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劇《白毛女》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白毛女歌劇觀后感(通用10篇)
白毛女起源于晉察冀邊區(qū)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為大家分享了歌劇《白毛女》的觀后感,一起來看看吧!
白毛女歌劇觀后感 篇1
《白毛女》就是這樣一部值得深思的歌劇。昨天,我?guī)е郧皩υ搫〉某醪搅私饪戳艘槐椋睦镱^有了更深的感觸。
歌劇《白毛女》取材于晉察冀解放區(qū)流傳的一個民間傳說“白毛仙姑”的故事,通過對貧苦佃農(nóng)楊白勞之女喜兒在舊社會慘遭惡霸地主黃世仁的迫害,逃入深山,變成“白毛女”的悲慘身世,以及在共產(chǎn)黨領導下農(nóng)民翻身解放后,喜兒重獲新生的真實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
《白毛女》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曾影響了一代人。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蕭條的經(jīng)濟,戰(zhàn)亂后的杯盤狼藉,近百年被列強欺壓淪為奴隸的艱苦生涯,難免使很多中國人對新生活喪失信心!栋酌肪驮谶@時出現(xiàn)了,成為那個物質(zhì)極度匱乏年代里人們的精神食糧。而且里面的主人公就是當時千千萬萬勞苦大眾的縮影,許多中國人在里面看見了曾經(jīng)的自己。它不但豐富了大家的業(yè)余生活,也鼓舞了一代人,讓大家意識到喜兒的精神在新時代同樣值得傳頌。
通過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農(nóng)民之間的尖銳矛盾, 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熱烈歌頌了新社會,《白毛女》的故事逼真地表現(xiàn)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思想,指出了農(nóng)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其中一個場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楊白勞為了慶祝新年,用忙碌一年僅剩的一點錢給喜兒買了根紅頭繩,喜兒便高興得載歌載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他們只能嘗嘗有限的幾個餃子,卻熱鬧非凡。而我們現(xiàn)在的新年,人人衣著光鮮地圍坐在擺滿大魚大肉的餐桌前,臉上卻少了喜兒那份真摯的快樂。大家虛偽地互相拜年,到處送禮、塞錢,把過年當成顯示自己闊綽或討好別人的平臺,還有的為了獎金在忙著工作,至于家人難得的團聚早已拋在腦后,親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而今,在這個物欲橫流,紙醉金迷的年代,各種商業(yè)大片充斥著整個歌劇市場,大部分人們已將《白毛女》遺忘,許多年輕人甚至沒聽說過這部經(jīng)典。但我覺得它應該被人們重新審視,它不只是一部土掉渣的老歌劇,它更是一份對艱苦年代的回憶,提醒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的一切。
白毛女歌劇觀后感 篇2
歌劇《白毛女》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半個多世紀中,《白毛女》一直活躍在舞臺和熒幕上。我很好奇,為什么這樣一部歌劇竟走向了世界,在中國歷史上走過了70年的征程之久。一部作品有如此長久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并不容易,可以說,《白毛女》已成為一個典范。因此,我特地閱覽了這一份劇本。
