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99久久|国产剧情网站91|天天色天天干超碰|婷婷五天月一av|亚州特黄一级片|亚欧超清无码在线|欧美乱码一区二区|男女拍拍免费视频|加勒比亚无码人妻|婷婷五月自拍偷拍

教案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時間:2023-01-31 11:20:11 教案 我要投稿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2.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過程】

  一、復習并引入新知。

  出示練習題目:籃球場是一個正方形,這個籃球場的長是28m,寬是15m,那么這個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m?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我們已學過求長方形的周長,下面,我們一起討論怎樣求正方形的周長?(出示地磚一塊)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俪鍪厩榫常好繅K地板都是什么形狀的呢?(正方形)

 、凇懊窟叺拈L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蹖W生獨立思考:怎樣計算每塊正方形地板的周長?

 、苡懻摻涣鳎60+60+60+60=240(厘米);(60+60)×2=240(厘米);60×4=240(厘米)

 、莼卮饐栴}:每塊地板的周長是240厘米。

  ⑥小結: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計算正方形的周長?

  三、練習反饋,鞏固提高

  1.有一塊正方形的桌布,邊長是20dm,要在它的四周縫上花邊,花邊的長是多少分米?

  2.每張桌子都是正方形,周長是32分米,現在將兩張桌子拼成一個長方形桌子的周長是多少分米?3張桌子呢?

  首先求出每個桌子的邊長:32÷4=8(dm)

  可以用多種方法解決:

 。1)8×3×2=48(dm)

 。2)8×4×2―8×2=48(dm)

  (3)8×6=48(dm)

  3.用16根小棒擺出不同的長方形,能擺出幾種?寫出它們的.長和寬。(以小棒根數為單位)(四人一組,把各種形狀的圖形都擺出來)

  提問:這些圖形的周長哪個長一些?(一樣長)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擺成的)

  四、課堂總結,課后延伸

  1.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如何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實踐活動:先估計,再測量黑板面、數學書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圍學習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長。

  3.課后分組測量并計算學校一個籃球場的周長。(可以使用目測、步測、工具測量等各種方法。)教案《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地磚的周長》教案》,來自網!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由四部分組成,第58~60頁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第61~62頁教學周長的含義;第63~65頁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第66~69頁是單元練習和實踐活動。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發(fā)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點。

  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學習這兩種平面圖形,首先是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點。教材讓學生觀察教室里的物體,指出一些形狀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面,引出本單元的研究對象。

  教材希望學生主動發(fā)現長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因此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內容、線索,并明確活動的目的。要求學生拿幾張(注意:不是一張)長方形和正方形紙,折、量、比,研究長方形、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特點。第58頁的幾張照片,起啟發(fā)和鼓勵學生操作的作用。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是學生通過對幾個圖形的操作后發(fā)現的,是在交流中呈現的。學生的發(fā)現往往是點滴、無序、不系統(tǒng)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在交流時經歷“無序——有序”“零散——完整”的過程,兩個小卡通的對話是眾多學生的發(fā)現經過整理后的概括。在學生分別發(fā)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后,教材要求學生思考:長方形和正方形有相同的地方嗎?引導他們比較這兩種圖形,發(fā)現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角并且都是直角,都有四條邊并且對邊相等。教材組織學生進行比較的目的是幫助他們鞏固對圖形特點的初步認識,至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系,只要求學生知道這兩種圖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現在還不講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想想做做”圍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設計安排。第1題在釘子板上圍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在一年級(下冊)曾經在釘子板上圍過這兩種圖形,那時他們是憑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觀認識圍的,現在再次圍這些圖形,要緊扣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進行思考和操作?梢宰寣W生說說是怎樣圍的、怎樣想的,圍成的圖形有什么特點。第3題把一張長方形紙按照圖示的方法折、剪,并問學生“剪出的是正方形嗎?為什么?”要求學生根據正方形的特點以及折、剪的過程作出解釋。這道題再次讓學生感受長方形與正方形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第4題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或大正方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圖形的特點。其中用小正方形拼一個長方形,答案是開放的,各有兩種不同拼法,有助于學生發(fā)展空間觀念。

  長方形的長與寬、正方形的邊長也是本節(jié)教材的知識。第59頁先告訴學生長方形長邊的長叫做長,短邊的長叫做寬,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叫做邊長,然后在“想想做做”中練習。第5、6題再現了什么是長方形的長和寬、什么是正方形的邊長,并結合度量和估計突出長、寬與邊長都是線段的長度。第7題是一道綜合性的題,通過畫圖形并說出圖形每條邊的長度,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以及長、寬與邊長等知識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形成這部分學習內容的認知結構。

  2、聯系實際事例教學周長的含義,初步建立周長概念。

  圍成的平面圖形一周的長叫做它的周長。教材中沒有出現抽象的周長定義,只要求學生聯系實物與圖形理解周長的含義,能通過自己的操作表達對圖形周長的理解。

  第61頁例題,先出現一個兒童游泳池,池的上口一圈邊線用粗黑線表示,教材通過卡通說出“游泳池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它的周長”。這句話里的“池口黑色邊線的長”直觀形象地描述了周長的屬性——圖形一周的長度。例題中又畫了一雙手在用繩子沿樹葉的邊圍一圈,并把繩子拉直放到直尺上量長度,其中前一幅圖突出“一周”,后一幅圖突出周長是長度。再次讓學生感知什么是樹葉的周長,同時還讓他們看到可以“拉曲成直”,便于度量周長。

