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姜,賞花后的認知隨筆散文
夏天,我和文友在山東的臨沂采風,路過一個村子的時候,看到了一大片貌似蘆葦和短玉米般的綠色的植物群,布滿了成片的田地,它們正開著穗狀似的小花,在微風中釋放出悠悠清香,好一片青翠的綠色!
“這是什么植物?”我問陪同的朋友。
朋友笑著告訴我:“這是種的生姜地,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生姜,它們正在開花。這花雖不是很靚,但藏滿了樸素的美。”
“生姜花原來是這樣的?”我好奇地走過去,面對長在半人多高的枝葉頭的姜花端詳起來。啊,好多好多的生姜花盛開了,翠綠的矮竹似的姜桿頂部的花苞已經綻開了外衣。細長的花苞中伸出了淡淡的色彩,綻開了白色的小花。細看似白玉點綴一般,花一簇簇的,樸素中帶著美。
這是真正的生姜花,走近姜花,微風吹拂下的小小的姜花就簌簌地落下來,沾在了我們的身上,它們無聲無息地飄飛著,滿地都是。
想起十年前在浙江買過的姜花,我忽然覺得它變得陌生起來。“這姜花怎么會是這樣的?”
陪同我的文友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著說:“我知道了,你們江南也有一種叫姜花的植物,它們是生長在潮濕的河灘旁邊的花卉,它們雖然開的花叫姜花,顏色也有好幾種,但它們的根塊莖是不能吃的。我們這里的姜是可以吃的,它的花雖不漂亮,但它們是真正的鄉(xiāng)下‘妹子’”。文友這一說,我豁然開朗,曾經有過的一次買姜花的事立即浮現(xiàn)在眼前。
那是十年前的七月中旬,我在浙江的臺州游覽,那天游完景點,我們走近賣花的花攤,只見一簇簇如蝴蝶般的潔白、淺紅色的花朵插在木桶里,顏色很好看。
“這是什么花?”我問。
“姜花呀。”一位老婦人笑著迎上來。
我心里一亮,原來這里有吃的姜開的花?
賣花的是一位老婦人,早已將一扎花遞到我的面前,笑著說:“先生,這姜花很香很便宜的,五元一把,帶到家里做妝飾客廳的花瓶很好看的,買下吧,留下一個紀念也行,這花要比在城里買便宜多了。”
我點頭接過她手中的花仔細一看,只見姜花從下向上盛開,淡雅輕盈,它花瓣嬌嫩透明,四瓣花瓣舒展開來,像一只只繽紛的蝴蝶,一股縷縷清香撲鼻而來。在老婦人的熱心推薦下,我終于買了一把。
回家找出空置的花瓶,注入清水。分開來放在樓下的客廳中,屋子里頓花香彌漫。妻看到了清香撲鼻的花兒便問:“這是什么花呵?”
我答:“這是姜花。”
“嘿唷,別看這生姜長得土里土氣歪七扭八的,這花倒是很美麗的。香氣淡淡的倒也清幽宜人。”我點點頭……
現(xiàn)在,當我凝視這一片姜花的時候,我才知道當年買的姜花其實就是野地生長的花,它的塊莖是不能吃的,不是生活中吃的姜的姜花。我自覺以往的見笑是一種生活實踐上的缺失,沒有生活的實踐,錯把那姜花當作生姜花,一字之差,差點誤了認識植物的本源。望著生姜花,我把昔日買花的故事如實告訴了文友,大家聽了哈哈一笑。
在臨沂采風的日子里,我由此比較全面地了解了姜的種植和食用的有關知識和方法。原來,姜花與生姜的花兩者都是單子葉植物,同是姜科,但不同屬。生姜是姜屬,而姜花則是姜花屬,它們的植株都高到一米以上,不能食用。
走近生姜認識生姜,臨沂和我國其他地方一樣,種植生姜已經有很長的歷史。
生姜種植時,在農村大多土法催芽。每到四月下旬或五月上旬就開始播種,人們會選擇晴天,事前將種塊姜翻曬,使姜皮變干發(fā)白,然后放入墊有草料的籮筐內,使其姜頭朝內一層層放好后,再蓋草簾或稻草,用繩子扎緊,掛放于土灶的上部,利用燒飯炒菜的柴草的熱煙加溫,保持筐內濕潤有二十多度的溫度,經過二十余天,幼芽會長出一厘米左右,然后取出,這就是催芽。有人家放于溫室塑料大棚內進行催芽的。催芽后的種姜切成小塊,每塊像種土豆一樣有芽子,沾上草木灰即可播種。
其實有關種姜的事在我國古代已興盛。王禎的《農桑通訣》已有說及:“秋社前,新芽頓長,分采之,即紫姜。芽色微紫,故名。最宜糟食,亦可代蔬!崩顣r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姜宜原濕沙地。四月取母姜種之,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蘆;而葉稍闊,似竹葉,對生。葉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頓長,如列指狀,采食無筋,渭之子姜 。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則老矣。”蘇東坡詩句:“后春莼茁滑如酥,先社姜芽肥勝肉”,就是指春姜。
一小片老姜做種,長成枝后的根姜就有兩三斤。種姜不虧本,即使遇到天時不利,田里別的農作物都顆粒無收,姜的田地里如果也不長什么,原來種下去的老姜一點也不會損壞,它照樣能吃的、能賣的。這實在是一種很神奇的植物,這種植物自然界中也并不多見。把生姜開花的花莖剪下一截,生姜的味道便從莖中飄出來,散發(fā)出幽幽的清香。清新怡人,還可以驅趕一些夏季的小蟲子。
