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科學活動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活動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嘗試運用5以內的加減運算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問題。
活動準備:
1、每名幼兒一個“錢包“,內裝5以內的數字卡片或圓點卡片。
2、給角色游戲中商店的各種物品分別標上1~5元的'價格。
3、準備學習包。
活動指導:
1、引導幼兒在超市、餐廳、理發(fā)店、咖啡店等角色游戲中,感受加減運算在生活中的應用,指導幼兒用“錢”進行購物、乘車等,啟發(fā)幼兒在買賣的過程中學習使用“錢”,遇到問題后懂得用加、減等數學方法解決。
2、指導幼兒完成學習包。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認識金魚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及用途,知道金魚很漂亮、很可愛,可供人們觀賞。
2、學會用相應的詞匯來表達,如:游來游去、游上游下、魚鰭等。
二、活動準備:每組一個魚缸,里面裝上各種顏色的金魚,魚食。
三、活動過程:
。ㄒ唬⒊鍪窘痿~,引導幼兒觀察,然后回答問題:
1、魚缸里有什么?(金魚)金魚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幼兒觀察金魚的顏色、外形)
2、幼兒回答后,教師小結:金魚的品種很多:有紅、白、黑等多種顏色。
(二)、教師邊提問邊引導幼兒有順序地觀察:
1、金魚的頭上有什么?金魚的身上有什么?(學習詞匯:魚鰭)
金魚的身體后面有什么?
2、幼兒在教師引導下回答后,教師做小結:金魚有頭,頭上有兩只圓圓的大眼睛,眼睛是突出的,頭上還有嘴;金魚的身上有魚鰭;身體后面有尾巴。
。ㄈ⒁龑в變河^察金魚的生活習性:
1、金魚愛吃什么?(魚食、小蟲)讓幼兒給金魚喂食并觀察金魚是怎樣吃東西的,可讓幼兒模仿做金魚吃魚食時嘴一張一合的樣子。
2、金魚喜歡在什么地方生活?(水里)它是怎樣活動的`?(在水里游來游去、游上游下的)
。ㄋ模⒔逃變耗睢靶〗痿~”的兒歌,鞏固對小金魚的認識:小金魚、水里游,搖搖尾巴點點頭。游來游去多自由,真象一群好朋友。
。ㄎ澹、讓幼兒邊念兒歌邊學小金魚游水出活動室,課時結束。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目標:
1、激發(fā)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培養(yǎng)幼兒科學探索的精神。
2、嘗試探索小火箭的高度與拍打瓶子時用力大小的關系。
準備:
幼兒課前一熟悉《小火箭進行曲》;對空氣有一定的了解;小火箭人手一個;記錄表人手一份;可懸掛的太陽、月亮和云朵;錄音機、磁帶。
過程:
一、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讓幼兒自由嘗試火箭上天的.方法。
2、幼兒演示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3、幼兒驗證性實驗。
4、提問:你用什么方法讓小火箭上天?
你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二、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提問引發(fā)幼兒考慮。
2、為什么我們拍打瓶子小火箭就能飛起來?
3、讓幼兒把瓶蓋蓋起來,再用力拍打瓶子。
4、小火箭還能飛起來嗎?為什么?
5、討論:為什么瓶蓋蓋起來就飛不起來?
三、探索小火箭發(fā)射的高度與拍打瓶子是用力大小的關系。
1、請幼兒比一比,誰的小火箭飛得高。
2、提問引發(fā)幼兒考慮。
你的小火箭能飛到哪里?
為什么一樣的小火箭,有的飛得高而有的飛得低呢?
