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教育新模式》讀后感[1]
到底是怎樣一本書,讓張局長津津樂道,大力推薦,并組織全縣校長、教師學習研討?到底是怎樣一本書,讓智校長潛心研讀?那就是山西省教育廳張卓玉廳長所著的《構建教育新模式》。
當我有幸捧起它,用手輕輕翻閱時,首先看到的是“小組”、“展示”等字樣;繼續(xù)翻看,又看到“整體化學習”,“做事情學習”等內(nèi)容。
這不正是推進課改需要的精神食糧嗎?我拿起筆勾畫著讓我耳目一新的教育理論。
書中講到課改是大勢所趨,講到課改的實施意義,它就是一本課改解讀,它能有效地推進課改,它能讓我們看到課改的未來。
下面的幾點學習心得一直縈繞腦海,借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交流。
1、學生學會思維接力。
小組學習是新課堂下學生重要的學習形式。
在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或課堂展示時,我們通常會發(fā)現(xiàn),他們會為合力形成一個精彩的觀點而歡呼雀躍。
雖然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進行得不夠順利,或許過程還比較漫長,但他們卻享受著嘗試的勇敢,探究的快樂,補充的愜意。
或許,開始只是一個孩子提出了一種想法,但他表述不夠完整,這時會有另外的一個組員受他的啟迪,理解他的意思后在此基礎上表達得更具體、明白,接著或許還會有其他的組員補充得更為生動、流暢,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形成了正確的結(jié)論。
學生思維的接力,會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努力參與,想法共享,這是多么有效的學習形式啊!
2、“試錯型”展示,更具意義。
新課堂的生命力在于展示。
書中提到,展示者所展示的不僅僅是結(jié)論,還應該有探究過程。
教師應讓學生盡可能整體化而非碎片化地進行展示學習內(nèi)容,發(fā)言力求完整、到位,應盡可能地充實,豐富,多樣化,當然這是完美的展示。
可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在展示中會犯一點錯誤,會暴露一些問題,作者認為這也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
他說,人不就是在不斷“試錯”中走向正確的嗎?學生在成長時,有時,錯誤比正確更有價值。
科學家認為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調(diào)動學生張嘴表達的積極性,哪怕學生在知識尚未形成時就開始嘗試表述,哪怕表述不完整,不成熟,但只要他勇于表達并一直貫穿整個學習過程,相信他的學習與表達也會在其他組員的反饋中走向完善,整個小組的學習也會在“試錯”中相互加強,齊頭并進。
看來,學生出聲思考比安靜學習學得更快,更深刻。
這也凸顯了“試錯型”展示的重要意義。
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適時地等待,適時地點撥,適時地指引。
3、教師要做睿智的導師。
作者指出,教師的講僅僅是在輔助學生的學,那我們就要學會做一個敏銳的傾聽者,準確的判斷著,睿智的提問者,高超的評價者。
山西新絳中學寧致義校長認為:會說的是好學生,會聽的是好教師。
我們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學會在他們展示遇到困難戛然而止時鼓勵、指點,使其通力合作,有效展示;學會在學生表述有理有據(jù)時,給予到位的評價;學會在學生提出有價值的質(zhì)疑時,欣賞這種學習方式,鼓勵孩子分析并解決疑難;學會把一節(jié)課的終點看成新的學習起點,學著引導學生在課后延續(xù)課堂上的話題,進行課后的再閱讀,再探究。
尤其我們的語文課堂,課后可以鼓勵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寫自己的故事,說說自己的感受,養(yǎng)成愛表達的習慣;可以提供相關故事、書籍給學生閱讀,加深理解;還可以推薦學生讀些本課作者的著作,豐富學識。
我們只有做好一個導師,才能體現(xiàn)你對學生的尊重,才能讓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重視。
4、教育就是教學生做事情。
從記知識到做事情,將是教育轉(zhuǎn)型的重要內(nèi)容。
做事情學習被作者定義為最人性化的學習。
因為它最大可能地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好地實踐了從心出發(fā)的理念。
比如,在我班一次口語交際《我們的奇思妙想》教學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學生們在做事情時的滿足與快樂。
午間,他們積極準備好圖紙、彩筆、尺子等文具,開始設計自己想象中的作品的圖案。
然后,他們涂上了自己喜歡的顏色,標注了某處的功能,有的學生還不忘記給這些功能起一個極具特點的名稱,他們甚至還為自己的作品設計了超個性的廣告語。
就這樣,一個個別出心裁的新發(fā)明誕生了。
接著,學生們根據(jù)設計圖編寫了介紹新發(fā)明的小短文。
最后,在展示交流的環(huán)節(jié)中,他們顯得胸有成竹。
