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范例7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第一專題名為“科學之光”,我想編者們的意圖是很明顯的: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而朱得勇先生也從語文目標的角度提出了這一專題的教學重點:整理說明文知識(抓住對象特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的語言)。
恕筆者直言,一看到這樣的重點,就感到朱先生的這個重點有點強人所難以偏概全(雖然這個專題的寫作訓練是說明文,我也不否認),因為這個專題中編者們所選的課文不能都歸屬于說明文一類啊。
很明顯,第一專題,在“科學之光”的前提下,編者們是打破文體的界限來選文的。打破文體的界限歸屬一個專題,也許是江蘇新教材的一個特點,或者說新思路,我以為。
不錯,《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景泰藍的制作》,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說明文,可以按照說明文的一般體式去講,但《物種起源緒論》《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其實都是札記或者學術論文,而《斑紋》,通體上說,又是散文。
因此,用“整理說明文的知識”這一句作為第一專題的教學重點的說法,顯而易見,有失偏頗。
那么,第一專題的教學重點,即語文目標又該如何確定才比較妥當呢?
我個人以為,從人類認識世界的三個途徑,即“哲學的認識、科學的認識、藝術(形象)的認識”這三方面去解讀第一專題,不但與新教材的新思路想吻合,而且也開辟了教學的新思路,擴大了教學的新視野。這樣操作,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力結(jié)合。
當然首先要做個鏈接工作,即:A、哲學的科學的認識=理性的認識≈議論和說明
B、藝術的認識=形象地認識≈記敘和描寫(還含有抒情)
第一專題教學重點可以這樣提示: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
2.學會理性地表達。
科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和技術,或者說,作為一種生產(chǎn)力,它既是人類的一種認識活動,又是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作為一種認識和實踐活動,它有別于藝術哲學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它研究的是客觀的物質(zhì)世界的規(guī)律,必須建立在事實或者實驗的基礎之上,必須具有客觀的邏輯性、清晰性和條理性,這種清晰的富有邏輯條理的`科學知識體系和技術,如果要表達出來,就必須要用到我們常說的說明和議論這兩種表達方式。學會用理性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學會用說明的表達方式(把握說明的內(nèi)容特點、順序、方法等),去傳達和反映人類在科學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的情況,這是這一專題的重點。
難點提示:
1.認識科學是把“雙刃劍”的問題;
2.另外,還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又不僅僅純粹從說明和議論的角度去表達的,它們還融合了其它的表達方式。比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紋》和《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中,有形象藝術的表達(記敘描寫)也有哲理的闡述(闡述宇宙人生生命的奧義等),當然,有些篇什還蘊含感情,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文章表達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總之,根據(jù)人類認識世界的三大途徑去把握本專題,注意表達方式上分別以類,又注意到類的融合,我認為,這樣操作,不僅角度新穎科學,而且居高臨下,能籠罩第一專題的內(nèi)容,避免了一些尷尬和生拉硬拽。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學內(nèi)容:
本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點單元中的第四課。
本單元是從“電和我們的生活”這一課題開始,然后逐漸進入到“點亮我的小燈泡”、“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電路出故障了”等活動。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首先通過“調(diào)查家中的電器”開始(“電和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的),體驗電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整理已有的電知識;然后學生用一根電線和一節(jié)電池點亮一個小燈泡,當小燈泡被一次次點亮后,學生開始認識電和電流。漸漸的他們不再滿足于點亮一個燈泡,這便進入了“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的活動中。由于用了幾根電線連接了好幾個燈座和燈泡,一個地方的連接或一件器材出了問題,所有的燈泡都不會亮,于是就出現(xiàn)了“電路出故障”;于是就有了學生要努力排除故障,讓小燈泡都亮起來的欲望。在此欲望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以實事為依據(jù),分小組討論分析電路出故障的原因,大膽猜測電路出故障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隨后引導學生討論檢測電路故障的方法并指導學生制作一個電路檢測器。最后,引導學生設計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檢測計劃,用電路檢測器查出故障原因,并將其排除。
二、設計理念:
1、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在科學學習中,教師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發(fā)揮他們的能動作用,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的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和假設,自己設計解決方案和實施計劃,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最后由自己得出結(jié)論并進行表達與交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到知識的同時,獲得開展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yǎng)科學的情感和態(tài)度。
2、科學的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學生科學學習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小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態(tài)度都必須親身經(jīng)歷某些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產(chǎn)生體驗、感悟、最終內(nèi)化。
三、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學會做一個電路檢測器,并學會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方法。
3、讓學生經(jīng)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電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動過程,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學生經(jīng)歷分析電路故障原因和檢測電路故障原因的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注重實是,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精神。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課前準備:
1、小組準備:
每組準備一個帶有故障的串聯(lián)電路(1個壞的小燈泡、1根沒有剝絕緣皮的電線,1節(jié)廢電池),制作電路檢測器的材料(電線若干根、電池盒1個、小燈泡1個、燈座1個)。
2、教師準備:
有1個小燈泡的無故障的串聯(lián)電路,1個電路檢測器。
六、教學過程:
。ㄒ唬⿲耄
1、在展示臺下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同時發(fā)光的串聯(lián)電路:
提問:大家請看,這是一個以前我們連接過的能使兩只小燈泡同時發(fā)光的電路,誰能說說電流在這個電路里是怎樣流動的?
