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讀后感(通用1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庸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庸讀后感 1
話說,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
在中庸里,有兩種人,一種受中庸思想的洗澈,做什么事學會合度適中,做事有底線、有原則,這種人道德修養(yǎng)高“君子”。一種違背中庸思想反向而行,做什么事不小心、猜忌心重、不穩(wěn)重最后一事無成“小人”。
難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通過學習、反思而得到,學習中庸思想,獲得中庸品行。行是實踐,明是認知。中庸之道,聰明的人過頭自以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世間萬物都是理開頭,有理當先,無理當后,做事的時候,要給自己自信,不要太過自卑,對于消極的思想要去除,對于積極的思想要推薦。
善于向人學習,光明正大發(fā)揚正能量。一個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不懂時,向他人請教,經(jīng)長時間積累,知識便加多,這才是成功之人。懂得欣賞別人的人,往往是勝利的人。中庸的立身之道。聰明的人不是智慧過高的人,而是做事小心翼翼,懂得保護自我,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首先守護自己的利益,再去管他人。有的人說自己很聰明,可是,最后聰明反被聰明誤,做了太多的誤事。
一個人,做事以道德原則,往往可以使他走明確的路;一個人,做事以道德原則,往往可以使他有明確的方向;一個人,做事以道德原則,往往可以使他心靈開闊。懂得牢牢抓住,這種抓住是有道理的,沒有違背道德是有益的。中庸之道,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以取巧之心去面對。中庸之道,是遙不可及的、深遠的。
通過讀《中庸》我知道了中庸是人心、道心的把持者。帶著虔誠的心,學習中庸之道吧!
中庸讀后感 2
在這個灑滿陽光的冬日里,我拜讀了南懷瑾老師撰寫的《原本大學微言》。
這本書,對“大學”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讓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弱小者,一下子便成了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激情、有奮斗之力的好少年。
兒時。牙牙學語的我很想穿越到古代。因為我一直認為,古人學習是十分輕松的,而我們現(xiàn)代人學習壓力卻十分大。讀了此書,我的想法有了180度的大轉(zhuǎn)變:我要好好學習,學習沒有捷徑,只有努力!我要成為國家棟梁。我要靜下心來!然而,如果只是馳騁于天馬行空的想象的話,那么一切將只會是天方夜譚,所以,我決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勤思好問,樂于探究”“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寧靜而致遠”
那么,現(xiàn)在就要開始制定目標。人分為一個一個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時區(qū),我們一次要做到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再是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使得原本十分浮躁的我,現(xiàn)在學會了“靜能生慧”“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道理。
大學這篇文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千個字而已,可是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是無書可及的,讓讀者能“正知、正見、正人心”,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在字里行間中處處體現(xiàn),時興慧解。
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社會,F(xiàn)在社會上的人總是十分浮躁、不耐煩、遇到什么事情都是欲速則不達。曾經(jīng)有個姐姐諾諾,因為在學習上只求速度不求質(zhì)量,本來天資聰慧的她,最終只能步入二本學校,與心儀的一本學校高中,因為不能靜。我希望,大家讀這本書能靜下來,能有收獲!
讀了這本書我收獲多多,我愿牽著你的手到這本書中去遨游!
中庸讀后感 3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xiàn)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
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jīng)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jīng)過世事的浸潤,閱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jīng)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么的膚淺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時宜。系統(tǒng)地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
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jīng)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中庸讀后感 4
讀了《中庸》,感覺收獲還是很大的!吨杏埂肥侨寮夷酥琳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jié)晶。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jīng)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后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義,意思很難理解。雖然不盡理解,卻也能從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中庸》的.解釋是不偏不倚之謂中,不易不更之謂庸。中庸即中和。
中庸說來簡單,實際上我們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的言行舉止往往失之偏頗。過于追求物質(zhì),或者過于理想主義,都一樣,過猶不及。特別是在我們?nèi)粘5慕逃虒W中,為了達到一定的分數(shù),有時會犧牲掉學生的休息時間,或者讓他們被動地接受一些所謂的知識,打擊了學生學習興趣。中庸就可以幫我們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從而使我們做到知足常樂,慢慢學習,對待每一個細枝末節(jié)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話很流行;細節(jié)決定成敗。許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質(zhì),往往不能做到處處小心謹慎,不能從頭到尾保持一顆平常心,他們常常在事情的最后關頭因為某一個細節(jié)沒有注意到而功虧一簣。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我對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一定能受用終身。《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則”,則即是標準。這個標準,其實是對己對人統(tǒng)一的標準!耙延⒍⑷,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是說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這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就會避免很多矛盾,處世也會更加簡單。
中庸讀后感 5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xiàn)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jīng)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jīng)過世事的浸潤,閱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jīng)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么的膚淺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時宜。系統(tǒng)地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jīng)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中庸讀后感 6
今天,我讀了《大學中庸》這一本書,這本書是將《大學》和《中庸》兩本書合為一體,我讀后,深有感觸。
《大學》是孔子傳下的書,是古人做學問時讀的第一本書,也可以說是古人想學習道德的入門書。
《中庸》是孔門傳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靜止不變的意思,指天下定理!吨杏埂愤@本書開頭講了一個道理,中間把這個道理用各種方式講述,最后又歸回到開頭的道理。這個道理每讀一次都會讓你有新的'收獲,這收獲,是讓你終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須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就必須有道德。
道德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修身”開始,將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堅持、堅持不懈的,還要從思想上認識,從行動上實踐,從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樣子,更是內(nèi)心上的修為,也就是做到“自謙”和“慎獨”。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為民找想,才能萬眾一心,讓人民得到幸福。
《大學中庸》讓我明白了許多,我一定會再重讀這本書
中庸讀后感 7
我很喜歡看“平衡木”比賽,因為在如此狹窄的木板上運動員不但能穩(wěn)如泰山,而且還能做出優(yōu)美高難的體操動作,用人體線條勾勒出一副副動感的藝術(shù)畫面。她們的每一跳,每一次轉(zhuǎn)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謂恰到好處。因為無論是力量偏大還是不足,都會從平衡木上掉下來。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體現(xiàn)了“恰到好處才是真!”
