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十六年前的會議課后作業(yè)題答案的總結
總結是事后對某一階段的學習或工作情況作加以回顧檢查并分析評價的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不如靜下心來好好寫寫總結吧。但是卻發(fā)現(xiàn)不知道該寫些什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十六年前的會議課后作業(yè)題答案的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十六年前的會議課后作業(yè)題答案的總結 1
課后答案
1、文章主要內(nèi)容:本文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yè)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zhì),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2、除開頭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的順序來敘述的。
3、重點句的理解。
。1)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
答:在嚴重的局勢下,同志和親人勸李大釗離開北京,但他堅決不肯,當時李大釗同志是北京黨組織的負責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勢的險惡、處境的危險,但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這表現(xiàn)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
。2)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fā)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答: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父親雖受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沉著、慈祥。"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fā)"說明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平靜"說明李大釗經(jīng)歷殘酷的折磨后依舊堅強,"慈祥"充分體現(xiàn)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3)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yè)的信心。
答:面對親人的哭喊,李大釗只是"瞅了瞅",沒有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這就是他對于革命事業(yè)的信心。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yè)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坦然自若;正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yè)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毫不動搖,而且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相反地,他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
十六年前的會議課后作業(yè)題答案的總結 2
一、字詞基礎題答案
看拼音寫詞語
參差壯烈、肅靜、拍攝、和藹、陶醉、抵御、慷慨
解析:需注意“參差”的“參”讀cēn,“和藹”的“藹”字結構,避免錯寫為“靄”。
多音字辨析
濕潤(rùn)、雨雪霏霏(fēi)、野徑(jìng)、眉眼盈盈(yíng)、客舍(shè)、浣紗(huàn)
解析:結合語境判斷讀音,如“舍”在“客舍”中讀shè,而“舍棄”時讀shě。
辨字組詞
侍(侍奉)、待(等待);牌(招牌)、脾(脾氣);隔(間隔)、融(融化);篇(篇章)、遍(遍布)
解析:通過偏旁部首區(qū)分形近字,如“侍”從“亻”與“待”從“彳”的細微差別。
詞語補充完整
萬象更新、重見天日、焉知非福、心平氣和、翻箱倒柜、五湖四海、萬不得已、死得其所
解析:需掌握成語固定搭配,如“焉知非!背鲎浴痘茨献印,強調(diào)禍福相依的哲理。
二、文學常識題答案
文章背景
本文為李大釗之女李星華于父親遇害16周年(1943年)所作,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被害后順序敘述。
解析:文章通過倒敘手法,首尾呼應遇害日期“1927年4月28日”,強化作者對父親的深切懷念。
人物形象分析
李大釗:面對敵人“安定沉著”,因“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jù)著”(革命信心);
語言描寫:“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體現(xiàn)對革命高度負責;
外貌描寫:“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fā)”揭示敵人施刑殘酷。
解析:通過多角度描寫塑造英雄形象,如“又望了望我們”的細節(jié)展現(xiàn)內(nèi)心不舍。
三、閱讀理解題答案
重點句子解析
“局勢越來越嚴重……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表明李大釗拒絕親友勸離,堅持北京工作,體現(xiàn)革命責任感。
“父親瞅了瞅我們……非常沉著”:用“安定”“沉著”對比親人哭喊,凸顯信仰力量。
解析:需結合時代背景(1927年白色恐怖)理解人物抉擇。
對比閱讀題
《十六年前的回憶》:通過神態(tài)描寫展現(xiàn)精神品質(zhì);
《死也不倒下》:通過動作描寫(如“給我拿把椅子來”)突出吉鴻昌大無畏精神。
解析:兩文均表現(xiàn)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的品質(zhì),但描寫手法不同。
十六年前的會議課后作業(yè)題答案的總結 3
一、歷史背景與主題升華
時代背景補充
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李大釗作為北京黨組織負責人,堅持領導北方革命斗爭,同年4月6日被捕,28日遇害。
解析:需聯(lián)系“白色恐怖”歷史語境理解“局勢越來越嚴重”的深層含義。
主題思想拓展
文章不僅贊頌李大釗的革命精神,更通過“4月28日”的反復強調(diào),表達對父親犧牲的沉痛悼念與對反動勢力的控訴。
解析:可結合課后習題“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與開頭呼應的作用”進行拓展分析。
二、寫作手法與藝術特色
敘事結構分析
時間線索:被捕前(局勢緊張)→被捕時(堅貞不屈)→法庭上(沉著鎮(zhèn)定)→被害后(全家悲痛);
對比手法:敵人的兇殘(搜捕、審訊)與李大釗的從容(整理文件、平靜神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
解析:需掌握倒敘、插敘等敘事技巧,如“工友閻振三被抓”為插敘,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細節(jié)描寫鑒賞
動作描寫:“父親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展現(xiàn)革命者的膽識;
語言描寫:“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以日常對話體現(xiàn)革命工作的隱秘性。
解析:可結合課后習題“找出描寫李大釗神態(tài)、言行的'句子,說說你體會到什么”進行深度解讀。
三、跨學科拓展與應用
歷史與語文融合
歷史事件關聯(lián):對比李大釗與同時期革命者(如陳延年、趙世炎)的犧牲,理解早期共產(chǎn)黨人的共同信仰;
紅色文化傳承:通過“死得其所”等詞語,聯(lián)系革命烈士陵園的題詞,體會紅色精神的時代價值。
解析:可設計“紅色家書”朗誦活動,深化對課文主題的理解。
寫作實踐遷移
外貌描寫訓練:仿照“亂蓬蓬的長頭發(fā)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描寫一位長輩的外貌;
倒敘手法運用:以“二十年后的同學會”為題,嘗試用倒敘手法展開想象。
解析:通過寫作練習,將課文知識轉化為語文能力。
【十六年前的會議課后作業(yè)題答案的總結】相關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案10-26
課后會議總結10-05
會議的總結10-02
會議總結09-24
會議總結紀要07-27
公司會議總結06-29
物業(yè)會議總結10-28
集團會議總結09-01
有關會議總結08-07
期末會議總結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