講解:電從電池的一端流出,通過燈泡,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形成一個環(huán)路,燈泡就會亮起來。這個由電池、電線、燈泡組成的,有電流通過的環(huán)路就叫做電路。
2、小組連接一個有故障的串聯(lián)電路
談話:老師為各組也準備了一個這樣的電路,請你們把斷開的電線連上。
提問:小燈泡亮了嗎?小燈泡沒亮說明什么?(學生回答后板書課題:電路出故障了)
。ǘ└餍〗M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薄⒂懻、分析:
請大家分組討論、分析,電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討論結(jié)果記錄在“表一”中。
。、交流:
你們認為,可能有哪些原因?qū)е码娐烦龉收狭?(板書學生分析的結(jié)果)
。、整理記錄:
請大家根據(jù)剛才同學們的發(fā)言,把自己的記錄補充完整。
。ㄈz測有故障的電路:
1、討論:
你準備用什么方法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學習用一個電路檢測器檢測電路:
(1)學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ㄕ古_展示“電路檢測器”)請大家仔細觀察老師做的電路檢測器,然后自己也試著動手做一個。
注意:
、僮龊煤笠欢ㄒ仍囋囆襞萘敛涣;
②要注意安全,不準用它來檢測人的身體或220V的電路。
(2)學習使用電路檢測器:
(展臺下)教師演示檢測一根電線;用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和一根電線的兩端相連接,如果小燈泡亮了,就說明這根電線沒有故障;如果結(jié)果相反,則說明這根電線有故障。
3、分組討論制定檢測計劃:
下面,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制定出一個檢測計劃(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把計劃寫在“表二”中。
交流、匯報:你們組制定的檢測計劃是怎樣的?
。、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障原因: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按照自己訂的計劃,用電路檢測器故障原因。
要求:
、龠叢楣收,邊記錄(可以把結(jié)果記錄在“表三”中);
、跀(shù)數(shù)本組的電路共出現(xiàn)了幾個故障。
。、交流、匯報:
。1)你們組檢測到了哪些故障?請你上臺來和大家說說你們組是怎樣檢測的?(在展臺下)
(2)大家認為他們小組的檢測怎么樣?
(四)排除故障,使小燈泡亮起來:
故障已經(jīng)找到了,你能排除這些故障,使這些小燈泡重新亮起來嗎?請動手試試看。
(五)總結(jié):
今天我們遇到的電路故障有:電池沒電了、電線的外皮沒有剝掉、小燈泡壞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會怎么辦?
請大家注意,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里檢測簡單的電路,絕不能用來檢測家用220V電器電路,否則會出危險。
科學教案 篇3
科學概念:
尺子振動的頻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影響。這部分的長度會引起音高的變化:越長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過程與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長度在振動時發(fā)出的聲音的變化情況,通過柱狀圖的分析,將尺子不同長度的振動與其聲音聯(lián)系起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養(yǎng)成勤于觀察,樂于動腦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尺子深處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變化能引起音高的變化。
【教學難點】能通過柱狀圖分析出尺子不同長度的振動引起音高的變化。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把鋼尺、一本厚的硬皮書、活動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出示鋼尺,如何使鋼尺發(fā)出聲音呢?請同學上來試試。
2.如果我們不斷地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他振動時發(fā)出聲音的音高會發(fā)生變化嗎?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長短與音高的關系。
1.假設不斷地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振動時發(fā)出聲音的音高發(fā)生了變化,那么我們?nèi)绾蝸眚炞C這個實驗呢?以小組為單位,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方案:
。1)確定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的變化。
(2)實驗前先進行預測,根據(jù)鋼尺伸出桌面的變化,音高可能會發(fā)生什么變化?預測的理由是什么?
