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為人處事感悟散文
人活在世上,就要學會與人相處,學會處理人與人的關系。
生活的財富【1】
有些人,天生是一個批判家,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一個個瑕疵,忽略那精美的部分,最終把不滿化作一個無奈又悲涼的省略號。
有些人,膽小得只敢觀看別人的作為,不敢反對,亦不敢茍同,只好縮在角落里當一個逗號。
而我只想成為一個感嘆號,用神奇的目光關注生活之美,忽略她的不盡如人意,累積生活的財富。
在批判家的眼中,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不熟悉的地方只有陷阱。
但其實不然,世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春花秋月,夏日的風雷和冬日的落陽,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一里杏花紅。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天高日下,水落石出,大江東去,長河落日圓……這些都是生活的美景。
只要你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點點滴滴,忽略了沿途的磕磕絆絆,你的生活便會擁有這財富,像花一般艷麗。
記得曾經學 習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當大家都感動于父愛之深厚、父愛之無聲時,卻有一個聲音站出來反對說 朱自清先生的父親違反了交通規(guī)則。
說話者也許洋洋得意,認為自己發(fā)現(xiàn)了一片“新大陸”,但我卻為此感到心痛不已。
他忽略了父親那鉆石般高貴、雪花般純潔的心靈,卻關注起了父親不恰當?shù)男袨,這不就是舍本逐末嗎?那么為了自強自立而拒絕人們捐款的洪戰(zhàn)輝,為了與罪惡作斗爭而英勇獻身的任長霞,為了幫助失學兒童而自己窮困潦倒的叢飛,這些人在他們眼中是不是都是“傻子”、“呆瓜”呢?果真如此,他們從生活中汲取的財富將缺少人間最珍貴的愛!
生活總有坎坷,就像大?傆酗L浪。
批判家們看到目標前的重重障礙,他們皺著眉頭,咒罵著,不情愿地一步步靠近。
他們也許成功了,卻嘗不到成功的快樂。
而我卻看到超越每一個障礙的樂趣,在一次又一次小小的歡呼雀躍中累積快樂的能量。
快樂不僅在于達到目標,也在于為達到目標而走的全過程。
而剩下的那些膽小的人只會在躊躇猶豫中錯失良機,一事無成。
生活是一架天平,它從不輕易側翻,除非你心中的度衡有了偏差。
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微笑,它也對你微笑。
所以,我們應關注美麗,忽略丑陋;關注真愛,忽略自私;關注快樂,忽略悲傷。
學會退與讓【2】
人際關系,容易發(fā)生矛盾,鬧出是非,甚至父子成仇、夫妻反目、朋友化敵、鄰里相惡,也并不少見。
追問起因,大多緣于雞毛蒜皮、細微瑣碎小事。
《莊子》給我們留下一個發(fā)人深省的《觸蠻之爭》寓言: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
時相與爭地而戰(zhàn),伏尸百萬。
為蝸角之利互相慘烈爭斗,竟至“伏尸百萬”,古今不乏實例。
至今還有人如是喊著,鬧著,爭著,斗著,烏眼雞一般,各不相讓。
只想得寸進尺,不想退讓毫分。
爭斗的結局,往往是兩者都是輸家。
《賢奕篇》有兄弟“爭雁”一事。
哥哥看見天上飛的大雁,就和弟弟說:“我把雁射下來,煮著吃。”弟弟反對,主張“烤著吃”。
兄弟爭執(zhí)不下,就找一老翁裁判,老翁說:把大雁分作兩半,一半煮,一半烤。
結論出來后,兄弟準備射雁,大雁早已經遠飛,不見蹤影。
許多內斗的結局幾乎無不如此,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如果,把爭字換成退字,換成讓字,會退,會讓,善退,善讓,給別人留一個臺階,結果會大不同。
明代成化間進士林瀚,寫有《誡子弟》:“何事紛爭一角墻,讓他幾尺也無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是囑咐子弟們看得遠,想得開,看看秦始皇修的萬里長城還在,秦始皇卻早已化為糞土,墻在人亡,引人深思。
