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精品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水的基本特征。
2、認識字卡:無色、透明的、無味、無形、可流動的液體。
3、培養(yǎng)幼兒節(jié)約能源的意識。
活動準備:
幼兒:小瓶子每人一個,瓶蓋或者能盛水的玩具每人一個
老師:玻璃杯兩個,分別裝水和牛奶,裝有醋和水的瓶子各一個,瓷扣2個,每人一個盆子
字卡:無色、透明的、無味、無形、可流動的液體。水勺,泡沫板。
過程:
1、請幼兒觀察水是什么顏色的?并出示牛奶和水請幼兒比較,說說牛奶是什么顏色?水有沒有顏色?知道水是無色的,并出示“無色”的字卡。
2、拿兩顆瓷扣,分別放在牛奶和水中比較觀察,能不能看到瓷扣不?為什么水中能看到?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不透明。并出示“透明的”字卡。
3、出示醋,請幼兒聞一聞,說說聞到了什么氣味?再聞聞水的氣味,說說水有沒有氣味?知道水是無味的,并出示“無味”字卡。
4、實驗:
水是怎樣到桶里的?
老師把杯子里的和盆里的水分別水倒另一個盆里,并問幼兒水怎么到另一個盆里的?象什么?(引導幼兒說出瀑布一樣,流到另一個盆里)
總結:
水是流到盆里的,出示“可流動的液體”。
5、玩水游戲,讓幼兒用手去抓水,看水能被抓起來嗎?怎樣才能將水盛起來?用小瓶子,勺子,瓶蓋盛并看看盛起來的水是什么形狀的?說說水有沒有形狀?
總結:
水裝在任何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狀,水本身是沒有形狀的,并出示“無形”的字卡。
6、與幼兒一同看看字卡,一起總結水的特征。
7、請幼兒討論水可以用來干什么?如果沒有水會怎樣?
8、談談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節(jié)約水。
9,游戲<運水>.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老師提供巖石圖片和實物,學生自行搜集有關巖石變化的資料,使學生經(jīng)歷尋找?guī)r石變化痕跡的探索過程,并在活動中了解冷熱、風雨、植物等對巖石變化的作用。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jīng)歷“假設——驗證”的科學研究過程,能夠根據(jù)現(xiàn)象,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珍愛祖國文化遺產(chǎn)的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設計實驗方案,能夠根據(jù)現(xiàn)象初步認識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師要邀請同學們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好,我們出發(fā)吧。ㄕn件展示風化巖石:鐘乳石、蘑菇石、鵝卵石、黃山奇石等巖石)同學們欣賞了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師說什么呀?(欣賞并說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與假設: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這么多千姿百態(tài)的巖石,那么,它們的模樣一直是這樣的嗎?(猜測巖石會不會改變模樣。)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科學來研究“巖石會改變模樣嗎?”(板書:巖石會改變模樣嗎?)
1、猜測使巖石變化的因素。
2、教師隨機分類板書:冷熱、水、風、地表運動……
三、制定方案:
1、同學們剛才欣賞許多形態(tài)各異的巖石,請同學們設想一下,如果再過一千年、一萬年后,它們還會改變嗎?
2、(板書:會)會是什么力量使巖石改變模樣的呢?
