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推薦度:
-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推薦度:
-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精選15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寫一份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1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種介紹中國民間食物的紀錄片,它拍得很真實,很生動。我深有感觸。
美味的食物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每次看這個紀錄片我都會集中精神,生怕什么美味的食物從眼底下溜走了。我看著紀錄片里的美食,差點流出口水來。紀錄片里拍到的食物非常精美,模樣豐富,飽滿;好像能從紀錄片中聞到它的`香味。那些尋找食物的人們都是很辛苦,每一天都要是早早的起來,去山上尋找,有時可能會空手而歸,有時還會搭上自己的性命。
我們吃到的食物都是勞動人民汗水的結(jié)晶,一定要好好珍惜。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2
跟風《舌尖上的中國》,特別是解說詞,不過攝影條件差了些?赐晡野l(fā)現(xiàn)我對廣東菜確實喜歡不起來。
第一集·鮮:鰻魚,荔枝菌,重殼青蟹,清遠雞,冬筍,酸筍,廣式臘肉,新年盆菜。
第二集·偏:沙蟲,禾蟲,竹鼠,桂花蟬,龍虱,田鼠,紅菌豆腐,竹蟲(太tm重口了)。
第三集·時:遲菜心,木棉花,菠蘿,龍舟丁,豉油雞,薄殼米,廣式臘腸,蛇。
第四集·精:蠔,叉燒包,蝦餃,荷葉,干鮑,蟹,干魚鰾,羊腩煲。
第五集·造:粿,粽,老鼠粄,筍粄,木薯,鴨松羹,水牛奶,雙皮奶,姜撞奶,魚丸,墨魚卵粿,水耕種植蔬菜。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3
第一季比第二季優(yōu)雅點,由于不同導(dǎo)演,煽情程度不同,大部分還是能接受的。具有爭議的第四集小提琴手也認同。
179—186這段時間,每每到香樟食堂吃頓好,都需要撐起iPad找視頻看。并不是所有影視都能下飯,英文劇集你要看字幕和畫面,要不停低頭吃飯,太難受了。至于針對洗衣婦女的肥皂劇,實在沒興趣。
目前找到合適的`:
《舌尖上的中國》《小森林》都是以毒攻毒,以吃配吃。
真實懷念那段歲月,悠哉悠哉看著舌尖吃東西,尤其是麻辣燙。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4
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國》后深有感悟,我懂得了很多與食物的知識。
這個紀錄片,講了中國的傳統(tǒng)美食,比如松茸等。有時候,連我都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一下子眼睛都冒煙了。松茸以前非常多,可是現(xiàn)在人們不斷的挖,松茸卻變得越來越少,最后松茸都快絕種了。我們要保護快滅絕的食物,這樣才能夠吃到更多的美食。
這個紀錄片讓我們了解到了美食的來源,讓我們明白了我們現(xiàn)在吃的米飯是經(jīng)過農(nóng)民的精心栽培,他們的`汗水澆灌了土地,然后經(jīng)過工廠的消毒,在經(jīng)過檢驗,在包裝,再運過來等十種過程。這一粒米就那么多過程,我覺得一粒米就非常重要了。
當我看完《我們的田野》之后感想就特別多,我不再浪費一粒米飯。我們一定要珍惜糧食。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5
美味只能來自鄉(xiāng)野;美味與民俗共傳承。那些舌尖上的味道,是平凡樸實的雙手所創(chuàng)造;而那些摩肩接踵的熙來攘往,也無非“賺生活”的.辛苦與疲勞。真正的美味,不是五星級大廚的烹飪,抑或時代潮人的午后甜點;而是生活的滋味。
與其說食材的索取是人類接受大自然的饋贈,不如說是人使盡十八般武藝,對每一寸土地殘忍地剝削。
