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通用18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著作藥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1
先不談與本題無關的話題,我認為饅頭是吃的東西,那蘸了人鮮血的饅頭就成藥了嗎?這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墒窃谀莻時候,辛亥革命時,雖然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還是沒有解放。
首先從作品本身來看。作品的明線也是主線,突出地描寫了群眾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華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饅頭能治癆病,居然讓孩子把革命者的鮮血當"藥"吃,而且對革命者這樣冷漠無情,對劊子手康大叔反倒畢恭畢敬。茶館里的一伙人對革命者宣傳革命,"感到氣憤";對革命者挨牢頭的打,幸災樂禍;對革命者嘆息牢頭不覺悟,紛紛胡說"瘋了"。革命者被殺害,人們"潮水一般"地去看熱鬧。這些都充分說明群眾毫無覺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線突出地描寫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憂國忘家,卻被族人告發(fā);在獄中仍然宣傳革命,卻招來一陣毒打;在刑場被殺,只招來一幫"看客";鮮血還被別人當"藥"吃。他的母親上墳,還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為之犧牲的革命大業(yè)?梢娝嵌嗝醇拍,多么悲哀!
有很多人說華老栓夫婦麻木但是愛子,我認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館中忙碌了大半輩子,勤勤懇懇地勞動,為兒子治病而省吃儉用。為兒子治病掏出積攢多年的洋錢,就只換取了幾個人血饅頭,愚昧落后的表現(xiàn)!試想一下如果華家有好幾個兒子,小栓生了病,那么華老栓還會如此盡力嗎?恐怕不然,他費盡心思為兒子治病,恐怕是因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道德吧!為了華氏的香火,他們不惜一功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與其說華老栓夫婦所作所為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身上還未散去的封建之氣。夏瑜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廣大群眾的利益,而大眾卻不支持他。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他被殺害,人們"潮加"一般地去看熱鬧。"華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應該依靠老栓卻沒有,老栓應該支持夏瑜卻沒有;流血的不知道為誰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誰的血。以互不關心為始,以同歸為盡為終。魯迅先生通過夏瑜這一角色,表達出同情、贊美,也表達出當時民眾的落后愚昧,統(tǒng)治者的兇狠殘忍。同時也一語雙關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沒有獲得群眾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節(jié)墳頭出現(xiàn)的花環(huán),說明革命者仍然在懷念他,革命火種還沒有-----也不會被撲滅。它在黑暗中給人以希望。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親,她"躊躇","羞愧",但又"硬著頭皮"去給兒子上墳,她感到羞愧,因為她認為兒子的光榮就義,英勇犧牲是有損祖顏的.事。母親對兒子不以為榮,反以為恥。不理解,不支持兒子,是一個做母親的悲哀!她認為花環(huán)是兒子顯靈,希望烏鴉飛到墳頭,是一個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藥》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并不知道這犧牲的是為誰,卻還要因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群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魯迅先生用他的一支筆,將當時整個社會濃縮到簡短的文字中,字里行間都射出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發(fā)人深省。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2
《藥》這篇小說從多個方面揭露了人性的丑陋,以下是其中的幾個方面:
1、愚昧和無知:小說中的華老栓和其他民眾對于人血饅頭能夠治病的說法深信不疑,他們?yōu)榱酥尾〔幌A盡所有,甚至賣房子,這種愚昧和無知讓人感嘆。他們不知道自己所相信的是一種迷信和欺騙,這種無知和愚昧也導致了他們的悲劇。
2、自私和貪婪:康大叔作為一個劊子手,利用人們的愚昧和無知,從中牟取暴利。他不僅殘忍地殺害革命者,還將他們的血制成饅頭賣給病人,這種行為展現(xiàn)了他的自私和貪婪。
3、冷漠和無情:夏瑜作為一個革命者,為了推翻封建帝制,英勇犧牲,但他的犧牲卻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尊重。相反,他被視為一個罪犯,他的血被制成饅頭,被人們買來治病。這種冷漠和無情讓人感嘆。
4、社會的不公和黑暗:小說中描寫的社會充滿了不公和黑暗,貧苦的農(nóng)民為了治病不惜傾盡所有,而富有的康大叔卻可以利用他們的愚昧和無知從中牟取暴利。這種社會的不公和黑暗也是人性丑陋的體現(xiàn)。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描寫,魯迅深刻地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病和人性的丑陋,同時也提出了“革命需要喚醒民眾”的觀點。這部小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對于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和人性,以及對于我們今天的生活也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于《藥》是否為魯迅紀念秋瑾而寫,學界存在一定爭議。魯迅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時,正處于新文化運動時期,他通過小說中的故事和人物,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病和人性的丑陋。
