xiàn)今來說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這么一部電視紀錄片,寫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國之事,關(guān)于此事,很多人都應(yīng)該聽說過,但你也許并沒有深入了解過這件事情?鬃舆@一路,可謂是歷經(jīng)了千辛萬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難,當(dāng)時又正值諸侯爭霸之際,各地戰(zhàn)火紛紛,狼煙四起。這位偉大的國學(xué)大師,甚至被叫做“喪家之犬”,他為了去楚國傳道,被奸臣連困七日,口糧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還說出了千古名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當(dāng)時他已經(jīng)60高齡,受不了這種考驗了,但他還去整理各類書籍,為教育做出最后一點貢獻。
在周游列國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門生那位“一擔(dān)食一瓢飲,在陋巷卻不改其樂的顏回以及性格剛強的子路皆離孔子而去,但孔子沒有放棄信仰,繼續(xù)派弟子四處游說,把他的思想發(fā)揚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論——《論語》也被后世喜愛。
二千年前,孔子是魯國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國人,而現(xiàn)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論語》如今已被傳入很多國家,成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響了許多人,雖說周游列國失敗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3
最近幾天,央視頻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國》第一期,觀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國》用表演與對話的方式,演繹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現(xiàn),讓觀眾更深刻地品讀典籍。第一期選擇了《尚書》,“政書之祖,史書之源”!渡袝酚址Q為《書》有很多華夏文化的創(chuàng)始性論述,比如第一次出現(xiàn)“禮”,第一次制定歷法!渡袝肥恰拔幕洹,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們講解《尚書》后,大幕拉開,表演開始。說到《尚書》,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勝,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書》講《書》,是《尚書》的傳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與現(xiàn)代人撒貝寧的對話為主線,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兩個書中故事與晁錯受文帝之命前來學(xué)《書》的歷史故事,讓觀眾深入了解《尚書》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讓人感動。他一輩子愛《書》,一家人用生命保護《書》,年老后在山東一帶講《書》,傳承《尚書》。倪大紅老師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結(jié)束了,但我的思緒仍未結(jié)束。停留在開場的一句話上。“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讀《書》而知朝代之興廢之由,讀《書》而知個人修身之要!钡浼抢献孀谥腔鄣慕Y(jié)晶,是寶貴的財富。
《典籍里的中國》講述了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創(chuàng)造文明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源起何從,我們的腳步邁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讀懂典籍,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品讀典籍,體味經(jīng)典,吸取智慧,汲取精華,成為不一樣的自己。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4
這樣的“穿越”才真正有意義,看到伏生問撒老師:“后人可還讀《書》”的時候,內(nèi)心真的一動。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賢真的有機會問起我們“文脈安在?”我們要做到問心無愧,踏踏實實地回答一句:“斯文在茲!”傳承的故事,經(jīng)久不衰。
太感動了,之前不懂《尚書》,看到倪大紅老師演繹的尚書的話劇,發(fā)現(xiàn)中國這個詞就是從尚書中來,大禹的功勞不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輩子護書傳書,不愧對先人。薪火相傳,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問:華夏何為一體?答曰:華夏自古一體!
真的喜歡這樣的節(jié)目,深厚的文化底蘊加上戲劇沖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點代面,細膩又宏大,讓人熱血沸騰又淚流滿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來,多少學(xué)者為我國傳世的典籍皓首窮經(jīng),如今《典籍里的中國》讓經(jīng)典走進尋常百姓家,它們不再是陽春白雪無人懂賞,而是可以被我們所有人理解、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強烈推薦!
節(jié)目不僅僅是敘事,更著力于展現(xiàn)《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缭角陼r空的“古今對話”更是富有創(chuàng)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繼往開來,每一本典籍都是中華文明傳承之路。上一盞不滅的`明燈。鑒古知今,學(xué)史明智,這些豐富而又珍貴的典籍,值得每個中國人去品讀,也該與世界分享。
中華先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中華文化,永續(xù)不絕。優(yōu)秀的典籍使我們明過往、知興替;優(yōu)秀的演員以入木三分的演繹帶我們邁入千年歷史長河,感知先賢氣節(jié)、啟明吾輩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關(guān)注央視大型文化類節(jié)目,傳承國學(xué)國粹,華夏弦歌不輟,你我當(dāng)仁不讓。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5
央視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國》,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時空對話浪漫主義詩人屈原,解讀《楚辭》,了解屈原歷經(jīng)磨難、上下求索的一生。秭歸作為屈原故里,屈原是當(dāng)?shù)厝说睦硐牖砗途窦耐。?jié)目播出當(dāng)晚,全縣掀起了觀看熱潮,大家情緒高漲、反響熱烈。
縣文聯(lián)主席秦曉梅說:“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國》,我覺得有三個空前的肯定:一是對屈原積極光輝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對屈原故里是秭歸的空前肯定,三是對秭歸柑橘的空前肯定。這一期節(jié)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內(nèi)核——不懼艱難、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獨立不遷、深固難徙的家國情懷,憐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對屈原故里是秭歸,央媒這次是一個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這個觀點!