喜兒,這部歌劇的女主人公,是那時人民的典型代表,也是當代抗爭人物的典范。她過著及其貧窮的生活,但她并不羨慕有錢人家的生活,她愛他的父親楊白勞,她樂觀開朗,她是善良的?墒牵刂鼽S世仁殘忍無恥的壓迫楊白勞,霸占喜兒,置他們二人于死地,在大年三十,本應是團圓的`日子,他們逼死了楊白勞!撇開這不說,正月初一,楊白勞死的第二天,一大早,穆仁智就上她家來,要帶她去給黃世仁抵債。這孝還沒戴呢! 來到了黃家,喜兒一言不發(fā),心中憤憤不平,自己的爹是被黃家逼死的,他們害了這么多人,怎么就沒有人來管管他們呢?而黃母才不管這么多,一切以他們家為主。給喜兒改名,打她,罵她,用煙簽子刺喜兒口。這還有人道嗎! 萬幸,喜兒在張二嬸的幫助下逃出了黃家。但黃世仁和穆仁智卻追了上來,而喜兒逃跑方向有一條河攔住了去路,
喜兒不慎掉了一只鞋,恰恰因為這個,使黃世仁認為喜兒跳河死了。但事實上,喜兒只是逃到了一個山洞中“避難”。 喜兒不敢下山,生怕黃世仁再霸占她,欺負她,她在黃家根本就沒有尊嚴,她想爹,想大鎖,想大春,想趙老漢,想王大嬸。 就是這樣,喜兒住在了山洞中三四年之久,只靠吃奶奶廟的供品生存下去。而村里的人聽說喜兒跳河死了,諷刺這個世道不為好人伸冤。喜兒缺鹽少吃,全身發(fā)白,因常到奶奶廟去偷吃供品,被村人看見,因此被稱為“白毛仙姑”。直到后來,八路軍打日本鬼子,世道變了,“白毛仙姑”才被認出是喜兒,八路軍才將她從山洞中解救了出來。 整部歌劇到這兒算是告一段落了,但它帶給我們的卻是深深的思考。 造成這種社會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還不是舊社會的腐敗!整部劇通過喜兒的遭遇,深刻地表達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思想。真實的反映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貧苦人民與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說明只有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才能取得勝利,使喜兒以及與喜兒有著相同命運的中國千千萬萬農(nóng)民得以解放。該劇觸動了窮苦中國人最深層次的情感結(jié)構(gòu),讓他們從千百年精神奴役的創(chuàng)傷中覺醒,從而迸發(fā)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部將藝術的影響力直接轉(zhuǎn)化為精神力量乃至戰(zhàn)斗力的作品。
新社會崛起了,像黃世仁這樣的地主階級的氣數(shù)也該盡了。我們要翻身!新社會是屬于我們老百姓的。“我-們-要-翻-身!”隨著這句話的不斷重復,此部歌劇也就到此結(jié)束了。
白毛女歌劇觀后感 篇3
昨天晚上,生平頭一次去人民大會堂看了歌劇《白毛女》。是紀念延安老毛講話70周年的匯報演出。
碰巧,我中學的一個女同學是中央歌劇舞劇院的女中音歌唱家,給了我兩張票。我小時候是看芭蕾舞劇白毛女長大的。所有的音樂部分的片段倒背如流,一點不吹牛。老實說,江青到底是大上海的演員,藝術功底還是有的。舞劇改編的不錯,音樂部分也很好。歌劇版本要長的多,我從小就沒完整聽完過,所以這次想補個缺。
90后的.小演員嗓子真好,聲音也亮,但是第一幕就唱串了詞了。中間,背景板也安錯了,場子里哄哄直笑個不停。
半場休息的時候,演出進行了快兩個小時。我是實在聽不下去了。歌劇原版的唱腔難聽不說,臺詞的內(nèi)容讓你覺得你居住的這個國家,怎么富人都那么壞,窮人呢,也好不到哪兒去,不守信用,其實也很壞。到最后其實就是比誰的胳膊粗。黃世仁粗的時候,就能糟蹋喜兒、逼楊白勞按手;等到王大春牛逼的時候,嘡嘡兩槍把老黃干脆給斃了。
一部藝術劇的價值連70年的歲月都堅持不下來,讓我很難受。老黃祝壽片段的臺詞總是不自覺地讓人想起當代爆發(fā)的山西煤老板,想起強拆強遷的各種傳言。
真不知道我們國家有多少東西能有70年以上的生命力。按說我對音樂是有過份好感的,總能聽得下去。西洋的歌劇,過了兩三百年,越聽越過癮。白毛女這一版本的排演其實嚴格遵循了原來的集體創(chuàng)作原貌,還是很用了點心思的,只是壓縮了表演時間,以適應當代人的快節(jié)奏生活習慣。曾經(jīng)若干年前,改過一版,增加了王大春和喜兒曖昧的戲份,以迎合觀眾市場的口味,據(jù)說把還活著的90多歲的賀敬之老先生氣的夠嗆,他是原集體創(chuàng)作團隊的核心人物。