在小說中,夏瑜是一個革命者,他為了推翻封建帝制,英勇犧牲。而華老栓和其他民眾對于人血饅頭能夠治病的說法深信不疑,他們?yōu)榱酥尾〔幌A盡所有,甚至賣房子,這種愚昧和無知讓人感嘆。夏瑜的犧牲并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尊重,相反,他被視為一個罪犯,他的血被制成饅頭,被人們買來治病。
秋瑾是一位中國近代史上的女革命家,她為推翻封建帝制而英勇犧牲。秋瑾的犧牲與小說中夏瑜的犧牲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有人認為《藥》是魯迅紀念秋瑾的作品。
然而,魯迅在小說中并沒有明確提到秋瑾,也沒有直接表達對秋瑾的紀念。因此,關于《藥》是否為魯迅紀念秋瑾而寫,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
《藥》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啟示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運用:魯迅在《藥》中運用了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通過對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描繪,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病和人性的丑陋。這種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使現(xiàn)代文學更加關注社會現(xiàn)實,關注人民的生活和命運。
2、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藥》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魯迅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復雜性和社會的不公,這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人物塑造產(chǎn)生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3、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藥》中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病,如封建迷信、愚昧無知、道德淪喪等。魯迅通過對這些社會問題的關注,提出了“革命需要喚醒民眾”的觀點,這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啟示作用,使現(xiàn)代文學更加關注社會問題,關注人民的生活和命運。
4、對文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藥》在文學形式上也有創(chuàng)新之處,如采用了倒敘的手法,通過回憶的方式來講述故事。這種創(chuàng)新的文學形式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啟示作用,使現(xiàn)代文學更加注重文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和多樣性。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3
這個暑假,我讀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其中一篇《藥》第一次看的時候很詫異,也不是很懂,一共讀了五遍,才基本理解了,也有了一些感想。
《藥》主要寫了老栓夫婦的兒子得了一種病——“癆病”,在那時是難一治好的。他們就聽信別人的謠傳,夜里托人高價買來了一種藥“人血饅頭”(當時都認為吃了沾有別的孩子血的.饅頭,就可以延長自己孩子的生命),然后滿懷希望地讓兒子小栓吃了這特殊的藥,可結果兒子小栓還是死了。后來,母親去兒子的墳頭,碰見了隔壁墳也有一個母親給兒子上墳,她并不知道隔壁墳埋著的就是死后血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小孩。
說實話,剛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點害怕,也有很多疑問。有病為什么不去醫(yī)院看呢?還有就是那個被用來做人血饅頭的孩子只不過偷了一點東西,怎么大人就把他打死了?后來我又認真看了幾遍,還和媽媽進行了討論,明白了那個時候封建迷信和科學落后使人很愚昧,魯迅先生用譏諷的語言、用簡單的一個“藥”字引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在故事中有一段描寫讓人害怕和震驚:“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攤著;另一只手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血竟還一點一點地在往下滴著……
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封建社會的無知和一些所謂的禮教是致人于死地的原因,魯迅覺得真正醫(yī)好的藥,不是什么人血饅頭,是人們需要有抗爭的精神。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4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藥》,它給我的感觸很大。
它主要講的是,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這本書揭露了當年社會的黑暗現(xiàn)象。
想當年魯迅本來是從事醫(yī)學的。有一天,有一個中國人將要被反動派在光天化日之下處死了,到了行刑的時間了,刑場周圍圍了一大群人,他們都是中國人。那些人,眼看著那個人將要被處死了,竟然沒有一個人敢去阻止。他們?nèi)慷荚诳礋狒[,這和日本人拿殺人當風景看有什么兩樣呢?魯迅看后十分氣憤,他想,中國人得的不是身體上的病,而是心理上的病呀!醫(yī)學是救不了他們的,只有利用文章才會使他們從迷惘中清醒過來,于是魯迅就選擇棄醫(yī)從文,寫下了許多的文章。
文章是附有魔力的東西,只有寫的有哲理才是好的文章,如果,寫成了流水賬,那就是侮辱我們的文化呀!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5
讀完魯迅先生的《藥》以后,對中國舊農(nóng)村里的廣大農(nóng)民有了一點見解。他們生活在一種似人非人的世界里,過著麻木不仁的生活。暫且說是麻木不仁吧,他們是無奈的,就連如何墜入這麻木不仁的圈套里的,他們也許也全然不知?杀娴目杀。但是他們卻一直的這樣生活,翻版著一個個前人的`身影,一個個以前發(fā)生過的,卻又在不斷發(fā)生的故事。多么滑稽的事情啊,吃下那帶著革命者一點剛勁滋味的血饅頭,就能拯救一切?包括社會,人性,等等等等。
這個時候的農(nóng)民除了干農(nóng)活以外,干得多得也許就是整天的談論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但別忘了,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一個人,也可以敗壞一個人。說的沒錯,就在這談論中,中國農(nóng)民就消沉了,忘記了一些自己的責任,把自己真的就置身與天地山川之間,淡出了與命運的決斗擂臺之上。悲!