。3)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動部分長度的變化順序依次進行實驗;注意區(qū)分尺子敲擊桌面發(fā)出的聲音和尺子引起周圍空氣振動發(fā)出的聲音;把觀察到的現(xiàn)象(音高用高、較高、較低、低表示)及時記錄下來。)
2.教師一邊講解實驗注意事項,一邊演示分組活動:
出示記錄表格新課 標第 一網(wǎng)
尺子伸出左面的長度(厘米)我想到的(預測)我聽到的'我看到的音高的變化順序
音 高振動的快慢音 高振動的快慢
3.整理數(shù)據(jù):通過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好“我們的觀察柱狀統(tǒng)計圖”的表格,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合法出聲音的音高變化規(guī)律嗎?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
三、課后延伸
音量、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fā)出的聲音發(fā)生變化嗎?
教學后記:
本課是單元的難點,引領學生探究時,確實是障礙重重。首先,尺子振動發(fā)出的聲音較輕,學生的習慣還是沒過關,做不到安安靜靜地做實驗,給聽音帶來了不便,第一個實驗中,撥尺子的方法也是必須注意的細節(jié),一定要用一只手用力地在桌子邊緣處按住尺子,防止撥動時尺子敲打桌面發(fā)聲,干擾實驗。其次,部分學生觀察能力的限制使探究活動一再走入低谷,聽出用力不同,尺子發(fā)出的聲音強弱不同后,再問:“兩次實驗中尺子的振動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沒有人能答得上來,再重復實驗,也只有少數(shù)學生注意到“振動的距離”不同,此時乘機讓學生用手的動作模仿了一下,給出了振幅的概念,覺得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注意到這一不同,進行了第三次實驗觀察,這才堪堪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再后面,就更加舉步維艱了,首先,用四個杯子聽音,有一部分對音樂不敏感的學生根本聽不出來,為強化學生對音高的感知力,我覺得可以用一種樂器先來讓學生聽聽高低不同的音,效果也許會好一些(我在四年級只有一個班級,這階是沒法試了),然后,橡皮筋拉得不同長的音高音低,也有許多聽不出的,同樣的,用眼睛,也沒有幾個學生能看出橡皮筋振動地有快慢,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結(jié)論得出,有些趕鴨子上架的感覺,學生有太多的不確定
教學后記:
按書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體傳播聲音的能力不同這樣的概念,要再細化,比較難(本來說預期他們了解金屬傳播能力最強的)。而且鋁箔紙棒,做起來很難,要特地去買材料,我把這個材料改成鉛絲了。
土電話是非常好玩的一個實驗內(nèi)容,我把教材里的線加長,加長到30米,讓學生對著話筒輕輕說話,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聽筒里能聽到!這比在教室里進行實驗要好得多,因為在教室里,本來就能聽到互相的說話聲嘛,還要電話干嘛啊!好玩之余,學生也對固體傳聲能力比空氣強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材的這一個認識還不夠,所以在課堂中也沒有讓學生來證明,只是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無意之間有了一個手握正在振動的音叉而使得聲音停止的一個發(fā)現(xiàn),學生也正好利用這一個發(fā)現(xiàn)證實了物體的振動會產(chǎn)生聲音,物體停止振動,聲音就消失。
思考一: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里的活動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沒有讓每組學生都有實驗的機會。)學生在教師的演示實驗中思考了什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思考二:教師的演示實驗是否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發(fā) 現(xiàn)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jié)果,并對結(jié)果作簡單的分析。
4.分組實驗2: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1)如何使橡皮筋發(fā)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2)把橡皮筋拉緊點,撥彈;稍稍放松些,撥彈。比較:橡皮筋發(fā)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如何描述橡皮筋發(fā)出的聲音的變化呢?
交流反饋:皮筋松,振動慢,發(fā)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fā)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四、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fā)出的聲音發(fā)生變化嗎?
