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國學常識及出處
國學常識有那些,我們應該多多學習國學常識,看看下面的國學常識及出處吧1
國學知識:“君子遠庖廚”【1】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指:君子應該遠離殺生做飯的地方。所謂“君子遠庖廚”,不過說的是一種不忍殺生的心理狀態(tài)罷了。也就是齊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為他親眼看到了牛即將被殺的樣子而沒有親眼看到羊即將被殺的樣子!把鄄灰姙閮簟保跃舆h離宰殺的廚房。
出處:《孟子·梁惠王》
典故:
齊宣王問道:“齊桓公、晉文公在春秋時代稱霸的事情,您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稱霸之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后代來,我也沒有聽說過。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說。那我就說說用道德來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問:“道德怎么樣就可以統(tǒng)一天下了呢?”
孟子說:“一切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這樣去統(tǒng)一天下,就沒有誰能夠阻擋了!
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嗎?”
孟子說:“能夠!毙跽f:“憑什么知道我能夠呢?”
孟子說:“我曾經(jīng)聽別人告訴過我一件事,說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牽著牛從殿下走過,您看到了,便問:‘把牛牽到哪里去?’牽牛的人回答:‘準備殺了取血祭鐘’。您便說:‘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發(fā)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到處死刑一樣!癄颗5娜藛枺骸蔷筒患犁娏藛?’您說:‘怎么可以不祭鐘呢?用羊來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宣王說:“是有這件事!
孟子說:“憑大王您有這樣的仁心就可以統(tǒng)一天下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后都認為您是吝嗇,我卻知道您不是吝嗇,而是因為不忍心!
宣王說:“是,確實有的老百姓這樣認為。不過,我們齊國雖然不大,但我怎么會吝嗇到舍不得一頭牛的程度呢?我實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發(fā)抖的樣子,就像毫無罪過卻被處死刑一樣,所以用羊來代替它!
孟子說:“大王也不要責怪老百姓認為您吝嗇。他們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況,大王如果可憐它毫無罪過卻被宰殺,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宣王笑者說:“是啊,這一點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了。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過,老百姓這樣認為,的確也有他們的道理啊!
孟子說:“沒有關(guān)系。大王這種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現(xiàn),只因為您當時親眼見到了牛而沒有見到羊。君子對于飛禽走獸,見到它們活著,便不忍心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哀叫,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君子總是遠離廚房。
國學知識:“孺子牛”【2】
魯迅先生曾經(jīng)用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眮肀磉_自己對人民大眾的無限忠誠之心。后來,“孺子!北旧砭痛笧槿藗兎⻊盏闹艺\公仆。其實“孺子!辈⒉皇囚斞赶壬鶆(chuàng)。
《左傳·哀公六年》載:“鮑子曰: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這里的“孺子”是人名。春秋時齊景公的幼子荼的名字就叫“孺子”。齊景公十分寵愛這個孩子。有一次他竟然自己口銜繩子、趴到地上,而讓孺子把他當牛騎。其間,孺子正玩得高興,一不小心從“!北成系讼聛,那繩子一下子把齊景公的牙齒給折斷了。從這則記載來看,“孺子!逼鋵嵤侵庚R景公及他對孺子的寵愛。
當代社會中,“孺子!本捅挥脕矸Q呼那些真正為人民服務的人。
女兒稱作千金的緣由【3】
1.用“千金”來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元代曲作家張國賓所寫的雜劇《薛仁貴榮歸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wěn)便!泵、清以后的話本小說中稱女孩子為“千金”的就更多了。
2.古時把富貴人家的女孩稱為“侯門千金”,今人泛稱女孩叫“千金小姐”。
女孩何以稱“千金”?這得從我國的古代貨幣單位說起。兩千年前的秦朝以一鎰為一金(“鎰”是古代重要單位,一鎰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漢朝以一斤金子為一金。秦漢時金多指黃銅,“千金”實為“銅千金”。后人借“千金”以言貴重,如“一字值千金”、“一言千金”、“一笑千金”“一刻千金”、“一諾千金”、“一物千金”等均是此義。在社會交往中,漸漸地,人們也就將未婚女孩專稱為“千金小姐”了。
三皇五帝指的是哪三黃,哪五帝?【4】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xiàn)在傳說中的“帝王”,F(xiàn)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lǐng),由于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領(lǐng)導者。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gòu)成“皇帝”的稱號。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
三皇有八說,五帝有六說。具體三皇是誰,五帝是誰,存在多種說法;旧,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三皇
、凫萑、伏羲、神農(nóng)(《尚書大傳》)
②伏羲、女媧、神農(nóng)(《風俗通義》)
、鄯恕⒆H、神農(nóng)(《風俗通義》)
、芊、神農(nóng)、共工(《風俗通義》)
、莘、神農(nóng)、黃帝(《古微書》)
、拮贼宿r(nóng),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三字經(jīng)》)
五帝
、冱S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阝覡、神農(nóng)、黃帝、堯、舜(《戰(zhàn)國策》)
、厶、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茳S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萆訇弧㈩呿、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jīng)書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說。于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撄S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nóng))、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五方上帝)
【國學常識及出處】相關(guān)文章:
國學常識匯總07-20
經(jīng)典美文摘抄出處07-15
美句摘抄注明出處07-18
讀書名言警句及出處11-27
美文摘抄100字加出處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