  “試一試”引導學生繼續(xù)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通過“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各是多少”和“你是怎樣算出來的”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認知遷移,以對物體表面周長的認識來理解平面圖形的周長。學生在說、量、算等活動中,理解平面圖形一周所有邊的長度的總和是圖形的周長,這里面既有周長的概念,又有計算周長的基本方法,兩者有機融合成一體。教學的時候,首先要學生說說什么是三角形的周長,什么是四邊形的周長,明確這些圖形一周的長是它們的周長。然后要學生說說怎樣得到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可以用細線沿圖形的邊圍一圈,拉直了量一量;也可以分別量出圖形各條邊的長,再相加。

  “想想做做”第1~3題起鞏固周長概念的作用,其中第2題通過描出各個圖形的邊線,又一次讓學生感受周長是圍成平面圖形一周的邊的長度總和。第4、5題測量或計算圖形的周長,第4題特意在各個平面圖形中設計了長度相同的邊,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計算各圖形的周長,為以后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打下基礎。第6題引導學生把對周長的認識應用于現實生活,是一道實踐活動題。

  3、讓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過程,加深對周長的理解,初步形成計算周長的能力。

  第63頁例題計算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球場的形狀是長方形,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是研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材鼓勵學生想想算算,希望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有些學生可能根據周長的含義,采用把各條邊的長度連加的方法求得周長。有些學生可能聯系長方形的特點,或者先分別算出兩條長的和與兩條寬的和,再相加得到周長;或者先算出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再乘2。教材要求學生交流各自的算法,并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由于學生尚未學習四則混合運算,所以求長方形周長暫時應分步列式計算。教學這道例題時要注意三點:第一,先讓學生說說什么是籃球場的周長,求它的周長就是求什么,為尋找算法確定方向。第二,在交流算法時首先要抓住是怎樣求各條邊長度總和的,其次才是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因為各種算法的式子雖然不同,但本意是一致的,都是根據長方形周長的意義列出來的。差異在于有沒有利用長方形的對邊相等這個特征。第三,能想到先算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再乘2這種方法的學生不會多,對這種算法的講評要多一些,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和接受這種方法。

  教材第64頁“試一試”通過求手帕的周長這個實際問題,繼續(xù)讓學生探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預計學生不會有困難。無論是長方形周長還是正方形周長,教材中都沒有出現計算公式,主要原因是鼓勵學生探索、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逐步從算法多樣到算法同一。至于計算公式,在以后的教材中會適時總結的'。

  “想想做做”共六道題,第1~3題以鞏固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方法為主要目的,學生或是利用題中給出的長、寬或邊長的數據求周長,或是先量出長、寬與邊長的長度后再算周長。第4、5題解決與周長有關的實際問題,通過這些題使學生明白,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不僅僅是數學中的問題,在生活中還有廣泛的應用。第6題是答案開放的題,能使學生看到用相同個數的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個長方形的周長是不相等的。

  練習六是全單元的整理與綜合,包括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長的意義,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等各個內容。練習設計避免過多的純計算訓練,注重周長的實際應用、估計圖形的周長以及圖形的拼合變化。第7題在方格紙上設計周長20米的花圃,教材舉了一個長方形為例,學生的設計不要局限于長方形。什么形狀的圖形、畫在方格紙的什么位置上都可以,只要圖形是封閉的、周長是20米都是正確的設計。

  4、實踐活動富有基礎性、操作性、開放性和合作性。

  《周長是多少》這次實踐活動的五個內容都是圍繞周長的含義與計算設計的,這些內容中既有長方形、正方形,又不局限于這兩種圖形。分別讓學生圍、搭、拼、量、算、估,通過這些活動加強對平面圖形周長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計算周長的方法。

  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用線圍自己喜歡的圖形,用小棒搭、用小正方形拼自己想的圖形,方法和答案都是開放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活動效益!傲恳涣俊币笥嬎銉蓚圖形的周長,教材通過“你量了哪幾條邊?是怎樣算的”啟發(fā)學生尋找比較簡單的方法,發(fā)展數學思考,培養(yǎng)空間觀念。

  實踐活動中的各個內容都以小組學習的形式完成,要求學生在獨立探索的同時加強合作交流,集思廣益,把問題解決得更好,從而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互補。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第 1 課時

  時間與數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比較、發(fā)現規(guī)律的現實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和發(fā)現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數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開放性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問題的探索,體會時間與數學的密切聯系。

  教學難點:

  在觀察比較、發(fā)現規(guī)律的現實活動中,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和發(fā)現的能力。

  教學方法:

  觀察、交流

  教學準備:

  投影、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

  1、領會情境中的問題

  奇思的父親每天工作3天休息一天,你怎樣理解這句話?母親每工作一天休息1天,你又是怎樣理解呢?

  2、讓學生按要求在日歷上分別標出父親、母親、奇思的休息日,可以分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然后進行反饋。

  3、進一步引導學生:根據奇思一家3口的休息日,我們還能知道什么?

  三、日歷中的規(guī)律

  1、觀察日歷可以先看上下,再看左右,然后再看對角線上的'數,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

  2、觀察日歷表中的4個數字,你發(fā)現了什么?

  交流自己的發(fā)現

  3、 觀察日歷表中有陰影的9個數,你又有什么發(fā)現?

  4、 你還能在日歷中找到什么規(guī)律?