瞧,此時的學生就是在做事情,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在設計和不斷完善作品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體驗到了成就感,收獲了分數(shù)、成績排序以外的幸福。
學生們經(jīng)歷著生活,經(jīng)歷著成長,正要通過書本、學校這座橋走向鮮活的世界。
《構建教育新模式》讀后感[2]
對于“教育新模式”這個名詞,我作為一個從教三十余載的老教師聽的很多,也曾有所思考,但做的不是很多。
當我讀完這本《構建教育新模式》書時,似乎看到了我們今后的課堂……
利用寒假我讀完《構建教育新模式》這本書后,感慨萬千,特別是在以下幾方面有所感悟。
首先是預習。
相信很多老師在課堂結(jié)束時,總會提個預習。
而事實上這個要求很模糊,模糊到幾乎略去不考慮。
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學習的開始是什么時間呢?對一個內(nèi)容學習的開始往往是在上課后打開教材才開始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多時候是非常無奈的進行滿堂灌,而學生又是被動的接受、沒有自己的思考,日復一日,很多學生就無法從學習中獲得收獲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
而區(qū)別于傳統(tǒng)模式教學,新模式(有稱之為項目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學案導學、小組合作學習或代表西方國家最先進的一種教學模式--翻轉(zhuǎn)的課堂)從大體上的基本結(jié)構構成是三個:第一個是課前小組學習,第二個是課堂展示交流,第三個是課后鞏固提升。
在這種新模式下,第一個程序是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前要進行深度且認真的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到能在還沒有講課前,學生已經(jīng)開始做題了,相對比較簡單的題都會做了,這就要求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候需要真正的去讀教材,去理解內(nèi)容,自己能掌握的絕不帶到課堂上。
當然,看到這里,很多老師可能會向我之前一樣存在這樣的擔憂:若學生沒有自主學習,又或?qū)W習了卻謊報已經(jīng)學懂了,怎么辦?但是看完這本書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進入新模式課堂是有門檻的,小組自主學習的標志有兩個:第一個就是這些內(nèi)容哪些是我完全懂了,懂到什么程度,懂到可以給全班同學講;第二個就是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里邊哪幾個還不懂,需要在課堂上解決。
再是講授。
看到這個詞語就可以想到老師站在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聽課的畫面,而這種現(xiàn)象,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將成為歷史。
那么,課堂干什么呢?那就是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課堂展示交流。
近似于一個研討會,每個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展示交流這個小組自己學習的收獲,在交流、展示過程中提不同的意見,老師在這個過程中點撥,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其次是不恥下問的精神。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更有國外的學者說中國這個國家缺少一種精神----叩問精神。
中國為什么培養(yǎng)不出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為什么缺少叩問精神?傳統(tǒng)的課堂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權利,什么東西都講清楚了,學生只有一個任務:記,他根本不需要思考,而在新模式下,小組探究制在機制上把探究這一理念落在了實處。
最后是成績。
據(jù)已經(jīng)如火如荼進行新模式改革的學校來看,能夠穩(wěn)步、全面提升學生的成績。
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老師的任務以及作用是想辦法讓學生學起來、動起來、思考起來。
老師的備課是要研究方案,研究如何才能更好的帶到學生學起來,老師需要關注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學習才能更好的組織構思好一堂課。
對于新課程的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理念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對于新的教育模式的一些疑惑也有了初步的想法。
只是如何實踐到教學實踐中去,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進一步的探索、學習、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