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投資理財自我評價
投資理財自我評價1
本人擁有扎實的會計基礎和專業(yè)技能,擁有會計上崗證,有較強的上進心和責任心,適應性強,性格開朗,善于與人溝通,待人誠懇,有較強的團隊合作意識,服從管理,雖然并沒有多少經驗,但相信懷著一腔熱血的我一定會干的出色!希望給我個展現的舞臺,讓我在不斷的工作和學習中充實和完善自己。
投資理財簡歷自我評價范文2
本人性格開朗、沉著穩(wěn)重、做事謹慎,待人熱情真誠,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工作認真負責,能抓住重點,能吃苦耐勞,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和團體協(xié)作精神,自學能力較強,知識不足時及時自我補充,迅速的適應各種環(huán)境,并融合其中。
拓展閱讀:
投資體系的自我評價 3
A股市場很難捉摸,也常常情緒化嚴重,這是一般投資者難以把握、也無法正確把握的。
但并不是因為難以把握,就不能做好投資,這是兩回事情。難以把握指的是短時間。
什么是短時間,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答案是三五年。
早在開博之初,我就寫過博文《三五年三五倍》。
這是我的目標,并非一定要實現,因為任何賺錢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三五年三五倍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運氣好,三年從100萬變成500萬;二是運氣差,五年從100萬變成300萬。
即便到不了目標,那么我的損失也幾乎沒有。只是不賺錢而已,但是賺點利息一定有。權作理財產品。
大致的結果是做到10年10倍。之所以有這樣的目標,是因為市場一直給出了撿便宜的機會。
這需要市場配合。這配合指的不是牛市來臨與否,而是給投資者有低價撿便宜的機會。
我非常清楚,沒有低價撿便宜的機會,單純依靠持有不動是難以做到這樣的收益率的。
并且,我還需要加上一個附加條件:杠桿。
說到這里,我應該要交代我目前的投資思路。
很多人看博文,或者思考,往往以股價作為評判標準。當然,我是不會理會這一套的。
簡單的講,我喜歡下重注大柱的買入確定性的籌碼,加上高杠桿的做法,然后等待估值修復。
對于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這里面難的不是估值能力,而是投資理念或者說投資信念。
實際上杠桿是一種能力。但我說過,運用杠桿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最重要的是耐心,也就是時間,而非你的資產大小。
很簡單一點,我不會融資買入市盈率高于10倍的股票。融資高于10倍市盈率的,等于給證券公司打工。
很多人說沒有錢,請問,你抵押了房子沒有?你去信用貸款了沒有?你去借錢了沒有?
當然,不是我提醒你一味的去籌錢,杠桿的錢的運用,同樣離不開策略。
比如,我有承擔10萬風險的能力,你完全可以運用20萬的資金買入曾經非常低價的銀行股。
當交通銀行以0.65倍市凈率的時候,你都不愿意買入持有,就不要談你的投資能力有多高。除非你能夠確定的獲取更高的利潤。
當你獲取了超額利潤的時候,你可以收手減少杠桿比率。然后等待又一次的機會出現。如果你能夠確定潛在的遠期風險只有20%(加上利息成本),你甚至可以做到5倍的杠桿,但是不能被平倉,需要追加資金的能力和膽量。
在我眼里,銀行股沒有任何遠期的風險,我看成零風險。因為估值太便宜。至于你信不信,我不知道。
實際上,我并非單一的喜歡銀行股,只是因為銀行股的確定性最大,至于漲幅不是我要關心的。
A股市場的個股未來的漲幅有人能夠預測嗎?至少我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也從不去思考這樣的命題。
我從不思考我無法思考的問題,這是我的邏輯。比如大盤未來走勢,是牛市還是熊市等等,明天的漲跌,還包括個股短期的股價變化等等。但偏偏有許多人喜歡挑戰(zhàn)自己,做一些高難度的動作。
我只關心,我應不應該持有,值不值得買入。
至于浦發(fā)銀行今天是10元還是16元,我不關心。我只關心基本面有沒有惡化,盈利能力是不是符合到我的滿意程度。
我只想,我會一直等到10倍以上的市盈率的,我就這么單純。
只要未來的遠期收益遠遠超過我的融資成本,我就不擔心。
我今年發(fā)現一個特別有趣的輿論傾向,很多博主似乎覺得去年第四季度開始的大藍籌上漲讓持有者獲得巨額利潤,是不正常的,也不應該的。我覺得非常好笑。
動不動就拿巴菲特歷年的利潤做比較,似乎巴菲特也只有一年時間的收益率超過50%,而普通散戶的去年收益率過百,就是不應該的,這是什么老黃歷?
老兄,A股市場短期的走勢和美股不是一回事情的。
更可笑的是,甚至有人覺得只有獲得了和上證指數同樣的漲幅、或略微高于上證指數,才是理性的投資者。
這不是我瞎編出來的,是我讀到的。
實際上,我不思考這樣的結局是好還是壞。因為,個股的短期漲幅也是由不得自己的。
市場先生非要把個股股價抬起來,我有什么辦法?
我需要思考的是,我應不應該賣出還是值不值得持有。至于,股價變化,實在不是我散戶能夠左右的。
實際上,我們可以這樣思考這個偽命題,去年銀行股上漲了70%,可以看成是從2013年開始,花了兩年時間,權作每年漲了30%。
我不是銀行股的崇拜者,很多股友似乎理解做了,我只是喜歡確定的標的,而這個市場唯有銀行股最適合我目前的策略,因為很多特殊的原因,我采納很少交易的策略。
我自己評價我的投資體系,也不是單純的持有不動,因為市場一定會出現沒有什么標的是值得長期持有的,但同時也許可以找到并不高估且值得買入的情況,那個時候,我會采取策略交易的模式。
實際上,我的投資體系的核心是策略交易,結合確定性的判斷做策略。
A股市場為什么可以運用策略?或者說我為什么喜歡思考策略,也是基于A股市場自身的特征做判斷的。
A股市場是一個極其非理性的市場,極大多數時間是高估的,唯有少數時間的少數個股是低估的。
我從來沒有覺得A股市場的整體是便宜的,唯有極少數個股除外。那么,高估的個股就不能買入嗎?顯然不是。只是資金的運用要有所不同。
等我想真正到了策略交易的時候,我自己再也不可能有時間去玩博文了,那個時候我一定是合伙人一起玩。
【投資理財自我評價】相關文章:
投資與理財簡歷10-07
投資理財簡歷10-05
投資與理財專業(yè)簡歷10-05
投資理財宣傳短語12-29
投資理財宣傳標語07-13
投資理財合同10-07
投資理財簡歷表格10-26
投資理財學習心得11-16
投資理財工作計劃08-21
投資理財廣告語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