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精選5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 1
《追風箏的人》是2008年著名的勵志影片。
主人公阿米爾是一個富家子弟,卻膽小而懦弱,和仆人的兒子哈桑是一對朋友。哈桑堅強而忠實,敢于斗爭,阿米爾見一個比他低下的人勝過自己,心有不平,一心想趕哈桑父子離開,等到俄軍來襲,父親與他避難離開了這座房屋,只留一個仆人看守。到阿米爾大學畢業(yè),重返故鄉(xiāng)之時,已是一片狼藉,孩子老人無避難之所,房屋倒塌一片廢墟。那個仆人告訴阿米爾,哈桑已經(jīng)死了,原來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哈桑只留下一個兒子菲爾博,住在孤兒院。他還給他一件哈桑本來要寄給他的東西,原來是哈桑與阿米爾的回憶錄。阿米爾觀后,心底深處中感到了自己的罪惡,去接來菲爾博,與妻子和自己一起住。影片結尾以一片草地,一個孩子,一只高空中飛翔的風箏結束。
整部影片都在追風箏。先是哈桑不顧后患地追著阿米爾的風箏,掙斷一切阻擋阿米爾前行的半路風箏,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追風箏,后延伸為等風箏,等阿米爾的風箏,他要把在心靈上飛翔的風箏放飛,因為阿米爾的風箏掉落了。
可哈桑沒有遇見那只風箏。阿米爾在追哈桑的風箏了。哈桑放飛了一輩子的風箏就是阿米爾的風箏,于是,阿米爾尋找到了風箏,寄存在心里放飛。望著哈桑的兒子那親切的眼神,他已經(jīng)掙斷了過錯,明白了風箏之所以會放飛,是人的心底有光明,于是他看得見藍天,他的心足夠寬廣,容得下風箏,于是風箏放飛了。
阿米爾之所以在幼時痛恨哈桑,是因為父親的看法以及設想,和自己面對挫折毫無辦法,都是哈桑幫忙,那種男子漢的自卑顯現(xiàn)出來,完全滲透了阿米爾的全身,他想當英雄,但控制不了自己的懦弱,對哈桑的恨越發(fā)加深,趕走了哈桑父子。
而此時的阿米爾,完全沒有一根懦弱的骨子,他像哈桑小時候保護自己那樣,去危險地帶尋找阿米爾,他的靈魂已經(jīng)被救贖了,他明白了什么叫做寬容的友情,什么人生才是值得自己去追求,去放飛的。于是,他找到了哈桑的風箏——回憶錄。
無論在書中還是在電影中,唯一一句經(jīng)典的臺詞就是——“為你千千萬萬遍!”,在以前,哈桑為阿米爾千千萬萬遍追逐風箏,即使跌倒了也不怕疼,那只哈桑追逐了千千萬萬遍的風箏,終于拿到了,送給了阿米爾,F(xiàn)在,阿米爾對菲爾博千千萬萬遍,他要贖罪,贖那千千萬萬遍的痛苦,那只每個人心中追逐的風箏,就飛到了菲爾博手中。
影片值得回味,值得一觀。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 2
電影講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于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故事中12歲的阿米爾和仆人的兒子哈桑情同手足,但在一場風箏比賽以后,哈桑因為幫勝利的阿米爾去取回他割下的藍色風箏而受到欺凌,而阿米爾在面對被欺凌的哈桑時,他因為懦弱,選擇了視而不見,還設計誣陷哈桑偷了自己的手表,因而逼走了哈桑。后來,阿米爾的父親為躲避戰(zhàn)亂,帶著阿米爾來到了美國定居,成年后的阿米爾成家立業(yè)并成為了作家,父親也因身患絕癥去世,此時的他接到了少年時家中長輩的電話,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天大謊言,于是他踏上了久違二十多年的故鄉(xiāng),開始了自我救贖之路。
“人人都說他不用看天上的風箏往哪兒飛,就知道往哪兒追,其實他就是知道。”哈桑,他是追風箏的人。善良勇敢的他把孩子的天真和對友誼的執(zhí)著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堅強樂觀,毫不在意他與阿米爾之間友誼的不平等,他用自己的一生兌現(xiàn)著要忠誠阿米爾的諾言。從小就為阿米爾出頭、為他背黑鍋、為他追風箏、為他贏名聲,即使在察覺自己處在一段并不公平的友誼里時,他還是選擇了義無反顧對他好,面對阿米爾誣陷他偷手表時,他甘愿背負丑名.....他不識字,他最喜歡聽阿米爾為他讀《羅斯坦和索拉博》的故事,為此,成年后的哈桑還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索拉博,他用自己的忠誠和犧牲不斷地詮釋著“追風箏的人”的形象。我想,一個能夠為自己、為他人挺身而出的孩子,長大后一定敢為任何事抗爭,在那個動亂的時代背景下,哈桑勇于抗爭的后果并不美好,但每一個孩子都要有成為哈桑的勇氣,敢于為自己發(fā)聲,為他人發(fā)聲。
愛是一把枷鎖,卻也是人性的考驗。電影中的阿米爾是放風箏的`人。他個性軟弱、愛撒謊、還有點自私,但是他得到了哈桑無條件的愛。面對因自己而被欺凌的哈桑,他懷揣著歉疚與嫌棄的心理,不再愿意和哈桑玩耍,他們的友誼因此出現(xiàn)了裂痕,于是他借機撒謊說哈桑偷走了自己的手表,逼走了哈桑。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阿米爾,討厭他的自私懦弱,但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有著這些人性的弱點。阿米爾很幸運,他有機會踏上那條“重新成為好人的路”,但是現(xiàn)實中很少有人這樣幸運。我們能做的就是心懷赤誠,真心對待他人,愿我們心中的那個代表友誼、親情、愛情的風箏,永遠都自由地飄著。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不管它意味著什么,都不要停下追風箏的腳步,勇敢的去追吧!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 3