國家非遺項目“屈原傳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鄭承志說:“我們反復(fù)吟唱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等等,通過屈原解讀給楚懷王聽,實際上是解讀給我們大家聽。他不僅是文學(xué)的,更是精神的;不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華民族的;不僅是古代的,而且是當(dāng)代的。屈原當(dāng)然是秭歸的,他從秭歸走出去,已經(jīng)走向了中國、走向了世界。我們感覺到撒貝寧的匯報就代表了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向屈原匯報新時代的幸福生活,匯報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歸實驗小學(xué)學(xué)生李子炫說:“我在節(jié)目當(dāng)中,看到我們秭歸的特產(chǎn)上了央視,我感到特別驕傲、特別自豪!
大學(xué)生鄭智露說:“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國》刷屏了!吹斤鰵w的風(fēng)景之后,發(fā)出贊嘆;品嘗了秭歸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開學(xué)后,我會跟同學(xué)分享關(guān)于我的家鄉(xiāng)秭歸、關(guān)于屈原的一些文化歷史,把屈原文化更好傳承下去!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6
《典籍里的中國》作為一檔全新大型文化類節(jié)目,以多舞臺、多場景、古今對話的創(chuàng)新方式出現(xiàn)在大眾眼前,剛播出便收獲了4.5億的播放量。
節(jié)目將聚集多名演員來演繹典籍里的中國特色、中國風(fēng)格、中國氣派,借由不同時空坐標里寫書人、讀書人的閃亮故事,讓經(jīng)典照進現(xiàn)實,展現(xiàn)經(jīng)典書籍中的中華文化。
當(dāng)我初看這個節(jié)目時,我的感覺是:驚艷!首先,節(jié)目的場景設(shè)計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說是獨具匠心。為了讓觀眾沉浸地走進歷史,確實做了很多考慮,旋轉(zhuǎn)式座椅就是一大體現(xiàn);其次就是演員的深情演繹,古人的`情感復(fù)雜,不是那么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為一個心系《尚書》且年過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紅老師需要從人物心理、語速、動作快慢等多個方面考慮如何去展現(xiàn)人物形象,這很考驗演員的職業(yè)技能和其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時,我們從節(jié)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觀眾都被伏生的“舍命護書”所感動,熱淚盈眶,這也恰恰滿足了我們一點點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時代的我們,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品讀經(jīng)典,這個節(jié)目也正是一個好的契機,我們需要感謝這個節(jié)目,感謝這種創(chuàng)意!
節(jié)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幾句:“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钡浼粌H僅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他蘊含的更多是一種智慧,一種情懷,一個國家的象征。希望中國文化能夠在各輩人的努力下薪火相傳,經(jīng)久不息!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7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第一卷:乃粒的內(nèi)容,作者宋應(yīng)星。
第一次了解這部著作是歷史課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里的中國》播出,我才重新認識了這部書和他的作者。
宋應(yīng)星,年少時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第一次會試就中舉第三名,而后近二十年茫?瓶悸,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積了不少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的知識,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將這些知識匯總起來,在好友涂紹煃的資助下刊印成冊,才有了這部巨作——《天工開物》的問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于《尚書》;“開物成務(wù)”,“開物”二字取于《易經(jīng)》。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開創(chuàng)萬事萬物。全書共三卷十八篇,收錄了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chǎn)技術(shù)。是世界上第一部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綜合性著作,外國學(xué)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全書理念為“貴五谷而賤金玉”,故將《乃!贩旁谑灼。
農(nóng)為邦本,本固邦寧。這與袁隆平院士研究畝產(chǎn)千斤的`超級雜交水稻,與國家堅守耕地紅線不謀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涼夢”一直在延續(xù)。
繼往圣之絕學(xué),開萬世之太平。繼往開來,這四個字雖簡單卻有千鈞力量。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是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我們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會更有所成。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8