即便是吃也要吃出文明的深度。與其說這是一個專屬于美食的游記,倒不如說這是一次對民俗與文化饒有滋味的思考。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6
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國》后深有感悟,我懂得了很多與食物的知識。
這個紀錄片,講了中國的傳統(tǒng)美食,比如松茸等。有時候,連我都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一下子眼睛都冒煙了。松茸以前非常多,可是現(xiàn)在人們不斷的挖,松茸卻變得越來越少,最后松茸都快絕種了。我們要保護快滅絕的'食物,這樣才能吃到更多的美食。
這個紀錄片讓我們了解美食的來源,讓我們明白了我們現(xiàn)在吃的米飯是經(jīng)過農(nóng)民的精心栽培,他們的汗水澆灌了土地,然后經(jīng)過工廠的消毒,在經(jīng)過檢驗,在包裝,再運過來等十種過程。這一粒米就那么多過程,我覺得一粒米就非常重要了。
當我看完《我們的田野》之后感想特別多,我不在浪費一粒米飯。我們一定要珍惜糧食。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7
對美食無愛,但仍然覺得這個紀錄片很好看,究其原因,自思得果。
印象最深,第一集中的采摘松茸,美麗的云南和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單珍卓瑪母女。走20公里的山路到大山深處采摘,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當城里的人們遠離自然吃到美味時,確實應(yīng)該感謝大自然的饋增和勤勞的山里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向自然索取時的智慧和善良。他們挖了松茸將留下的坑用松枝掩埋好;挖了竹筍后不破壞其根系。他們這樣做,雖然都是為了以后的資源不枯竭而能夠取其不盡,但這種對生物的愛護,對自然的敬畏,他們比有文化的城里人更懂。
這部記錄片拍得好,引發(fā)了食欲和情感上的雙重共鳴,食欲不等于貪婪,索取更懂得奉獻。就是這么容易被感動,和我說話要講道理,我心很軟的。自然,主食,轉(zhuǎn)化。中國人在自己的自然條件下馴化改良了各種主食。雖然主食的來源很少,但中國人仍然用不同的方法和智慧來改進他們的生產(chǎn)方法和手段,創(chuàng)造出無數(shù)美味的食物。中國人的主食取決于天氣,這增強了他們的性格。你永遠不知道明天的天氣會怎么樣,所以中國人習慣于接受現(xiàn)實,盡最大努力改善生活!耙粋人懶,就沒人給他錢!崩先苏f的是中國人骨子里最相信的道理。其實中國人最喜歡抱怨,也最不關(guān)心抱怨,因為為了生存,還是要振作起來,安慰自己,然后繼續(xù)努力。
努力永遠不會白費。中國人在自然允許的范圍內(nèi),盡最大努力改良和創(chuàng)造一切對自己有益的食物,把豆做成沒有味道的豆腐,把米做成供宴飲的米酒。中國人在自然共存的過程中幾乎用盡了所有的`智慧,為的是把大自然能給予人類的東西發(fā)揮到極致;為了把火代代相傳,把生命的全部智慧留給后人,然后像季節(jié)的莜麥和大米一樣快樂地看著自己的子孫后代。
今年過年回家祭祖。當我在先人墓前把餃子和酒倒進燒過的紙灰里時,我突然想到,祭祀先人的真正意義也許在于對先人的感恩,而不在于他們所謂的陰靈的加持,而在于他們努力把活著的智慧和活著的智慧代代相傳。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8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為什么我這么喜歡它呢?因為它是一部記錄中國傳統(tǒng)美食的紀錄片,而我從小就是一個吃貨,對美食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部從頭到尾都講述著美食的紀錄片當然能夠吸引到我啦。
《舌尖上的中國2》分為六小集,第一集是《腳步》,第二集是《心傳》,第三集是《時節(jié)》……一集都有一個專題,每一集都有許多制作美食的故事。
播種,采收,制作……這都是一道道美食的身世,看似簡單,實際卻十分復(fù)雜,小小一道菜的背后,隱藏著多少個故事啊!