看完《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一直被這個悲傷的故事牽扯著,心里很放不下,所以又去找了這部電影來看。不得不說,看書就是自己在當導演?赐陼倏措娪,就像自己先導演再看別人導演一樣,總覺得電影拍的不行(如果不是像肖申克的救贖一樣的電影制作)。
這部電影我覺得可以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阿米爾和哈森的童年,第二個部分是阿米爾在美國與爸爸還有妻子的相處,第三個部分是阿米爾回到阿富汗去尋找索拉博。
電影第一部分拍得很好,尤其是演哈森這個角色的小男孩,完全是我心目中少年哈森,第一眼看到,我就覺得他是哈森,給我一種心痛的感覺。主要選取了一些能體現(xiàn)阿米爾和哈森的日常、阿米爾對爸爸愛的渴望,羨慕爸爸對哈森的關心以及阿米爾愛上寫作的片段,然后就是著重去刻畫風箏大賽前后發(fā)生的事情。這樣的安排我覺得很棒,因為風箏大賽前后發(fā)生的事情是整個故事的核心所在,或者說是整個故事的導火索。但是我個人覺得唯一不足的是沒有把在風箏大賽前哈森對阿米爾講的那個夢表現(xiàn)出來,哈森當時對阿米爾講的這個夢其實體現(xiàn)了哈森對阿米爾的信任以及對阿米爾的鼓勵,可以讓情節(jié)有更大的對比性。風箏大賽后兩個小演員對情感把握的非常的好,我可以看到阿米爾自責、內疚。也能看到哈森一如既往的對阿米爾的信任與忠誠。石榴樹下的那段也拍的很棒。最后阿米爾誣陷哈森偷手表的那一段,哈森和阿米爾的表情都很到位,哈森知道真相卻默默承受,阿米爾更加的痛苦,都讓我對他們感到心疼。第一部分的情節(jié)也選取的比較能突出阿米爾和哈森之間的關系以及在追風箏后人物情感的變化,整體來說很不錯。
第二部分我也沒有什么要說的,基本上是按照原著來的,反映了阿米爾和爸爸關系的變化,也交代了阿米爾和妻子的相識相知。這部分中規(guī)中舉。阿米爾爸爸的角色刻畫得很成功,在第一部分刻畫得是勇敢、富有正義感、成功人士的爸爸。而這部分刻畫得就是普普通通的,關心愛護兒子的平常人家的爸爸。當爸爸生病后的形象,讓人會瞬間想到自己爸爸對自己的付出,自己爸爸的辛苦,很是催人淚下。第二部分也可以說是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第三部分是我個人覺得有欠缺的部分。我想無論是作者寫這本書,還是導演拍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都應該有想表達戰(zhàn)爭的殘酷這一想法,但是我覺得最后一部分把很多重要的東西都漏掉了。雖然有拍阿米爾再次回到喀布爾的街道的情景,這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傷害,但是我覺得如果把阿米爾和司機法里德去瓦希德家過夜的'場景刻畫出來的話,估計更能讓觀眾感受到戰(zhàn)爭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畢竟細節(jié)描寫可以突出一些東西。而且拍這些要不了幾分鐘幾個鏡頭。這是我覺得第一個需要加上去的情節(jié)。
還有一個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情節(jié),電影沒有體現(xiàn)出來,那就是索拉博自殺的情節(jié)。我個人認為這個情節(jié)非常非常的重要。當阿米爾把索拉博救出來,并承諾說要帶索拉博離開這個痛苦的地方,去一個自由的國度時,索拉博是在他的人生中看到了希望的,并且阿米爾用了“我保證”這三個字。這是索拉博失去雙親后第一個看到生活的希望,也是第一次對生活有了期待。但是阿米爾后面因為領養(yǎng)手續(xù)的事情,告訴索拉博,他有可能去不了美國了。這就導致了索拉博世界的坍塌,他再也不愿意過這種生活,他幼小的心靈再也不想經(jīng)歷這些痛苦,他沒有出路了,所以他選擇了死亡。在人絕望的時候給人希望,在剛剛燃氣希望的時候又讓人絕望,沒有什么是比這個更要命的了。這一情節(jié)一方面可以突出戰(zhàn)爭對人民生理和心理上的摧殘,讓人民的生活失去了希望。還有一方面是可以告訴所有的觀眾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這些重要的東西也是這個故事想對讀者表達的重要情感之一。我有點不解為什么電影不拍這個這么重要的情節(jié),反復思索覺得可能是怕這段拍出來之后整個電影太于沉重。
最后的結尾挺好的,在餐桌上阿米爾和將軍說的話,表現(xiàn)了種族歧視正在慢慢消退。最后阿米爾與索拉博放風箏的情景也很呼應前面,最后一句話也是最好的結束這個故事的一句話。
這本書和這部電影要表達的東西太多了:友誼、人性的弱點、對自身的反省、親情等等一些情感類的東西;也有宗教信仰、宗教對立、種族歧視、種族對立、以及侵略和戰(zhàn)爭的可怕這些大的問題;也有阿富汗的歷史、風土人情、文化、政變以及原教旨主義等等。我雖然只能讀到那么一點,但是我真的覺得《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很經(jīng)典的小說。最后希望阿富汗的人民能早日擺脫困境,重新像他們的音樂一樣快樂!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 4