毅然決然的以為自己對于農(nóng)民就認識這些,膚淺了?我們常常把愚昧落后的帽子戴在他們頭上。太重了,實在是太重了,他們負擔不起,我們這個社會也負擔不起,他們也許也不覺得了,不覺得痛,不覺得悲。他們變膽小了,他們變沉默了,他們越發(fā)的不知所措,也就不以為然,也就抿然眾人了。
往事越千年,來到今天,又有了像陳奐生這樣的中國農(nóng)民。同樣,在面對百轉千回的社會時,他們同樣得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樣適應當今的社會。面對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重壓迫,他們不同于舊式中國農(nóng)民,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便又在我們的生活中忙忙碌碌,我們卻又對他們“另眼相看”了,于是他們又是難堪,阿Q的復活者又層出不窮,讓人玩味。
我全然不知是他們?nèi)莶幌逻@個世界,總給這個世界增添一種凝重;還是這個世界容不得他們,總給他們以難處的境地?他們?nèi)粘龆鳎章涠,他們招惹誰了?他們完全有理由活得更灑脫些,但是他們卻沒有,依然執(zhí)著于在世界的角落徘徊前進,他們或許已經(jīng)習慣了,默許了。但是我們也開始關注他們了,的確,別忘了,只有他們,才是我們心中無法忘記的生命脊梁!
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也許是后者多些,我一路走來,也有過一些疑惑,但是我依然執(zhí)著于那些心中的力量與溫暖,這才是人性的所在吧!對于這個問題,你們每個人心中的中國農(nóng)民形象,我期待你們的解答,也期待著生命的回音……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6
讀了魯迅先生寫的《藥》后,我才知道新中國的道路上是多么的坎坷曲折。
《藥》講的是華老栓為了給小栓治肺結核,向劊子手買人血饅頭。從茶館里的客人們的口中得知,這是用革命者夏瑜的血做的。夏瑜在獄中還不忘宣傳革命,卻招來一陣毒打,嘆息牢頭不知道革命的真正意義,還被大家說是“瘋了”,最后被處死。
“吃了人血饅頭就能治好肺結核”如果是現(xiàn)在,有人這么說的.話,一定會被人嘲笑,不相信科學,去相信這種無厘頭的傳言,實在是令人恥笑。可是在舊中國,人們對此深信不疑,甚至有人拼命工作花大價錢去買這一點用也沒有的東西,愚昧至極。
而為了人民的革命者夏瑜卻被他想拯救的人民給害死,他們絲毫沒有愧疚,還幸災樂禍,可以說舊中國病了,人民病了,社會病了。有的人知道自己病了,他喝下逃離迂腐的藥,喝下了清理害蟲“封建思想”的藥?捎械娜藚s不知道自己病了,還將良藥看成毒藥不愿喝它。這良藥中最有效的一味便是“革命”,只有革命,才能讓人民當家做主,才能慢慢地將人民迂腐的心理轉換來,社會才會健康。
人民對革命者的冷眼旁觀,才是革命者最大的悲哀。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7
魯迅先生是如此獨特,如此博大,以致于人們對他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他寫的小說——《藥》,把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揭露得淋漓盡致。
《藥》是憤怒揭露“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名篇,在這里,不僅有被愚昧、迷信“吃掉”的普通百姓,還有被封建專制的屠刀“吃掉”的年輕革命者。
是藥?——是人血饅頭
是藥?——是愚弄,毒害百姓的鬼話
不是藥嗎?——是藥。反映苦難,深挖病根,引起療救者的注意,是一劑醫(yī)治社會的良藥。
華老栓夫婦對兒子的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但由于當時社會的扭曲,使他們的愛也變得扭曲。他們從劊子手手中買來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為了這個“藥”,華老栓用了一生的積蓄,為了這個“藥”,華老栓把別的事都置之度外,雖年老體邁,但卻還“邁步格外高遠”。為了這“藥”,華老栓彎下了他那本只不起來的腰,皺癟的臉上擠出苦澀的笑容。為了這“藥”華大媽不知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不知流了多少淚水……可見,當時人們身上的封建思想,是何等的.牢固!