  四、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一、教學內容

  第三單元“千克、克、噸”

  二、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三、課堂實錄

  教具準備:天平、盤秤、牛奶、黃豆、回形針、花生米、軍棋、2分硬幣、蘋果、雞蛋等等,教學課件。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輕重

  1筆Γ和學們,上節(jié)課有兩個同學表現得非常好,老師要和他們熱烈擁抱。

  老師抱一個特別瘦的學生一下就抱起來了,而抱一個胖的學生怎么抱也抱不起來。

  (評析自然引入“輕”“重”。)

  師:通過剛才老師抱這兩個學生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輕,×××重。

  師:真的嗎?(讓一個學生再來抱抱試試)

  2筆θ醚生從桌上任拿2個物品掂一掂,說一說誰比較輕,誰比較重。

  (評析通過“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戲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體有輕重的區(qū)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稱物體的欲望,為下面的探索學習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索新知

  1被惚ń渙骺吻笆占的資料。

  師:剛才我們通過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體比較出兩個物品的輕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該怎么辦?

  (評析喚醒學生生活中有關質量的經驗。)

  生1: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示的凈含量。

  生2:用秤來稱。

  師:這兩個方法都不錯!如果物品的包裝上標有質量,我們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質量。昨天老師布置同學們到商店任選5件自己喜歡吃的食品調查它們的凈含量,誰來匯報一下?

  生匯報:1包火腿腸有500克、一根火腿腸有45克、60克、75克……

  1包薯片250克,1包餅干500克,1個“小啞鈴”面包1千克……

  師: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非常好!同學們剛才說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國際上統(tǒng)一使用的質量單位,用來表示物品的質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克和千克!(教師板書課題“克和千克”)

  (評析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輕重引入表示輕、重的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比鮮凍印

  師: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所標示的凈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質量,但是很多物品沒有包裝。比如:剛才兩個同學的體重、桌上擺的雞蛋、蘋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們的質量該怎么辦?

  (評析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發(fā)現。)

  生:用秤來稱。

  師:對,要想知道物品的準確質量可以用秤來稱,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見過?

  生匯報: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課件介紹各種秤的簡單使用。

  (評析使用課件適時,恰當。)

  盤秤:把物品放入盤內,指針會告訴我們物品的質量。

  電子秤:把物品放入盤內,會自動顯示物品的質量。

  彈簧秤:把物品掛在鉤子上,就可以讀出物品的質量。

  天平:我們可以通過計算右盤內的砝碼和下面標尺表示的刻度來計算左盤中物品的質量。

  磅秤:計算秤砣質量和秤桿刻度表示的質量,我們可知被稱物品的質量。

  3奔虻ソ檣芴炱膠團壇擁撓梅ā

  師: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放著一臺天平和一個盤秤。老師簡單介紹天平各部分的名稱:托盤、橫梁、標尺、指針、螺旋、砝碼……(邊指邊說)

  師: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邊的盤里放上要稱的物品,然后在右邊的盤里放上砝碼,直到天平的指針在標尺的中間為止。這時天平平衡表示兩端的質量相等,計算出右盤內的砝碼和下面的標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盤中物品的質量。(邊操作邊介紹)同學們桌上的天平,老師已經調試好了,在使用的時候,右邊放砝碼,左邊放物品,打開紅色的砝碼盒,里面有一個小鑷子,一定要用小鑷子來夾取砝碼,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會腐蝕砝碼,F在用小鑷子夾取每個砝碼認識一下每個砝碼的質量是多少。

  學生分組認識砝碼。

  師:現在同學們把1克的砝碼放在盤秤的盤里,看看秤的指針有什么變化?

  生:指針稍微動了一點點。

  師:指針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F在同學們每人選不同克數的砝碼,看看指針的位置在哪里,那個地方就是砝碼的質量。

  學生分組結合砝碼,熟悉盤秤的使用方法。

  4比鮮犢恕

  (1)稱一稱。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天平和盤秤,學習了它們的使用方法,F在我們就用盤秤或天平稱出桌上的蘋果、鹽、幾粒黃豆、

  幾個回形針……的質量。同學們稱完之后寫清物品的名稱和質量做好記錄?丛3分內哪組同學稱的物品最多,哪組就是優(yōu)勝組!

  學生分組稱物品。

  (2)說一說。

  生:一枚2分硬幣大約是1克,一枚5分硬幣大約是3克,一枚1元硬幣大約是15克……

  生:一枝鉛筆大約是9克,一本書大約是65克,另一本書大約是165克,50粒花生米大約是35克,一個蘋果大約是89克,10個回形針大約是23克……

  師:這些比較輕的物品,同學們都使用克作單位。很好!克用字母g來表示。(師邊說邊板書:克——g)

  (3)掂一掂。

  師:你知道1克有多重嗎?把你們剛才稱的1克的物品拿出來,比如一枚2分的硬幣,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覺一下1克,有什么感覺?

  (評析通過“掂”的感受,建立1克的質量概念。)

  生:很輕。

  (4)找一找。

  師: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克?

  (評析注重估測,同時發(fā)展1克的質量概念。)

  生:我稱的一;ㄉ状蠹s是1克。

  生:我咬的一口蘋果大約是1克。

  生:5張紙的質量大約是1克。

  生:……

  師:同學們能夠結合自己的物品體會1克的質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師:同學們不要稱,猜一猜幾粒黃豆的質量大約是1克?幾粒大米的質量大約是1克?幾個回形針的質量大約是1克?……猜完之后再稱一稱看對不對?

  (評析加強估測,并驗證估測,培養(yǎng)學生自我修正、反思的習慣。)

  學生分組活動

  交流匯報

  生:我們組8粒黃豆是1克。

  生:我們組10粒黃豆是1克。

  師:為什么有的小組8粒黃豆是1克,有的組10粒黃豆是1克?

  生:黃豆的大小不一樣……

  生:……

  (6)借一借。

  師:剛才我發(fā)現了這樣一件事情,在王建那組他們在稱一個大蘋果質量的時候,在砝碼的盤里除了有砝碼,還有一個橘子,為什么?

