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親情散文和詩
親情散文詩【1】
父母在期望中,
期望兒女全家團圓,和家歡樂.
我在希望中,
希望工作順利,事業(yè)如日中天.
父母為了我安心事業(yè),盡量少來電話.
我為了父母寬心理解,爭取多去電話.
父母常把我掛念心中,
掛念出門在外的我一切順利,早點回家陪伴他們安渡晚年.
我卻把事業(yè)首印腦中,
珍分奪秒贏得事業(yè)突飛猛進,早點安穩(wěn)陪伴父母安享晚年.
父母在期待中慢慢老去,
我卻在奔波中逐漸退化.
父母越來越老,
我心越來越疼.
親情散文詩【2】
我十分后悔來到湖州。
即便二十分鐘的高鐵,回家于我來說算是異常艱難。
一是沒有時間,二是回家路途總要花費不少。
可此刻,我卻十分想家,想到念起就喉嚨一股涌流,恨不得馬上訂高鐵票。
說起來也當(dāng)真是顯得有些可笑,前日才返的校。
我不知,這種感覺與我同齡者是否感受相同。
可我實在是太想家了,家里的床、家里的燈光、家里電視的嘈雜聲、我妹肆無忌憚的嘲笑聲、我媽時而的嘆息聲和我爸經(jīng)常的斥責(zé)聲。
我總疑,我不是想家,只是渴望肯定罷了。
如果真是這樣,那我是極不愿意承認的,那樣顯得多么弱小不是么?
剛返校不過三日,心上的石頭卻重了不止三塊。
這塊地方就是一個吃人的坑,里面伸出一張張扭曲地吐著紅舌的嘴,在綠草與陽光的遮蔽下肆意生長。
坑邊路途不平,稍有不慎便會跌入這可怕的吃人坑,萬劫不復(fù)。
走不過去坑的人總是極為想回家的,例如我。
從前很難想象,原來森林里竟有如此可怕的地方,此后明白,每片森林都會有,每個途徑的人都會遇到。
可這實在太難了。
對于一個稍內(nèi)向而又敏感的人來說,一點刺激都是夜夜的噩夢。
我見過許多人,也借鑒過許多方式,到最后我不得不在坑邊駐營扎寨。
之前還有人以愛情的名義陪伴、鼓勵我,到后來他也不知所蹤。
從此日日夜夜,獨自一人堅守著焦灼,不覺竟升起回頭的欲望。
于是,除了日日夜夜的焦灼,開始漸生日日夜夜的懊悔。
不如家近的專科。
可問世人,誰人不愿登愈高,望愈遠?矛盾帶來的唯有痛苦。
我實在是太想家了,想的夜夜流淚。
我的家庭,很久前大概是不富裕的,近年來倒是強些。
我于我之父大概是老來得子吧,我于我之母大概是矛盾的結(jié)晶吧。
父親終日迷于賺錢存錢,母親終日迷于梳洗打扮,而作為知識寡者,陋習(xí)不少,亦常常吵鬧。
要我說老實話,他倆為我之父母,我是極為不愿的,但這仍然阻止不了我愛他們。
這倒全非因為他們生我養(yǎng)我,還有他們的對我的愛。
只怕是只有父母才能愛我愛得如此深沉,從不計較得失,也從不對我失望,永遠都是信任和希望......