夏瑜,作為一個資產(chǎn)階級民主戰(zhàn)士,其革命精神、革命意志、革命信心是無可厚非的。但從歷史的、政治的角度來說,其失敗也是必然的。在當時復雜的歷史時期,資產(chǎn)階級的本質(zhì)決定了他們不能承擔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重任。
文章的結尾處,寫到夏四奶奶去上墳遇見了華大媽。當時的夏四奶奶躊躇、羞愧,但又硬著頭皮。這恰好反映了夏四奶奶矛盾重重的心理。然而,在平常人看來,一個母親去給自己的兒子上墳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為什么又羞愧呢?——故事發(fā)生在扭曲的社會里,而夏四奶奶當時的身份是:一個被處決了的罪犯的母親,在社會上將承擔多大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她無地自容,而產(chǎn)生這一系列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夏瑜參加革命并為之獻身,廢除舊的社會制度進行革命,固然是十分好的。況且,夏瑜不是人民大眾的敵人而是統(tǒng)治階級的敵人,他所進行的革命不但沒有得到家人與人民的理解與支持,失敗后留給人民的是怨恨,留給家人的是羞辱。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8
魯迅先生的小說《藥》,是一部揭示了當時社會背景的一部寓意深刻的小說。
文中的老栓相信用蘸有人血的饅頭可以治好病人的癆病,自然是無效的,愚昧的。然而這樣的行為在當時并不只是只有老栓一個人在做,他只不過是所有愚昧的平民百姓的一個代表罷了。這樣的藥,反應的是當時社會底層人民思想上的愚昧與僵化。
但是魯迅先生的文章的意義絕不會只是停留在這樣一個淺淺的層面上。
在這篇小說當中,老栓所買到的藥,是一個人血饅頭。而這個饅頭上人血的來歷很值得去探討。文中在老栓拿到藥前,有一段對于處決犯人的場景的描寫。而這些犯人的身份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并沒有說明。但是聯(lián)系到本文結尾作者署下的時間,1919年,很容易就可以聯(lián)想到當時的革命背景,自然而然,那些被處死的犯人就是當時被捕的革命者。由此可見,老栓買的人血饅頭上所蘸有的人血,竟然是為了革命而犧牲的革命者的鮮血!老栓這樣愚昧的行為,是對于革命者的極大的不尊重。相比較于他對革命者的不尊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老栓對劊子手康大叔的畢恭畢敬。這樣的行為,都是對革命的不理解。
這樣的行為并不只是老栓一個人的行為。文中來到了老栓的店內(nèi)的不只是只有康大叔一個人,還有一些普通的.民眾。這些民眾對于革命者的態(tài)度與老栓相比別無二致。他們甚至于沒有一點同情心,反而諷刺道“真是不要命了,不要就是了”。這不僅僅是對于革命者的不理解,更是他們對于革命的不支持。
如果說局外人對于革命者的革命事業(yè)不支持,還不算十分過分,然而若是連家里人都不支持革命者的革命事業(yè),就是很令人無法理解了。清明節(jié)的時候,華大媽去給兒子上墳的時候遇到了同樣是來上墳的夏瑜的母親。但是夏瑜的母親即使是在兒子的墳墓之前仍然對兒子選擇革命表示了不理解,甚至于認為是其他的革命者將自己的兒子引上了歧途,從而害了他。作為革命者的家人卻也不能理解和支持革命者的,也算是一種莫大的悲哀了。
魯迅的“藥”,不僅僅代表了那個人血饅頭,在深層次上更是反應了當時人民的思想的愚昧和封閉,也揭示了民眾愚昧的對革命者的不支持和質(zhì)疑的現(xiàn)象。正是這樣的社會風氣,導致了當時的中華民族在一步一步地衰退。
然而“藥”的含義也許還不只是只有這些。魯迅先生更希望的是找到一種“藥”,而這種藥可以治好人們的心靈,乃至于整個社會。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9
《藥》是魯迅的一篇重要作品,通過講述一個關于醫(yī)治疾病和社會現(xiàn)實的故事,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許多弊病。
1、封建迷信:小說中的人們相信人血饅頭可以治療疾病,這是一種封建迷信的表現(xiàn)。這種迷信觀念在當時的中國社會非常普遍,許多人因此而受到欺騙和傷害。
2、愚昧無知:小說中的人們對疾病和治療方法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盲目相信人血饅頭的.療效,而不愿意接受現(xiàn)代醫(yī)學的治療。這種愚昧無知導致了許多人的死亡和痛苦。
