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99久久|国产剧情网站91|天天色天天干超碰|婷婷五天月一av|亚州特黄一级片|亚欧超清无码在线|欧美乱码一区二区|男女拍拍免费视频|加勒比亚无码人妻|婷婷五月自拍偷拍

讀后感

《傳習錄》讀后感

時間:2022-07-25 08:56:3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傳習錄》讀后感(精選16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習錄》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習錄》讀后感(精選16篇)

  《傳習錄》讀后感 篇1

  一篇《答顧東橋書》斷斷續(xù)續(xù)看了近半個月,中間還夾雜著重溫了下《萬歷十五年》。忽然有個念頭冒出來:《傳習錄》是終極勵志書!

  近期工作反思,想得很多,做得不夠。想得太多了,想著一開始做,就要直接做得很周全,便覺得困難重重,倒反而畏首畏尾了。 這項工作本來屬于我比較了解的,且一直關注,卻行動遲緩,缺乏實際行動。近期牛刀小試,便有效果反饋。哎,慚愧慚愧,早干嘛去了。

  歸根結底,還是認識上不夠到位。我還是把知與行,分作了兩樣,總想著完成了比較全面的知識儲備和技術積累,再進行行動,卻沒認識到,知與行本是一體。只有在行動中摸索成長,才能完善認知,只有在行動中積累經驗后才能進一步指導行動。

  看來,《傳習錄》真不是讀出來的,而是在“知”與“行”中逐漸融入自己的心性的。

  近來,隱約感覺有一股動力,這股動力督促我反思自身,認知自己的心性,這股動力督促我即刻行動,投入實踐,我想,這股動力,多多少少,就是我的'“至良知”吧。

  這股力量是《傳習錄》給我的,也許從這個層面看,稱《傳習錄》是終極勵志書,也不為過。

  我能夠越發(fā)感受到心學與佛家禪宗的區(qū)別了,雖然心學與禪宗都是以自我本心的認知為主體,以修行者的領悟為成長之路,但,心學與佛釋有著本質區(qū)別,心學從一開始就將自己的修習落于最細微的實踐行動之處 ,而窮究自己的本心,也便是天地間的大道天理。

  也許,心學與禪宗的終極大道是相通的,比如有多少高僧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是我輩凡俗,常常為佛家的一些慧心頓悟的細枝末節(jié)而蒙蔽。與此相比,心學的研習,哪怕只是初窺門徑,也對日常工作大有裨益啊!嘿嘿,終極勵志書!

  《傳習錄》讀后感 篇2

  讀了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長,僅僅是讀過一遍的我是絕不敢說出完全領悟王陽明先生的思想這種話,但讀完《傳習錄》后,我確實有了一絲自己的感悟。王陽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時光長河,確實值得人細細品味。

  第一點,修心。王陽明先生認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覺良知。良知在人,永遠不會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沒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糾正那些不正確的,使歸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際將其扼殺,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點,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參透事物本質,掌握知識本源。需要斷案,就從斷案的事上學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時不能因對方無禮而惱怒,不能因言語婉轉而高興,不能因對方哀求而屈意寬容。唯恐心中有絲毫偏離而妄人是非,這就是格物致知。拋開事物去學就會不著邊際。

  第三點,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讀書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讀書必須用來指導行,從而知行合一,是謂“經世致用”。只讀書不思考,只會越來越糊涂,只思考不讀書就會變得自我。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事物中體會到良知,這個時代物欲橫流,當人們漫無目的庸庸碌碌地四處奔走時,不妨讀一下《傳習錄》,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義。

  《傳習錄》讀后感 篇3

  問:“看書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義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為舊時學問。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為學雖極解得明曉,亦終身無得。須于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二。此是為學頭腦處!薄秱髁曚洝