該節(jié)目創(chuàng)新性地將電視拍攝、戲劇拍攝以及電影拍攝幾種拍攝手法融為一體,拍攝過程運用環(huán)幕投屏、實時跟蹤等現(xiàn)代影視技術(shù)手段,將戲劇表演在電視節(jié)目中呈現(xiàn)出電影般的效果。
運用古代和現(xiàn)代交融的方式,讓故事的場景自由切換,締造一個時空穿越,古今對話的全景式獨特舞臺。
絕糧七日,追尋大道
由于陳國內(nèi)憂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難被實施,于是他們一行人決定離開陳國前往楚國,途經(jīng)蔡國的時候,被圍困導(dǎo)致斷糧。
離開陳國,其國親吳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輔佐楚國會變得更加強大。于是他們便派兵圍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讓他們?nèi)リ悋。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國幽谷這里被困整整七日,糧草斷絕,幾乎餓死。
七天滴米未進,一行人大多餓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憤憤不平地質(zhì)問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義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則感嘆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從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雖然追尋大義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們毫不動搖地追隨他,一路對孔子保護有加。
而孔子也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dāng)?shù)拿赖隆1焕в墓葧r,一碗清粥,眾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要安貧樂道,小人才會在不得志的時候想入非非,從而胡作非為。
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時候教給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這些言行展示了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對后世影響深遠。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9
孫武,字長卿,春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響,他對軍事有著獨特的見解以及特別的感情。
孫武和伍子胥一起輔佐吳王闔閭,伐楚興吳。他們與唐、蔡二國結(jié)盟攻打楚國,戰(zhàn)爭雖然勝利了,可吳軍卻并沒有勝利,他們輸給了自己的心。吳王闔閭變了,變得驕奢淫逸,吳軍軍紀渙散。冷靜的孫武給吳王進諫,提出了“四險”,并建議吳王整頓軍紀、班師回朝,然而吳王卻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依然我行我素。最終“四險”全部應(yīng)驗。伍子胥也因為報仇而喪失了理智。孫武心灰意冷,辭去將軍職務(wù),歸隱山林。是的`,戰(zhàn)爭最能考驗人性。
孫武悟出了戰(zhàn)爭的真諦,所以他主張慎戰(zhàn)。可吳王并沒有領(lǐng)悟,之后幾年,他頻繁地對外用兵,致使國力下降,勞民傷財,最終敗給了越國勾踐。戰(zhàn)爭是為了保家衛(wèi)國,能讓黎明百姓溫飽,不是為了稱霸。
最后,孫武想將伍子胥的佩劍鑄成犁,“以劍鑄犁,將暴虐之劍鑄成太平之犁。”劍為兵器,生而暴虐,犁為農(nóng)具,寓意和平。戰(zhàn)爭不過是謀取和平的手段,用手中的暴虐之劍來換取天下和平,這不就是戰(zhàn)爭的目的嗎?
中國以和為貴的思想,影響后世,深深地刻進了每一位中國人的基因里。
《孫子兵法》,一本集戰(zhàn)略與哲學(xué)的典籍,讓孫武的思想流傳下來,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0
到底什么是中國?我想,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名為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
傍晚,一家四口人圍坐在沙發(fā)上,對著電視津津有味的看著《典籍里的中國》。這是大年初一剛推出的綜藝節(jié)目,也是剛剛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說,節(jié)目的進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臺話劇表演,跨時空對話等方式,是觀眾有了沉浸式體驗。
當(dāng)然,這第一期的內(nèi)容也是干貨滿滿。由倪大紅飾演的伏生敘述了他如何保護《尚書》傳授《尚書》。秦末楚漢相爭,民不聊生,伏生為了保護《尚書》,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顛沛流離,其間伏生的愛子為了保護《尚書》與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燒《尚書》取暖,最終永遠地留在了荒野。而當(dāng)戰(zhàn)亂結(jié)束,伏生回到家鄉(xiāng),鑿開墻壁,卻發(fā)現(xiàn)被他藏在墻壁里的尚書早已殘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傳授尚書,希望尚書能夠永遠地流傳下去。浮生活了90多歲,有90多年一直在讀尚書,20多年的顛沛流離,只是為了保護尚書,若不是因為尚書,伏生的兒子和妻子也不會死去。可是伏生卻不后悔,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氣!
其中還有幾個片段,是屬于尚書部分的禹貢還有牧誓。其中大禹劃九州,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zhàn),至今還使我的眼中含有淚花。結(jié)尾部分,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向伏生介紹尚書自西漢以后的傳承過程,其中不乏多種坎坷,直到唐代,還有人在一塊大青石上刻下了尚書,為開成石經(jīng)。華夏經(jīng)典,弦歌不輟!
如今我們更需要: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在對歷史進行深入思考過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1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每當(dāng)聽見《典籍里的中國》開始的聲音,我總會有萬分激動與期盼:這一次會是哪本典籍呢?主人翁是誰呢?他會有怎樣精彩的故事呢?