3、道德淪喪:小說中的康大叔利用人們的愚昧和無知,從中牟取暴利,這種行為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道德淪喪。在當時的中國社會,許多人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不擇手段,無視道德和法律的約束。
4、社會不公:小說中的華老栓為了給兒子治病,不惜傾盡所有,而那些富人卻可以輕易地獲得治療資源。這種社會不公導致了貧富差距的擴大,使得許多人無法獲得基本的醫(yī)療保障。
5、革命的必要性:小說中的夏瑜是一個革命者,他為了推翻封建帝制而犧牲。他的犧牲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的黑暗和殘酷,同時也說明了革命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革命,才能改變中國社會的現(xiàn)狀,實現(xiàn)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總之,《藥》是一篇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的文學作品,它以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情節(jié)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展現(xiàn)了魯迅先生對中國社會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10
這篇短篇小說以華老栓的兒子小栓生癆病為明線,革命斗士夏瑜被殺為暗線,兩條線相互交織,有了華老栓為救兒子買下夏瑜的血做成的人血饅頭的故事。
故事以夏瑜的母親與小栓母親在墓地的相遇為結尾,多么令人唏噓,最后一個也沒活成。小栓沒回來,夏瑜也沒回來,細細想想他們都是封建統(tǒng)治的犧牲品。
小說的`原型是革命斗士秋瑾,秋瑾是在革命期間被迫害而死的,但她不是唯一一個,她是成百上千中的犧牲者的其中一個,我們不是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很難想象到那個年代的人的思想封建程度,那個年代的革命者所受到的迫害,于是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更多的是驚異。
魯迅先生的特質(zhì),有一種‘衰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懷。看到受苦受難而永無了日,故有其‘衰’;看到受苦受難而無長進,故有其怒。饅頭是吃的東西,那蘸了革命烈士先寫的饅頭就嗎。
現(xiàn)在看來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墒窃谀莻時候,辛亥革命時,雖然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扇说乃枷脒沒有解放。夏瑜是資產(chǎn)階段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廣大群眾的利益,而廣大群眾不支持他。他講革命道理,人們感到氣憤;他挨牢頭打,人們幸災樂禍;他說阿義‘可憐’人們說他瘋了。
魯迅先生通過夏瑜這一角色,表達出同情與贊美,也表達出人的落后愚昧,統(tǒng)治者的兇狠殘忍。同時也一語雙關的寫出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沒有得到群眾的大力支持,清明前出現(xiàn)的花環(huán),說明革命者在思念他,字里行間突出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11
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是在20世紀二十年代中國一份具有影響力的革命雜志,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不少文人和愛國志士在其發(fā)表文章,我們可以從中觸摸到作者一顆關注華夏民族命運的拳拳之心。其中魯迅的白話作品給世人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他的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標志著《新青年》提倡的文學革命已經(jīng)突破單純理論的倡導。
《藥》是魯迅眾多白話小說中的一篇,該文以辛亥革命味背景,剖析當時中國社會群眾心態(tài)和解讀只是分子靈魂的凝重而沉郁頓挫的杰作。