  (評析把問題拋給學生。)

  王建:因為砝碼的質量合在一起不能達到大蘋果的質量,所以我們用一個小橘子代替砝碼。用砝碼的質量加上小橘子的質量就是大蘋果的質量。

  師:那個小橘子的質量你們知道嗎?

  王建:知道,我們已經稱過了。

  師:同學們認為他們的做法怎么樣?

  生:……

  師:在我們稱一個物品的質量時,如果砝碼的質量達不到我們想要的質量時,可以用已經知道的物品的質量來補充。

  (評析及時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舉”,抓住了課堂的.再生資源,并引導學生加以分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7)估一估。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任選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質量,然后再驗證估計得準不準。比一比誰估計得最準!

  小組內驗證,比一比誰估計得最準。

  (評析認識“克”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活動所需的盤秤、天平以及很多實物,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了充分的條件,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體驗。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稱一稱、說一說、掂一掂、找一找、猜一猜、借一借、估一估等實踐活動親身經歷和體驗1克的實際質量,并感受了幾克的質量。使學生在自主的時間和空間里自主地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僅僅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由于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

  5比鮮肚Э恕

  (1)教師介紹。

  師:剛才有的組的同學稱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質量達到1000多克甚至20xx多克,在記錄的時候是不是要寫很多數,如果不注意還有可能寫錯,是不是不方便?怎么辦呢?

  (評析用“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同時使學生感受到使用“千克”的必要性。)

  生:可以用千克。

  (評析若此處師追問一下為什么,讓學生說出他的想法會更好。另外,若學生答不出,可結合長度單位米、千米,有助于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還可導致學生知識之間的遷移。)

  師:我發(fā)現我們班有的同學非常聰明。結合課前的調查知道,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稱較輕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單位。稱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單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師邊說板書:千克——kg)

  師:同學們剛才稱的鹽一袋是500克,兩袋鹽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師:請大家掂一掂兩袋鹽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評析通過“掂”,讓學生直觀感受1千克的質量概念。)

  (3)找一找。

  師:1千克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圍還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也是1千克?

  生:2包面條。

  生:6個饅頭。

  生:……

  (4)拎一拎。

  師:請同學們想辦法任意稱出幾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學生有的把幾個小組的鹽都收集起來拎一拎,有的把書包稱一稱再拎一拎……

  (5)說一說。

  師:請同學們以克和千克為單位說一說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質量。

  (學生回答省略)

  6苯萄1千克=1000克。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克與千克,那么克與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請同學們猜一猜,然后想辦法驗證!

  生:剛才老師說4盒牛奶是1千克,每盒250克,250×4=1000,所以1千克=1000克。

  生:桌上有一袋1000克的大米,和兩袋鹽一樣重,所以1千克等于1000克。

  生:……

  (評析每一個學生都是富有個性、極富潛力的思維主體,關鍵是看教師是否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開放性的問題——“克與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請同學們自己想辦法解決驗證。”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結合應用“乘除法”等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

  2.感受列表策略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思考,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解決“租車”和“購買紀念品”兩個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讓學生掌握列表等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課題:淘氣他們學習今天要組織同學們去游樂園玩耍,這節(jié)課,讓我們和他們一起去游園吧(板書課題:我們一起去游園)。

  一、租車

  1.出示情境圖

  師: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

  生1:數學信息是:有48人去游園,需要租車,小車每輛最多乘12人,租金是120元,大車每輛最多乘18人,租金是160元。

  生2:問題是:可以怎樣租車?需要多少錢?

  師:把信息和問題完整的讀兩遍,獨立思考,再與同伴說一說:可以怎么樣租車?需要多少錢?

  生:獨立思考,與同伴交流可以怎樣租車?需要多少錢?

  學生匯報思考的`過程:可以租3兩大車,坐54人,有6個空位,租金是3×160=480(元);

  2.師:到底有幾種租車方案?我們來整理一下吧。出示列表:把你想到的租車方案,依次序填在表格里。

  小車輛數 大車輛數 可坐人數 租金/元 方案1 方案2 生:獨立完成表格,把各種租車方案都填在表格里,交流展示。

  展示完學生的列表后,師選出學生(有條理思考的)代表方案展示

  小車輛數 大車輛數 可坐人數 租金/元 方案1 4 0 4×12=48 4×120=480 方案2 3 1 3×12+18=54 3×120+160=520 方案3 2 2 2×12+2×18=60 2×120+2×160=560 方案4 1 2 1×12+2×18=48 1×120+2×160=440 方案5 0 3 3×18=54 3×160=480 3.怎樣租車最省錢?

 。1)觀察上面幾個方案,如何做最到省錢?你們有什么發(fā)現?

  生:最省錢的是方案4:租1輛小車和2輛大車440元。

  師:為何方案1和4都是坐48人,相同的人數,為何租金不同?

  (2)淘氣說:如果我們是40人,怎樣租車最省錢?你們能幫幫淘氣嗎?學生用列表的方法試著解決問題,匯報:租2輛小車,1輛大車省錢。

  小結:租車最省錢的策略是:車上的座位盡可能坐滿,如果坐不滿,空座位必須盡可能少,盡可能用大車。

  師:解決了租車的問題,同學們開心的乘車去游樂園里玩耍了。在游園的時候,同學們又遇到了數學問題,請我們幫忙解決呢。

  二、購買紀念品

  1.師出示情境圖:觀察情境圖,你知道了什么?

  生:觀察,匯報:小包裝里有3個玩偶,每盒5元,大包裝里有4個玩偶,每盒6元。買30個玩偶,可以怎么樣買?