  我也有這樣的問題,看書看不懂,看不明白怎么辦?我還是單單的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這就說到了儒家的另外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磿?我個人把知識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對的知識。像我們從小到大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公式都屬于對的。但這些對的知識對我們現實的人生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它沒有幫助我們去解決任何的問題。第二類是有用的知識,也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能用得上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和處理人際關系的知識?床欢暮艽笠徊糠衷蚴俏野阉敵蓪Φ闹R去看了,還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按照以前的套路,沒有和自己的生活去結合,就沒有印到自己的骨子里,還停留在儲備上。

  師父說過,和他學習主要學習的是新的思維方式,應該拋棄舊有的`模式,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系統。如果我們跟師父一邊學,一邊沿用舊的套路,還不如不學,耽誤師父時間,耽誤自己時間。

  我們平時所說的“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指的也是用心讀,如果你不用心讀,就是讀一千遍也沒有用。所以不管是學習還是修行,都要先從修心開始。心在了,才有意識,有意識才能主動去解決這個問題。心不在焉,不僅僅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更是在浪費時間。沒有融會貫通的知識,即使是對的知識,對你來講也沒任何用。

  《傳習錄》讀后感 篇4

  問:“延平云‘當理而無私心’。‘當理’與‘無私心’如何分別?”先生曰:“心即理也!疅o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若析心與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問:“釋氏于世間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著,似無私心,但外棄人倫,卻是未當理!痹唬骸耙嘀皇且唤y事,都只是成就他一個私己的心!

  ——《傳習錄》

  王陽明通過朱熹老師的一句話來闡釋他的“心即理”學說,“當理”就是天理顯現,要想天理顯現,就要去掉后天的習染。私心就是后天習染的體現,去掉了就是無私心。無私心當然就是天理。反過來講,如果你的天理沒有顯現,那是因為你的心受到了后天的.蒙蔽,心有私欲就是有私心。簡單的說當理等于無私心,它倆是一回事。要是把他倆分開說就是因果關系,這是朱熹的理論了,王陽明是不認同的。

  有意思的是陸澄又問了佛家的無私心和當理的關系,他認為佛家的無私心是不當理,因為他拋棄了人倫,這個人必須得盡孝。在我們沒盡完孝的時候出家,這首先就是違反人倫的。作為一個人,父母把我們生下來養(yǎng)大,我們必須要盡孝。一個人可能沒有伴侶,可能沒有子女,但他一定有父母?此瓢哑咔榱麙伻ヒ贿,四大皆空,那父母之情呢?在父母健在的時候,你去追求佛教的無私心,這就是天理沒有顯現。你的心被你追求佛教的無私心蒙蔽了,說白了,你為了你的欲望拋棄了人倫,因為私心所以不當理。這是從反面論證王陽明心即理的一個體現。

  《傳習錄》讀后感 篇5

  先生曰:“為學大病在好名!

  侃曰:“從前歲自謂此病已輕,此來精察,乃知全未。豈必務外為人,只聞譽而喜,聞毀而悶,即是此病發(fā)來!

  曰:“最是。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沒世而名不稱’,‘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之意。實不稱名,生猶可補,沒則無及矣!氖迨鵁o聞’,是不聞道,非無聲聞也?鬃釉疲骸锹勔,非達也。’安肯以此望人?”

  ——《傳習錄》

  我以前就好名,當時還不知道學習和修身的區(qū)別。不管做什么總是喜歡被看見,被夸贊。聊天兒的時候也喜歡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讓自己顯得與別人不同。現在好名依然存在,只是隱藏的更深了。不會像以前鋒芒畢露,但還是會“聞譽而喜,聞毀而悶”。貌似這種情況在絕大部分人的身上都有體現,主要還是太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往深處來講,是因為自己的內心沒有力量,需要別人的認同才能給自己傳達這種自信。實際上自信是自己給自己的,不是別人認為你行你就行,而是你認為你行你才行。