四、實施探究:
1、同學們說了這么多使巖石變化的因素,你們能用科學的方法來驗證你們的'說法嗎?那么我們就來研究同學們說的其中兩個因素。冷熱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巖石發(fā)生變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學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設計模擬[內(nèi)容來于淘-教_案-網(wǎng)()]實驗驗證其它因素對巖石的改變。先請同學們在小組內(nèi)討論你們將研究那一個問題?是研究冷熱作用的,還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兩個都想研究。選擇好之后,再討論你們將設計怎樣的科學方法驗證?(兩個模擬實驗同時進行)
2、學生匯報實驗方法。
3、其他學生修正實驗方法。
4、同學們的設計方案真好,老師根據(jù)同學們的方案再給你們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細節(jié)是同學們沒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師給你們已經(jīng)準備了一些器材和實驗紀錄表,請各小組根據(jù)你們設計的方案,每組派兩位同學來領取。器材領到后,就請同學們開始動手研究吧。ㄉ芯,師指導。)
6、學生匯報實驗發(fā)現(xiàn)。
7、聽了同學們的匯報,老師覺得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真棒!同時通過同學們的實驗研究,的確說明冷熱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巖石變化。除了這些,老師還要告訴同學們,植物的根和大氣也會使巖石改變模樣。(展示:長著植物的巖石圖片,師簡析。)
五、展示交流:
1、同學們,通過我們今天的研究你們能結合一些自然現(xiàn)象解釋老師帶來的這兩個問題嗎?(出示問題)能再解釋老師送給你們手中的鵝卵石為什么會有大有小嗎?(生解釋)
2、同學們解釋的真棒。◣熡喺
3、那么,我們就把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lián)合作用下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叫風化。(板書:風化)
六、拓展創(chuàng)新:
1、風化不但會改變巖石的模樣,對我們的歷史文物的破壞也很大。讓我們再來看看這些精美的石雕,(展示:云崗石窟)它們是山西省大同市云崗石窟中的石雕,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墒怯捎陲L化的影響,有些地方的破損已經(jīng)很嚴重。
2、你們能想出好方法,保護它嗎?就請同學們在課后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再作解答吧!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中證據(jù)、邏輯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簡單器材進行風化作用的模擬實驗,在實驗中學生愿意合作與交流。通過實驗學生知道了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了解了著名石雕物品額度防風化措施。
科學教案 篇3
用實物引起幼兒觀察的興趣:活動前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帶來了柿子、蘋果、彌猴桃、西瓜、橘子、哈密瓜、山楂、火龍果、橙子、冬棗、等等;顒右婚_始這么多的水果拓展了幼兒的視野,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在這么多的水果中有2種形態(tài):圓圓的、彎彎的。每一個幼兒都對自己的水果感興趣,爭先恐后的介紹自己水果的形狀,“老師,我的蘋果是圓的”“老師,我的也是圓的”在孩子的回答中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在活動中要求孩子用“圓圓的xx”“彎彎的xx”回答,這樣孩子就會說“老師,我這是圓圓的蘋果”“老師,這個是彎彎的香蕉”。在了解的水果的形狀之后,讓孩子說一說還有什么是圓圓的(彎彎的')?孩子就會說“月亮是彎彎的”“太陽是圓圓的”……幼兒語言完整規(guī)范,并激發(fā)了孩子說話的欲望,調(diào)動幼兒思維的活躍性。
用圖片幫助幼兒回憶:在問到幼兒:“你還知道哪些水果”的問題時,小班幼兒由于經(jīng)驗少,好多孩子說“我還知道蘋果(香蕉)(橘子)”雖然一再引導說“說別的小朋友沒說過的,看看誰知道的多”,但是孩子們舉手回答的依舊是眼前的一些常見的水果,只有極個別孩子會說“我還知道草莓、我還知道荔枝”,幼兒吃過的水果雖多但是回憶起來有些難度,眼前的水果實實在在擺在面前而且確實是經(jīng)常見到、吃到的水果,難怪孩子只會回答這些答案。于是,我在網(wǎng)上找了許多的水果圖片,并和幼兒一起看一看、說一說,你認識哪一些,這樣既豐富了幼兒的經(jīng)驗又能調(diào)動所有的孩子的思維,引導他們?nèi)ハ搿拔页赃^這種水果,它叫xx”。
讓幼兒大膽用語言描述:小朋友喜歡吃的水果是多種多樣的,在活動過程中有“最喜歡的水果”這一環(huán)節(jié)“你喜歡吃哪種水果?”“為什么?”回答是多樣的,”“我喜歡吃香蕉,因為他吃起來甜甜的”“我喜歡吃蘋果,因為媽媽說蘋果營養(yǎng)好”“我喜歡吃葡萄,因為葡萄酸酸的、甜甜的”“我喜歡吃西瓜,因為西瓜有好多的水”……孩子喜歡的原因是多樣的,我的應答也是不同的“彎彎的香蕉,甜甜的”“紅紅的蘋果最好吃”“大大的西瓜有許多的水份”老師給的回應有多樣性,用肯定的話表揚了孩子的努力,通過描述性回應將幼兒零散的語言進行鏈接。知道回答問題得到老師不一樣的回應,讓孩子的心理得到滿足更加喜歡動腦思考,引起幼兒共鳴,激發(fā)其他幼兒思維的活躍。
不足: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好多小朋友在一開始看到有這么多的水果,都伸手去摸,還有幾個手也沒洗就悄悄的自己吃了起來。如果在開始的時候就告訴小朋友活動結束我們會一起品嘗水果,這樣幼兒可能會注意力集中點。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結合讀句子體會也的用法。
3、 體會課文通過幾個事例些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寫一個科學家專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學過程:
一、基礎性診斷練習
1、 從題目入手
(1) 審題科學怪人指誰?課文題目為什么要加引號?