想起了某人曾說的話,大意是:革命的結(jié)果不可預測,革命不會摧毀舊制度的枷鎖,只會強化這種枷鎖,革命不是一項成就,也不是新時代的黎明,它源于年邁腐敗,源于思想和制度的枯竭,以及自我更新的失敗。經(jīng)常發(fā)生革命的民族其實缺乏持續(xù)創(chuàng)新、改良、變革的勇氣、耐心和智慧。這是我一直反對任何形式暴力革命的根本原因。
歌劇白毛女給我的印象是:時代似乎毫無改變,手拿IPAD的現(xiàn)代富人和拿著拐杖的黃世仁就像是孿生的兄弟,親如一家;市面上,網(wǎng)絡上,王大春們似乎也很活躍,人數(shù)也在增加,70年的光陰仿佛被穿越了。這是白毛女歌劇僅存的價值和意義,當然僅僅對我個人而言是如此的。
白毛女歌劇觀后感 篇4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這一段耳熟能詳?shù)母柙~,便是著名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經(jīng)典唱段。
不知不覺間,歌劇《白毛女》從1945年在延安首演,已逾七十一年。近日,這出經(jīng)典的歌劇又登上了3D大熒幕,電影技術對歌劇藝術的拓展,全國龐大的院線對歌劇《白毛女》的傳揚,讓久唱不衰的經(jīng)典劇目,又煥發(fā)了全新的生機。再次為人們帶來一場感官與心靈上的沖擊。
七十多年的時間,《白毛女》的形式、劇情經(jīng)歷了多次改編,包括田華老師主演的電影版,以及后來成為文藝樣板戲的芭蕾舞版,而作為“始發(fā)”的歌劇形式,在多年的演出中也多有內(nèi)容上的變更,不同的主演及主創(chuàng)陣容,分別賦予了這部歌劇異彩紛呈的魅力。
縱觀全劇,“白毛女”喜兒的人物身份,有著多次的轉(zhuǎn)變,從開場時盼爹爹回家過年的羞澀少女,到被迫搶入黃家的苦命奴仆,再到拼力逃出身負血債的復仇女神,每個階段的喜兒,都是一次重大的“轉(zhuǎn)型”。喜兒,一個在那抗日時期需要被保護的弱者,一個貧農(nóng)的女兒,人生經(jīng)歷風風雨雨,經(jīng)歷過生與死的善良、堅強的'女孩。在那個硝煙滾滾的時代,用堅毅的信念,與命運與死亡做著無畏的抗爭,她告訴我們什么是生命的奇跡。
人生不會是一路繁花似錦。命運總會想方法把你逼到懸崖峭壁,泥沼深潭,放棄了任絕境摧殘,自是死路一條!靶兄了F處,坐看云起時”在水盡景絕之時,也許會有輕柔的云霧騰起,那是生的希望!靶兄了F處”不是悲哀,面對逆境,看看行船流水、云起云落,焉知轉(zhuǎn)眼就是重生。
雖然隨著日月更迭與社會發(fā)展,時代也在不停進步,但《白毛女》所傳遞的反壓迫精神與追求自由平等的獨立意識,并沒有過時,于當今社會而言,全劇勵志正能量的傳遞,仍然有力地敲擊著中華兒女的內(nèi)心。
白毛女歌劇觀后感 篇5
幾千年前,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這句話告訴世人要在逆境中發(fā)奮圖強。仔細揣摩這句話,能明顯地感受到其中包含著濃厚的悲劇意識。的確,奮發(fā)圖強、堅忍不拔者多數(shù)是無背景、無權勢、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兒;而有權有錢、養(yǎng)尊處優(yōu)之人多好吃懶做、冷酷無情、驕傲蠻橫,無憂患意識,比如黃世仁。
從勵志生存與教育意義的角度來看,1950年的中國黑白電影《白毛女》告訴我們的正是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道理。電影講述的是解放前,在華北的一個偏僻農(nóng)村里,貧苦農(nóng)民楊白勞的女兒喜兒與青年農(nóng)民王大春相愛,同村地主、富農(nóng)黃世仁見色心動,逼楊白勞用其女兒抵債,楊白勞被迫自殺,喜兒被搶入黃家,受盡折磨后被黃世仁奸污,后喜兒逃出黃家,匿身深山叢林,頭發(fā)全變白了……歷經(jīng)磨難,喜兒始終沒有放棄,憑著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參加八路軍的大春回到家鄉(xiāng),為喜兒伸冤雪恨,重見光明……電影的結(jié)局是在全村公審會上,黃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嚴懲;喜兒絕路逢生后,白發(fā)復青絲,終于和大春喜結(jié)良緣。
