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沙漠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撒哈拉的沙漠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撒哈拉的沙漠讀后感1
三毛果然如“三毛”一樣,擁有一顆向往自由的心。她的撒哈拉生活,帶給撒哈拉人不同的感受,同樣也帶給我們別樣的感受。
三毛去沙漠是因為看到了一張那里的照片,從而感受到前世的鄉(xiāng)愁。于是她便二話不說搬到了那兒。她的丈夫荷西也為了她到了那兒,并且他們是在那兒結的婚。從此他們每天看著變幻莫測的沙漠風景,與他們又愛又恨的撒哈拉人一起生活。他們夫妻的生活也是讓我笑個不停,因為三毛的丈夫是個外國人,不懂中文,所以三毛騙他丈夫粉絲的名字叫“雨”。還有三毛當“二兩”醫(yī)生,她用指甲油幫撒哈拉人補牙齒……可有趣了。
后面便提到了撒哈拉人,他們封建、重男輕女。因為三毛與她們不同,所以三毛一到那兒就受到了女性的歡迎,但是三毛始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對門的姑卡與三毛的`關系較好,三毛見證了她十歲時結婚的痛苦與淚水。對于撒哈拉人對于女性的歧視在這場婚禮里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像場鬧劇一樣。我看了真的為姑卡感到心痛,也慶幸自己是生活在這個男女平等的社會里,那里實在是太封建了,太不把女性當做人了。撒哈拉人不光封建,他們還以胖為美,終年不洗澡,養(yǎng)黑奴,。對于養(yǎng)黑奴那件事,我與三毛一樣倍感痛心。那個黑奴明明是這樣好的人,他因為有個妻子與孩子,所以他什么都做,不怕苦。他那么善良,憑什么要歧視他,虐待他,最后還賣走他。撒哈拉人的那種自視清高,讓我感到厭惡。那個黑奴的深情則感動著我。
撒哈拉的故事一個接著一個,有淚,有開心。一切都如那沙漠一樣,變幻莫測。
撒哈拉的沙漠讀后感2
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中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小時候,媽媽經(jīng)常跟我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就像我的好朋友,從小,伴我一起長大。
它如一堆明火,溫暖了人們的心;書,它如一位領路人,帶我走進了智慧的王國;書,它猶如一面鏡子,照射出了世界的五光十色。書帶我打開了書的大門,帶我走進了書的海洋。《撒哈拉的故事》是出自臺灣著名作家陳平的筆下,她的筆名叫三毛。她是個喜愛沙漠的女子。因為他生前看到了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受到了前世的鄉(xiāng)愁,于是決定搬去住,苦戀她的荷西也二話不說的跟去了,然后在沙漠結了婚,寫出了這一系列分靡無數(shù)讀者的散文作品,把沙漠中的狂野和激情四射的沙漠生活,淋漓盡致地用文章表達了出來。接著,安定的歸屬卻突然急轉而下,與摯愛的荷西錐心的死別,讓他差點也放棄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游,才終于重新提筆寫作。接著她嘗試寫劇本,填歌詞,每次出手都會是文章變得栩栩如生。
在書中,貧窮而荒蕪的`沙漠對三毛產(chǎn)生了無窮的誘惑,三毛在這么惡劣的環(huán)境還是不向惡勢力低頭,還是一如既往地生活在沙漠中:住在墳場中的破土房,沒有水,用水泥水糊的墻,在外撿破爛當家具……在這篇小說中,我最為感動的片段是“懸壺濟世”,三毛靠她略知毛皮的醫(yī)術,幫助了沙漠中的人民康復,還免費開了教課班與“藥店”,使得沙漠中的人生病少,使得生活在黑暗痛苦中的人民恢復了健康,她無私奉獻的精神使我最為感動。
最后,三毛又像兒時般不按理出牌,逃到無人知曉的地方去了。她就是我們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最勇敢瀟灑的——三毛。
【撒哈拉的沙漠讀后感】相關文章:
撒哈拉沙漠讀后感02-16
《撒哈拉沙漠求生記》讀后感04-04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作文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02-04
讀撒哈拉的故事心得08-07
沙漠小學作文09-12
嘗試走出沙漠05-28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03-12
《撒哈拉的故事》讀后感04-01
《沙漠中的綠洲》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