《舌尖上的中國2》不僅講述了制作食物的過程,更體現(xiàn)出了一個民族,一個城市特有的文明、文化、風俗、習慣。
古代的祖先為后人留下數(shù)以千萬計的美食制作方法,大自然也慷慨地給予人類豐富的食材。
雖然時間沖淡了古代的文明記憶,也拉開了人與大自然的距離,但還有人堅持著,即使有時間的破壞,這些古老的美食制作方法還是被生生不息的'傳了下來。
深山幽谷中的少數(shù)民族們,也有獨特的食物。
奇妙的食材與奇妙的制作方法,造就了只有在深山里才得以品味的奇妙食品。
質(zhì)樸勤勞的農(nóng)民們,也有自己家常的獨特美味,他們用自己的辛勞來獲取美味的食材,學習高超的制作方法,雖然比不上山珍海味,但這些家常小菜總有獨特的味道。
舌尖上的美食并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味道,它更是一種文明,一種文化,一種古老的藝術(shù)精髓,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在舌尖上上演著威武雄壯的活劇。
那一道道讓全家大飽眼福,滿足口腹之欲的美食都出自于媽媽的巧手,每個來家里作客的人對于餐桌上的美食也都垂涎三尺!其實,美食之所以會美,最重要的還是注入每道美食中的情感。
在此,我不得不感謝我親愛的媽媽讓我品嘗到舌尖上的美食、舌尖上的愛。
我最愛的美食,非“餃子”莫屬,我享受著它在我舌間上舞動的感覺;吃餃子就像跳舞一樣必須配合著旋律,如果心急想一口氣吃掉,它就會燙你的嘴,就無法好好感受它的內(nèi)餡;如果發(fā)揮耐心,配合著它的腳步,那么,就能盡情的享受這優(yōu)美的節(jié)奏;那嫩嫩的、滑滑的感覺油然而生,讓我不忍心把美味多汁的餃子往肚里吞,只想讓它在口中慢慢回味,細細品嘗,嘴角不自覺微微上揚。
有一回,我感冒了,吃甚么都沒胃口,正好那天媽媽外出,我躺在床上等待她回來。
忙了一整天的媽媽一回來便到廚房煮我最愛吃的料理,不一會兒,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餃端了上來,只見餃子里加了雞蛋,金黃的蛋黃與白嫩嫩的餃子皮,看起來格外耀眼,煞是好吃。
我品嘗著,內(nèi)心暖暖的,湯里有淡淡的清甜,有雞蛋的美味,還有深深的母愛,那碗充滿母愛的湯餃,令我至今難忘。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9
“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交給別人,誰知道那上面能長出啥好吃的!
雖然有些玩笑的成分在內(nèi),但是卻直白地呈現(xiàn)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傳統(tǒng)的飲食文明與其它文明共同在歷史中輪回。在東方一個擁有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腸的美味,無時不刻的觸動著億萬人的神經(jīng)和味蕾。
在觀看《舌尖上的中國》過程中,彈幕時不時飄過遠在大洋此岸正在留學他國的學生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家鄉(xiāng)的食物最能代表家鄉(xiāng),也最寄予了游子的思念。介紹一些菜系時,也總有“這是我家鄉(xiāng)菜”之類的話,盛滿了對家鄉(xiāng)的驕傲與自豪。幾千年來,中國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寬闊的地域也帶來了各地飲食的差異。但即使差異再大,飲食中也有家的味道,家鄉(xiāng)的味道。我想,許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僅是因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們興奮,也因為從各地的飲食中我們“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越是彌足寶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從來也是如此。極致的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們,只要對自然懷著不變的信任和尊重,每一家人,都會獲得甘甜的回報。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烹飪,無比神奇,難以復(fù)制,從深山到鬧市。廚房里沒有隱秘,注滿了愛的就是寶貴佳肴。
哲學家費爾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舌尖上的中國》也不只是一部關(guān)于吃的紀錄片。
“看著筍挖出來,火腿吊起來,漁網(wǎng)里閃閃發(fā)亮,揭開蒸籠白花花、冒著蒸汽的饅頭,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響……都讓人沖動得落淚。多可愛的中國!睆纳嗉馍系闹袊,到味蕾中的家鄉(xiāng),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呈現(xiàn)了該片的獨特性——“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國人、人和食物的關(guān)系、人和社會的關(guān)系”。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饑,它往往蘊含著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吃的`文化早已經(jīng)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正因為此,中國的飲食文化也代表了一局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chuàng)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祖先的智慧,心覺和領(lǐng)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chuàng)造,代代傳承。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xù)著對人生特有的感知。