很典型的一個苦盡甘來的故事,女主人公從喜兒變成了白毛女,最后又白發(fā)復青絲,這個過程中,縱然是“破布爛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難活命”,喜兒也沒有放棄。這是值得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學習的地方。眾所周知,在現(xiàn)代社會,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等帶有身份標簽意義的“二代”現(xiàn)象頻繁成為了中國社會關注的熱點,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的標簽烙印明顯的折射出了一種階層意識。電影《白毛女》中的`喜兒和大春若是生活于現(xiàn)代社會,他們的標簽就是貧二代。黃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擁有和炫耀的財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來的。喜兒和大春,他們沒有炫耀和享受的資本,所以只能努力,時刻保持著憂患意識。
貧苦艱難如喜兒,卻仍然期待“太陽底下把冤伸”,堅信“苦難的日子總能熬出頭”,做風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會時期的、太陽暖照下的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拒絕被扣上富二代、貧二代的帽子,拒絕階層意識,應該像喜兒一樣,不向逆境低頭,做風雪中的舞者。
白毛女歌劇觀后感 篇6
一直以來,看的都是歌劇版的《白毛女》,故事中的很多情節(jié)都是通過演員的表情以及旁白表現(xiàn)出來的,有時候根本挖掘不到劇本所想要表現(xiàn)的深刻含義?赐觌娪鞍娴摹栋酌方o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喜兒的兩次奔跑。
第一次是奔跑在田野里。當父親以及鄰居大嬸決定把她和青梅竹馬的戀人大春的親事定下來之后,她害羞的跑開,帶著少女特有的青澀和心事被發(fā)現(xiàn)的羞澀、喜悅。在一片茫茫無垠的麥地里,一前一后,留下的'是幸福奔跑的身影。這次奔跑,是愛情自由的體現(xiàn),青梅竹馬的愛情并沒有因為兩家家境的貧寒遭到阻撓,慈祥的老父親愿意失去生命去守護女兒的幸福。兩小無猜,在當時是多么奢侈的情境,更不用說把這份感情堅持到最后,喜兒和大春長久以來形成的默契讓那份感情變得堅定篤真,即使是一起吃苦,一起冒險,兩個人也緊牽雙手。在楊白勞把租子折合成大洋后,兩個人為了能還債,一起攀巖砍柴,采藥,用生命和汗水守護著那份愛情。再苦再累,愛人的一個眼神,就會讓對方有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動力。情感的默契,讓兩個在田野中奔跑的身影變得那么和諧,那么純真。那么長長的又坎坷的一段路,難道不是他們今后要經(jīng)歷的事情的寫照嗎?
第二次是在后山上。喜兒被黃世仁霸占后,懷著身孕仍免不了被黃家“滅口”的陰謀,然而,她并沒有向現(xiàn)實妥協(xié),牛鬼蛇神也阻撓不了她對自由的向往。夜色漆黑、寒風陣陣,前有深河,后有追擊,喜兒奔跑在叢林間,用信仰和無畏戰(zhàn)勝了現(xiàn)實對她的進一步摧殘。她逃掉了,從此,她自由了,在山野間,在叢林里,在水流上我們都能看到她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的場面,未知的自然顯然已在她的腳下臣服,她可以自由穿梭在自然的每一個角落。同時,也是因為有了這次奔跑,她的境遇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不再會為了填飽肚子而發(fā)愁,因為她棲身的破廟變成了“香火”很旺的神廟,不斷會有“香客”來為她“進香”,她可以隨意享用那些貢品。她不會再為了自己的聲譽困惑,她已不是那個被黃家玷污后“不檢點”的女人,相反她搖身一變,變成了人人敬畏的“白毛仙姑”,受著無知世人的敬仰和敬畏。再者,沒有了情感束縛的她,只堅定著一個信念:“報仇,為父親報仇”,不會再像之前那樣要考慮很多現(xiàn)實的因素。最終,她的為自由而奔跑換來了自身的自由,換回了愛情,也換回了父親的枉死之仇。