。2) 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2、 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1) 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 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大致內(nèi)容。
。3) 理清思路。根據(jù)科學怪人的怪與不怪把課文分為兩部分。
二、優(yōu)化新授
1研讀事例,體悟精神
(1) 自主讀書,自讀自悟
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自讀自悟,教師巡視指導。
(2) 組織小組交流,提出問題,梳理排序。
。3) 班上交流,教師點撥,逐一擊破。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 理解重點詞語:考究、特別、珍愛、珍惜,讓學生先給它們尋找近、反義詞,再讀課文,進行比較。
2、 在理解珍愛一詞時,引出一個問題:開文迪許自己從書架上拿走一本書,也要辦理一下手續(xù)。這里的也補充一段起什么作用?開文迪許為什么要這樣做?
。1) 去掉也字,讓學生讀讀比比。
。2) 開文迪許對待慕名而來的客人什么態(tài)度?對不對?讓學生通過讀議來體會。
3、 小結歸納:開文迪許怪在哪兒?
怪在: 衣著講究
家里布置特別
珍愛圖書
珍惜時間
4、 讀課文最后一部分,體會他的怪是由他的不怪引起的。那是因為他不愿意把心思用在那些生活瑣事上,而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科學。
四、自主性學習診斷
1、積累內(nèi)化
學會復述課文內(nèi)容
。1)自由熟讀課文
。2)同桌根據(jù)老師板書編列復述提綱。
(3)放手讓學生練說,師生共同補充評議
2、拓展練習
(1)指導學生上網(wǎng)或到圖書館搜集有關科學家的小故事,再讓學生借鑒此寫作方法,寫一篇小習作。
。2)指導學生對自己所寫的科學家的故事進行修改加工,班隊活動課上舉行故事會。
五、共同小結
六、寫字指導
科學教案 篇5
8、莖的繁殖
1、知道用莖繁殖植物的方法包括扦插和嫁接。
2、掌握用扦插、靠接來繁殖植物的方法。
3、能熟練運用工具完成扦插、靠接中各個步驟。
4、能進行簡單的扦插切面對比實驗,知道對比實驗中唯一能改變的條件切面的形狀不同。
5、能對不同切面的莖的生長狀況進行預測,并能與實際結果相比較。
6、能對實驗進行長期的觀察記錄,并知道在觀察的過程中盡可能不干擾植物的生長。
7、能區(qū)分身邊哪些植物是用莖來繁殖。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扦插、靠接操作分解圖。
2、分組材料:小刀、草灰、月季成株、凈砂、枝剪、培養(yǎng)槽、塑料膜、毛桃樹、良種桃樹。
3、課前準備:收集利用莖繁殖植物的相關資料。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趣引題
1、前面我們知道了有些植物的幼苗是用莖繁殖出來的,那么,月季能用莖繁殖嗎?