  王陽明說要想克服這種好名就要務實,我理解的務實就是要有志向,也可以說是終身為之奮斗的目標。也就是說當你忙起來的時候,心就沒有功夫去好名了。如果你覺得時間緊迫,不抓緊努力,就離目標越來越遠的時候,你就更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了。反過來講你有好名之心,就是你閑的。就像你在干活的時候,心在干活上,別人看見你干活,夸獎你的時候,你是聽不見的。如果當你干活的時候,別人一夸你干得有多好、有多努力的時候,你就洋洋得意,就說明你的心沒有在干活上。

  人雖然不要好名,但要愛惜自己的名聲。要讓自己的行為對得起自己的名聲,發(fā)現哪里不對的時候,要馬上的去改正。不能等到自己死去的時候別人來評價,那時候就沒有改正的機會了。不追求出名,但是要修身。儒家通過修身去達到“君子不言利,而利在其中”。如果在五十歲知天命的年紀,還不想著去尋道修身,那這輩子是白活了。

  《傳習錄》讀后感 篇6

  老師授教:遇事練心!練心,需要我們擴大自己的意識接受范圍,我們的意識心是小的,當我們遇到工作及家庭帶來的煩惱,下意識覺得心煩,難解決,人生好難,為什么我命那么苦悶。那也許是不是試著化解下我們的意識呢?這里讓我想到了知而不隨,知道我遇事難,但不要一天到晚苦悶在真難啊,這事會發(fā)展成如何如何的境地,難的我吃飯想睡覺想,所以我們吃飯不香睡眠不好身體也就不好了。

  其實這些都是意識心所產生的的一些列后果,那么為了我們自己活的更好,可否做到知而不隨,即知道但并不繼續(xù)意識下去,不去想一直深究造成多大后果或一直想著難難難而是盡自己的能力去解救困境的自己,然而要不要過多去想最后能不能解決?不要想!就只是做把過程做好,因為事情本身已經發(fā)生,最壞不過結果,你盡力解救最壞也不過是這個,對了,該來的總會來,我們要知而不隨,不然很容易浪費情緒。

  因為我們的意識觀念決定了每一個細節(jié),細節(jié)改變事物的發(fā)展。由此讓我們的心變大,大到本心出現,能讓我們的意識退出,對的是退出,化掉,而不是對抗!對抗是什么,老師說,堅持也是對抗,致良知時,腦子里連續(xù)劇不斷,總是算著時間多久了,為了我能堅持下去,下意識的我會去對抗這些念念,堅持自己能把致良知時間拖長。當事情的發(fā)生讓我自己不舒服了那要如何呢?

  其實,這些感受只是一種存在,什么存在?一時的存在!一時的東西不是真實的,只有我們心大了能化之,幾次化掉之后,隨著自然的發(fā)生,把自己意識順沒了,私欲能被化之,做到了順其自然!

  這次的陽明心學讓我從不敢接觸到內心接受,最重要的就是劉老師說的把良知活成生活的狀態(tài),做大了自己即能造福集體吧。目前只能從我的.小集體—家中練心得智慧。

  很喜歡老師說的,發(fā)光作鹽這句話。鹽其實是好東西,無法缺少,但是它又很普通的存在于每家每戶,而且當菜不好吃的時候,還會抱怨鹽放多了,為什么不去說這個菜本身不行需要鹽來提味呢?所以我們本身能作為鹽的話,是不是能自我提味?且低調的存在?如今社會的大環(huán)境,致于我們的是一顆顆虛浮的心,處處是攀比處處是競爭,存在是無法改變,所以可以自我充實,充實就是增值,充實之謂美,充實了自帶光環(huán),做大自己,做鹽吧!