《典籍里的中國》是由央視一臺播出的文化類節(jié)目,它演繹典籍、傳承文化、詮釋知識,用一個個動人而不枯燥的故事訴說典籍里的人和事,其中有催人淚下的悲歡離合,有令人驚嘆的古今對話,有氣勢磅礴的千軍萬馬,有詩情畫意的高山流水……因此我十分愛看《典籍里的中國》。
看《典籍里的中國》,我不僅能看到一部典籍是如何寫出的',更能體會古人為著典籍嘔心瀝血的偉大情懷?蠢顣r珍著《本草綱目》,我明白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看司馬遷受刑而書《史記》,我感動于“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價值;看屈子在《楚辭》中感慨“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傾慕于他對國家的一片赤膽忠心,與推行大道的堅定信念;看孔子周游列國,我明白了“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堅持不懈;看宋應(yīng)星寫出《天工開物》,我明白了求知、探索的精神,以及“此書與功名利祿毫不相關(guān)也”的淡泊名利。
古人寫下這些典籍是為了抒發(fā)情懷,闡明真理,造福后世!肮湃私袢巳袅魉,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唯有典籍仍在熠熠生輝。今天,我們能識讀經(jīng)典,品味中華,何其幸也!能生在華夏大地,身為華夏兒女,何其驕傲也!
“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我決心從典籍里收獲知識,從圣賢言行中感悟精神,從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力量,將來去傳承中國典籍,發(fā)展中國文化,發(fā)揚中國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2
通過觀看《典藉里的中國》,讓我深有感受,用現(xiàn)代人與古代人的對話,講解和觀看的形式,讓人更入其中。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為了理想辭掉了官。朝著理想出發(fā),他的弟子也堅定的選擇追隨夫子,他到了衛(wèi)國,在衛(wèi)國推行仁政德治,但衛(wèi)侯卻做了讓孔子反感之事,他們便離開了。但孔子又與他的弟子走散被人比作“累累若喪家之犬”,又重聚,最后得以去往楚國,但未曾想到國君竟已去。夫子又在晚年間失去了他最喜愛的兩位弟子顏回和仲由,他們先一步的離開了夫子,看到夫子倒下流出淚水的那一刻。我也好似感到那種心痛,那種悲楚。又會想起孔子的兒時十五六歲的年紀,便無了雙親,正值晚年時期,又無了自己最喜愛的兩個弟子,實在是讓人為之難受,同情。
孔子他總是快樂的,樂觀的`,積極向上的。即便他的經(jīng)歷再不堪,再痛苦,但也好?追蜃拥谋姸嗟茏,在他決定周游列國時,也堅定的站在他身邊?鬃佑盟囊簧,他的經(jīng)歷,他的話語讓我認識到為了理想可以不惜一切,為了推行仁政道德可以周游列國十五年?梢,即便再難也能有一種樂觀的心態(tài),孔子還告訴我,做人要誠信。而且孔子也不是一個物質(zhì)的人,他面對著高的官位,高的報酬,衣食無憂的生活和實現(xiàn)理想,推行仁政德治,危險苦難的道路,他選了后者,他要用他的方法。讓百姓們生活富裕,孔子真是一位真正的君子!或許這也是為什么孔子能讓現(xiàn)在的人也記得的原因吧。
同時也很為仲由和顏回惋惜,他們追隨了孔子半生,與孔子一起實現(xiàn)理想,最后卻先一步孔子去了。多么好的兩位君子啊,可惜了。也對那時的殘暴惡君而感到憤恨,憤怒。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3
《典籍里的中國》,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故事活起來。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值得我們世代守護,薪火相傳。打開典籍,對話先賢,我來到李時珍身邊。
李時珍,生于1518年,明朝正德年間,他的《本草綱目》集明朝以前醫(yī)學(xué)之大成,首次采用綱目體系為藥物分類,開創(chuàng)了歷代本草著作之先河。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
點一盞孤燈,伏案執(zhí)筆,潛行修書,足遍天下。人言:學(xué)醫(yī)難,行醫(yī)難,編本草更難。李時珍卻知難而進,開啟了行醫(yī)之路,一直堅定不移地走了下去。觀李時珍歷遍天下,品讀他正心修書、實事求是的精神,我仿佛也穿越古今,遇見了李時珍堅定不移的背影,踏上了他求真務(wù)實的足跡。李時珍的精神并沒有因時間的遠去而泯滅于歷史的長河,相反,他永遠都是一顆不改顏色的孤星,閃爍著、奉獻著、光明著。
“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guān),靡不備采。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奇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鑒,毛發(fā)可指數(shù)也。”
遠行萬里,俯身求序,為得一書,勘誤十年。李時珍晚年為能刊刻醫(yī)書,不遠萬里找到了明朝文學(xué)泰斗王世英。請他作序,見面后,二人皆認為此書關(guān)系重大,應(yīng)謹慎勘查。為民眾而修本草的`李時珍,再次花費十年光陰,懷平生夙愿,查歷代典籍,歷寒來暑往,修訂《本草綱目》!皦蹏詨廴f民,壽萬民以壽國!崩顣r珍開拓創(chuàng)新,關(guān)心民生。他不僅是古代的醫(yī)學(xué)先賢,更是當(dāng)今精誠為民的楷模。
“醫(yī)者貴在格物也”,對李時珍來說,格物致知不只是窮究事物原理,獲得知識,更是為天下百姓健康探求真理,為編纂出一部能幫助人民的書籍奉獻自己的力量。
大醫(yī)精誠,精誠于國家,精誠于民族,更精誠于百姓。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4
“丈夫當(dāng)朝碧海而暮蒼梧!