2、這節(jié)課,我們就動手試試嗎!
二、組織學生動手實驗
1、分別截取兩段月季當年生的莖,將一段莖的下端剪成平面,一段莖的下端剪成斜面,并將它們編號。
2、取土質一樣的兩個花盆,并將截取的莖分別插下去,有興趣的可以猜猜哪根莖會生長得更好?
3、指導學生觀察莖的生長情況并做好記錄。
4、設立獎品,根據(jù)三天后月季的`生長情況,為猜中者發(fā)獎。
三、師講述并板書:
像上面實驗中這樣直接把植物的莖插入土壤中進行繁殖的方法,叫做扦插
四、讓學生說還有哪些植物是用扦插的方法進行莖繁殖的?
第二課時
一、復舊引新
1、點名說什么是扦插?
2、今天,我們來了解另一種植物的繁殖方法——嫁接
二、學生匯報在家觀察月季生長的情況,并為猜中的學生發(fā)獎品。
三、師講述:如果把一段植物的莖接到另一株植物上進行繁殖,這種繁殖方法叫做嫁接。
四、組織學生進行實驗
1、將盆栽的毛桃樹,靠近良種桃樹。
2、選精細相近的莖,用鋒利的小刀削去莖直徑的三分之一,削出一個橢圓形切口。
3、把兩根莖上的切口對接,使切口的樹皮部分緊密接觸,用塑料薄膜事綁扎。
4、切口俞合后,剪去切口上端毛桃的莖,剪斷切口下端良種桃的莖。
5、觀察嫁接后莖的生長情況,做好記錄。
五、師提問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植物是用莖繁殖的。
六、活動:奪紅旗回答上述問題
七、小結:板書
8、莖繁殖
月季 扦插——直接把莖插入土壤
毛桃樹嫁接——一段植物的莖接到另一株植物上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杠桿的科學》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中的第二課時。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是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中的一部分。它分為兩部分:1、認識杠桿;2、研究杠桿的秘密。其中第二個活動是重點,活動選擇了杠桿尺作為研究材料,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經(jīng)歷運用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通過觀察、實驗、記錄,以及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來認識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guī)律,并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發(fā)展學生利用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的能力。本課教材的安排正體現(xiàn)“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教科書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杠桿的工作規(guī)律,而是要求學生觀察、實驗、記錄、分析等,這就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提供了開放的探究空間,有利于學生自由地、創(chuàng)造性地展開活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得以提高。
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學生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jīng)歷也是很多的,這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jīng)驗的積累。在學習本課前,通過前一節(jié)課《使用工具》的學習,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但學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教材利用杠桿類工具在生活中運用最廣泛、最直觀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節(jié)課的研究,學生有類似的生活經(jīng)歷,利于學生觀察并引發(fā)思考。書中示意圖對杠桿的用力點、支點、阻力點很較直觀,很清晰。兩個活動安排有梯度。一是認識杠桿,先由撬棍引入杠桿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接著引導學生分析了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工作時發(fā)揮作用的位置,并標出它們作為杠桿的三個點的位置,而后利用書中的圖,對于身邊的常用工具進行觀察、分析,使學生對杠桿類工具有初步的認識能力。二是研究杠桿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礎后,利用杠桿尺研究杠桿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學生通過實驗,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得出杠桿工作的規(guī)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技能:(1)杠桿有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2)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3)利用杠桿解決身邊的事情。
2、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shù)據(jù),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整理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的原理。
教學難點:(1)杠桿在生活中的變形應用;(2)能從眾多看似雜亂的數(shù)據(jù)中,通過分析整理,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的原理。
科學教案 篇7
我找到了……(科學)
一、教學要求:
1、通過活動讓幼兒學會收集資料的各種途徑和方法。
2、激發(fā)幼兒對動物進行探究的興趣以及保護動物的情感。
3、鼓勵幼兒大膽的進行講述。
重點:讓幼兒掌握一些資料收集的途徑和方法。
難點:激發(fā)幼兒對動物產(chǎn)生進行探究的興趣。
二、教學準備:幼兒收集到的各種動物的圖片
有關動物的VCD 電腦
三、教學過程:
(一)引起興趣
<展示幼兒收集到的各種動物圖片>
這些動物圖片都是我們小朋友自己找到的,現(xiàn)在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有些什么動物,請告訴你的朋友1、自己的動物圖片是從哪里找到的?2、找到的動物叫什么名字?3、這種動物有什么特征?