看著每一集結(jié)束時那些可愛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時,才真正感受到中國人的偉大和智慧,融入了飲食,融入了心。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10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所展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魅力,讓我對吃有了新的定義,其中提到的中國傳統(tǒng)五味,還讓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奇妙的聯(lián)想。
酸、甘、苦、辛、咸是傳統(tǒng)中醫(yī)對五味所下的定義,這五味與中國人傳統(tǒng)的幸福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在烹飪詞典里,咸是百味之首。咸味帶給人許多聯(lián)想,汗水是咸的,淚水也是咸的。老人在教訓晚輩時也總喜歡語重心長地說: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咸味是食物入味的基礎(chǔ),就如同人生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在光陰的流逝中沉淀為了人生的底色。奮斗的汗水最終會醞釀為幸福的眼淚,開心喜悅,這份咸始終伴隨于人的左右,在閱盡滄桑后讓人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這是關(guān)于幸福最樸素的解釋。
辛與酸在中國菜譜中是互補的味道。中國人喜歡用“酸”字來形容某種疼痛、某種妒嫉、某種不堪以及某種難以言說的苦難,而辣則代表著開朗、堅韌、果斷的個性。一個糾結(jié),一個果敢;一個隱晦,一個奔放。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提倡中庸,倡導(dǎo)和諧。中國人性格中的這種對立的相互融合轉(zhuǎn)化則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中國菜中的酸辣融合能調(diào)出鮮,中國人外圓內(nèi)方的性格則能調(diào)劑出和諧。懂得包容也講究原則,心胸寬廣也是非分明。酸與辣的結(jié)合就如同這種剛與柔的互補,在轉(zhuǎn)化中煅造出和諧的“太極八卦”,幸福也在這種包容中歷久彌新。
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nèi)f化,也為中國人在品味和回味各自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舌尖上的傳統(tǒng)文化便如同這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并不是讓其中某一味顯得格外突出,而是要讓五味在調(diào)和以及平衡中散發(fā)永恒的醇香。這不僅是中國歷代廚師和中醫(yī)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tài),也是中國人在為人處世、追求幸福甚至在經(jīng)世治國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11
這個紀錄片我對它一直以來都算蠻有情感的。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它,并沒有認為它的人物故事占比太多,其實正是有了這些人物故事我才更覺得有可看性。
中國人的情感文化已經(jīng)綿延了幾千年,它寄托于各種各樣的形式中,可以說食不離情、情不離食。就拿我個人來說,我生于安徽、長于江南,我的骨子里早就烙下了江南飲食的印記,幸好如今也不算離家太遠,飲食文化都相近,也算是一種幸運之事。不過我的骨子里可能是個對于食物文化包容性比較強的人,各地的食物不管是否正宗,我都愿意嘗試嘗試。只不過囿于時間、地點和金錢無法實現(xiàn),那么能有這樣的一個作品能夠讓我見識到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廣的文化也是極好的。只是吃固然能夠喚起人內(nèi)心的饞蟲,但是真正讓人感動的仍是寄托于食物中的情感,更何況有些食物的制作方式已經(jīng)傳承了千年以上,在千年以前是否也有人和我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享受一樣的食物,這種情感的紐帶跨越了時間和空間、跨越了思想和文化走到了我的面前,讓我得以感知。今日是重陽節(jié),按理說對于現(xiàn)代人,其實關(guān)于這個節(jié)日的記憶已經(jīng)相當?shù)×耍覀兓旧弦呀?jīng)忘記了應(yīng)該用何種方式去紀念這樣一個節(jié)日,可是食物不會,便是三歲小兒也明白今日該吃重陽糕了,這就是事物的魅力,它不僅僅擁有它原本的味道,更承載著人類賦予其千百年不變的.情感寄托。舌尖正是傳遞了這樣的價值取向,它拍攝的手法厚重,也不會讓食物的情感表達流于表面,很多人覺得舌尖關(guān)于食物的部分較少,或許是一帶而過,并不詳細講她的制作過程,雖然有些可惜,不過事物總是在那里不是嗎,比起食物,能夠給我們展示那些我們并不知道的、知道了但丟失的傳統(tǒng)制作方式,不也很好嗎。