我實在無法再說下去了。
我真的太想家了,想我那個二十分鐘高鐵的家,想起就落淚。
親情散文詩【3】
媽媽做飯的手藝當(dāng)然傳承于姥姥,而且自從傳承下來就沒有多大變化,緣由就是媽媽是個不喜歡在食物上琢磨的人。
記事起,手腳利索的媽媽總是忙忙碌碌。
要到地里忙,把我送到姥姥家;等我上學(xué)了,和父親住在他單位的一間宿舍里,父女倆吃食堂。
我九歲妹妹三歲時,我們一家終于團聚,媽媽和人合伙開了兩年面條店,從早忙到晚,我時常要去幼兒園接妹妹;
后來復(fù)去田里勞作,我已經(jīng)能分擔(dān)一些諸如洗菜煮粥這樣簡單的家務(wù),慢慢洗衣做飯都能做了。
到高中,我便去了學(xué)校住宿。
想來,媽媽做飯給我吃的日子不過五六年的樣子。
在媽媽那些匆匆忙忙的歲月里,她早早的起來,為一家四口準備早餐,煮雞蛋、煎饅頭片、面條湯、大米或小米稀飯、玉米面糊糊、小咸菜最是常見。
可是我記憶最深的偏偏是醬油泡饃,這應(yīng)當(dāng)算是媽媽發(fā)明的即時早餐。
豬大油一小勺、醬油半勺、暖瓶開水一沖,撒上切碎的小蔥,饅頭是現(xiàn)成的,掰成小塊一泡就得。
有時候起晚了,我們就吃這樣不需開火的簡易又方便的營養(yǎng)早飯。
如此,我和妹妹都健健康康地成長著。
等到我們都離家,根據(jù)油田的政策家屬統(tǒng)一退養(yǎng)了,媽媽有了時間,周末的時候?qū)iT做一些飯菜等著我們回來吃。
偶爾,跟人學(xué)個新花樣的菜式,或者,看教做菜電視節(jié)目時一時興起,不過嘗試一次二次大多作罷,重又回到自己熟悉的一日三餐。
都是家常的味道,妹妹喜歡的豆角燜面還是沿用姥姥的做法,不過從柴火灶升級到燃氣灶;逢年過節(jié)必得炸肉炸豆腐,也是好幾十年的做法,倒是常吃不厭的。
媽媽這大半輩子,除了田里就是家里,最遠就是老家和油田的往返距離,接觸的就是一起做活的老姊妹們,所以她的飯食花樣就止于此,不過,正因為如此,這些做法的傳承也便是最適宜北方普通的家庭,這些記憶中的味道也因而成為經(jīng)典且歷久彌新。
冬天,最冷的時候,媽媽要做酥鍋,也是一定的。
以前靠大自然的節(jié)氣吃飯的年代,過冬的蔬菜匱乏,儲備的只有兩樣:大白菜和蘿卜。
入冬前,家家戶戶要買好整個冬天吃的大白菜和蘿卜,整整齊齊碼在院子的一角或者菜窖里。
白菜豬肉燉粉條、蘿卜切條晾曬放上五香粉、辣椒粉做成咸菜,或者炒白菜豆腐、炒蘿卜絲,再變著花樣,也逃不過白菜蘿卜、蘿卜白菜。
不知道酥鍋所謂的源起,不過倒是很容易想象得到。
數(shù)數(shù)也不過是40年前,農(nóng)村家家都養(yǎng)豬,過年殺豬是習(xí)俗,不是有這樣的俗語嘛“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家里人口也多,親戚也多,臨近年根兒都召集起來,將養(yǎng)了一年的膘肥體壯的大豬宰殺,熱熱鬧鬧地現(xiàn)場分一分,犒勞忙碌了一年的辛苦的人們。
新鮮的肥膘豬肉、自己種的黃豆磨出漿水做出的豆腐、自己田里挖出的白藕,趕大集買下的干海帶、大白菜,就這樣加醋一大鍋燉煮出來,
更粗獷更具風(fēng)味的做法是整個的藕瓜、捆好的海帶卷囫圇個兒地放進去,海帶豆腐和醋吸收并化解了肉香的肥膩,
豬肉呢因為海帶豆腐醋的緣故卻變得軟糯起來,做好的酥鍋倒進一個大大的瓷盆里,數(shù)九寒天能保存大半個月。
要吃的時候,舀出酥爛的肉塊、豆腐,挑一卷海帶切條、再切幾段藕瓜上鍋熱氣一熥,冬天的美味不過如此啦。
我最喜歡的是酥鍋里的海帶,吸了動物油脂和醋,沒有新鮮海帶的腥氣,入口輕咬微酸微甜,小時候覺得最是解饞哩。
現(xiàn)在,酥鍋超市里也有賣的了,不過名字叫“博山酥鍋”,雖則我的家鄉(xiāng)不是博山可是離得也不遠,所以做法上大同小異。