故事情節(jié)雖然極富戲劇化,但很好地反映了人們在舊社會壓迫下的期望。一個是在封建婚姻制度的壓迫下,人們渴望愛情自由,婚姻自主。喜兒尚且可以為了愛情奔跑,我們現(xiàn)實中的人又有什么可畏懼的呢?我們需要的僅是戰(zhàn)勝對封建家長制的畏懼,沖破傳統(tǒng)婚姻觀念的束縛,打破門當戶對婚姻觀的牢籠。另一個是在封建地主的壓榨下,人們渴望推翻地主階級,得到人身和財產(chǎn)的自由。喜兒并沒有在現(xiàn)實面前低頭,
而是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奔向自由的田野,用信念和堅持戰(zhàn)勝壓榨和不公,最終贏得自由,踏入新社會。
白毛女歌劇觀后感 篇7
昨晚的《白毛女》是紅色經(jīng)典之一,另外的《紅色娘子軍》去年也在劇院演過,是中央芭蕾舞團的(很想聽《萬泉河水清又清》)。66年上海舞蹈學校教師和芭蕾舞科首屆畢業(yè)生組成了《白毛女》劇組。79年《白毛女》劇組被正式命名為上海芭蕾舞團,一出戲促成一個劇團倒也是少見。
開場讓我出乎意料,中國特色便是寫實吧,看多了古典芭蕾的優(yōu)雅和浪漫,對里面的裝束和布景的寫實還真有那么一點不大適應。顏色多且鮮艷,戲劇效果倒是蠻強烈的。純粹的元素少了,民族感的元素增加了不少。
加上序幕有9場,并不似國外古典芭蕾渲染和烘托居多,故事發(fā)展很快,覺得有羅列嫌疑。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時期的作品,講大眾易懂的故事嘛,過度的渲染不切合實際,一個內(nèi)容翻來覆去多種方式跳的話當時的觀眾一定認為是浪費他們的時間,并且假如這樣的話,要把故事講完整可能4個小時還不夠用。
第一幕是耳熟能詳?shù)谋憋L吹,扎紅繩。畢竟是老派經(jīng)典,覺得親切得很。里面的舞蹈也是可圈可點,巧妙地運用了中國古典、民間舞的素材,以寫實與浪漫相結(jié)合的方法將劇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現(xiàn),雖然有口號式的動作現(xiàn)在看起來很別扭,但是時代的烙印還是有其特殊的韻味。配樂亦是中西結(jié)合,還有京戲的一些影子呢。喜兒的純真、甜美和變成“白毛女”后的堅韌、剛毅;大春的樸實、敦厚及參軍后的英勇、干煉以及黃世仁的陰險、毒辣……等都刻劃得比較鮮明、生動。
個人覺得最精彩的是第7幕,山洞,布景很有結(jié)構(gòu)感,左右兩邊的.石柱子,四周的黑色石壁呼應右斜角淡紫色的洞口,演員舞蹈也是精彩,連轉(zhuǎn),碎步,還有大春在空中的連環(huán)跳,白毛女的旋轉(zhuǎn)打腿跳和十幾下的連轉(zhuǎn),看得臺下觀眾鼓掌連連。而且原先松垮的裝束到了這里,大春是有綁腿的緊身軍人服裝,白毛女的破舊衣衫有飄動的美感。最關鍵的是,有雙人跳了。
就是啊,芭蕾里沒有雙人跳的造型,那還叫什么芭蕾呢?對于里面的其他有歌詞的配樂,我是聽不大清楚的,因為有歌劇的唱腔在,身后的老媽媽在一唱一和時,她想起了她們的年輕時光吧。身邊的同事問我,我們年老的時候,能讓我們記憶的當代經(jīng)典是什么呢?
白毛女歌劇觀后感 篇8
因為不習慣看舞臺劇,我最后看的是1950年拍攝的黑白電影版《白毛女》。白毛女的故事已經(jīng)講過許多次,這里便不贅述劇情,只討論一些我看完之后的感想。
一言不合就開唱,這好像是那個年代的電影特色,電影版《白毛女》里有許多處地方都用唱歌代替了說話。電影開頭就是楊白勞在唱歌,幾句歌詞點出坐擁大片田地的地主和窮苦農(nóng)民之間的矛盾,也描繪出一副地主壓榨農(nóng)民的場景。還有喜兒臨嫁前一天晚,坐在炕上一邊扎頭發(fā)一邊唱著“有錢人結(jié)親講穿戴,我爹沒錢不能買,扯上二尺紅頭繩,對著鏡子扎起來,唉唉扎呀扎起來”既體現(xiàn)出窮人結(jié)親的困窘,卻又表現(xiàn)出喜兒對婚事的期待。亦有后面,喜兒被誤認為白毛仙姑,追著進廟躲雨的黃世仁打時,半唱半說的那段“你說我是鬼,這都是你們把我逼成這樣子的……好,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要撕你們,我要咬你們。”一個人自說自話難免看著尷尬,但是這樣一處理就不會給人強行解說的別扭感。絕大部分的唱段聽著是沒什么問題的,唯獨一個地方,我重復看了幾次,還是覺得突兀。楊白勞死了之后,穆仁智前來搶喜兒,喜兒在聽到契書的內(nèi)容后,就開始唱她的震驚、唱她的冤屈、唱她的堅定,楊白勞的死就這樣一筆匆匆?guī)н^,本來應該很沖擊的一件事收尾卻匆促而平淡,喜兒的高唱一點也沒能讓我覺得冤屈,反而越聽越覺得虛假。