3、請幼兒用不同的力氣拍打瓶子,觀察小火箭發(fā)射的高度,并在表上加以記錄。
4、小結:同樣條件下,拍打瓶子時力氣越大,小火箭就飛得越高。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小朋友們,你喝水的時候被杯子燙過嗎?你知道為什么熱水倒入杯子,杯子就會燙呢?想知道為什么嗎?那就讓我們一起玩一玩有關傳熱的科學活動《黃豆寶寶賽跑》。一起探索其中的奧秘。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讓幼兒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體,它的傳的熱性能是不一樣的,鐵制品的傳熱速度比陶瓷、塑料制品的快。
2.、發(fā)展幼兒對探究科學的濃厚興趣。
教學準備:
鐵做的湯勺、陶瓷湯勺、塑料湯勺若干;黃豆若干;湯碗若干;黃油若干和熱水若干,記錄紙每組1張。
教學過程:
1、出示黃豆在湯勺上賽跑引起幼兒的注意。
師:我們來看黃豆寶寶賽跑吧。ㄑ菔军S豆在湯勺柄上滾下來)你們看黃豆寶寶跑得快嗎?(快。
2、用少量黃油把黃豆分別粘在鐵、陶瓷、塑料的湯勺柄上,讓幼兒觀察。
師:現在黃豆寶寶還會跑嗎?(不會)但是老師可以讓它們跑起來,而且請你們仔細觀察那個湯勺上的黃豆寶寶跑得最快。
3、老師示范試驗:在湯碗上倒一些熱開水,然后把粘有黃豆的三種湯勺放在湯碗里,讓幼兒觀察湯勺柄上黃豆的變化(過一會,鐵上的黃油會首先融化,黃豆會順著黃油跑下來,接著是陶瓷上的黃豆跑下來,而塑料上的沒什么變化)
提問:為什么鐵勺上的黃豆寶寶跑得最快呢?(因為油受熱融化了,所以黃豆寶寶就跑下來了)為什么鐵勺上的油最快融化呢?(因為鐵的傳熱比較快,陶瓷的傳熱比較慢,而塑料的傳熱更慢,所以鐵勺上的黃油融化得最快,鐵勺上的黃豆寶寶也就跑得最快了。
4、幼兒分組操作實驗,教師協助指導:幼兒用一點黃油把黃豆寶寶粘住,然后分別把三種湯勺放進湯碗里,然后觀察并做記錄。
5、結束實驗,請幼兒說說自己的實驗結果。
6、小結:不同材料的`傳熱的快慢不相同,金屬材料的傳熱較快,塑料、 木頭等材料傳熱較慢。不同材料傳熱的快慢不相同。
活動延伸: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一玩。
教學反思:
教師能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發(fā)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提高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使幼兒在認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發(fā)展。鼓勵幼兒輪流表達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這樣教師可以在幼兒意見和觀點的基礎上,把幼兒的探究和發(fā)現簡明整理出來。應該注意的是,概括和整理應基本上用幼兒的原話,教師不附加任何幼兒沒有的經驗或不能理解的概念。
總之,我們要通過幼兒科學教育,萌發(fā)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為幼兒終身的學習和發(fā)展做準備。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一、設計意圖:
大班年齡階段的幼兒,思維發(fā)展特點正處在表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在認識事物上缺乏對其本質的了解:但是這個時期到幼兒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喜歡通過動手動腦獲取新知識與經驗,樂意使用工具和技術進行探索活動。汶川大地震不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還牽動著我們幼兒園所有孩子的心。近日來,孩子們常常談論著自己從電視中看到的地震信息。在一次餐后活動中,我在建構區(qū)聽到了幾個男孩子的協商,他們在研究要蓋一座防地震不倒的房子?粗⒆幽钦J真的神情,我突然產生靈感,何不開展一次《不倒的房子》的科學建構活動。
二、活動目標:
1、了解房子不倒的秘密,激發(fā)幼兒的探索精神。
2、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3、初步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小常識,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三、活動資源準備:
1、經驗準備:讓幼兒初步了解一些搭房子的技巧,以及房子的一些簡單結構,并可讓幼兒收集一些房子的構造圖。
2、材料準備:
a 操作性材料:塑料杯、,塑料板,紙皮、紙筒、易拉罐、水管、水管接口、泡沫板做的實驗演示臺,水管、水管接口、細鐵絲、小木棍。
b 輔助材料:雙面膠、透明膠、小剪刀、塑料繩子、細鐵絲、小型電風扇。
四、活動過程:
。、激發(fā)興趣,導入活動。
(1)提問;小朋友因為地震很多房子都倒了,你們想幫助災區(qū)的小朋友嗎?你們想蓋一間怎樣的'房子呢?。
(2)幼兒根據老師所提供的材料自由地搭建不倒的房子。
。、感知材料,提升認知。(重點)
(1)幼兒在實驗測試區(qū)域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并在活動中初步
(2)了解房子不倒的各種要素,了解要讓房子不倒必需要用框架進行支撐與固定。
發(fā)現新問題:讓幼兒在活動中發(fā)現把框架固定在實驗臺中會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提問:怎樣才能把我們做好的框架固定在實驗臺上,不移位呢?