媽媽在積年的經(jīng)驗中只是稍微改變了一下原料的形狀而已。
冬儲的大白菜掰取最外層的菜幫子,沿著鍋底鍋邊鋪一圈,作用是可以防止糊鍋。
帶肉的大骨頭加帶皮五花肉或放上整只雞、泡發(fā)好的干海帶卷、切成大塊的藕段和鹵水豆腐、最上面覆蓋切好的白菜,
這是最常規(guī)的材料,不用加水直接添加兩袋食醋,撒上鹽,小火燜煮四五個小時,中間倒一些醬油調(diào)色。
做法很簡單,就是準備工作繁瑣罷了。
現(xiàn)如今的冬天大不同了,有大棚蔬菜,有南方運輸來的蔬菜,可選擇的多啦,可是吃起來反而沒有以前已經(jīng)吃厭了的大白菜蘿卜有味道。
每到時節(jié)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媽媽的廚房,想念媽媽做的酥鍋的味道。
所以每到隆冬,媽媽都會悉心挑選好材料做酥鍋。
油亮的棕褐色海帶,白生生的蓮藕、滑嫩嫩的豆腐在爐火上咕嘟著。
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的媽媽偶爾查看一下火候,酥鍋溢出熟悉的味道,兩個洗凈的容器靜靜地擺放在案板旁控水,她知道大女兒喜歡海帶,
她知道小女兒喜歡白菜,準備明早分裝出來給兩個女兒各自的小家送去。
承載著一個母親樸實的牽掛的廚房一如既往的溫暖,對于媽媽來說,這就是每個冬天原有的滋味。
親情散文詩【4】
鄉(xiāng)愁是一份沉重的愛。
離開故土的游子,默默將愛收藏在心底。
在異鄉(xiāng)打拼,心里異常孤獨,對著城市的鋼筋水泥,對著那些永遠都不可能與之說心里話的人,心中充滿惆悵。
在寂寞的時候,對著荷塘月色,想起故鄉(xiāng)的裊裊炊煙,想起臉上堆滿皺紋的阿爸阿媽,想起故鄉(xiāng)的那條清澈的小河,想起兒時的玩伴,心中不由泛起甜蜜而酸澀的漣漪。
鄉(xiāng)愁是一份深沉的愛。
想起余光中的一首詩: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zāi)?/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鄉(xiāng)愁,承載著游子多少牽掛,多少癡纏的情感,多少濃烈的愛意,多少望穿秋水的期盼。
對母親的牽掛,是鄉(xiāng)愁中最濃烈的愛。
想起母親年輕時那烏黑的長發(fā),發(fā)中飄散著游子熟悉的發(fā)香。
小時候,游子時常依偎在母親的懷中,聽母親講河神的故事。
對游子來說,母親就是那條小河,有著清澈的眼睛,有著豐盈的乳汁,有著對自己細水長流愛。
母愛如水,他如河旁的小草。
從小到大,那條母親河源源不斷地滋潤著他,陪伴他成長。
對父親的牽掛,是鄉(xiāng)愁中最深沉的愛。
父親,往往不茍言笑。
在游子眼中,看得最多的往往是父親偉岸的背影。
父親的背影,像山一樣高大挺拔。
小時候,常常趴在父親的背上,感受父親背上的溫暖。
父愛如山,他默默的守護著母親,守護著游子,守護著這個暖意融融的家。
父親的背影,永遠銘刻在游子的心里,無論歲月怎么侵蝕他的記憶,那熟悉的背影永遠刻骨銘心。
對爺爺?shù)臓繏欤青l(xiāng)愁中最和藹可親的愛。
除了父母,爺爺便是占據(jù)游子記憶的親人。
爺爺滿頭白發(fā),皺紋堆滿了額頭,總是抽著水煙,抽煙時發(fā)出“吧嗒”“吧嗒”的響聲。
爺爺經(jīng)常在河邊釣魚,游子總是坐在爺爺身邊,看爺爺聚精會神的等魚上鉤。
最開心的,莫過于爺爺釣了一大籃子的魚,這些小魚便是游子最豐盛的晚餐。
對奶奶的牽掛,是鄉(xiāng)愁中最溫柔的愛。
奶奶有一頭整齊的而柔順的白發(fā),天庭飽滿,溫柔善良。