電影里還有許多處埋了伏筆和暗示,對比手法也用得很多。黃世仁回來在路上調(diào)戲喜兒那幕,讓后來使計強搶喜兒的劇情順理成章。趙大叔給王大春和喜兒講紅軍的故事,也為后面王大春去投奔紅軍埋下了伏筆。而楊白勞死于鹽鹵的伏筆非常隱晦了,一開始我看到楊白勞抓住想偷吃鹽鹵的貓說“找死啊”,只以為是平常的家庭瑣事,沒想到最后楊白勞是喝了鹽鹵跑去雪地里自盡的。對比在很多地方都出現(xiàn)過,在黃家上用得尤為頻繁。黃世仁的母親,剛出場是個敲著木魚念經(jīng)的老婆婆,乍一看是個慈眉善目的形象,結(jié)果開口就是剝削收租,一點活路不給人留。明明是吃人的地主家庭,匾額卻都是“德貫千頃”“積善堂”,黃世仁強暴喜兒的那間房門上還掛著“大慈大悲”的匾額,不可謂不諷刺。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一處對比,是黃世仁前后期形象的轉(zhuǎn)變。黃世仁剛出場顯得特別強大,走路昂首闊步,神情高傲,連他黃家就是縣衙這種話都隨便說,農(nóng)民們的生死就在他一念之間,無所不能的模樣。但自他在廟里遇上喜兒開始,他就表現(xiàn)出一種畏縮窩囊的模樣,走路含胸駝背,神情畏懼,仿佛換了一個人。黃世仁重新出場的時候,我?guī)缀鯖]能認出他來,差點以為后期換演員了。
除了這些特別的.安排外,還有些細節(jié)很動人心弦。《白毛女》剛開場的時候,喜兒和王大春兩人無聲的互動,大年三十那晚喜兒因為將要出嫁而在楊白勞懷里撒嬌,楊白勞出門赴死前脫下厚衣蓋在沉睡的喜兒身上……都體現(xiàn)了農(nóng)民階層淳樸的性情。但同時,在面對黃世仁的欺壓時,農(nóng)民們一次次的退卻忍讓,也表現(xiàn)了那時農(nóng)民階層的無力。
《白毛女》地主和農(nóng)民之間的階級矛盾貫穿始終,且一步步的加深,從最開始單純的人地矛盾,累加殺父、奪妻、毀家之恨,使人越發(fā)對黃世仁恨之入骨,也對地主這個形象越發(fā)厭惡,符合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需要。
白毛女歌劇觀后感 篇9
白毛女》是上海芭蕾劇團里的經(jīng)典劇目,"喜兒"這實在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人物角色了。全劇從喜兒到白毛女,貫穿出現(xiàn)了四位飾演者,但表演最精彩的莫過于首尾兩位,代表了當前上芭的舞蹈水平。
前兩幕出場的"喜兒"感覺瘦弱單薄,卻在痛斥黃世仁時,竟能釋放出那樣咄咄逼人的驚人氣場,特別是演員的軟度與旋轉(zhuǎn),實在為之震撼。而成年的"白毛女",動作更顯干練穩(wěn)重,把一段悲慘的故事娓娓道來,從技術表現(xiàn)到思想內(nèi)涵,都更飽滿了劇中的人物形象。她在劇中的復合轉(zhuǎn)非常精彩,據(jù)說也是此劇的亮點。
確實,經(jīng)典劇目的藝術成就無可厚非。但藝術畢竟是在發(fā)展的,用現(xiàn)在的眼光去評價將近四十年前的作品,相信很多前來觀看的中年人都是借著《白毛女》去追憶過去的那個年代,追憶曾經(jīng)的那些童年景象。看來藝術已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欣賞的層面上了,它更大的魅力應該源于溝通,一種跨越年代的心靈溝通。有人認為《白》劇是靠政治取勝,是靠階級斗爭的戲劇內(nèi)容取勝。這顯然帶有貶低《白》劇藝術成就的`意思。我認為,姑且放下(白》劇的藝術成就不論,單就藝術家們抓取的這個重大題材來說,也非同一般。1945年《白》刷誕生之時,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民族矛盾下降國內(nèi)階級矛盾上升的歷史時期。對于即將到來的新形勢,我黨中央雖有估計,現(xiàn)實生活中也已提出,但國內(nèi)軍事政治形勢都還沒有發(fā)展到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生活的那一步。而《白》劇卻即時抓住了這一重大題材,體現(xiàn)了藝術家高度的政治及藝術的敏感。從這點上看,《白》劇及其藝術家們可以說是走在時代的前面。由此可見,重大題材并不總是清楚地擺在那兒任人隨意拾取,沒有藝術家們高度的政治敏感,想抓重大題材也不一定能抓得到。這里說的藝術家的政治敏感和政治家的政治敏感又有所不同,政治家敏感到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為了藝術,也不一定適合藝術表現(xiàn)。