  《傳習錄》讀后感 篇7

  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謴拿,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誠意之功,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誠身之功,無二說也!薄秱髁曚洝

  儒家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边@里說的“惟一”就是指人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要想達到“惟一”就要做到“惟精”。王陽明用大米舉例,要想得到潔白的大米,這個過程都是“惟精”,得到潔白的大米,這個結果是“惟一”。從《大學》的角度來講,“止于至善”是“惟一”,“明明德”是“惟精”。從修身的.角度來講,明德是“惟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惟精”。后邊提到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些都是“惟精”,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做到“惟一”。廣博地學習、審慎地提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辨析、堅定地奉行,這些都是方法論。這五點都做到了,才有可能達到“惟一”。

  從我自己來講就沒做到。以前覺得自己博學還可以,這幾天看師父每天發(fā)的修身格言365的引言出處,就知道自己差的不是一點半點!皩弳枴本褪且獑栕约菏鞘裁矗窟要問自己為什么?明確這個是不是自己真想要的。要清楚自己在這件事情當中的情欲念。最后如果清楚了,那么就要堅定的去執(zhí)行。

  “惟一”就是主一,可以往更深的理解就是我們人生最后的目標其實都是一個。要想達到這個目標,你一生當中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惟精”,這些所有的事情只有一個標準,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偶爾的實現中庸并不能叫“惟精”,也達不到“惟一”。必須需要一生當中所有的事情都要保證中庸之道,才有可能達到“惟一”。一生篤行中庸之道就是“惟精”,所以“惟精”就是“惟一”。

  《傳習錄》讀后感 篇8

  一日,論為學工夫。先生曰:教人為學,不可執(zhí)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雖曰何思何慮非初學時事,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誠,只思一個天理,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矣。《傳習錄》

  這里的學不是學習,是修身。這里面王陽明講為學的時候,第一個問題就是不能偏執(zhí)。我自身是存在這個問題的。有的時候明知道自己這么做不妥,但依然會為了面子而去做,甚至一錯再錯。還有時候是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的勸解聽不進去一意孤行。

  一整段說的修行的'過程都與自己非常吻合,感覺好像就是在說自己一樣。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心靜不下來,想要的東西特別的多,總是心為物役。天理和人欲在一起打仗的時候,人欲90%以上都會戰(zhàn)勝天理。用心猿意馬來比喻非常的恰當,像猿猴一樣上下亂跳,像馬一樣奔跑,一跑就沒影,走神嚴重。用修心初級三步曲的第一步靜坐思心最管用。當心靜下來之后就容易喜好這種狀態(tài),想在這種狀態(tài)里不出來,就容易變成喜靜厭動?墒侨寮沂侨胧赖膶W問,不是老哥自己一個人修行。一旦遇到事情的時候,心又開始泛起波瀾,從靜的狀態(tài)里出來。所以單獨練打坐靜心是沒什么用的。

  王陽明說出了陽明心學當中非常重要的四個字省察克治,簡單的說就是事上磨煉。他把后天對心的習染比喻成了盜賊,他的一句名言也是去山中賊易,去心中賊難。把天理和人欲之間的斗爭比喻成了貓和老鼠,也就是說,人欲的天敵是天理。天理必須要戰(zhàn)勝人欲,而且要斬釘截鐵,不可姑息。自己距離斬釘截鐵、不可姑息的境界差的太遠,只能慢慢修煉,不敢間斷。

  《傳習錄》讀后感 篇9

  澄問操存舍亡章。

  曰: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此雖就常人心說,學者亦須是知得心之本體,亦元是如此,則操存功夫始沒病痛。不可便謂出為亡,入為存。若論本體,元是無出無入的。若論出入,則其思慮運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無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謂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雖終日應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謂之放,斯謂之亡。

  又曰:出入亦只是動靜,動靜無端,豈有鄉(xiāng)邪?