(二)經(jīng)驗的分享
1、幼兒自由地相互交流分享
。ń處熞⒁鈨A聽幼兒間的談話,捕捉孩子生成話題)
2、集體的經(jīng)驗分享
1、請個別幼兒介紹
A、你的動物圖片是從哪里找到的?
B、你找到的動物叫什么名字?
C、這種動物有什么特征?
。ㄓ變涸诮榻B資料來源時,教師應出示相應的材料,使幼兒有一種較直觀的.理解。)
3、教師小結
4、你還有什么不一樣的方法嗎?
5、教師介紹其它的收集途徑、方法。
<打開電腦>
A、電腦有什么本領?
B、小結
C、教師操作上網(wǎng)查找有關動物的資料。
5、請幼兒說說可以到哪些地方去查找資料,用什么方法把資料給大家看。
6、教師小結。
。ㄈ┘ぐl(fā)對動物探究的興趣
1、你們有問題要問嗎?
。ó敽⒆犹岢鰡栴}后教師就請其他孩子來回答,同時鼓勵孩子敢于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對有爭論話題鼓勵孩子用學到的方法再去查找資料,然后根據(jù)找到到的資料再進行討論。教師要及時判斷把握好問題的價值取向。)
。ㄋ模┘ぐl(fā)幼兒熱愛動物的情感
1、動物是不是我們?nèi)祟惖呐笥眩?/p>
2、那我們怎樣來保護它們呢?
。ㄎ澹┙處煂顒又杏變荷傻挠袃r值的問題進行情感的激勵,以引起幼兒對下次活動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8
設計意圖
氣球是孩子們熟悉且喜歡的游戲玩物。在幼兒獲得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中,氣球是用嘴吹大或用打氣筒打大的,而在本次活動中幼兒通過與同伴的合作操作,通過比較探究,發(fā)現(xiàn)白醋和蘇打混合在一起會產(chǎn)生氣體讓氣球變大的現(xiàn)象,實驗結果明顯易于調(diào)動幼兒的探索欲望,拓寬了幼兒的知識經(jīng)驗。
活動目標
1.通過比較探究,發(fā)現(xiàn)白醋和蘇打混合在一起會產(chǎn)生氣體讓氣球變大的現(xiàn)象。
2.學會看步驟圖,并能大膽表達和交流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
3.體驗與同伴合作實驗獲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白醋、蘇打、糖 、鹽、塑料刻度瓶、漏斗、吸管、氣球、小湯匙、步驟圖一張、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出示操作材料導入活動,激發(fā)幼兒興趣
1.師:“小朋友,歡迎你們來到奇奇科學屋,今天奇奇博士為小朋友準備了好玩的材料?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出示蘇打粉、糖、鹽、醋,通過各種感官認識實驗材料。
3.啟發(fā)幼兒猜想:我們在糖、鹽、蘇打粉里分別加入醋,你猜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二、第一次操作探索
觀察醋分別和糖、鹽、蘇打粉加在一起的不同現(xiàn)象。
1.提出操作與觀察要求:
。1)2人一組,分別將醋倒入裝有糖、鹽、蘇打粉的瓶子里。
(2)觀察糖、鹽、蘇打粉分別和醋混合后的不同現(xiàn)象,并記錄在記錄表上。
2.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
3.師:小朋友剛剛發(fā)現(xiàn)的秘密是我們用眼睛可以看見的,還有一個我們看不見的秘密,它對我們的生活幫助可大了,你們想不想知道這個更神奇的.秘密呢?(出示步驟提示圖)
三、第二次操作探索
“氣球變大了”,學習與同伴合作按步驟操作、觀察和記錄。
1.出示步驟提示圖,了解實驗操作的步驟。
(1)幼兒觀看步驟圖,簡單說一說步驟圖的操作提示。
。2)教師結合步驟圖,講解示范實驗操作的步驟。
師:“氣球里的糖、鹽、蘇打分別倒入醋里會有什么樣的事情發(fā)生呢?我把秘密留給小朋友們?nèi)グl(fā)現(xiàn)吧!”