——題記
萬歷二十九年,他童子試落弟,父親徐有勉語重心長地說:“徐氏男兒,可不取功名,但必立志!庇谑,他立下了“大丈夫當(dāng)朝碧海而暮蒼梧”的大志。自此以后,他游歷山水,在經(jīng)過三十年的考察后,寫下不朽巨著《徐霞客游記》,他,是“千古奇人”——徐霞客。
他記錄下了天臺山閃爍的星辰、爛漫的朝陽,還有滿是繁花的山谷,他頂著惡劣氣候登上黃山,邂逅了氣勢磅礴的廬山瀑布,遇見了秀美的雙龍洞……行在路上,夢在前方。他探詢山水之中的奧秘,他以足為誓,以筆帶心,實現(xiàn)了自己的偉大志向,為我們留下了《徐霞客游記》。
在《尚書·禹貢》中記載“岷山導(dǎo)江”,人們都認為岷江是長江的源頭,徐霞客為探尋真理,“北歷三秦,南極五嶺,西出石門金沙”,發(fā)現(xiàn)金沙江發(fā)源于昆侖山,比岷江長一千多里,于是在《溯江紀源》中將金沙江定為長江正源。正是因為他有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所以今天我們才能讀《徐霞客游記》而知天下地理!安惶浇矗恢浯笥诤,不與河相提而論,不知其源之遠!庇赂易非笳胬恚蛟S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
徐霞客的三十年何其艱辛!如今,高鐵代替了雙足,各種精密的儀器代替了紙筆,人們能夠真正做到“朝碧海而暮蒼梧”。徐霞客以足為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筆代心,記錄下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一生很長,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5
《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第九期——說文解字》終于是播出了。而這一期很巧妙的將許慎的人物經(jīng)歷與《說文解字》密切相連,不僅講述了《說文解字》魅力之處,更是把許慎的才思敏捷,謹小慎微演繹得恰到好處。
“蓋文字者,經(jīng)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這是《說文解字》部分序言,也充分地表明了作者寫這部書的目的“匡正大道,治國安邦”。而許慎一生的經(jīng)歷也一直致力于此。
許慎少年時即有文名,號稱“五經(jīng)無雙許叔重”。他步入仕途,擔(dān)任郡功曹,后來舉為孝廉。之后,他又成為洨地的長官。后因功績卓越為太尉南閣祭酒,這時他遇到了,他的老師賈逵,此后他的一生都在校書東觀,編寫《說文解字》。
他編寫《說文解字》,堅持從實際材料出發(fā),以歷代傳承下來的文獻和通人之說來證明文字的.形、音、義,以此來解釋經(jīng)義,而他首創(chuàng)部首錄字,排序“始一終亥”的故事更是令人叫絕。
說文解字,頭緒萬千。當(dāng)從何時始,從何而終一直困擾著許慎,因此他不斷思考,不斷的對比各個字之間形、音、義、表的異同,以及天干地支之間的關(guān)系。而突發(fā)奇想的悟出了以“一”為始,以“亥”為終,540個部首排列組合。
這樣的一個排列組合,比較系統(tǒng)地建立了分析文字的理論,同時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體和漢代的文字訓(xùn)詁,反映了上古漢語詞匯的面貌。
《說文解字》是許慎一生心血之作,包含了他與老師賈逵兩代人的光陰,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文化瑰寶。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6
屈原大人:兒時對您的印象是您給我們帶來了三天假期和粽子,對您感激有加;少時只覺《離騷》艱深,背誦困難,痛苦不堪;高中我對您的印象是披發(fā)行吟,形容枯槁……而今重讀《離騷》、《橘頌》、《懷沙》、《山鬼》,才發(fā)現(xiàn)您不僅有憂國憂民的愁思,更有與天地共舞、配香草幽蘭的浪漫情懷,您不僅是個忠而被讒的政治家,更是更是開浪漫先河的偉大詩人。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蹦拖襁@淮南橘樹,守候著自己的南國。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蹦闹杏心敲利惖纳焦砉媚,思念著偉岸的情人。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您向天發(fā)出響徹九霄之問。
“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是您的鐵骨,“恐美人之遲暮”是您的.柔情。
終于,您投入了汨羅江,高潔的靈魂與滄浪之水融合一體,獲得純粹的永恒。(以前我只知道您沉江是悲憤的無奈,而今更覺得您是對純潔靈魂的證明與升華)
汨羅江泊泊流淌,因為您長眠在它懷中,它也因此變得不朽。夕陽下您看著滔滔江水,會想些什么呢?是楚國受苦的人民?還是客死他國的懷王?或者自己的美政?還是陰陽變化的靈妙?