  我的理解就是心其實一直都在,進出的是由心發(fā)出的意,意是心的派生物,具有心的屬性,但不等同于心。如果心被后天的習染蒙蔽,出去的意就會逐物,就變成了心為物役。如果心沒被后天的'習染蒙蔽,它所存在的就是天理。操則存是過程,也就是不斷的擦拭后天的習染,讓明德顯現。舍則亡是當我們放棄了擦拭明德,先天美好的本性不再顯現,也就滅亡了。

  很多人把心放出去的時候,放到了好幾個事物上,也就形成了我們說的三心二意。儒家提倡放在一個事物上就是專注。我認為收放心就是指收放一個意。比方說我看見一輛跑車在我面前經過,我的心放在了跑車上,想著這輛跑車真漂亮,當跑車在我面前消失的時候,我的心要從跑車上面收回來。然后又看到一位美女,心想的這位美女真漂亮,當美女從我身邊走過消失的時候,我的心還要從美女身上收回來。放在跑車上的心和放在美女身上的心是放出的一個心,但我如果不把放在跑車上的心收回來,又把心放在了美女身上,我的心就分出了兩個。這樣的話,一天當中就會把心放在無數個地方,晚上回家就會特別的疲憊。經常感覺一天也沒干啥呀,為什么會這么累?今天一天我的身體是沒干什么,但我的思想,我心發(fā)出的意放在了很多的東西身上,沒有收回來。是因為心累,結果導致了身累。師父教我們把心收回來就是讓我們每一天把放出的心收回來,晚上靜坐思心的時候讓心完整的休息。

  定心不是心不動,是保持在明德的狀態(tài)下把心放出去,讓它隨著天理運動,這樣心和性就是一個頻率了。

  《傳習錄》讀后感 篇10

  問:“程子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何墨氏兼愛,反不得謂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難言,須是諸君自體認出來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fā)生,亦只有個漸,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陽生,必自一陽生,而后漸漸至于六陽,若無一陽之生,豈有六陽?陰亦然。惟有漸,所以便有個發(fā)端處;惟其有個發(fā)端處,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發(fā)端處;抽芽然后發(fā)干,發(fā)干然后生枝生葉,然后是生生不息。若無芽,何以有干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面有個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無根何從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意發(fā)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愛物,便是發(fā)干、生枝、生葉。墨氏兼愛無差等,將自家父子兄弟與途人一般看,便自沒了發(fā)端處,不抽芽,便知得他無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謂之仁?孝弟為仁之本,卻是仁理從里面發(fā)生出來!薄秱髁曚洝

  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一段,我曾經也有過類似的問題。儒家提倡“民胞物與”和“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是一個意思,那和墨子的兼愛又有何區(qū)別?我以前把一體和無差別等同了,但一體不一定是無差別。一個整體當中也是有重要和不重要的區(qū)別的。樹最重要的部分是樹根,然后是樹干,然后是樹枝,最后是樹葉。愛是所有的愛的統稱,它包括對父母的愛,對他人的愛,對事物的愛。儒家為什么凡事都喜歡拿“孝”做比喻?因為我們選擇不了我們的父母,這是天注定的。既然是天注定的,那么這個關系就要靠著天理來維持。也就是我們最重要的關系,這個關系人人都有,我們不是孫悟空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大學》里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即使是愛也是要有一個出發(fā)點的,這個出發(fā)點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只有做到對父母的'愛才可以向外擴展。墨子提倡的愛是無差別的愛,人人都一樣,這本身就違反人性。我對馬路邊老人家的愛,和對我父親的愛,不可能一樣。所以我們的愛是一體的,但因為關系的不同,重要度不同,愛也是有等差的。就像身體里面頭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四肢,所以修行就要從對父母的孝開始。

  《傳習錄》讀后感 篇11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教育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過看當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兒>>才知道有這么厲害一個人物的。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學主張“知行合一”,說“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張“致良知”,說良知既天理,不學而知,不慮而能,為吾心所固有。陽明心學強調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反對迷信權依傍書本,有平民意識,對明后期哲學和文藝影響巨大。王陽明鎮(zhèn)壓過農民起義和平定“宸壕之亂”,也是一位軍事天才。

  王陽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側筑室攻讀,創(chuàng)辦陽明書院,別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傳習”一詞源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