藥是解除人類病痛之根本,上醫(yī)醫(yī)國,其次治人。飽蘸志士鮮血的“藥”原本是解除民族危機的志士之血,卻被誤用去醫(yī)治一個小百姓家中獨苗的癆病,老栓花掉其一生的心血和寄予全部希望的“人血饅頭”最終沒能醫(yī)治好小栓的病,“人血饅頭”最終變?yōu)椤皡糙pz頭”,從而釀成國疾、人病兩不治的悲劇,這不僅是家庭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
作者以藥這一獨特意向,令人難以忘懷的勾勒出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與愚昧共存,麻木的人們處在愚昧混沌狀態(tài)中,革命被愚昧無情扼殺,革命人士熱血空擲的歷史悲劇,同時也揭露了辛亥革命失敗的社會根源,引人深思。
不論道路有多么艱苦,革命仍會進行,歷史不會因此止步,在一幕幕滲透著悲涼的場景中,小說結尾部分瑜兒墳頭的花環(huán)讓人看到了希望,墳頭與花環(huán)生與死的強力沖擊,把絕望、虛無、悲觀與希望、樂觀、信念糅合在一起,所以這不是一個結局,而因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旅程的開始。
有人說,《藥》是歌頌革命者夏瑜的,也有人說,是揭露黑暗統(tǒng)治的,有人說是批判群眾的落后與麻木,也有人說是批評革命者的脫離群眾。不管是什么,在鮮活的歷史面前,尋的醫(yī)國之良藥,將人們從麻木中喚醒,是每個革命人士的必經(jīng)之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12
魯迅在《藥》中給我們描寫了兩個悲劇,一個是華小栓之死,另一個是革命者夏瑜之死。魯迅在描寫時采用了雙線結構,以兩條線索來展開。一條是明線華老栓為了治兒子的癆病,聽信儈子手康大叔的話,買人血饅頭來為小栓治病,但服后無效后死亡。一條是暗線夏四奶奶的兒子夏瑜為了推翻清朝的統(tǒng)治,為了解救苦難的百姓,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們可以看到文章中最諷刺地方莫過于華老栓買的人血饅頭就是蘸的夏瑜的血,夏瑜是為無數(shù)人的未來和幸福犧牲的,最終卻被為之付出生命的人,吞噬了自己的鮮血。這是極其讓人感到悲涼的`事實。夏瑜作為革命的先行者,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勇敢,當他身陷牢獄時,并沒有因此氣餒,還積極的勸牢頭造反,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樂觀與堅強。在獄中他敢于宣傳“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的”。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在小說中夏瑜的形象是正面的,魯迅對他的精神進行了高度的贊揚,但他的努力與付出又有什么用呢?在茶館里無聊的看客們只認為夏瑜的行為是在“作秀”,對他因宣傳革命道理挨了打,不僅不同情,反爾還幸災樂禍。當夏瑜要被殺時,又有多少人想他快點死呢?這些人像惡獸般窺視著夏瑜的鮮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革命者和被拯救者之間存在很嚴重的隔膜。對于革命者來說,連自己的母親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為何而犧牲,不能不得不說這是極其具有悲劇性的。
華老栓為代表的這些人,他們一面是受害者,另一面又充當了“吃人”者,華老栓聽信迷信。買人血饅頭來治兒子的病,病不但沒治好也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華老栓一家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但另方面華老栓又充當了這些儈子手的幫兇,間接的也吃了人,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華老栓為代表的這些人們的迷信、麻木不仁。
夏瑜的死并沒有在群眾中引起強的反響,也沒有驚醒這些麻木不仁的群眾,魯迅用這兩個悲劇告訴我們,只有喚醒群眾,當群眾能解除他們的奴性思想自覺的支持革命時,革命才可能取得勝利。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13
《藥》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以其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xiàn)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病和人性的丑陋。
