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菊與刀》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菊與刀》是美國著名人類社會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戰(zhàn)時期開始搜集、整理資料并于1946年正式完成的著作。作者主要分析了日本文化中強烈的等級觀念和負債意識,還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來剖析為什么這些民族心理能從封建社會一直延續(xù)保存到現在。
首先從書題入手,從一般意義上來理解,"菊"是日本皇室的象征,"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但在讀完全書之后,我更偏向于將其理解為,"菊"是美的象征,"刀"是武的象征,"菊與刀"所代表的實際上是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簡單來說就是尚美與黷武,我們不難發(fā)現在日本文化中并存的對美的追求:茶道、插花,與對武的崇尚:相撲、劍道等。而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文化傾向的并存也進一步表現在日本社會和日本人活動的各個領域,既和善謙虛又好斗勇猛,既保守刻板又善于接受新事物。作者以此出發(fā),通過人類學的方法,研究并解釋了這一矛盾背后統一的原則。
日本文化中對等級秩序的信仰和信任使他們嚴格遵守"各就其位"的原則。這不僅表現在日本人的生活、家庭關系、階層關系中,也同樣展現在國際國內關系問題的處理上。例如:在二戰(zhàn)前十年里,他們把經濟迅速發(fā)展的自己視為已經達到金字塔頂端的人。當看到世界各國經濟、政治發(fā)展極不平衡、"世局動亂不明底"時,日本人愿意主動擔起"俾使各國就其位于茲世"的重任,并希望通過一系列侵略戰(zhàn)爭來實現愿望。此外,國內的明治維新也離不開"各就其位"思想的指導。運動期間,在所有政治、宗教和經濟生活領域,明治政治家們都按照這一原則在國家和國民之間分派職責,改善當時人們的處境,繼續(xù)享受由秩序帶來的有安全感的社會生活。而回憶起同時代中國的洋務運動,整個過程幾乎只局限在部分上層階級內部。對于廣大群眾而言,其影響微乎甚微。這除和當時兩國的社會背景有差別外,與民族心理也不無關聯。
在日本這樣一個等級社會里,人們由不同輩分、性別與年齡等形成以上下關系為核心的人際關系,但是這種關系并不是簡單的長官與附屬的關系,而是通過"忠""孝""恩""情義"等各種觀念的**連接起來的。在日本社會中,"恩"與"情義"具有重要意義。這種關系是以"恩"和"情義"為基礎的道德原則所維系的關系。而與此同時,由于日本人的觀念中,"忠""孝""恩""情義"屬于不同的范疇,都需要嚴格的遵守,所以時常出現如"情義"和"忠"相沖突的情況,于是就有了如"四十七士"殺人復仇以遵守"情義"又切腹**以遵守"忠"的故事。
那么,當我們回到當前的中日關系,由**事件引發(fā)的一系列兩國之間的緊張局面和各國國內的行動也同樣令人深思。在各媒體紛紛報導各種現象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其背后的各種原因。我覺得從民族心理上來考慮,或許可以理解為日本7年侵華戰(zhàn)爭的延續(xù)。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和國家實力的強大,他們從等級制原則出發(fā),希望重申中國原來的標簽,重新整飭東亞地區(qū)的秩序。然而日本的等級觀念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又讓他們十分佩服強者。所以只有當我們的綜合實力沖破各種阻撓實現另一個"質"的飛躍時,當我們成為世界大國中真正的強者時,日本對我們的態(tài)度自然會轉變,原來一切舊的標簽一定會被另一種眼光取代,兩國之間諸如**等問題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解決,因此我們最需要的是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發(fā)展自己,讓國家綜合實力更加強大,這才是解決諸多國際問題的最根本的方法。
【《菊與刀》讀后感】相關文章:
菊與刀讀后感02-26
菊與刀讀后感02-03
《菊與刀》讀后感范文04-12
菊與刀精神讀后感02-03
《菊與刀》讀后感4篇04-08
《菊與刀》讀后感作文300字04-09
數控機床的對刀原理與對刀方法論文03-24
菊優(yōu)秀作文03-05
天人菊的種植方法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