  今天讀到<<答顧東橋書>>一章,書中提出了修養(yǎng)的三個層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學知利行,賢人之事","困知勉行,學者之事"。意思就是說天生就知道,生來就能實踐,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學習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順利實踐,是賢人才能做的事;艱難的獲得知識,勉強的用于實踐,是學者的事情。

  像我這樣普通的人,就是艱難的獲得的知識都是很難到達的。也許和我們的教育制度有關吧,雖然四書五經的'名字掛在嘴邊,但是沒有系統的看過一本。真正學習傳統的國學也是三十以后才開始的,今年我已經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點皮毛?垂偶芸菰铮教,原文看不懂,要結合注釋。來興趣的時候,就看幾眼,不高興的時候,就丟一邊,F在的社會各種各樣的誘惑太多,看書的時間是越來越少。偶爾看到了一點古人的觀點,感覺受益匪淺,知識還是精華好啊。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國學論道版塊,感覺相見恨晚,先拋個磚頭,露一小臉。

  《傳習錄》讀后感 篇12

  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處,但與朱子‘格物’之訓,思之終不能合!边@一段說的是徐愛聽完王陽明的教導,覺得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回家再仔細琢磨,發(fā)現與他以前學的這些朱熹的言論總是不能契合,所以他來問王陽明。

  這一段對我有幫助的是“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弊酉暮驮佣际强鬃臃浅S忻牡茏。王陽明對這兩個人首先做出了肯定。子夏是堅信孔子的觀點,并篤定地去奉行實踐。曾子是聽完之后先反思,然后再去實踐。我現在的狀態(tài)偏向于子夏的做法居多。師父說什么我都堅信不疑,然后努力在生活當中去踐行師父說的這些修行方法。也反思,但不是件件都反思。

  然后王陽明對徐愛引的“《書》之精一,《論語》之博約,《孟子》之盡心知性”進行了講解,并對《中庸》說的“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學而知之,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三種人分別說明!氨M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yǎng)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蔽易约簩φ樟艘幌拢颐銖娝愕谌N人。勉強是因為我覺得“夭壽不二”這點上我沒做到。

  王陽明又通過徐愛的繼續(xù)提問,帶出了陽明心學的一套核心概念!疤臁⑿、心、身、意、知、物”要想把陽明心學整明白,那王陽明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就很重要。我們可以把宇宙本源理解為天,天是性的源泉,性是心的本體,明德是性的體現,肉身是由心主宰的',從心發(fā)出去的叫做意,真知才是意的本體,意放在哪,那就是物。這些概念到現在我都不是十分熟練,需要慢慢想才能捋清楚。

  最后一段王陽明說出他對物的理解。物不是客觀事物,意從心發(fā)出去之后放在哪就是物。物可以是東西,可以是人,可以是事情,也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概念。從這個角度來講,物是和你的心有關系的,所以才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傳習錄》讀后感 篇13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傳習錄》

  從這一段來看,路程對于陽明心學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徹。如果沒學國學,我也認為一心一意就是專一,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不被外界左右影響,這就是專一。王陽明從一個反向的例子告訴我們并不是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就是專一。

  幾天前的修身訓練,師父反復強調的就是專一專注。想專注必須持敬,對人有恭敬心,對事有敬畏心。做壞事的時候你會有敬畏心嗎?不會。只要你把心放在外在的事物上,就都叫逐物。

  現在的社會發(fā)展的太快,新鮮的事物、我們沒有接觸過的事物數不勝數,如果我們被每一件事物牽著鼻子走,我們就沒有了自我。每一天都需要接觸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如果你的`心跟著每個人走,跟著每個事走,你就會心為物役。這些都是王陽明說的“枝枝葉葉外頭尋”。向外界去找一個答案,想獲得外在的肯定。外在的事物對心的影響都屬于后天的習染,這都是人欲。我們的修行就是要存天理,去人欲。讓天理浮現,我們才能致良知。尋找天理的這個過程,堅持不懈的修行,不斷的自我完善,才叫“主一”。