  師:大小包裝各需要幾盒?獨立思考問題“可以怎樣買?”

  請你寫出3種購買方案,哪種最省錢?

  問:怎樣寫出你的方案呢?(生:用列表)

  2.學生在題單上完成表格2,交流展示

  小包裝 大包裝玩 偶數量 金額 方案1 2 6 2×3+6×4=30 2×5+6×6=46 方案2 6 3 6×3+3×4=30 6×5+3×6=48 方案3 10 0 10×3=30 10×5=50 比較:哪種方案省錢?討論:省錢的方案有什么規(guī)律?(盡量購買大包裝盒的省錢,因為大包裝盒里每個玩偶的單價少)

  生:觀察表格,思考,交流,匯報。

  3.師:利用列表還能解決什么問題呢?

  生:自由回答

  三、鞏固應用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用列表的方法解決了租車和購買紀念品時遇到的數學問題,F在你能用學到的知識,幫助笑笑和淘氣解決他們在游園時遇到的問題嗎?

  1.笑笑的問題是:買50個玩偶,怎樣買最省錢?

  2.淘氣的問題是:如果大車可8人,小車可坐5人,我們28人乘車,怎樣安排車輛空座最少?

  學生獨立思考,用列表的方法,解決這兩個問題。

  師巡視,個別指導。

  學生展示,匯報。

  四、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從游園的活動中,學到了什么數學知識?

  學生回顧,思考,自由發(fā)言。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這個規(guī)律。

  2. 能力目標: 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3. 情感目標: 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教學重點與難點 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這個規(guī)律。

  教學過程:

  一、討論05=?――發(fā)現規(guī)律

  1.算一算:35=( ) 25=( ) 15=( )

  2.找規(guī)律:在這一組算式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1:都是5的乘法。

  生2:第一個乘數一個比一個小1,積一個比一個小5。

  師:按這樣的規(guī)律05=? 全班同學高聲齊答:等于0。

  3.你還能用別的方法說明05為什么等于0嗎?

  生1:我知道5個0相加等于0,就是0+0+0+0+0=0。

  師:0是不是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呢?咱們再來算幾題看看。

 。◣煱鍟03, 70, 19990)

  生1:03=0。

  師:為什么?

  生1:因為3個0相加等于0,0+0+0=0。

  生2:70=0。 3 0 7 8 生:現在我贊成第二種寫法。因為_____,78=56,個位寫6,向十位進5,08=0進5得5,要在十位上寫5。所以0才不見了。 師:你們贊成這位同學現在的說法嗎?

  生:贊成。 (評析針對黑板板書,組織學生比較、討論,通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并深刻理解了一個因數中間是0的不同處理。)

  二、練一練――掌握算法

  師:打開課本,看看今天學習的`內容,并完成練一練。

  2402 3025 153 254

  20xx 3205 1503 2504

  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后,比較每兩列算式,說說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1:前兩列的第一個因數只是幾個數字交換了位置,第二個因數都一樣。

  生2:一題是因數末尾有0,一題是中間有0。

  生3:因數末尾有0的乘法,積的末尾也有0。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積的中間不一定有0。

  生4:后兩列下一個算式比上一個算式第一個因數多了個0。

  生5:因數多了個0,積也會多個0。

  生6:注意0不要漏了,多了個0得數會多很多。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2.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游園

  (1)出示掛圖,創(chuàng)設情境:笑笑想參觀這座小公園,有一條小路環(huán)繞著它,你們能算出這座小公園的周長嗎?

  (2)學生獨立思考,并解答。

 。3)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說說是怎樣想的。

 。4)全班交流,鼓勵學生充分說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對于學生的'簡便方法進行計算給予充分的肯定。

  (5)總結計算多邊形周長的方法。

  二、算一算

  計算下面圖形的周長:

 。2)學生組內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特別是長方形、正方形的計算方法。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經驗,認識24時記時法,使學生發(fā)現和理解24時記時法與12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能夠對兩種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換算。并能結合具體情境,推算出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所經過的時間。

  2、過程與方法: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小組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逐步養(yǎng)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24時記時法,發(fā)現和理解24時記時法與12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qū)別。

  教學難點:

  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與12時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相互轉化。

  教法學法: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fā)學習,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3、實踐操作法。學生利用學具鐘對鐘面進行觀察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在一天時間里,時針正好走兩圈,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數的關系,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理解24時計時法。

  4、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過程:

  一、鏈接生活,初步感知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播放學生熟悉的“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說說這個節(jié)目播出的時刻,學生可能說晚上7時或19時,隨機板書在黑板上,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播放“新聞聯播”,在屏幕右上角會出現的“19:00”,讓學生知道19時就是晚上7時,接著詢問學生像19時這樣的記時法你知道叫什么記時法嗎,知道的學生可以回答是24時記時法(板書),那晚上7時呢,12時記時法(板書),初步感知兩種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然后聯系生活經驗,說說生活中還在哪見過24時記時法,通過老師的收集演示,了解在一些公共場合,一般都要用24時記時法,使學生認識到24時記時法簡捷明了。從而導入新課,激起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

  二、實踐探索,自主建構

  1、一天從什么時刻開始。

  首先讓學生討論一天從什么時刻開始,出現爭議后,課件出示央視春晚倒計時的場面,當我們倒數到1的那一瞬間,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秒針都指到了12,這個時刻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新的一年開始了,新的一天開始了。讓學生了解一天的開始,在24時記時法里記作0時,12時記時法里記做夜里12時。

  2、學生動手撥鐘感受一天的作息時間,知道在一天里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有24小時。