3、動手操作,掌握技術。(難點)
(1)激發(fā)幼兒帶著問題繼續(xù)實驗。鼓勵幼兒大膽地利用各種方法構建房子的墻體,并與框架連接起來。
提問:小朋友,有什么辦法把墻體和框架連接起來呢?
(2)學習在操作中作出簡單的記錄。(附記錄表)
4、展示與檢查,體驗成功。
(1)師幼合作利用風扇和一起拍打泡沫實驗臺檢驗構建的不倒的房子是否成功,分享成功的快樂并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功的經驗。
。、拓展活動。
觀看《自救小常識》的課件,初步了解地震自救的小知識。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使幼兒初步了解眼、鼻、口、耳的功能。
2、培養(yǎng)幼兒關心自己的身體的初步意識。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1、鏡子每人一面。
2、幼兒操作材料“我的臉上有什么”。
3、實物卡片小鈴鐺、水果、花、小鳥玩具等。
活動過程
1、幼兒照鏡子,復習五官的`名稱、位置。
請小朋友拿鏡子照照小臉,看看:我們的臉上有些什么?(啟發(fā)幼兒用鏡子照照自己的五官,說出他們的名稱、位置、幼兒每說出一種,教師便引導幼兒看看、數數、動動)
小結:我們的臉上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鼻子長在臉的中間,眼睛長在鼻子的上面,鼻子下面有嘴巴,耳朵長在臉的兩邊。
2、幼兒初步了解五官的功能。
鼻子、眼睛、耳朵、嘴巴它們各有一個本領,是什么本領呢?
(1)這是什么?(小鳥)你們是用什么看見小鳥的?
小結:我們用眼睛看見小鳥,眼睛的本領是能看見東西。
。2)小朋友聞一聞這朵花,你們聞到什么氣味?你們用什么聞到香味的?
小結:鼻子的本領是能聞到各種氣味。
(3)這是什么聲音?(敲擊小鈴鐺)你們是用什么聽見鈴聲的?
小結:我們的耳朵真能干,可以聽聲音。
(4)小朋友嘗嘗水果,有什么味道?你們是用什么嘗出來的?
小結:我們的嘴巴能吃東西、會說話,舌頭還能嘗出各種味道。
3、通過幼兒操作材料,鞏固認識五官的功能。
游戲“找朋友”。幼兒使用操作材料,將剪下的小卡片與臉譜上的五官相匹配,要求鼻子、眼睛、嘴巴、耳朵都要找到朋友,且說一說匹配的理由。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感知形狀、高矮等不同的桌腿其承重力不同。
2、萌發(fā)探究科學現象的興趣,體驗探究成功的快樂。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大小、形狀相同的積木塊若干,每人兩張大小、形狀相同的紙,膠棒、記錄紙、記錄筆若干。
2、照相機一架、電腦一臺。
活動過程:
一、 “變魔術”引起幼兒興趣:
1、師: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是什么東西變成的?還能用什么方法將紙變成其它的東西?
2、教師告訴幼兒今天用兩張紙來做一個只有一條腿的桌子,比一比看誰的桌子放的積木多,并用記錄筆將所放的積木塊數量記在記錄紙上。
二、幼兒探索:
幼兒嘗試用兩張紙做成不同的桌子,往桌面上放積木塊,并做記錄。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并拍照。
三、交流分享:
1、教師將照好的'照片用對比的方法在電腦上再現。
2、每展示一組桌子后提問:①這兩張桌子有什么地方不一樣?哪個積木放的多?②兩張一樣的桌子、為什么一個積木放的多?一個積木放的少?
3、教師小結:桌腿粗、桌腿矮、積木放的多,積木交叉擺,擺放的塊數多。
4、鼓勵幼兒做出承重力更大的桌子。
四、發(fā)揮創(chuàng)造:
1、幼兒再次探索,根據原有和剛剛獲得的經驗,做一個能放更多積木塊、更穩(wěn)定、更結實的桌子。
2、教師觀察指導,并給予幼兒一些提示和幫助。
五、觀察推測:
1、教師將桌子做好,請幼兒猜一猜能放多少塊積木。
2、教師將一筐積木放在桌子上,請幼兒觀察桌子能否承住。
3、提問:為什么我的桌子能放這么多的積木?