  這一點我沒有完全做到,雖然道理明白,可放在自己身上有很多時候在自我安慰,這都是自欺。還是我們對于內心真正的認知缺乏動力,空有一個向好的決心,實際行動跟不上。換個角度來說明這個問題,入師門就是讓我們去尋找明德,尋找天理,師父把這條路已經明明確確的指給我們,但依然有很多人入師門之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有很多人中途退出。是他們沒想明白,還是他們做不到?其實做不到就是沒想明白,沒想明白也就做不到,人生也就不會如意。

  《傳習錄》讀后感 篇14

  因論先生之門,某人在涵養(yǎng)上用功,某人在識見上用功。

  先生曰:專涵養(yǎng)者,日見其不足;專識見者,日見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這一段是王陽明評論他的弟子們閑聊,他們把跟王陽明學習分成了兩種,第一種是在涵養(yǎng)上用功,簡單說就是修心;第二種是在知識上用功。王陽明肯定了第一種人,同時也否定了第二種人。

  只要修行過的人都清楚,修心這個事兒實際上是最難的。當我們下的功夫越多的時候,越會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也會發(fā)現自己的渺小。我們從出生到現在受了太多的習染,而且隨著修行的深入,發(fā)現剛開始的習染是比較能容易去掉的。這些毛病我們能看見,別人也能看見,改起來簡單也見成效。隨著扒洋蔥的深入,發(fā)現越來越難。

  只要你用功就會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學習知識正好相反,只要我們看書下功夫學習,你就會發(fā)現你學到了東西,當我們學的東西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所謂的自信心就變成了傲慢心,這些傲慢心,恰恰是蒙蔽我們先天美好品德的。陽明心學最后的目的就是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所以在知識上下功夫的這一類人,從出發(fā)點就開始走錯了。所以王陽明才說修心的人一天一天的進步,因為他們離明明德越來越近。學知識的人一天一天的退步,因為他們離明明德越來越遠。

  反過來觀我自己現在,從我自身而言,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沉寂在瘋狂的學習知識當中。而且有大部分知識在現實當中都很難用上,只是在與人聊天的時候過個嘴癮,感覺到自己比別人厲害一點。這個時候我就是王陽明說的`第二種人,學習知識的人。師父反復強調啟予國學門是修身的,師父不希望我們變成學者,這也不是他創(chuàng)辦啟予國學門的目的。我們現在看的書、寫的讀后感、做的日課、寫的反思、練習的格物,都是為了讓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更好的修身。目的就是讓我們找回明德,修身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要沉下心,讓自己每走一步都踏踏實實。

  《傳習錄》讀后感 篇15

  問孟子言執(zhí)中無權猶執(zhí)一。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隨時變易,如何執(zhí)得?須是因時制宜,難預先定一個規(guī)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將道理一一說得無罅漏,立定個格式,此正是執(zhí)一。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自己不管做什么的時候,都需要找一個模板。這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那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都想向成功人士學習,復制粘貼。大到企業(yè)管理,小到與人對話,都想讓自己找一個最好的模板套進去,就可以萬無一失。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是。如果什么都可以設定好,什么都可以套用、引用,那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方程式的世界,我的人生就是一個定向的.人生。

  從儒家的十六字真言開始,中庸之道一直都是儒家修行的準則!吨杏埂防镏v君子而時中,孟子用易來形容中庸之道。易就是變化,不斷的變化就是中。我覺得孟子用權衡來形容中更有畫面感。權衡就是秤和秤砣,我在秤的一邊,另外一邊的事物可能是我們接觸的人,也可能是我們需要辦的事。王陽明說事變只在人情當中,那歸根結底還是人。我和父母的相處的時候,我會根據父母的重量,把秤砣調到一個平衡的位置。我和愛人相處的時候,愛人和父母是不一樣的,所以我的秤砣還要繼續(xù)的調整,以達到我們倆之間的平衡。我和朋友之間的相處又不一樣,每一個朋友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不停的去調整我秤砣的位置。同一個人因為環(huán)境、時間的不同,秤砣也需要做出適當的調整。比方說我和愛人的相處,沒有事情的時候、愛人高興的時候、愛人生氣的時候、愛人有工作忙的時候更簡單的說,就是愛人每一種情緒變化的時候,我的秤砣都要調整位置。