看!這初秋的蛐蛐聲伴隨著滿天的星河,這是我們兩千多年,共同傾聽過的秋鳴,共同仰望過的星空。靈均先生,楚地的人民又一次戰(zhàn)勝了困難,楚地的橘子又一次熟了?靵!再吃一瓣家鄉(xiāng)的橘,看看兒時的愿望:此時,山河無恙!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7
有這么一個人,他胸懷大志,一生翻越了重重高山,穿越了片片深林,淌過了條條大河,用雙腳丈量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有這么一個人,他勇于探索,一生言前人所不敢言,為前人所不可為,行前人所不能行,用信念尋到了長江的真正源頭!
他,叫做徐霞客。
少年時期,他因考試落第,心生沮喪。他的父親對他說:考試落第沒關(guān)系,但人要有志向!”徐霞客隧樹立了自己的志向:“丈夫當(dāng)朝碧海而暮蒼梧!”多么豪邁而又堅定,他也把這句話落到了實處,這既是他胸懷大志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他尋山遠游的真實寫照!
他看過黃山奇石、見過廬山瀑布、觀過雙龍洞石窟,朋友說他“尋山如訪友,遠游如致身”,這一切正是源于他對自然的熱愛。他雙腳踏遍五岳、游歷九州、溯源長江,歷經(jīng)三十余載,融入自然、敢于實踐、嘔心瀝血,終于著成《徐霞客游記》。游記既對我國大好河山有著準確、詳細、豐富的描述和記載,又充滿了深厚的文學(xué)底蘊。
徐霞客跋山涉水多年,只為探尋長江正源;不遠萬里、忍受傷痛,只為糾正前人錯誤,他不計辛苦與勞累的理想與豪邁,不怕挫折與阻礙的`恒心與毅力,令我無比震撼,這讓我想到《明朝那些事》里的一句話:“成功只有一種,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徐霞客憑著堅強的意志和過人的智慧,在地理和文學(xué)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越走越遠。他未走完的路,我們要繼續(xù)前行!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8
書可以干什么,是什么?我在期中考試中回答道:豐富自身學(xué)識,提升人際交往能力,或是造福國家社會。在觀看了《典籍里的中國》后,我明白:我對書乃至典籍的看法都太過膚淺幼稚,忽略了他們到底是怎么傳承的。
典籍里的中國介紹的是“五經(jīng)”中的'《尚書》,通過伏生這個人物介紹了《禹貢》、《牧誓》這兩篇文章。伏生護書動人不已,兒子舍命護一車書簡,妻也在流亡中喪命。他自己一生都在讀《書》、研究《書》。放在現(xiàn)在,或許再沒有人愿為書丟命,古代的伏生做到了。
歷史課老師講文明的起源從哪里開始?國家的形成!渡袝吩诋(dāng)時信息不發(fā)達的社會,如果丟失,那就是積蓄了中華民族智慧的文明丟失了。所以《尚書》的流傳是讀書人對中華文化的守護,這也是最打動我的地方。
舉起手中的中國典籍,那些在你看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你能想到背后是有鮮活的故事和很有生氣的人嗎?你能想象中華文明,華夏文明是由一個個伏生用命搏來,用血換來的嗎?中華文明五千年從未斷絕,你以為是天意嗎?我驕傲我自豪,因為這恰恰說明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守護歷史文明的真相。
最后伏生見到現(xiàn)代圖書館里珍藏的圖書,見了手機上的《尚書》,見到口中誦讀《禹貢》的孩童,他深感欣慰:因為書人人可讀。他是安心了,《尚書》不會丟失了。
有時候當(dāng)我們習(xí)慣了某種東西時,一定不要忘記它是怎么來的?茖W(xué)如此,書亦如此。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19
看《國家寶藏》,有句話非常經(jīng)典:我們還年輕,我們只有5000歲。這說的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富饒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時漫畫唐詩》,我知道了詩詞的'源頭是古代先賢孔子整理的一本詩歌總集《詩經(jīng)》。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中國》,我知道了六經(jīng)里的“書”指的就是《尚書》,它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從節(jié)目中,我知道了《尚書》是從敦煌莫高窟的藏經(jīng)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護《尚書》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將《書》從咸陽轉(zhuǎn)移到山東老家,藏于墻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兒子為護《書》死于兵劫,妻子為護《書》病逝;知道了讀《書》可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國時期提到的九州,原來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詩人王維還曾有幅畫作叫做《伏生授經(jīng)圖》。
當(dāng)我在節(jié)目結(jié)束時,不由自主地對著媽媽吟誦起《禹貢》:禹覆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這部書已經(jīng)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20
《典籍里的中國》———聽著名字,感覺是那么的沉重,古老,甚至是布滿灰塵,艱澀難以看懂的。今日閑來無事,看了第一期,完全顛覆了我的想象,話劇+主持+對話+表演+朗誦,沉浸式的表演講述,讓我大為震撼!看這個節(jié)目,既增長知識,又有趣,利于吸收。令我難忘的有以下幾點:
看這個節(jié)目,我知道了一個人物———伏生,并對他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博學(xué)愛書,歷經(jīng)秦漢兩個朝代,做過秦博士,歷經(jīng)艱難藏《書》,為此妻兒都丟了性命,也只為保住《書》,然而,在墻中的`典籍禁不住歲月的滄桑和書蟲的腐蝕,只剩下29篇,更為難得是九十多歲時有了機會把經(jīng)傳給漢朝官員,從而使后人把《書》傳了下去,后人評價:若無伏生,則無尚書,若無伏生傳經(jīng),后人難懂尚書。可見,老先生多么的難得!