5
科學教案 篇4
目標預設
1.知道影子的存在,初步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2.積極探索,用表格記錄實驗結(jié)果并大膽交流自己的想法。
3.體驗合作探究影子的快樂,萌發(fā)對科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影子的存在,初步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難點:積極探索,用表格記錄實驗結(jié)果并大膽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動過程
一、出示手影,引起興趣。
教師:噓,聽。有小動物在和我講話呢,她說,今天是她的生日,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她是誰呀?我們把她請出來吧。(小朋友們好,今天是我小貓的生日,歡迎你們來到我的生日聚會。)哦,原來是小貓啊,她還請了其他小動物來呢,看看,這是誰呀?(小狗)這時又來的一個動物,他說,要帶大家到天空中去瞧一瞧。(老鷹)
二、自我探索,初步感知。
教師:原來呀,這些小動物都是用手的影子變成的.,那小朋友們你們發(fā)現(xiàn)過你們的影子嗎?仔細找找你自己的影子。(幼兒回答)
教師:你找到你的影子了嗎?你是在哪兒找到你的影子的呢?(地上,桌子上等等)
教師:那誰來說說,你的影子是什么樣子的呢?(我站著它也站著,我動它也動等等)
教師:那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形狀不同的影子呢?
三、操作實驗,記錄表格。
教師:老師為你們提供了電筒,長方體,三角形積木,電筒還有記錄表
教師:認識這個記錄表嘛?是什么意思?
教師:四人一小組,分工合作,去找找物體的影子。
幼兒操作。
四、討論交流,得出結(jié)果。
教師:實驗有結(jié)果了嗎?說說你們的成果吧。
教師小結(jié):表格一中,可以知道影子的樣子隨物體的變化而變化,而且影子的樣子和物體的形狀是很相像的。表格二中,可以知道同一物體電筒位置的不同影子也會變。表格三中,可以知道燈光越強,影子越清晰。
教師:影子可真有趣,在有光的地方呀它一直跟著我們,就像好朋友一樣,形影不離。
五、有趣的皮影戲,生活遷移。
教師:這么有趣的影子,老師這兒還有有趣的東西呢,我們再來看看吧。(播放皮影戲片段。)
六、延伸活動
教師:這么有趣的影子,我們到外面的陽光里找找自己的影子,一起來玩踩影子的游戲吧!
科學教案 篇5
單元第 四 單元課題4.1 把鹽藏起來 課時 1
目標1、對鹽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設,設計對比實驗。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zhì)。
3、培養(yǎng)敢于、善于提出猜想與假設,愿意合作與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學態(tài)度。
重點
難點對鹽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設,設計對比實驗,驗證假設。
教法
學法實驗法
教學準備食鹽、燒杯、筷子、熱水等。
教學過程修改意見
一、視頻引入,板書課題。
1、播放或講述電影《閃閃的紅星》片段,造成懸念,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紅軍怎樣才能把鹽藏起來安全地帶上山呢?板書課題:把鹽藏起來
2、學生作出各種猜測。
如果你是小紅軍你會怎么做呢?學生回答。
(這里面最好的辦法是哪一個呢?)選用“材料超市”內(nèi)的材料試一試。
小結(jié):鹽在水中“消失”了,這種現(xiàn)象叫做溶解。
二、猜想假設,提出問題。
怎樣才能使鹽盡快的溶解在水里?
小紅軍很聰明,把鹽溶解在水里,他當時的處境一定非常危險,請大家討論一下,怎樣幫他將鹽盡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攪拌 熱水
(猜想只是一種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實并不總是一樣。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確,必須設法驗證)
1、要驗證攪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們可以用比較實驗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較出攪拌比不攪拌溶解得快?引導學生得出:杯子一樣大,同一種水而且一樣多,鹽一樣多少。
指導學生做對比實驗:一個杯子靜止不動,另一個杯子用筷子攪拌。
引導學生描述實驗情況,得出結(jié)論。
2、讓學生小組討論選擇一個問題(教師協(xié)調(diào)每種方法都有小組實驗),討論設計對比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
3、交流修正實驗記錄單。
4、按設計方案實驗,收集證據(jù),填寫實驗記錄單。
四、總結(jié)交流,得出結(jié)論。
1、匯報:哪些小組把你們的實驗結(jié)果匯報一下,大家認真聽一聽,研究相同問題的小組可以舉手進行補充。
2、結(jié)論:攪拌、熱水可以使鹽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動: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現(xiàn)象。
六、思考:小紅軍把鹽安全地帶上了山,可是怎樣才能把鹽從水中取出來呢?