《白毛女》是我國歌劇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華民族歌劇成熟的標志和發(fā)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并為我國歌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開辟了一個新的階段。這部作品不僅對中國歌劇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過廣泛影響,而且對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也具有重要意義。
白毛女歌劇觀后感 篇10
今天,老師帶著我們興奮地來了歌劇院,一路上,大家有的則東張希望,有的則興奮不已,交頭接耳地說話聲連綿不段,就在這歡快地說話聲中我們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歌劇院。
金色的陽光從樹葉間縫隙灑下,留下一圈圈耀眼的光斑,思緒隨著飄下的落葉飛向心靈深處。
我們快速走入大廳內(nèi),安安靜靜地等待表演開始。表演開始了,首先第一部是《費加羅的婚禮》,像這種作品,我想就算是從來沒有接觸過古典音樂的人,也至少會覺得這個名字耳熟,可見仁之如雪貫耳。同學們看的津津有味。接下來的是《卡門》,梅里美在卡門中,塑造了一個舉世聞名的人物形象。這個女人大膽潑辣,敢作敢為,自由奔放,同時也妖艷放蕩,甚至有著某些邪惡和輕浮的特點。多年后,也許故事的情節(jié)記不起多少,但這個敢愛敢恨的美麗吉香塞女郎,卻永遠也不會忘記。也許卡門注定是要為愛而死角,好嫵媚動人,她舞動時目光在每個人眼中停留,讓他們以為受到了的她奪得青睞,其實是他們的自作多情,驕傲的卡門其實旁若無人。她毫不畏縮,愛時不顧一切,受去時斬釘截鐵,她的愛正如冰與火共存,她的愛也注定了死在屬意的情人手里。
下面讓我重點介紹《白毛女》吧!這時,許多同學像初晨時鳥兒,剛剛醒來,嘰嘰喳喳的聲音。其中一個場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楊白勞為了慶祝新年,用忙碌奪得一年僅剩的一點兒給喜兒買了根紅頭繩,喜兒高興得載歌載舞,一家人聚集在一起,每個人只能嘗嘗有限的幾個餃子,卻熱鬧非凡。而我們現(xiàn)在的新年,從衣著光鮮的`圍坐在擺滿大魚大肉的餐桌前,臉上卻少了喜兒那份真摯的快樂。大家虛偽地互相拜年,到處送禮塞錢,把過年當顯示自己闊綽或討好別人的平臺,還有的為了獎金在忙著工作,至于家人難得的團聚早已拋在腦后,親情已不再是一道新年大餐。
最后一首則是貓,感覺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主題《回憶》以憂傷的情調(diào)和動人心弦的旋律,表現(xiàn)了思歸的老貓它離開貓族外出闖蕩,經(jīng)歷了各種艱難遭遇和人生痛苦,而昔日美好的時光流逝,青春不再,夕陽黃昏,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眷眷思念與渴望,都在歌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泄。
這次的歌劇院活動,陶冶了藝術情操,提高了我們的藝術修養(yǎng)和文化素質(zhì),營造了我們良好的學習氛圍。
【白毛女歌劇觀后感】相關文章:
歌劇《白毛女》觀后感(通用11篇)08-01
喜歌劇的發(fā)展10-07
白毛女觀后感11-20
歌劇藝術的瑰寶10-26
歌劇魅影觀后感10-09
《歌劇魅影》觀后感11-07
歌劇魅影觀后感11-10
《歌劇魅影》觀后感10-05
歌劇魅影觀后感-觀后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