有限的時間空間,應當珍惜,和鄰里爭吵,不如退之,讓之。
何苦為些許小事你爭我奪,鬧得人仰馬翻,雞犬不寧。
到清代,也有廣為流傳的“六尺巷”、“三尺巷”故事。
《桐城縣志略》載:張文端公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
家人馳書于都,公批詩于后,云:“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遂撤讓三尺。
吳氏聞之感其義,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之巷。
張文端公即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傳說張英為人處事隱忍寬容。
六尺巷可以為證。
“六尺巷”被視為寬宏大量、相互謙讓的楷模,一直在民間傳頌,影響久遠。宋代林逋在《省心錄》里說:“律己是以服人,量寬是以得人,身先是以率人。”說的是嚴于律己,方能服人,寬宏大量才能得人心。
如此方能帶領別人。
這可說到人的修養(yǎng)高處。
所謂“量寬”,無非會退,會讓,這是人生哲學,人生智慧,也是人生藝術,是洞察人生三昧后的真感悟。
有人把退和讓看成是軟弱、無能、消極、窩囊,斥之膽小鬼、和事佬,甚至和無原則弄到一起。
這實在是對退與讓的誤解。
構建和諧社會,營造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學會退與讓,是絕對必要的。
痛苦也美麗 好文章【3】
痛苦也美麗,如寒窗苦讀的我們,為金榜題名的那刻美麗。
我相信,普天之下,不只是我們讀書是這樣,所有的事都是這樣。
正如冰心所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xiàn)時的明艷,然而她當初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翻開古今歷史,例子不勝枚舉。
在網絡上被稱為“最美媽媽”的吳菊萍,2011年的一個下午,她正在杭州的住宅小區(qū)里,突然,一個2歲的女童從天而降,她奮不顧身地沖過去,用雙手接住了孩子。
小女孩得救了,吳菊萍的手卻骨折,受傷嚴重。
危險裹脅生命呼嘯而來,母性的天性容不得剎那搖擺。
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傳統(tǒng)美德。
受到酷刑折磨的司馬遷,編寫了《史記》,獲得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名。
家族落魄的曹雪芹,苦寫了《紅樓夢》成就了“驚天地,泣鬼神”之作。
有如失明的左丘厥有《國語》,流放到冰天雪地的蘇武可以持節(jié)不改,臥薪嘗膽的越王可以復國。
縱觀古今中外,大抵賢人志士,無不經歷痛苦,卻不灰心,堅持向前,才有了美麗的成功。
人如此,物何以勘。
叢林王者老虎在覓食之時,有怎會忘記為了捕食而受過多少次傷。
天空中的雄鷹在遨游天際之時,又怎會忘記為了飛翔而一次又一次被折斷過的翅膀。
嫩綠的小草在貪婪地吸收陽光時,有怎會忘記為了長出地面被磨得遍體鱗傷。
因為,它們堅信,堅信痛苦只是短暫的,只要它們有堅定的方向,路就在前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萬物運行必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
雖然曾經經歷過一段痛苦的歲月,“非典歲月”,“抗洪歲月”,“抗災歲月……”但是,一路上更有美麗的抗洪搶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的陪伴。
只要我們堅持,痛苦的歲月終過去,美麗的時刻終到來。
尼采說:“能將我殺死的物質使我更強。
”只有經歷過寒冬的痛苦,才能綻放更美的梅花,只有經歷過寒窗的磨練,才能繪出更美的人生。
【為人處事感悟散文】相關文章:
關于為人處事的語錄10-07
為人處事的經典語錄10-06
為人處事經典語錄10-05
為人處事說話技巧大全10-05
為人處事說話技巧的書08-24
怎么為人處事和說話11-13
朱自清散文精選感悟10-05
情感感悟散文10-26
感悟隨筆散文10-10
生活感悟散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