2.提出實驗的要求:
。1)學會協(xié)商,按步驟提示兩人相互配合進行實驗操作。
。2)操作完認真觀察三個瓶子上氣球的變化,然后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記錄在記錄表上,最后把你和你的好朋友的號數(shù)貼在圓圈里。
。3)操作完把你們的材料收到盤子里坐下來。
3.幼兒兩兩合作,學習按步驟圖提示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指導要點
。1)特別關注套在瓶口的氣球是否牢固,有困難的幼兒適時給予幫助。
(2)引導幼兒觀察實驗變化,提醒幼兒做好記錄。
4.幼兒大膽表達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師:“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蘇打粉倒入醋里后氣球會變大呢?”
5.教師小結:平時氣球都是用嘴吹大或用打氣筒打大的,今天我們用蘇打粉加醋產(chǎn)生的氣體就把氣球吹大了。
延伸活動
師:原來蘇打粉有這么大的本領,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討論蘇打粉還有什么本領呢?把你們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_ 兒童網(wǎng)
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思想】
一、力求教師認識到位?茖W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薄霸诮虒W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如某些課側重在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的訓練,某些課則側重在制定計劃和搜集信息的訓練!
二、力求教師指導到位?茖W探究學習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視教師的指導。尤其是針對三年級的學生,我們認為應特別強調(diào)教師適時的、必要的、謹慎的、有效的指導,以追求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
三、力求思維訓練到位。我們要把課的重點放在實驗計劃的制定、交流、討論、修正、完善、篩選上,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鍛煉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培養(yǎng)科學精神與態(tài)度,初步習得科學方法。
【教材分析】
沉浮實驗仍舊是對木頭、紙、金屬、塑料這四種常見材料物理性質的檢測和探究。在這節(jié)課的沉浮實驗里,我們只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個重要物理性質。由于木頭具有浮在水面的明顯特性,因此教科書對木頭的特性研究安排在沉浮實驗后面進行。通過對木頭制品用途的調(diào)查和生活經(jīng)驗的梳理,學生將豐富對木頭特性的了解,并強化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學情分析】
學生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于語數(shù)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diào)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思想情感。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diào)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的材料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實驗的方法檢測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shù)脑~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發(fā)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保護森林、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了解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物體的材質有關。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從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斷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
每組兩份或兩份以上大小、形狀相近的木材、金屬、塑料、橡膠、玻璃等。水槽、多媒體課件
科學教案 篇10
一、教學思路
本課根據(jù)美國FOSS教材進行改編。FOSS教材的研究體系認為,學習者對于科學概念的形成和掌握是一種很重要的科學素養(yǎng),學習者頭腦中概念的形成過程也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贔OSS 教材的中心理念,針對我們學生的實際特點,將教學內(nèi)容進行了整合。