  千萬不能執(zhí)著于去追求中,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妥當,與每個人相處得當,就是做到了中。怎么能做到妥當?就是讓天理去替我們做決定。天理從哪來?天理就是老天賦予給我們先天美好的本性,所以也可以說天理就是中。只要我們能尋找到先天的明德,使之煥發(fā)光明,我們就能做到中。

  《傳習錄》讀后感 篇16

  卷上主要闡釋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的觀點。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陽明親筆寫的書信,除回答有關知行合一、格物說等問題之外,還講了王學的內容、意義和宗旨。卷下主要是致良知,體現了王陽明晚年的思想。作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之一,其著作《傳習錄》是一本較全面包含其思想的一本書。其中包含儒學、理學、佛學、心學等多種學問方向的理解和分析。

  作為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有其獨特的哲學觀點,即“致良知”學說。他倡導的“知行合一”在日本很受推崇,日本人認為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我認為王守仁“知行合一”不止如此,以王守仁觀點,圣賢們教育人們知行,并不是簡單地教人們如何認識、如何實踐、其目的是要恢復知行的本體。知行如何分得開?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實踐;知識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領會了這一點,就應該明白,只說一個知,已經自然有行存在;只說一個行,知也自然存在。只有領會到知行合一的宗旨,才會真的體會到知行的意義。這是需要不斷地磨練和自我反省才能夠了解的。王守仁這樣說的,別人教你終究不能領悟,只有自己琢磨思索找到符合自己的鍛煉方式才能不斷進步和提高。在王守仁的心中,圣賢的大體宗旨是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敘述罷了;蛟S我們達不到圣人的境界,但只要像王守仁這樣的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我們也會不斷安定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的能力和判斷力都有所提高。在如今時代里,人對本源的的探索不斷減少,人的心里也不斷浮躁而趨向于物質。所以在如今的社會王守仁的精神看起來更加珍貴。

  王守仁雖貴為圣賢,博覽群書,博學多才,屢立奇功。但為人謙虛而不焦躁,為人好學,其為人正如其言,乃一正人君子。有道是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人,在他看來,在于態(tài)度而不在于才能也。引用其中一段話:“同朋友相交,一定要互相謙讓,就會得到好處;而互相攀比,互爭高低則只會受損”。

  又如:“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fā)病”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很多,但能做到的人卻很少。王守仁的許多言語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道理,樸實而又精深,王守仁正是因為這些近乎完美的素質成就了他的功勞,而他也無私的將這些想法觀念傳播給他人,而現今社會的“雞湯”和他比較實在不知所云。他的精神正是他一生理念的體現,其:“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的一生都對得起“為善去惡”這四個字。他的人性的觀點難道不可以被我們借鑒嗎?王守仁,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高尚的人,圣人之名,當之無愧。所以,王守仁的精深,更需要我們現代人的傳承與堅守,對這個幾百年前的人物,我們應該向他致敬!

【《傳習錄》讀后感】相關文章:

《傳習錄》讀后感05-01

傳習錄讀后感03-10

童年讀后感 讀后感童年的讀后感01-03

《青銅葵花》經典讀后感 青銅葵花讀后感讀后感02-15

論語讀后感_讀后感05-15

經讀后感 讀后感悟05-29

論語讀后感 《論語》讀后感11-05

生命生命讀后感_讀后感04-19

《盼》讀后感盼讀后感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