在歷史的長河中,農(nóng)業(yè)始終是一個國家的根基,可是誰又會再去了解我們是如何播種、如何收獲,這些糧食蔬菜是經(jīng)過怎樣的工序被送到我們的餐桌上的,人與自然本身就是一門學問也是一個奇跡,我們現(xiàn)在的旅游業(yè)主張回歸農(nóng)村、回歸自然,自然與我們的食物是息息相關(guān)的,幾千萬公頃的梯田、各種各樣的原始的耕作生產(chǎn)方式,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一些人在干著我們聞所未聞的事情,正是這些奇跡才構(gòu)成了我們整個的人類文明。有時候,能通過這樣的紀錄片了解到,也是非?少F的。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12
舌尖上的秋天
秋天是大自然回饋我們的拼盤,有許多美食可供咀嚼。
農(nóng)家的房前屋后往往種植幾棵柑桔。寒露剛過,桔子就由青轉(zhuǎn)黃,如繁星般閃亮在蒼翠的枝葉間。成熟的柑桔被剪刀輕輕剪下,堆放在籮筐里。除了擇個頭較大、品相較好的拿到集上去賣,大多數(shù)留下來食用。拿一只柑桔,剝開松軟的外皮,果皮中的汁液飛濺出來,散發(fā)出濃濃的桔香。掰一瓣果肉塞進嘴里,輕咀慢嚼,甜中帶著酸,越嚼越有味。
柑桔還沒有摘完,柿子便迫不及待地亮相。一場薄霜染過,柿子由青變黃再變紅,門前的柿子樹掛上了一盞盞紅燈籠,看著十分喜慶。拿一根端頭剖開的長竹篙,對準枝椏輕輕一扭,沉甸甸的柿子就卡在竹篙岔口里。摘下的柿子紅彤彤、軟乎乎的,輕輕剝開,爽滑甘潤,從嘴里一直甜到心里。
山上的野板栗也趕在秋天里炸開口子,露出褐色的栗果。提著小竹籮,剪下布滿尖刺的栗球,用腳踩住,再用剪刀輕輕一夾,一扭,褐色栗果便滾落出來。剛剝出的板栗白嫩,吃在嘴里“咯嘣”一聲脆響,甜絲絲的味道便在舌尖縈繞。將摘下的野板栗炒熟,捻起一顆,沿栗殼爆裂的縫隙剝開,便露出嫩嫩的果肉,放進嘴里,又面又甜,還帶著秋天山野的味道呢。
地里的花生、地瓜、玉米,也趕在秋天里登場;ㄉ裨诘乩,用鋤頭刨出來,連殼扯下,洗凈曬干后,可以連殼用鹽水鹵,再用清水煮,做一盤水煮花生;或者剝成花生米,用香油爆炒,脆香可口,都是一盤下酒的好菜。
紅薯埋在土里,趕在霜降前刨出來,儲藏在地窖里。紅薯的吃法較多,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熟食;既可以切片曬干,也可以碾碎過濾后制成淀粉。秋季里最受青睞的吃法,當數(shù)燒烤了。將生紅薯放進灶膛里,或者埋在農(nóng)家山地邊火堆里,利用未熄的草灰余火,將紅薯烤熟。熟透的紅薯吹去灰燼,剝?nèi)ソ蛊,露出淺黃色瓜瓤,散發(fā)出香噴噴的熱氣,吃在嘴里,軟滑甘甜,沁人心脾。
玉米就更不用說了,掰下玉米棒,扯去包裹的外皮,放在鍋里煮熟。撈出來的玉米棒香味撲鼻,雙手捏住,松鼠咬松果似地放進嘴里,一排排地啃,越嚼越有味。
秋天里可供咀嚼的美食還有很多,只要走進原野,總能品嘗到大自然饋贈的美味拼盤。
冬日暖情
趴在靠近窗戶的床上翻書。這正值嚴冬之際的屋外空氣,是極其冷冽的。床邊小桌子上泡了桂圓葡萄干和核桃的茶具,縷縷熱氣上揚,隨意打轉(zhuǎn),騰升,四散,消失。靜靜看著,偶爾撇一眼窗外,頓覺溫馨。
跳下床,媽媽在客廳吃蘋果,走過去時媽媽塞給我一口。嚼著蘋果,看著媽媽微微笑,心里暖暖的,這暖,也是種溫馨。
媽媽說晨練回來的路上看見一家三口,爸爸媽媽各拉著小孩子的一只手。下過雪的路面有些滑,用大理石鋪過的那塊地面更不好走,他們走得很慢很慢,可是夾在兩個大人中間的頭戴一頂小紅帽的孩子還是不止一次地摔跤。就在孩子即將要滑倒的那一瞬,爸爸媽媽總會有默契地把她提在半空。小孩子發(fā)覺在爸爸媽媽的庇護下自己根本摔不倒,于是恣意地一蹦一跳,一溜一滑,玩得不亦樂乎。
聽著媽媽的講述,那一家三口大手拉小手,慢慢走在雪地上的畫面,漸漸浮現(xiàn)眼前。在這個冷冷的冬日里,是那么的和諧,溫馨。
我小時候,也戴小紅帽,穿紅衣服,走路喜歡蹦一下跳一下的。只不過我的童年一直生活在山村里,到處都是土,少有水泥,至于大理石這樣的材料,聽也沒聽過。
山里的冬日,只要北風一狂吼,樹上的弱小枝椏就嚇得紛紛掉地,北風見勢偷著一樂,翻個身,裹挾起墻角和陰面處的積雪,轉(zhuǎn)幾道彎,遇到中意的目標,再把雪屑打落下去。逢到這樣的天氣,即便大人不說,小孩子的我也不敢出門,于是乖乖地呆在家里。
這時候,媽媽總是把炕填得熱乎乎的。我坐在炕上翻漫畫書,畫房子,玩撲克,臉蛋貼在窗玻璃上看遺落在院子角落里的潰風,玩累了,倒頭便睡。媽媽放下手里的針線活,輕輕托起我的小腦袋墊上枕頭,又輕輕地拍著我的脊背。睡眼朦朧處,媽媽在微微笑。半迷糊的意識里,媽媽還在輕輕地拍著,那愛撫舒服極了,我在夢里都輕輕笑了,F(xiàn)在憶來,當時的舒服即是一種溫馨。
那樣的`冷風天里,屋子里的爐火總是燒得極旺。
爸爸坐在椅子上看書,媽媽在炕上納鞋底,我在一邊瞎玩,沒有人說話,都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互不干擾。放在爐火上面的水壺發(fā)出“滋滋”的響聲,綿長,持久,聽著心里暖暖的。這暖,亦是種溫馨。
都說冬日是一個慵懶的季節(jié),其實冬日也是一個讓人倍感溫馨的季節(jié)。