奶奶善于織布,納鞋。
奶奶織的衣服是這個世界上最合身的衣服,奶奶納的鞋是世上最結(jié)實的鞋。
游子對奶奶有一種特殊的情感。
奶奶最疼的人就是他。
奶奶的笑容,如天上的太陽,總是那樣燦爛。
奶奶的笑,融化在游子心底,每當(dāng)他不開心的時候,奶奶的笑便是他的創(chuàng)可貼。
對妻子的牽掛,是鄉(xiāng)愁中最柔軟的愛。
妻子溫柔似水,溫婉賢惠。
妻子的笑容,是這個世上最溫暖美麗的笑容。
妻子有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皮膚白皙。
她的笑容,像花一樣綻放在游子心底。
妻子的聲音,甜美動人,游子最喜歡聽她唱歌。
妻子做得一手好菜,游子最喜歡吃她做的涼拌面條和麻婆豆腐。
來到這個城市,每當(dāng)孤獨的時候,妻子的音容笑貌總是出現(xiàn)在他的腦海中。
對女兒的牽掛,是鄉(xiāng)愁中最親切的愛。
女兒長得像紅蘋果,小臉紅撲撲的,說話奶聲奶氣。
每當(dāng)游子回鄉(xiāng),第一個出來迎接的總是他可愛的女兒。
女兒年紀雖小,但很貼心懂事。
每當(dāng)游子回鄉(xiāng),她會給游子準備好刮胡須的刀,端上一杯暖暖的水,用盆裝好熱水,幫游子洗腳,吃飯的時候,會夾最好吃的菜給游子。
女兒的可愛乖巧,是遠在他鄉(xiāng)打工的游子最大的安慰。
對故土的牽掛,是鄉(xiāng)愁中最難割舍的愛。
山里的河,是如此豐盈清澈,小時候,游子時常在河里游泳,時常在河里嬉戲玩耍;山河里的泉水,是那樣清甜可口;山里的春天,是那樣生機勃勃,
是那樣姹紫嫣紅;山里的夏天,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山里的秋天,是豐收的季節(jié);山里的冬天,雖然下著大雪,可是那一株株寒梅,讓游子心里又對下一年充滿希望。
鄉(xiāng)愁,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愛,是一種復(fù)雜的情感,是一種對故土和親人濃濃的思念和依戀。
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為了一家的生計,不得不走進一座他不熟悉的城市,在那里辛勤勞作,飽受思念之苦。
也許,他并沒有宏圖大志,非要在異地他鄉(xiāng)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也許,他沒有在這座城市安營扎寨的打算。
因為在他心中,回家與父母妻兒團聚,孝盡父母,養(yǎng)育兒女才是他此生最大的心愿。
鄉(xiāng)愁,是心靈深處最美的花朵。
它是一朵散發(fā)著淡淡清香的茉莉,承載著溫柔的母愛;它是一朵金黃的向日葵,承諾著沉甸甸的父愛;它是一朵雨中的牽;,
承載著隔輩親人對它默默無聞的守候;它是一朵雨后的荷花,承載著對妻子的深情的牽掛;它是一朵陽光下的郁金香,承載著對女兒濃烈的思念;
它是一朵春天里的野菊花,雖然普通,但卻承載著游子對故土濃濃的思念。
【親情散文和詩】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清明的散文和詩10-26
描寫親情的散文10-05
感人的親情散文10-26
關(guān)于親情的散文10-26
親情相關(guān)的散文10-26
畢淑敏的親情散文10-05
親情的隨筆散文10-11
關(guān)于親情的隨筆散文10-07
關(guān)于親情的名家散文10-01
名家寫親情的散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