讀過《中庸》一書,對于恰到好處的真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子曰“過猶不及!本褪菬o論是“過分”還是“不足”都是錯誤的。仔細觀察,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無論是人生軌跡還是心靈的成長歷程,無一例外地都圍繞著中庸之道在運行。
就拿香港回歸來說,中央政府并沒有強硬地要求香港必須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國兩制”。這一舉措,舉世無雙,因而香港回歸順利,發(fā)展平穩(wěn)!耙粐鴥芍啤狈现杏怪,充分展示了中國領導人的政治遠見和智慧。
我再舉一個反面例子,現(xiàn)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機”,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國的超前消費方式實在過頭;其二是美國的金融界和房地產(chǎn)商人的過分貪婪;其三是美國的監(jiān)管力度不夠。既有過分也有不足,總之離中道太遠,所以金融危機的爆發(fā),簡單地說就是偏離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離了中道。比如有時候擴展量偏多,難度偏大,這都會影響教學效果,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再比如跟學生溝通不夠,或者溝通方式過于簡單,這就無法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
中國古人已經(jīng)給我們提供了極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們應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們的工作,完善我們的生命。
中庸讀后感 8
讀了中庸,我看中庸是有三層含義的,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在中庸中講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為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于敬。一個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從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過喜過憂,不能過怒過哀。七情六欲本來是人的正常反應,但不能反應過頭。無論在什么場合,如果都將這些情緒表現(xiàn)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過分,也無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狀況,都能夠保持一種淡定的態(tài)度,保持一種從容不迫的情懷,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在現(xiàn)今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隨波逐流,肆意妄為,沒有原則,沒有持之以恒的目標,越來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們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內(nèi)在涵養(yǎng),學習中庸思想中的.優(yōu)秀部分。雖然中庸很難實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實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實行中庸之道,也需要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
現(xiàn)在人們在物質(zhì)的侵蝕下,在多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容易行為失據(jù),離中庸?jié)u遠,以致于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絕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擺正,回到中庸上來,何嘗不是消除煩惱,贏得快樂的一種途徑呢?
中庸讀后感 9
上周日犯錯被老師抓進008,其中有不少冤情不再一一解釋,因為在這里跟生活老師就沒什么道理可講,什么是理?他們一直把嗓門大,我是老師當成理,如此玷污了老師這倆字,禽獸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無恥到這種程度也太不容易了~~~ 話歸正傳,在008我利用多余時間,看完從小學到高中左耳進右耳出的三本書《論語》《大學》《中庸》,首先最大的感覺是中華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之根,數(shù)千年來從未改變,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論語》《大學》《中庸》 讀后感。為什么孔孟的儒家仁愛思想能夠流傳千年呢?普天之下老百姓占大多數(shù),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那些政治家不要打擾他們,安安心心的種地,賺點小錢,一家人平平安安,享受晚年,苦點累點沒關系?涩F(xiàn)實是殘酷的,歷史上總有那么幾個喜歡鬧事的,今天打打他明天敲敲你,一場戰(zhàn)爭下來最大的受害者還是老百姓,這個時候孔子就出現(xiàn)了,他認為統(tǒng)治者們應該以仁以仁志國,這樣才能受到百姓的擁護,而百姓也是這樣想的,孔子的思想正是為大眾所想,所以會受到老百姓喜愛和推薦,正好西漢時期窮人出身的董仲舒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獨尊儒術(shù)建議得到漢武帝支持,于是儒家的經(jīng)典流傳于世,經(jīng)久不衰。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什么是仁,孔子認為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才是仁,當然做些的都很難,但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皇帝全部都能做到了,是一個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的好皇帝,他還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嗎?
從歷史上的規(guī)律來看,好人幾乎沒一個好下場,劉備以仁義待天下,雖有眾多民擁護,但最后仍是未統(tǒng)天下留終生遺憾。明皇帝朱允炆,不折不扣的好人,但最后被其兄弟逼下皇位。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中庸讀后感 10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xiàn)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jīng)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jīng)過世事的浸潤,閱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jīng)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么的膚淺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時宜。系統(tǒng)地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jīng)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中庸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庸經(jīng)典語錄11-16
讀《中庸》的心得11-27
中庸閱讀心得05-31
《中庸》讀后感02-20
中庸讀后感01-03
大學中庸讀后感04-10
中庸讀后感范文04-14
《中庸》讀后感系列01-11
《中庸》心得體會03-24
中庸讀后感(精選28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