  3、課件演示,感受一天的24時

  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guī)律,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開始0時就是昨天的結束24時。

  4、觀察鐘面上第一圈、第二圈分別從幾時走到幾時,把鐘面變成兩種記時法的時間軸,直觀比較,引導學生發(fā)現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區(qū)別與聯系。

  三、深入學習,記時轉化

  通過利用剛才發(fā)現的兩種記時法的區(qū)別與聯系,首先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記時法表示出來。然后尋找規(guī)律,發(fā)現24時記時法轉化成12時記時法需要分兩種情況進行考慮,12時以前的不減12,直接加時間詞;12時以后的要減12,再加時間詞。

  再學習12時記時法轉化成24時記時法,讓學生自己舉例體會轉化的方法,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區(qū)別與聯系的認識。

  最后練習兩種記時法的轉化,從把24時計時法記錄的電視節(jié)目預告改寫成12時計時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計時法互換,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突破重點,體驗成功。

  四、理解應用,推算經過的時間

  1、閱覽時間

  9:00—12:00 14:00—16:30觀察圖書館中的閱覽時間。看到這些,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自己試著算一算:圖書館全天開放多長時間嗎?對于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利用撥鐘,結合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的位置變化推算出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經過了多長時間。

  2、確定乘火車時刻

 。ㄕn件出示:車票)從車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小明從家到火車站要20分,開車前5分鐘停止檢票。小組討論:他最晚在下午幾時幾分從家里出發(fā)才不會誤火車?這時一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從火車發(fā)車時刻、加到車站所需時間和開車前5分鐘停止檢票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

  五、課堂小結,回歸生活

  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建構,用自己的語言理解為什么叫24時記時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并在課后用24時記時法做一份作息時間表,教育學生要合理利用時間,珍惜時間,爭做時間的小主人。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第3課時:練習一

  教學內容:練習一第1~6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聯系,鞏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學生能夠熟練計算。

  2、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乘法的意義。

  教學重點:一個因數是一位數的口算乘法

  教學難點:在能夠正確迅速計算的同時,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練習。

  2、一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3、一位數乘兩位數(進位)

  二、練習。

  完成練習一的第1~6題。

  1、教師組織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

  2、組織學生看圖,思考,列式,計算,寫答語。

  第2問有學生自己提問題并解答,教室可組織小組進行交流

  3、先出示題目,問學生應該先做什么,再比較,哪些題還有其他方法?

  4、本題數字信息較多,問題由簡單到復雜,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后再個別輔導。

  5、先讓學生說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齡學生計算是沒有問題的.,媽媽的年齡,可給與一定的提示。

  三、課堂評價

  你覺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樣,你能解決那些實際問題?

  學生聽算,集體訂正,并與同伴交流計算的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并說說計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觀察圖片從中獲取數學信息,然后思考問題,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學生提出問題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組內交流。

  比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結果,也可觀察因數的變化。

  學生先觀察圖片,獲取信息,再根據問題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解答?梢哉埱蠼處煄椭。

  學生弄清楚運算順序后再解答,最后訂正。

  先獨立思考,在完成題目。

  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可與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幫助。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學習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被除數最高位上的數比除數。┑腵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估算,逐步培養(yǎng)估算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知道,在偏遠山區(qū)有很多貧困的學生,今天我們要搞一個活動,為希望小學捐獻書籍。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華夏小學同學捐出576本故事書,送給6所希望小學,平均每所小學分到多少本?

  2.試著列式解決。

  3.估計商是多少,在小組內說一說估計的過程。

  4.列豎式計算,引出被除數百位上的“5”比除數“6”小怎么辦?

  5.學生獨立計算,在小組內交流計算過程。

  6.全班交流,講清算理。

  7.進行驗算。

  三、拓展應用:

  試一試:

  1.如果把這些書送給4所希望小學,先估計平均每所小學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師有100元,最多可以買幾盒拼圖,還剩多少元?

  四、小結: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知識?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觀察、操作和空間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3.通過實踐活動,發(fā)展與同伴合作的意識,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正確辨認從正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難點:

  正確辨認從正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具:課件、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立體圖形。今天老師邀請正方體和我們一起來學習。用正方體搭一搭立體圖形。(板書:搭一搭)

  二、動手操作,建立空間觀念

  1、活動一:探索站在最佳位置觀察正方體,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正方體,看看它有什么特征?(正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2)教師任指幾個面,讓學生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語來描述。

 。3)請你拿出一個正方體學具,放在桌上,從一個最佳的角度觀察它,看看你最多可以看到它的幾個面。用手摸摸你能看到的那幾個面。(一個正方體最多可以看到三個面。)

 。4)小結:你觀察到的這三個面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板書:正面、側面、上面)

  2、活動二:請你用四塊大小相等的正方體,自由搭建立體圖形。同桌說說從正面、側面、上面分別看到的是什么形狀。(出示課件)從不同的位置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觀察到的圖形不同。

  3、活動三:根據指令搭出相應的立體圖形。

 。1)李老師設計了一棟大樓,想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立方體搭一搭,比比哪個同學能夠理解老師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來。搭完的同學就馬上坐端正,老師就知道你是最棒的了。

  1)橫著放3個方塊,在最左邊的正方體上面再放一個正方體。你們是怎樣搭的?(電腦出示)你們搭的和李老師設計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這個設計師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師。

  2)先放一個正方體,再在它的'前面、上面、右面各放一個正方體。(電腦演示)

 。2)老師想找最棒的同學來當“設計師”和“建筑師”!霸O計師”的指令要既清晰又簡潔,“建筑師”要搭得又快又好。同桌兩人輪流互換練習,等會請你們把最棒的“設計師”和“建筑師”推薦給老師。(同桌練習搭立體圖形)

  請一組同桌發(fā)指令搭立體圖形。在“設計師”發(fā)指令的時候,其他同學也一起搭一搭,跟“建筑師”比比,看看誰搭得更好。

  4、活動四:通過盡可能少的問題搭出正確的立體圖形。

  (1)同學們玩得這么高興,老師也想和你們一起玩。老師不看你們搭好的大樓,不用同學們給我指令,只要問你們一些問題,根據你們的回答,我就會搭出和你們想的一樣的大樓來,我們試試看吧!