中高年級學生對于骨骼雖然具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這種了解是不連貫的。因此在教學初始階段,教師以學生最常見的拼圖游戲作為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并讓學生初步了解一些拼圖的竅門,為后面的學生活動打下基礎。接著,教師提出人的骨骼是由206塊骨組成,讓學生分組數(shù)一數(shù),看看能數(shù)出多少,并把可能漏數(shù)的部位寫在記錄單上。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初步感受到身體內(nèi)骨的存在及其位置和大致形狀,便于后面拼接骨骼的活動有的放矢地進行。
在新授部分教學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相應的骨骼拼圖,引導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經(jīng)驗在不參考任何資料的基礎上拼接人體骨骼圖片,以此展現(xiàn)出學生對骨骼的已有認識和了解。進而,發(fā)給學生可以參考的骨骼圖片,讓學生對自己的拼接圖進行修正。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在拼接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問題,并由學生自己進行修正,加深了學生對于骨骼結構的正確認識和了解。在學生展示拼接成果過程中,適時地把人體一些重要的骨名稱教給他們,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與骨骼有關的科學概念。通過前面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使學習者頭腦中能夠構建出人體骨骼的初步模型,體現(xiàn)了動手做科學的特點。經(jīng)歷了兩次骨骼拼圖活動,學生頭腦中能夠大致呈現(xiàn)出骨骼的'完整輪廓,以及各個相連接的骨的樣子,借助經(jīng)驗記憶能夠比較持久地使科學概念留在學生頭腦中。經(jīng)歷了兩次拼圖活動,教師讓學生對于自己的成果進行評價,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活動中的不足和優(yōu)勢,使學生了解到科學普遍存在于我們身邊,并不是遙不可及的。緊接著,以學生拼圖為基礎,讓學生再來數(shù)一數(shù)剛才沒有數(shù)清的部位,這樣能夠發(fā)現(xiàn)“數(shù)骨”活動中一些漏數(shù)的部位,并能夠進一步對照圖片加深認識。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作為教學拓展,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對比人與馬的骨骼圖片,從中發(fā)現(xiàn)人與動物骨骼的異同,初步滲透動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大教學觀。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教師談話:誰能用一分鐘時間拼好這個動物拼圖。思考:怎樣讓拼圖能夠比較快的完成。
2、投影展示人體的骨圖片
提問:我們要完成的拼圖游戲中,要拼接的整體是什么?——板書:骨骼(教師講解骨與骨骼的區(qū)別)
3、分組活動:用手感覺身體的骨,數(shù)一數(shù),看看你能數(shù)出多少塊骨?思考:數(shù)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
二、新授
1、學生活動:在不參考任何圖片的基礎上,根據(jù)你對骨骼的認識,試著把骨骼圖片拼完整。
。ǎ保⿲W生第一次拼圖活動(限制活動時間9分鐘)。
。ǎ玻┱故緦W生拼接成果,教師提問:根據(jù)你的經(jīng)驗你認為哪個小組的拼圖可能存在問題?
。ǎ常⿲W生活動評價。
2、學生活動:每組發(fā)一張正確的骨骼圖片作為參考,參照這張圖片修改你們組的拼圖。 教師談話:在修改過程中,認真思考:通過兩次拼圖活動,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了什么新問題?
。ǎ保⿲W生第二次拼圖活動(限時5分鐘)。
。ǎ玻⿲W生展示拼接成果,并談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或體會。
。ǎ常 學生活動評價。
3、電腦課件認識人體比較重要的骨名稱——頭骨(顱骨)、胸骨、肋骨、脊柱、骨盆、上肢骨、下肢骨
三、綜合活動:
1、根據(jù)我們通過學習所掌握的骨骼相關知識,請同學們再數(shù)一數(shù),各組剛才漏數(shù)的部位,看看這次能夠數(shù)出多少塊骨?并補充在記錄單上。
2、如果還是不能把骨都數(shù)清楚,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樣才能數(shù)清楚?
四、拓展延伸(根據(jù)教學時間安排調(diào)整)
1、投影 。出示人與馬的骨骼圖片。思考:人與馬的骨骼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2、學生分組討論,回答。(通過學生思考、總結得出人與馬的骨骼大體分為三大部分:頭骨、軀干骨、四肢骨)
3、課堂延伸:為什么人的骨骼和馬的骨骼有很多區(qū)別?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科學教案07-31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
[精]科學教案09-09
(通用)科學教案09-09
(熱)科學教案09-11
科學教案(實用)09-10
(必備)科學教案09-10
(優(yōu))科學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