小時候,冬日里的溫馨,是火爐上水壺的滋滋作響,是暖炕上的熱乎:是爸爸翻書的聲音,媽媽做針線的身影:是電視機里的歡歌笑語,是鍋里粥的翻滾。
現(xiàn)在,冬日里的溫馨,是媽媽慈愛的一笑,是一杯清茶的熱氣騰騰,是隨處可見的真情……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13
現(xiàn)在很多人最喜歡看的是美食節(jié)目吧現(xiàn)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即將開播了,讓我們來回顧下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
這幾天,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憑借著高清的攝影技術(shù),令人眼花繚亂,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對熱愛美食的中國人的描寫,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為一個小小的.美食愛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國”我不禁一陣感慨呀。在這里,我就和大家談?wù)勎业摹?/p>
食物,對中國人來說,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說:“民以食為天!倍朗常菑V大中國人民所追求的,中國人對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熱愛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正因如此,無數(shù)的美食隨著地域,時間,空間的變化也不斷變化和改進。中國人所創(chuàng)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數(shù)的。無論是湘菜,川菜,粵菜,閩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長,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稱,有的則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覺備受評。每個人對食物的愛是不同的,有人喜歡的咸的,有的喜歡辣的,有的喜歡甜的,有的喜歡苦的,更有甚者喜歡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每個人都對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個湖南人,就只吃得慣湘菜那香辣,濃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島,北海那一帶吃味道較為清單的海鮮,就很吃不慣。我認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錯的,浙菜就不太對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學就有很多喜歡浙菜和粵菜的。
食物,真可說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就連性格都可以隨著食物變化,像川湘一帶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樣火熱,開朗。食物,已經(jīng)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國人的基因里,用舌尖品嘗中國的飲食化,食物也是一種化,更是一種不可磨滅的記憶。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14
守在電視機前涎著口水觀看《舌尖上的中國》,看過也如同嘗過一般,口齒留香,回味無窮。呈現(xiàn)在眼前的就是饕餮盛宴,卻只能望梅止渴。但也可以讓遠在天邊的游子也能共享媽媽做的飯菜?春蟆渡嗉馍系闹袊,最大的感悟有以下幾點:磁性的解說,誘人的美食,美食的由來,美食與家的關(guān)系。
磁性的解說:“在這座繁華的大都市里,人們最懷念的還是記憶中的老味道,”隨著這渾厚的男中音,讓那些司空見慣的食物都鮮活起來,頓覺舌尖上的味蕾被激發(fā)開來,不自覺的口水都淌在了嘴角。每個字每句話都那么韻致得當,飽含著李老師對國家山川河流的熱愛,用打動人心的低沉聲音慢慢地敘說美食的來自不易和無處不在的奇妙歷程!白匀皇澄锸菍θ祟愖詈玫酿佡,五谷雜糧通過烹飪變得香而不油。”跟隨李老師這娓娓道來,耳朵享受極了,通過《舌尖上的中國》,我成了李老師的音迷,心里平靜而感動,隨著他活色鮮香的敘述,也讓心隨之去到祖國的大江南北。
誘人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國》里每一道食物對我們在夜間(10:30)看電視的人群來說都是可口的美食,記得那晚上看到卓瑪和媽媽尋找松茸,慢慢地也跟隨著她們的腳步一起尋找,然后看著用酥油滋滋地煎制,真狠不得鉆進電視機里面去偷吃幾片,哈哈,偷吃過松茸,又跟著白馬占堆一起冒險去償償野蜂蜜,看著那晶瑩剔透地蜂蜜澆在一道道美食上,唾液就由喉嚨一直漫延開來。吃罷甜點,老譚夫妻的自制豆花又快出鍋了,白白嫩嫩的,配以提神的香菜,清涼的薄荷,酥脆的花生,酸辣的泡菜,這就是最有愛的家常菜,就一個字:爽!還有一道道燜煮燉的紅燒肉,聽著它咕嘟咕嘟的沸騰聲音,看著它冒熱氣兒,視覺和聽覺那享受真讓人受不了,舔屏吧!吃貨們!