【板書設計】 把鹽藏起來
溶解---- 攪拌、熱水溶解更快
【教學反思】
課時教學計劃
單元第 單元課題4.2 水落“鹽”出課時 2
目標1、經(jīng)歷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態(tài)變化條件,知道水的沸點與冰點。
3、培養(yǎng)敢于猜想、尊重證據(jù)、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重點
難點對水的.三態(tài)變化條件提出猜想與假設。
經(jīng)歷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教法
學法實驗法、對比法
教學準備 水盆、玻璃片、三腳架、蒸發(fā)皿、酒精燈、水、鹽等。
教學過程修改意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由上節(jié)的故事引入,回顧問題:“小紅軍是怎樣把掩藏起來的?誰能再說一下?”找個學生重述一遍。
復習“溶解”的概念。
提出問題:“小紅軍把鹽藏到水中帶到了山上,可紅軍怎樣把鹽從水中取出來呢?”,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板書課題《水落“鹽”出》。
二、集體探究。
1、教師提問:我們怎樣讓鹽再變回來,怎樣變比較快?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個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猜想與假設。
建議搞一次競賽:比一比,看哪一組能讓鹽盡快地“變”出來。
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會有一些學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發(fā)的方法析出食鹽。
2、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1)學生假設影響水蒸發(fā)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組交流。
(2)制定實驗方案。
(3)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4)交流匯報實驗結(jié)論,師生共同評議糾正。
(水蒸發(fā)的快慢與下列三個因素有關:水的表面積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氣的流動,水的溫度。)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導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提出問題:“水到哪里去了?
2、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進行探討和閱讀,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的知識。
接著就引導他們圍繞新的問題:“水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狀態(tài)變化?”進行猜想。
3、實驗驗證。
學生分組實驗:(1)研究水變成水蒸氣。
(2)研究冰變成水。
(3)水蒸氣變成水。
① 水蒸氣固化成霜的實驗,是通過在冰水中加鹽,令冰強行融化,從而杯內(nèi)溫度低于0℃,空氣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時就會凝結(jié)成霜。
這個實驗能夠比較清楚地觀察到水結(jié)冰的過程,實驗時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溫度計進行觀察。
用
金屬杯做這個實驗效果比較明顯,實驗時要提醒學生不能對著杯子呼吸,否則他們呼出的熱氣會使這個實驗失敗。
、诒刍伤膶嶒灡容^簡單,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燈等器材,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實驗時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水的物態(tài)變化和杯內(nèi)水溫的變化。
重點觀察冰水共存時的溫度和水沸騰時的溫度和現(xiàn)象,并記錄下來。
由于當時的實際氣壓可能不會正好是一個大氣壓,再由于水的純度和溫度計的精度及讀數(shù)的等因素的影響,會使測得的沸點會比100℃低。
屆時可向?qū)W生說明。
、鬯兂伤羝膶嶒炘谇懊嫠小叭 丙}活動中已經(jīng)做過了,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或安排。
如把這個實驗與水蒸氣變成水的實驗結(jié)合起來,則更有利于解釋問題。
如教材43頁“水和水蒸氣”實驗圖所示,同時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兩個過程:一是酒精燈加熱使水變成水蒸氣,水蒸汽遇到裝冰的勺子又變成水。
這個實驗證明了水變成水蒸氣的條件是遇熱,而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qū)W生指明的是,水加熱后在水上方出現(xiàn)了“白氣”,有很多學生以為那就是水蒸氣,要讓他們知道這實際是水蒸氣遇到冷空氣變成的小水珠,這實際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霧。
三、總結(jié)與交流
討論水的蒸發(fā)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通過各組匯報與交流各組設計的實驗方案與結(jié)論,總結(jié)出水的蒸發(fā)快慢(鹽析出的快慢)與什么條件有關。
討論水發(fā)生三態(tài)變化的條件,總結(jié)出水蒸氣、水和冰兩兩之間發(fā)生變化的條件。
比較蒸發(fā)與沸騰的異同點。
四、拓展活動