《追風箏的人》最初是卡勒德·胡賽尼的一部小說,后來被改編成了電影。這部電影深刻地探討了友誼、背叛、救贖與勇氣等主題,通過阿富汗歷史的動蕩背景,展現(xiàn)了一段關于人性光輝與陰暗的故事。
影片的核心是主人公阿米爾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間的故事。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和無私讓人動容,而阿米爾在面對欺凌時的懦弱和隨后的內疚,則是他成長旅程的起點。電影通過精妙的情節(jié)設計,讓觀眾見證了阿米爾從一個逃避責任的'男孩成長為勇于面對過去、尋求救贖的男人的過程。
影片的視覺呈現(xiàn)極具震撼力,它不僅展現(xiàn)了阿富汗美麗的自然風光,也將戰(zhàn)爭的殘酷與破壞真實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這種對比強烈地突出了和平的珍貴和戰(zhàn)爭的悲慘后果。
情感層面,《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讓我們反思個人行為的后果,以及我們?yōu)榱藦浹a過錯所能采取的行動。阿米爾返回阿富汗,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過去,試圖拯救哈桑的兒子索拉布,這一系列行為不僅是對他自己心靈的救贖,也是對觀眾的一種啟示——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希望與救贖之光也從未熄滅。
總之,《追風箏的人》不僅僅是一個關于風箏的故事,它是關于人性的深度探索,是對友情、家庭、愛與犧牲的頌歌。這部作品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影響他人的生活,無論這種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而真正的勇氣在于面對自己的錯誤,并努力去糾正它們。觀看這部電影,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人在淚水與感動中,體會到生命中那些復雜而又寶貴的情感。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 5
《追風箏的人》最初是卡勒德·胡賽尼的一部小說,后來被改編成了電影。這部電影深刻地探討了友誼、背叛、救贖與勇氣等主題,通過阿富汗歷史的動蕩背景,展現(xiàn)了一段關于人性光輝與陰暗的故事。
影片的核心是主人公阿米爾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間的故事。哈桑對阿米爾的忠誠和無私讓人動容,而阿米爾在面對欺凌時的懦弱和隨后的內疚,以及他為尋求心靈救贖所做出的努力,則構成了故事的主線。電影通過精妙的敘事技巧,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充滿情感糾葛的世界,讓我們不僅見證了角色的成長與變化,也迫使我們反思自己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做的選擇。
影片中的風箏成為了貫穿始終的象征,它代表著童年的純真、自由、競爭與希望,同時也是對失去的美好時光的追憶。風箏比賽的場景,尤其是哈桑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深深觸動了無數(shù)觀眾的心,展現(xiàn)了無條件的愛與犧牲。
此外,《追風箏的人》還揭示了阿富汗社會的`復雜性,包括階級差異、種族沖突和戰(zhàn)爭的殘酷。這些社會背景不僅為人物行為提供了動機,也讓觀眾對阿富汗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觀后,人們往往會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勇氣,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并尋求救贖,以及人與人之間那份超越血緣的深厚情誼。電影以一種既悲傷又充滿希望的方式告訴我們,雖然過去的錯誤無法改變,但通過正視過去、勇敢行動,我們仍有機會找到內心的平靜,修復破損的關系,并向前邁進。
總之,《追風箏的人》是一部情感豐富、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不僅是一次視覺與情感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提醒我們在復雜多變的人生旅途中,保持善良、勇敢與自省的重要性。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相關文章:
追風箏的人經(jīng)典語錄12-30
《追風箏的人》的經(jīng)典語錄10-08
放風箏的人作文10-28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04-01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04-04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0-05
追風箏的人讀書筆記10-05
追風箏的人電影觀后感范文05-29
追風箏的人觀后感800字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