小說以華老栓為兒子買人血饅頭治病為故事主線,通過對華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描寫,展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殘酷。華老栓是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為了給兒子治病,不惜傾盡所有,甚至賣房子買人血饅頭,最終兒子還是病死了。而夏瑜是一個革命者,他為了推翻封建帝制,英勇犧牲,但他的犧牲卻沒有得到人們的理解和尊重?荡笫鍎t是一個殘忍無情的劊子手,他利用人們的愚昧和無知,從中牟取暴利。
魯迅通過《藥》這篇小說,深刻地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病,如封建迷信、愚昧無知、道德淪喪等。同時,他也對革命和革命者的.命運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革命需要喚醒民眾”的觀點。
在藝術手法上,《藥》也有其獨特之處。小說以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情節(jié)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展現(xiàn)了魯迅先生對中國社會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小說的情節(jié)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了強烈的情感沖擊。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14
《藥》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中語文的重點課文,為了使同學們更加了解這篇文章,新東方在線高考網(wǎng)小編整理了《魯迅《藥》讀后感》,供同學們參考學習。
“藥”是一顆沾滿了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它醫(yī)治不了癆病;“藥”是為了爭取民族光明而犧牲自己,是革命烈士的偉大精神,它可以拯救全民族。
“饅頭”可以給人溫飽,血腥的“人血”卻令人可怕的不寒而栗。魯迅的《藥》里的華老栓為了救自己的孩子,迷信地認為這樣的.饅頭可以救人一命,不惜把所有的積蓄,替兒子買來人血饅頭,這是一種何等偉大而又無奈的父愛啊。而他的表現(xiàn)在反映其溫厚、樸實的溫情的時候又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充斥著地愚昧、無知和迂腐,這使得本該善良的人、感人的舉動都被烙上了血紅的烙印,讓人不覺有絲絲的反胃。
親情與現(xiàn)實之間的無奈,封建與進步二者的矛盾,顯示出魯迅先生對于文中那些生活在底層的民眾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更顯示出魯迅先生對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不滿,失望和迫切想要改變現(xiàn)狀的心境。
魯迅先生對于中國社會無知生活的不滿和客觀的譴責,在文章中隨處可見。這些生活在舊社會地層的小人物的點滴,使得魯迅先生寫起文章來,除了保有中國人充滿人情味,敦厚的感情外,更有西方人實事求是,忠于現(xiàn)實的理性精神!端帯愤@篇文章暴露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狀,也是一篇倡導革命的文章,魯迅在文中急于喚醒沉睡多年的中國百姓被禁錮的心靈。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15
魯迅先生最大的特質(zhì),是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懷?吹绞芸嗍茈y而永無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難而無長進,故有其“怒”。
先生棄醫(yī)從文后,還是一位醫(yī)生,手術臺上躺著的是一個被封建思想浸泡千年的民族,酸臭迂腐,滿目瘡痍。先生面目堅毅,為中國注入一劑劑良藥《狂人日記》像一劑瘋藥,好歹縫緊了一些吃人大口;《孔乙己》像一劑愚藥,令學子們拍拍大腿,猛然醒悟;《藥》則是最苦最良的藥,它苦的令人無可奈何,苦的令人啞口無言,苦的令我們新時代的人讀后都默然悲戚!
《藥》有三苦。
底層百姓之苦。且看這些登場的掙扎在底層的窮苦大眾:從癆病纏身的小栓,低聲下氣的`老栓,心酸悲苦的華大媽,衣衫襤褸給兒子上墳的夏四奶奶,到什么康大叔,花白胡子,還有那個駝背五少爺--過去不知是怎樣的豪門府第,現(xiàn)在雖然被尊稱為少爺,但前面加上“駝背”戲謔。當時的社會底層充斥著一群怎樣的民眾!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16