討論生活中蒸發(fā)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時間長了怎么少了?怎樣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態(tài)變化的例子。
如:燒開水時,鍋蓋上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
冬天,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到室內(nèi),眼鏡片上發(fā)生的現(xiàn)象。
【板書設計】 水落“鹽”出
浮力 水的三態(tài)及變化
(吸熱)
(吸熱) (吸熱)
固態(tài) 液態(tài) 氣態(tài)
(放熱) (放熱)
(放熱)
課時教學計劃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滑輪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能產(chǎn)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輪在生活中是如何產(chǎn)生作用的,并認識共工作的原理。
3、學會開動腦筋利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些小問題。
教學重點:知道定、動滑輪是如何工作的。
教這難點:認識其工作的原理。
教學用具:鐵架臺、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筑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fā)現(xiàn)。(學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并說說自己有些什么問題)起重機是怎樣把那么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決問題
1、滑輪組的`作用。觀察結(jié)構圖P12
2、實驗探討滑輪的作用。
。1) 試用一個定滑輪和一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請學生猜想(結(jié)合圖)
(2) 增加滑輪的數(shù)量,試試吊起同樣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3) 學生分組實驗
實驗要求:
1、明確分工。
2、擬定實驗計劃交老師檢查后實行。
3、進行實驗并作好實驗記錄。
三、游戲體驗。
小個子戰(zhàn)勝大力士:游戲規(guī)則見教材P13并將游戲結(jié)果用表格作好記錄。
四、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并從這個游戲中明白了什么?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么起重機能夠吊起那么重的物體。
科學教案 篇7
認識鞋的正反
活動目的:
1、分清鞋的正反,學習區(qū)分鞋的正反的方法。
2、提高觀察能力、辨別力。
3、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1、紙制鞋樣每人一雙,貼絨板,大的一樣的鞋子兩雙,大鞋樣一雙貼有笑和哭的表情。
2、“找朋友”的音樂磁帶一盤,另“開汽車”和“哭”“笑”的音樂磁帶。
3、創(chuàng)設鞋阿姨的家。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接鞋阿姨的電話:喂!是鞋阿姨啊,什么事?哦,好的!皠偛判⒁檀螂娫拋,讓我們?nèi)⒂^,高興嗎?”“呀鞋阿姨家的鞋可真多,
出示一雙放反的鞋樣。(哭聲)
教師問:“鞋娃娃,你為什么哭呀?”
鞋娃娃:“我被小朋友穿反了,我可難受了!
教師:“誰來幫助鞋娃娃?”教師請一個幼兒把鞋正過來。
鞋娃娃:“現(xiàn)在舒服多了,你們真是愛幫助人的好孩子。謝謝你們。”
二、引導幼兒進一步辨別鞋的正反。
出示兩雙鞋樣(一正一反)。“仔細看看,這兩雙鞋子有什么不一樣?”引導幼兒和旁邊的好朋友說說,然后請個別幼兒講述,及時表揚能認真觀察的小朋友。
教師總結(jié):穿對的鞋子就像兩個好朋友頭碰頭,中間有個小窩窩,就像兩個好朋友張著嘴笑。如果頭和頭不在一起,那就是在生氣,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說明鞋子穿反了。有了這個方法,我們就能分清楚鞋子的.正反了。
三、通過做游戲,反復操作,分清鞋的正反,并學會穿對鞋。
1、“送鞋娃娃回家”
游戲方法:將小鞋樣(幼兒每人一雙)擺在教室四周。
教師:“看!鞋阿姨家還有很多鞋娃娃沒有找到好朋友呢,請小朋友來幫助它們找到好朋友,再送它回家,好嗎?”“你會用什么樣的方法幫鞋娃娃找到朋友呢?”請個別幼兒講述,教師小結(jié),然后幼兒去幫鞋娃娃找朋友
幼兒每人拿一雙鞋樣貼到貼絨板上,然后集體評價,看看誰找錯了,為什么,應該怎么放?”重點引導幼兒說說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到自己的鞋子的?
3、“找朋友”
游戲方法:教師和幼兒將鞋子脫下放在椅子下面,一起聽音樂做找朋友的游戲。音樂結(jié)束,幼兒快速找自己的鞋子穿好。
要求:鞋子要穿對,教師檢查。
四、進一步激發(fā)幼兒探索鞋子的興趣。
“鞋阿姨今天真高興,因為小朋友幫了她很多忙。她家的鞋娃娃多么?其實啊以后做成了鞋子就更好看了,那么那些鞋子會用什么材料來做呢,小朋友先回家去看看自己家的鞋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做出來的,下次我們再去鞋阿姨家做客、交流好嗎?”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科學教案07-31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10-0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
科學教案07-2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10-09
[精選]科學教案10-09
(合集)科學教案08-10
[優(yōu)選]科學教案08-07
科學教案【實用】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