《書》 開篇恢宏大氣,尤其重點讀了《禹貢》篇,“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的功勞,不僅僅是用了13年治水成功,疏通了黃河,還定了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洲、雍州。
漢官晁錯奉皇帝之命向伏生學(xué)經(jīng),才使《書》得以流傳。
才有了現(xiàn)代人能夠?qū)W習(xí)中國典籍,中國文化得以傳承。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21
我十分喜歡旅游,我的偶像就是徐霞客,但是我對于他的了解并不多,這次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國》這部記錄片,才對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邁灑脫呀!而明代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雙腳,走遍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用生命履行了這句話。徐霞客小時候受父母的影響,立志要踏遍祖國各地,尋訪長江源頭。長大后初心未變,便開始游歷各地,沒有先進的.儀器,他就用腳丈量,用眼觀測。腿疾復(fù)發(fā)時,他忍著病痛也要爬到長江源頭。路上遇到強盜搶劫,他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愿損失辛苦得來的數(shù)據(jù)。徐霞客生命最后幾年的西南“萬里遐征”,糾正了“長江源頭是岷江”的說法,為中國現(xiàn)代地理學(xu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外,徐霞客還為后世留下了許多文章,如《游天臺山日記》、《游黃山日記》……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被徐霞客熱愛祖國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奔走于中華大地,途中的艱難險阻沒有嚇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堅定。徐霞客的事跡讓我明白:堅持鑄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堅持誕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22
以前,我在書上看到過“徐霞客”這個名字,知道他的故鄉(xiāng)在江陰,但對他的生平事跡了解甚少。這次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國》這部記錄片,才對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丈夫當(dāng)朝碧海而暮蒼梧!”大丈夫早上在大海邊,晚上便去往蒼梧之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邁灑脫呀!而明代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雙腳,走遍了祖國的錦繡河山,用生命履行了這句話。
徐霞客小時候受父母的影響,立志要踏遍祖國各地,尋訪長江源頭。徐霞客長大后,初心未變,便開始游歷各地。沒有先進的儀器,他就用腳丈量,用眼觀測。腿疾復(fù)發(fā)時,即使爬他也要爬到長江源頭。路上遇到強盜搶劫,他寧可犧牲自己,也不愿損失辛苦得來的數(shù)據(jù)。徐霞客生命最后幾年的'西南“萬里遐征”,糾正了“長江源頭是岷江”的說法,為中國現(xiàn)代地理學(xu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外,徐霞客還為后世留下了許多文章,如《游天臺山日記》、《游黃山日記》......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被徐霞客熱愛祖國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他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奔走于中華大地,途中的艱難險阻沒有嚇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堅定。徐霞客的事跡讓我明白:堅持鑄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堅持誕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23
伴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世界將目光投向中國。中國需要了解世界,世界更需要讀懂中國。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成為新聞宣傳戰(zhàn)線的重要使命。在“觀看中國”的文化生產(chǎn)中,主流媒體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敘述策略,持續(xù)提升國家敘事能力。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dāng)代傳播的創(chuàng)新性探索,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原創(chuàng)文化類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對流行文化的“穿越敘事”策略進行形式重構(gòu)和風(fēng)格校正,運用古今對話的“跨層敘述”設(shè)計彰顯中華古籍的當(dāng)代價值,以大眾文化的敘述編碼方式激活了中華經(jīng)典古籍。節(jié)目整體的沉浸式敘述方式建構(gòu)了“文化中國”昂揚向上的宏大境界,通過人物故事的生動講述展現(xiàn)了中華古籍的獨特魅力,創(chuàng)新了中華文化的敘事傳播路徑,為當(dāng)下“觀看中國”的文化生產(chǎn)增添了新的樣板。通過大眾傳媒促進中華古籍的傳播,其重要現(xiàn)實意義在于:一方面,為電視文藝更好地發(fā)揮知識傳播與文化教化功能探索了敘事傳播的新路;另一方面,則將中華古籍轉(zhuǎn)化為敘事認同的重要文化資源,為中華文化“敘事共同體”建構(gòu)和“講好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實踐提供了有益啟示。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24