讀完魯迅的《藥》后,我的心中涌起了浪濤。魯迅先生的每一筆文字,都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現(xiàn)狀。他從內(nèi)心渴望那些思想上還持以“看客”身份的普通百姓們能夠頓悟。
這篇文章記敘了在舊中國,愛子心切的華老栓為了救肺癆纏身的小栓,聽從了朋友傳授的偏方,買來沾滿鮮血的饅頭為兒子治病。在給革命者夏瑜判死刑的刑場上,百姓們湊熱鬧般地觀看著,各個脖子伸得很長。作者用犀利的筆觸,深刻地描繪出當時人們的冷漠無情與愚昧無知。得到饅頭后的老栓小心翼翼的`將饅頭煮熟給小栓吃。然而,這個沾滿革命者鮮血的饅頭并沒有像人們口中說的那樣神奇,它沒能救下小栓的命----小栓最終無法戰(zhàn)勝貧窮,疾病與愚昧,而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17
烏鴉在文中結尾處出現(xiàn)了三次,其主要有以下兩個作用。
其一,渲染氣氛,墳場,聽這詞,我們本能的感到毛骨悚然。加上地里埋得都是被執(zhí)行死刑和瘐斃的人。一般,墳場少有人而顯得分外寒冷,在周圍死一般寂靜的墳場里”那烏鴉也在筆直的樹枝間,縮著頭,鐵鑄一般站著“,烏鴉是有生命,可是就像被吸干了血的'人,毫無活力,成為將死之人,烏鴉的這種形象出現(xiàn)在這里,給這墳場更添幾分陰森!敝灰娔菫貘f張開兩翅,一挫身,直向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皠倓傔是一副縮頭縮腦,像臘肉被晾干一樣的站相,突然間張開雙翅,挫身迅飛,使人感覺到凄清陰冷、毛骨悚然。
其二,凸顯主旨。作為革命者母親的夏四奶奶,對于兒子的死始終不明不白,她相信人死了有魂魄,以為花環(huán)就是兒子的陰魂”顯靈“,并希望由烏鴉的動作得到驗證,她并沒有料想到烏鴉是”張開雙翅,一挫身,直向著遠處的天空,箭也似的飛去了!斑@實質(zhì)上就暗示了夏四奶奶相信的因果報應。烏鴉顯靈這種迷們思想的破產(chǎn),從而也就更鮮明地表現(xiàn)出要喚醒民眾的主題。文中有一處:”只見一只烏鴉,站在一株沒有葉的樹上!氨砻髟跊]有覺醒的民眾中革命是很難有開花落葉的。
”遠方的天空“,革命還未成型,還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 18
讀完《藥》這篇文章,我倍感悲憤。
為誰而悲?為什么悲?
為老栓而悲。他聽信他人胡言,不惜拿出全部家底,去買一個人血饅頭給兒子小栓治病,但最后小栓還是病死了。我為老栓的無知蠢笨而悲。
為看客們而悲。他們當時貧困潦倒,無所事事,整日在街上看熱鬧,根本不知道革命者是拯救中國的,看殺人跟看殺雞一樣輕松。殘忍血腥的場面非但沒讓他們心生憐憫和憤怒,反而令他們有了一種新鮮、好玩之感。我為看客們的麻木、愚昧而悲。
為談客們而悲。那些談客安于現(xiàn)狀,處于被奴役的地位而不自知。他們咒罵那些鬧革命人全是傻子、瘋子,稱其為“賤骨頭”、“這東西”、瘋子、“犯人”……那些談客只顧及眼前的利益,沒想到過解放后他們的.生活可能更富足。我為談客們的目光短淺而悲。
為什么說憤?為誰而憤?
為騙子而憤。他們貪走便道,到刑場去取人血,用尸體來換取利益。用所謂能治百病的人血饅頭騙走老百姓的錢財,鼓了自己的腰包。我為騙子的無恥、可惡而憤。
為出賣革命者的人而憤。夏四奶的兒子是革命者, 他也是夏三的侄兒, 夏三不但不因為他是革命者而自豪,反而認為家里有這么一個革命者是禍害,他害怕被滿門抄斬,于是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夏四奶奶的兒子出賣了,換來二十五兩銀子。是非不分、卑鄙無恥的人,怎不讓我憤恨?
為榨犯人油水的人而憤。革命者入獄,往往守獄的人都會到他家里搜刮民財,如果稍微有點家底的,會被刮得一文不剩;如果遇到窮的,沒有錢,還會把那家的所有人打得半死不活。革命者行刑后,他們還要把死者的衣服扒下當?shù)簟_@種貪婪無比、天良盡喪的人,怎不讓我們憤恨?
可悲可憤之人出于可悲可憤的社會。歸根結底,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當時黑暗、腐敗、封建、愚昧,不平等的社會造成的。而魯迅先生的《藥》,就是為那個社會開出的一劑良方,以此能喚醒國人,拯救中國。
【魯迅著作藥讀后感】相關文章:
魯迅《藥》續(xù)寫:清明02-24
關于名著作文02-05
著作權聲明10-10
魯迅的作文01-19
藥的調(diào)研報告11-15
醫(yī)學著作讀后感01-02
經(jīng)典著作讀后感03-09
《藥》讀后感11-14
【精】魯迅的作文03-14
(實用)魯迅的作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