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后赤壁賦教案設(shè)計
后赤壁賦教案設(shè)計一
教學目標:
1、指導預習,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自主疏通字詞句意的習慣。
2、通過課前預習、課中朗讀、課后練習,掌握文中重要實詞的含義,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導誦讀,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理解詞語、句意,熟悉課文內(nèi)容。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背誦課文。
4、知人論世,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歷程及其原因,培養(yǎng)學生曠達樂觀、勇于面對坎坷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第1、2、3點。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第4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介紹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赤壁賦》,其作者蘇軾,我們在小學、初中就已經(jīng)接觸過,今天我要和大家講一個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蘇軾四十三歲的時候,因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隨時聽候發(fā)落。弟弟蘇轍、兒子蘇邁多方營救。某一天,蘇邁再次出去借錢,委托一個朋友給牢里蘇軾送飯。本來他們父子有一個約定:事情惡化宣判死刑之時就送魚進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蘇軾最喜歡吃的魚進去。蘇軾一看到是魚,大吃一驚,知死期將至,便寫下了兩首絕命詩請獄卒轉(zhuǎn)交給弟弟蘇轍。裝詩的信封通過監(jiān)獄的最高長官傳到了當朝皇帝手上。
皇帝拆開一看,是兩首絕命詩,(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償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jié)來生未了因。)詩里寫的是對皇帝的忠誠和愿與弟弟世世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動;加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了一個只有當朝皇帝知道的祖訓:不得誅戮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于是就釋放了蘇軾。蘇軾死里逃生,被貶到了黃州。該案史稱“烏臺詩案”。
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死里逃生的蘇軾,生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靠微薄的俸祿養(yǎng)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幫助下,開辟了一片荒地耕種自給,這片地他取名為“東坡”,同時也自號“東坡居士”。居士原是對居家學道的佛教徒的稱呼,這里是指追求清高,對世事淡泊的人?梢娞K軾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被貶到黃州的第四年秋、冬,蘇軾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兩篇賦,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我們今天學的是第一篇,也稱“前赤壁賦”。
。ò鍟撼啾谫x 蘇軾 無臺詩案 死里逃生 東坡居士 思想變化)
二、疏通字詞。
1、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教師補充強調(diào)一些讀音,幾個重點實詞及特殊句式,學生提出對照注釋不能理解的詞句,師生共同探討。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窈yǎo窕tiǎo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橫槊shuò 余音裊裊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婦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繆liáo 舳zhú艫lú 旌旗jīng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無盡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潛蛟: 舞,使……起舞,動詞的使動用法。
泣孤舟之嫠婦: 泣,使……哭泣,動詞的使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漁樵,打魚砍柴,名詞做動詞。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名詞意動用法。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句, 凌茫然之萬頃。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句,有吹洞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朗讀并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明確:樂——哀/悲——喜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diào)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松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2、聽錄音朗讀或教師范讀。生齊讀。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找出寫景的美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ㄖ笇Ю首x,體會優(yōu)美的意境)
2、齊讀第一段,找出寫事的美句。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ㄖ笇Ю首x,體會事情的高雅)
3、齊讀第一段,找出表達游玩時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指導朗讀,體會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課文第二段。
1、齊讀第二段,明確本段分為兩層,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重點分析第一層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xiàn)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guān)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
3、指導朗讀第二層,感受簫聲的悲涼。
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后赤壁賦教案設(shè)計二
教學目標:
1 、通過文中的寫景部分體味“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
2 、通過前后《赤壁賦》的對比,體味兩賦所體現(xiàn)的不同的感受
教學重點:
對《后赤壁賦》寫景部分的分析
教學難點:
體味兩賦所體現(xiàn)的蘇軾的不同的情感和對人生不同的'態(tài)度
教學過程:
導入: 由蘇軾的兩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江仙夜歸臨皋》入手,通過同學們學過的這兩首詞來導入到對蘇軾的介紹。
蘇軾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 東坡 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著有《東坡七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睂Υ嗽娺M行簡單的解釋,然后指出這是蘇軾晚年對其一生的概括。問同學:“黃州惠州儋州”這幾個地方有什么共同點?同學回答:是蘇軾被貶的地方。問題:那么這幾個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個地方?同學回答:黃州。問題:在黃州蘇軾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 《念奴嬌赤壁懷古》、 《前赤壁賦》、《超然臺記》、《方山子傳》。老師 : 回答得非常好。所謂文人不幸文學興,正是蘇軾幾次被貶的遭遇才鑄就了他非凡的文學功業(yè)。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蘇軾在黃州時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賦》。
課文學習:
一、 聽錄音,熟悉課文,掌握字詞
二、 課文內(nèi)容學習
1 、 分析鑒賞:“一切景語皆情語”,閱讀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寫景的句子,結(jié)合前后語境,體味這些句子中蘊涵了蘇軾怎樣的情感。
蘇軾的世界 :
霜露、木葉、人影、明月
(原本為一派蕭瑟之景)
月白風清
。ㄌK軾卻見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無美酒佳肴,未免辜負了這月白風清的良夜。)
從中可以看出蘇軾“超然”的情懷和他曠達的心胸。
2 、金圣嘆在《天下才子必讀書》中說:“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從中可見,后賦和前賦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請同學們閱讀《后赤壁賦》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兩次赤壁之游的具體地點是否一致?觀賞的景致是否相同?
觀賞點由赤壁之下轉(zhuǎn)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側(cè)重游水、賞月,第二次側(cè)重游山。
2 )找出兩賦中對赤壁夜游時景致的描述,比較一下兩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賦》)
感受 : (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
感受: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3 、仔細閱讀《前赤壁賦》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賦》的第二自然段,比較一下,在看待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上,兩賦有沒有什么不同?
前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后賦:“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
前賦:將個體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
后賦:個體的渺小,自然的強大,對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蘇軾眼中,面對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
4 、閱讀第三自然段,思考:在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
《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背啾谥,樂則樂矣,轉(zhuǎn)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一種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5 、比較:兩賦中的情感變化有沒有什么不同?
前賦:樂→悲→喜
后賦:樂→悲、恐→空(無奈之情)
三、 作業(yè): 寫一篇寫景的小散文
四、 總結(jié)
附:板書
情感變化: 樂→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夢
【后赤壁賦教案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
aoe 教案設(shè)計及教后感10-07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教案設(shè)計10-07
《赤壁賦》教案01-25
蘇軾赤壁賦教案01-20
赤壁賦改寫作文07-09
赤壁賦教案一等獎11-15
豐碑教案設(shè)計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