美食的由來:
面條,面包這些原來在我們看來多么容易得到的食物,但通過《舌尖上的中國》才明白是多么的不易,看到麥客要多么辛苦才能割下一畝地的麥子,這一畝地的麥子又要經(jīng)過多少人的勞作才能成熟。麥子變成面粉又要多少道工序才能再變成可以食用的美食,感謝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和自然的饋贈。
看著莉莉爸爸釣跳跳魚,那是何等的困難。每個爸爸都是愛孩子的,為了愛吃跳跳魚的女兒,這位慈父居然也用好幾年的學習練就了一手本領(lǐng),用6米的釣桿僅用1/8秒的時間捕捉跳跳魚。這就是滿滿的父愛,令人感動!
我也算是從南闖到北,吃過老家地道的麻辣小吃,也吃過廣味十足的南方菜,感嘆做一枚中國的吃貨是一件幸福的事。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 15
這一天,我打開電腦,看了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看了第一集叫《自然的饋贈》。看完之后,感觸很深,受益匪淺。
一開始我懷疑這不會是一部關(guān)于一些美食的紀錄片,結(jié)果卻是這樣。我對美食不感興趣,但我完全看完了這部紀錄片,因為我看到了美食背后農(nóng)民的艱辛,那些場景仍然讓我難忘。
影片開頭介紹的是山菇,是野生菇的一種,真的很少見。每天早上,一個小女孩和她媽媽都要在凌晨三點起床走山路去找山菇。他們在挖山菇的時候,不要破壞山菇的根部,小心翼翼的把山菇拿出來,然后把土填上,讓珍貴的山菇重新長出來。小女孩說:“一定要凌晨三點起床去找山絨,F(xiàn)在是雨季,山絨長得比較好。很多人挖,晚了就被別人搶了!倍嗝春唵蔚恼Z言,多么彪悍的農(nóng)民,據(jù)說在市場上,一個烤山菇可以賣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拿起菜單,揮揮手,財大氣粗地喊:“給我最貴的!蹦阌袥]有想過,美食的背后是早起貪黑的農(nóng)民的勞動?當你離開的時候看到桌子上的`剩菜,你有沒有想過這是農(nóng)民每一滴汗水的結(jié)果?
當你在酒店里揮霍東西的時候,你理解農(nóng)民找不到蘑菇時的絕望嗎?你忽略的剩菜是農(nóng)民視之為珍寶的食物,你視之為珍寶的金錢讓農(nóng)民視之為糞土。浪費是可恥的,浪費農(nóng)民的辛勤汗水更可恥,浪費大自然的饋贈更可恥。別人可能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這些美食才會欣賞,但每一個農(nóng)民看到家鄉(xiāng)播出的產(chǎn)品,不僅僅是欣賞,更多的是自豪,這不亞于汪曾祺對別人談?wù)摷亦l(xiāng)鴨蛋的回應(yīng),因為紀錄片記錄了他們的辛苦,記錄了他們不怕苦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美食,也是中國的勤勞精神!
【《舌尖上的中國》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舌尖上的中國隨筆03-24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04-15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10-05
舌尖上的中國征文10-05
舌尖上的中國隨筆08-24
舌尖上的中國英語作文10-03
舌尖上的中國語錄10-01
舌尖上的中國經(jīng)典語錄10-06
舌尖上的中國作文9篇05-15
《舌尖上的中國》心得體會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