4、教師小結:桌腿越矮、越粗、放的積木就越多。
5、請幼兒幫助老師收拾材料,并放入活動區(qū)。
六、延伸活動:
鼓勵幼兒繼續(xù)到活動區(qū)探索桌子的承重力。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氣氛活躍,幼兒的參與性很高,體現了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特點。在活動中注重孩子對經驗所得的表達與梳理,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幼兒積極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能把操作所得到的經驗用語言準確的表達出來。但是在游戲放積木環(huán)節(jié),材料的設置上考慮不夠成熟,所選的積木太輕,導致在了解承受能力時,幼兒不能直接,形象地進行觀察操作。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鹽水》老師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常見、熟悉的現象沉浮入手,引導幼兒主動地參與學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使每一個幼兒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
一、材料選擇合理有效
科學活動中的材料投放與幼兒的興趣有著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欲望,滿足幼兒興趣的材料能促進幼兒的思考。此活動我們嘗試了多種材料,如小番茄、山芋、萵苣這些材料在鹽水中很容易浮起來,對鹽越多浮力越大,很難讓孩子感知,而土豆塊雖實驗現象也是比較明顯的,但由于是切開的很容易吸收鹽份,浮起來的土豆塊吸收鹽后又會沉下去,這里面的知識很多,對孩子來說不易理解,反而會讓孩子混肴。最后我們選擇了葡萄,葡萄的色、形對幼兒更具誘惑力,更重要的是實驗操作結果明顯。能幫助幼兒發(fā)現實驗現象,了解科學知識。其次提供水的多少、勺子的大小都不能隨意,這樣才能體現科學活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因此材料的準備不容忽視,幼兒的興趣主要來自于材料,幼兒的發(fā)展更依賴于對材料的操作。材料的投放是一門藝術,如果能巧妙的投放安全、適量和能激發(fā)幼兒探索的材料,那么科學活動一定會讓幼兒感到更精彩。
二、活動過程自主開放
老師創(chuàng)設了寬松的環(huán)境氛圍,積極為幼兒提供貼近幼兒生活的操作材料,多途徑的引發(fā)幼兒投入到活動中與材料積極互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激發(fā)探究的欲望。首先讓幼兒知道葡萄在水中是沉的,然后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說讓葡萄浮起來的方法,讓幼兒大膽想象之后,老師又故弄玄虛的施以魔法讓葡萄在另一只杯子中浮起來,將幼兒的注意力拉到杯中的水上,這不僅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埋下伏筆,而且大大激發(fā)了孩子探索的欲望。接著進行了兩次實驗,讓幼兒在自己的探索、嘗試中發(fā)現現象,然后再揭示其隱含的科學知識。一次次的.實驗讓孩子獲得了一次次的驚喜,他們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樂趣,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探究精神。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激發(fā)了幼兒對科學知識探究的欲望。
活動中幼兒思維活躍,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兩次實驗都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的,孩子們自主組合、合作默契。對于重點和難點的把握,老師運用了一些啟發(fā)性、開放式和遞進式的提問。所有的實驗結果及其隱含的科學知識都是和幼兒一起歸納得出的。在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初步的科學探究精神。
三、經驗遷移激發(fā)興趣
幼兒主動探索獲取相應的科學經驗后,將話題延伸到自然界的現象中(死海之謎),讓幼兒了解更多與此活動相關的科學知識,拓寬幼兒的知識面,滿足幼兒對知識的渴求;顒咏Y束時,教師又將幼兒的探究活動引向深入。一是材料的遷移(葡萄—土豆),其次是大、小土豆塊在同一鹽水中的不同現象進一步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使活動終而不止。整個活動讓幼兒親歷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孩子們在科學活動中的愛好、情感和態(tài)度,重在激發(fā)幼兒的發(fā)現興趣和探究欲望。最后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11-04
科學的活動教案11-25
科學活動教案【推薦】03-14
【精】科學活動教案03-23
【薦】科學活動教案03-19
【熱】科學活動教案03-19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03-23
科學活動教案【熱】03-19
科學活動教案【精】03-19
科學活動教案【薦】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