“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睂O武所著的《孫子兵法》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框架。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他從小飽受戰(zhàn)爭之苦,所以形成了“重戰(zhàn),慎戰(zhàn),安國,全軍”的思想。其祖父孫書立下過赫赫戰(zhàn)功,教育孫武“止戈為武”。戰(zhàn)爭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太平日子,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孫武成人后,叔父為保護他,將他送去吳國。孫武曾輔佐吳王闔閭稱王,在著名的柏舉之戰(zhàn)獲勝。后因吳王沉迷享樂,孫武十分失望,于是歸隱山林,安心修著兵書,便有了今日之《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輝。中華民族不是好戰(zhàn)的.民族,但我們知兵,善于用兵。孫武曾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蔽覀冎,重戰(zhàn),慎戰(zhàn),但我們認為“戰(zhàn)”是為了“不戰(zhàn)”,戰(zhàn)爭不是爭權(quán)奪利的籌碼,而是守一方平安的武器。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堅信止戈為武,踐行“鑄劍為犁”。這一思想已融入了我們的文化基因里,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中。
展望新時代,一批批志在四方的“新孫武”,正以自己的力量保衛(wèi)著家國,使兵家思想代代相傳,流芳千古。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25
今天,我看了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這部節(jié)目說的是《尚書》這冊書里的記載和它的經(jīng)歷。
《尚書》里記載了堯、舜、禹時期到東周的事件,歷時約1500年,書上寫了《大禹定九州》,還寫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寫道:后羿為了不讓百姓受苦,親自跟紂王對戰(zhàn),百姓知道后紛紛前來助陣。這就是《尚書》的其中一章。
一位東周的書生——伏勝,他家一直在保護《尚書》。如果伏勝來到現(xiàn)代的話,那他就能教歷史了,而且他還可以做歷史節(jié)目的主持人。伏勝的.家還會變成記者采訪他的地點。
為什么伏勝愛《尚書》呢?我想是因為伏勝從小學(xué)習(xí)《尚書》,他還把《尚書》傳承給了兒子。項羽攻入咸陽燒毀了許多書籍,包括一部分《尚書》。伏勝一家也逃難去了,不過在回老家青州——山東時,他們被亂兵所截獲,伏勝的兒子想保護《尚書》,他跟亂兵搏斗被殺,他的母親后來將《尚書》看作兒子來保護。
現(xiàn)在《尚書》只剩下28集,我們要保護好它們。《尚書》不僅寫了歷史和修身的要點,更多的是歷史的輝煌。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26
每期必追的《典籍里的中國》,第四期《本草綱目》敘述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的先人李時珍歷經(jīng)四十年踏萬水千山,穿風(fēng)霜雨雪,歷寒來暑往,守一盞孤燈,完成一部劃時代的.巨作,被世界稱作《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行醫(yī)一生,告誡李時珍:學(xué)醫(yī)難,行醫(yī)難,修本草書更難。但李時珍說:百姓需要,總得有人要做呀……李時珍考證本草,猶為注重實地考察,集成歷代本草,以綱目分之,總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誤為輔,列出各種藥物的形狀,附以氣味、主治、還有藥方,甚為實用,完成了一部利益天下的天下醫(yī)書。
當(dāng)看到先人李時珍耗盡畢生心血完成的皇皇五十二卷巨作無法刊刻,他滿頭銀發(fā)還要千里奔波去求序時,禁不住熱淚奪眶而出。節(jié)目最新穎也是最讓人拍手叫好的是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帶領(lǐng)先人李時珍穿越到現(xiàn)代,他恭捧著自己修撰的《本草綱目》時,好像真的是圓了先人沒親眼目睹巨作刊刻的遺愿。
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們世代守護薪火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25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6-07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范文06-13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必備)01-03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范文06-13
典籍里的中國周易觀后感分享02-06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精選24篇)10-17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精選25篇)02-12
典籍里的中國尚書觀后感心得范文06-13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7篇【精品】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