  你用了幾個立方體?從正面看是幾個正方形?從上面看是幾個正方形?從側面看是幾個正方形?

 。2)你看,老師搭的和你想的一樣嗎?你們同桌兩個人也來試一試吧。注意:你們的問題盡可能提得明確些,回答問題的同學也盡可能回答準確;Q輪流練習。

  三、鞏固練習。

  1、搭一搭,看一看。正面畫“√”,上面畫“○”,側面畫“△”。

  四、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搭一搭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能夠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具有一定的空間觀念。

  2、復習鞏固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辦法,能夠準確進行測量并求周長。

  3、利用周長的相關知識,能夠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

  4、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

  5、在交流的過程中回憶求周長的計算方法,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重點: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感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同學們,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如何觀察立體圖形,通過我們自己親自動手搭積木,我們學會了什么?

  2、除了學習觀察立體圖形,我們還學習了求什么圖形的周長?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有關圖形方面的知識。

  二、鞏固探究

  1、復習觀察立體圖形

  每出示一個,讓學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積木照樣子搭一搭。搭出圖形之后,認真觀察,說一說從正面、側面、上面可以觀察到什么樣的形狀?

  交流,訂正。

  2、復習周長的計算方法。

  什么叫周長?怎樣求長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周長又該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題,匯報訂正。

  3、完成第13題。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20厘米長的鐵絲,用它圍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還是用這根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通過剛才的操作,你發(fā)現了什么?

  4、剛才我們又是動手操作,又是測量計算,累了吧?我們一起到足球場去輕松一下吧!看!這就是我們將要去的足球場。出示第14題。

  自己看圖、讀題,想一想,在這道題中都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

  這道題一共讓你求出幾個問題?會不會解答?

  做完這道題,你有什么想法嗎?

  三、拓展實踐

  我們再獨立解決幾個實際問題:

  1、足球場是個長方形,長120米,寬95米。李林繞著足球場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學校北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實驗園,長是30米,寬是20米,如果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墻,籬笆長多少米?

  3、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

  四、作業(yè):作業(yè)本上的作業(yè)

  板書設計:

  總復習

  立體圖形 求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

  正方形的.周長

  總復習(四)

  教學目標:

  1、繼續(xù)復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能夠正確地觀察日歷,回答問題。

  2、復習可能性的相關知識,進一步感受到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不確定的,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復習有關搭配的知識,能夠按照題意進行正確搭配。

  4、能夠根據已知信息,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通過復習加強鞏固,進一步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在以前的復習中,我們都復習了哪些知識?

  本學期我們學的內容除了剛才說到的,你認為還有哪些知識我們應該再復習整理?

  我們一起來整理回顧這些內容,看誰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最棒!最棒的同學我們可是有獎勵的!

  我們一起來比一比、賽一賽好嗎?

  二、鞏固探究

  1、回顧整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同學們,你還記得有關年、月、日的哪些知識?

  出示第16題:一年365天,合幾個星期零幾天?

  請同學們自己試著做一做。

  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2、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92頁第18題的圖片及文字。

  請同學們認真看圖,誰能說一說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告訴了我們什么?

  你是怎樣設計住房方案的?

  3、復習“搭配中的學問”

  出示第20題:我們剛才解決了住宿問題,F在我們在一起來解決穿衣的問題好不好?

  這是我們學過的搭配中的學問。你能不能自己試著解決呢?

  如果解決得好、搭配得棒,我們將評選它為“出色設計師”。

  自己解決,評選“出色設計師”。

  4、回顧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題,指名讀題,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體回顧:

  在這一學期中,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你還有什么想知道的問題?

  三、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什么知識?

  四、作業(yè):作業(yè)本上的作業(yè)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設計說明

  1.結合情境,進行有效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通過呈現淘氣存零用錢的情境,引入小數的加減法。讓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明確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自主探究,實現知識遷移。

  在上課的開始,首先進行了整數加減法的'復習,并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即列豎式時應注意什么,計算時應從哪位開始算起。通過復習,有目的地對學生的思路進行有效引導。當學生在解決所提的問題時,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學生的匯報中,追問:怎樣才能保證相同的數位對齊?學生馬上就說出只要小數點對齊就可以了。這樣,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上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印象深刻。由于有了復習的鋪墊和探究中適時的點撥,學生很自然地實現了從整數加減法到小數加減法的知識遷移。最后總結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以舊引新,喚醒已有的知識經驗

  1.回憶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筆算:35+52         168-27

  想一想:

  (1)在計算整數加減法時,列豎式應注意什么?

  (2)計算時應從哪位開始算起?

  學生獨立計算后個別匯報。

  2.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小數加減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回顧整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同時,為探究新知作鋪墊。

  ⊙探究新知

  1.解決第一個問題:淘氣兩個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錢?

  (1)觀察主題圖,獲取數學信息。

  (2)說說獲取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淘氣兩個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錢?