生姜到了秋天就老了,稱之為老姜,它們不再水嫩,故又叫干姜。干姜可作佐料,煮肉、炒菜、烹魚等都少不了它們。
嫩姜可有多種吃法。生姜六、七月間抽芽,稱嫩姜,又稱子姜。肉厚味濃,既脆爽又回味甜。食用姜就是指姜的根莖冒出的嫩黃有綠色的新姜,剛出土的姜水分足,辛辣味不足一般可用作腌制或炒來作菜品嘗。老姜其辛辣味重,主要用作食品調味。
姜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也是一道風景。唐詩人薛逢的《題獨孤處士村居》云:“江上園廬荊作扉,男驅耕犢婦鳴機。林巒當戶蔦蘿暗,桑柘繞村姜芋肥。幾畝稻田還謂業(yè),兩間茆舍亦言歸。何如一被風塵染,到老云云相是非!卑烟飯@姜肥芋熟的風光和盼望農村年年豐收的心情融合到美妙的詩歌中了。白居易的“魴鱗白如雪,蒸炙加桂姜!;李商隱的“越桂留烹張翰魚,蜀姜供煮陸機莼”也是通過贊美生姜來述說向往桃源般的農家生活。感覺最好的當數(shù)宋代詩人劉子暈《詠姜詩》:“新芽肌理細,映日瑩如空;恰似勻妝指,柔尖帶淺紅!卑鸭毮鄣慕勘茸髋拥睦w指,晶瑩剔透。于是就有了柳宗元的“世人悠悠不識真,姜芽盡是捧心人”“柳家新祥元和腳,且盡姜芽領手徒”。把姜芽引申作撲朔迷離的世界,又把姜芽的形狀寫得又像毛筆字的筆鋒。
姜能養(yǎng)身。宋代王安石的《字說》中,稱“姜能疆御百邪,故謂之姜”,這大概是一種望文生義、穿鑿附會的解釋;蘇軾在《東坡雜記》中則記載了一個故事,說錢塘凈慈寺有一個和尚,八十多歲了,顏色依然如童子,問他有什么保健的秘方,“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蘇東坡作詩記家鄉(xiāng)風俗道:“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勝肉!币馑际前涯劢米鳌吧缂馈睍r的祭品以享社神,由于肥嫩勝過了他先生最喜歡的豬肉,所以連土地神都喜歡。這多半是純用嫩姜的供品。
生姜有很好的食療藥效。幾千年來,炎黃子孫世世代代體驗到了生姜對強身保健、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的作用。所以民間自古就有“常吃姜,壽而康”,“上床蘿卜下床姜,不用醫(yī)生開藥方”,“朝含三片姜,不用開藥方”,“早晨一片姜,勝似服參湯”,“男兒不可三日無姜”等等諺語流傳。學到關于姜的許多知識,讓我豁然開朗。
記得我小時候,每有傷風感冒,母親總是到小鎮(zhèn)上買些姜回來,把姜和紅糖一起燒湯,那湯是辣里帶甜,喝好一大碗后鉆進被子里捂出過一身大汗,病情就會自然緩解,身體也比較舒服了。所以小時候只覺得它很神奇的。在我國有些地方稱生姜為“還魂草”、稱姜湯為“還魂湯”。相傳當年白娘子盜仙草救許仙,盜的其實就是生姜芽?磥恚_實是種好東西。
我去臨沂采風的時候,正是他們開始準備采摘新鮮嫩姜上市的時候,因為新鮮的嫩姜能賣出好價錢。文友告訴我:早年農村里幾乎沒有汽車,村民們會自發(fā)組織起來用板車拉著送城里去。那板車是長長的,裝滿一車要有上千斤。那時每一輛板車總是會選派小伙子結伴起運,好幾輛板車來來往往的每天日夜接力兼程行進,如果把姜運到上海,第一梯隊就把姜拉到徐州,再有人接力開始拉到南京,從南京再有人接力拉到上海。也就是說,姜要經過長途的行走才能到達買賣的場所,可見當年的賣姜的大板車隊要經過多少曲折艱苦的路程。如果遇到大雨大風拉車也不退縮,睏乏了就睡在板車下。真是艱辛之極。
面對生姜,面對生姜花,我思潮起伏,是的,有人這樣說過:人生如姜,少年時是嫩姜,人見人愛,派什么用都行,走那兒去都受歡迎;中年時是生姜,是比較成熟的時候,這時候的姜說老不老,但有了點辣味,這是人生經歷的留影;老年人是老姜,辣又難看,人生的歷程告訴人們,老人們有的是經驗,能辣出味兒。
我母親生前常說:做人要謙遜,人不要變得辣辣的,人有辣氣不值錢,〔指不懂道理和胡言亂語不懂規(guī)矩的人〕而姜越老越值錢,人辣無人理采。說得很有哲理,真正的老姜比嫩姜值錢幾倍,你別看它們黃皮皺巴巴的很難看,但有它的可愛之處,它們不僅能食用還能藥用。它們歷經風霜,走過了嫩姜時代,又經過了成熟時期,他們有自知之明,事事懂得了淡泊。
人生如姜,面對一望無際搖曳的姜花,我的思緒忽然又飛揚開來。
【生姜,賞花后的認知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散文精選經典散文隨筆10-26
散文的隨筆11-08
秋韻散文隨筆散文10-26
有關散文隨筆的經典散文10-26
散文d隨筆06-25
隨筆優(yōu)美散文10-26
寵物隨筆散文10-26
經典散文隨筆10-26
清明隨筆散文11-05
失戀后的隨筆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