  (3)想一想應該用什么方法解答。

  (用加法解答,列式為11.5+3.2)

  (4)探究算理和算法。

  師:請同學們估一估大約有多少元。

  組織學生各自獨立探究計算方法。

  學生集體交流后個別匯報。

  預設

  生1:把元化成角來計算。

  11.5元=115角      3.2元=32角

  115角+32角=147角147角=14.7元

  生2:用豎式計算!   ∩3:用小數計算。

  (5)組織學生討論:

 、偃N算法有什么共同之處?(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

 、谟秘Q式計算小數加法時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小數點一定要對齊;小數點對齊,就是相同數位對齊,不對齊就不能直接相加)

  (6)集體評議:哪種算法比較簡單?(教師引導學生直接用小數來計算并掌握這種算法和算理)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連乘題的運算順序。

  2、通過情境進行估算,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3、通過合作、交流體驗估算的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

  1、掌握連乘題的運算順序。

  2、引導學生結合具體情況,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驚醒合作學習,探索連乘題的計算方法。

  教學方法:

  探索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203= 06=

  80= 243=

  128= 124=

  224= 3004=

  2、豎式計算

  484= 3205=

  6025= 5403=

  二、創(chuàng)設情境,探索新知

  秋季運動會即將拉開序幕,同學們?yōu)榱巳〉脙?yōu)異成績正積極準備著。為了咱們班的運動員在運動場上能賽出風格、賽出成績,在運動會上,邱老師給運動員們準備了兩箱礦泉水。(出示課件:師生到商場購物的情境,展示礦泉水的`價格,每箱24瓶,每瓶3元)。

  1、請同學們尋找數學信息。

 。ǖV泉水的價格,每箱24瓶,每瓶3元)。

  2、學生自己先獨立嘗試解決。要求每位同學認真讀讀想想,在練習本上解答出來。小組進行交流

  3、探究算法

  生1:我是估算的。要比120元多。算式是20xx=120(元)

  生2:150元就夠了。算式是2523=150(元)

  生3:先求一瓶礦泉水多少錢,再求一箱多少錢,算式是

  243=72(元) 722=144(元)

  生4:我的想法和生3的一樣,只不過列了綜合算式,

  2432=722=144(元)

  師:還可以怎樣算呢?

  4、小結:同學們今天表現真棒。用了這么多的方法幫老師算出了準備的錢數,這么多的方法你喜歡哪一種方法呢?把你喜歡的方法給同位說一說。

  三、拓展應用

  鞏固提高

  1、學校要求每個班選8名運動員參加比賽,三、四年級共有24個班,每人參加三項,一共參加了幾項?

  2、二年級參加了跳繩比賽,4人一組,每組一分鐘平均跳65下,6個小組一共跳了多少下?

  3、課堂作業(yè)

 。1)試一試1。學生在書上計算。

 。2)試一試2。估算學校學生人數時,請學生討論后再交流方法。

  四、課堂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想對大家說些什么?

  五、布置作業(yè)

  選用課時優(yōu)化設計。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及操作、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建立分數概念的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去尋求分數,能自己往下寫分數;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成功感。

  教學重、難點:

  認識幾分之一的`分數;初步建立幾分之一分數的概念。

  教學用具:

  各類卡片圖,各類折紙。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知:

  T:小朋友們,我們都知道在奧運賽場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學校里老師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來教育我們,你也想做一個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小法官和小老師嗎?(想!)那老師就來考考你們。

  出示:小華、小麗兩個小朋友。

  a:出示6個大蘋果,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要求學生說出平均分成兩份,學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分。)

  c:出示兩個漢堡,又該怎樣來分?(齊分,學生上去分。)

 。ㄐ〗Y:我們都把它們進行了平均分板書。)

  d:出示一個大餅,你能公平公正地來分一分嗎?你能用我們已經學過的數來表示嗎?

  揭題:我們要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它叫做分數(板書)

  (二)探究新知,不斷摸索:

  1.認識。

  T:剛才我們把一個大餅通過平均分分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分數來表示,這個分數就是。那怎么來書寫呢?跟著老師一起寫(學生舉起手指一起寫),先寫──表示平均分,再寫2表示把大餅平均分成了2份,再寫1表示其中的一份,讀作二分之一(齊讀兩遍,并舉起手跟老師一起邊演示邊說:把大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師拿起分好的大餅:左邊這一份是整個大餅的,那右邊這一份呢?(齊說:)

  同桌活動:從信封中拿出各種折紙,你能折一折這些圖形的嗎?(請學生交流,注意語言的表達。)

  T:老師也忍不住想來折一折了(拿起一個正方形的折紙,隨便一折,將它剪下,舉起一塊說是。)(學生反對,強調沒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數來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碰到過的例子?(學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個分數,把這個分數折出來,畫出來。

  請學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紙,折出自己想出的一個分數,用畫陰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請畫得最快的幾個小朋友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寫上你所表示的分數。(教師選取部分,一起評價,并說說這個分數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學生語言的表達)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一口氣來說一說:

  2.用手勢來判一判:

  3.根據分數在圖中涂陰影,仔細觀察,比較一下這些分數的大小:

  4.它是一個長方形,把它這樣對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塊上涂上顏色,你知道每種顏色是整體的幾分之一嗎?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1.今天,你收獲了多少,能一起來分享嗎?

  2.課外,請你再去折一折,你還能折出多少分數來?

  3.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北師大版五數學上冊教案11-25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1-05

最新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15篇)08-30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復習教案(通用12篇)11-18

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優(yōu)秀01-29

北師大版優(yōu)秀教案02-24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分桃子》教案(精選13篇)02-09

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線的認識》的教案(精選10篇)09-21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找質數》的教案(通用5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