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99久久|国产剧情网站91|天天色天天干超碰|婷婷五天月一av|亚州特黄一级片|亚欧超清无码在线|欧美乱码一区二区|男女拍拍免费视频|加勒比亚无码人妻|婷婷五月自拍偷拍

教案

地理教學教案

時間:2023-02-06 10:32:07 教案 我要投稿

地理教學教案【薦】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理教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理教學教案【薦】

地理教學教案1

  第一節(jié)

  教學目標

  (1)結合“熱力環(huán)流”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這兩部分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2)在知道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的基礎上,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會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

  (3)了解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4)掌握并能說出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guī)律。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性移動規(guī)律。

  2.教學難點

  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圖的繪制;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

  教學過程

  1、引入唐代詩人崔護的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引出本課主題“風”。

  2、風的概念。風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由高壓區(qū)指向低壓區(qū)的水平運動。

  回顧熱力環(huán)流的知識,并舉例說明什么是水平氣壓梯度力。

  3、風的方向。分三種情況歸納。

  (1)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時,風向垂直于等壓線(理想情況);

  (2)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時風向垂直于地轉偏向力(高空);

  (3)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同時作用時,風向與等壓線呈 一定夾角(近地面)。

  小結。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和風有關的詩詞或成語。播放《風之谷》主題曲。

  過渡:(1)給出材料“二戰(zhàn)期間日本向美國發(fā)出的風戰(zhàn)”,思考氫氣球炸彈是如何從日本漂洋過海到達美國的?(2)講解小故事---“馬緯度”問題和咆哮西風帶的出現(xiàn),讓學生思考原因。引出課題----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5、大氣環(huán)流:全球性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

  6、利用三個假設來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

  (1)假設1:地表均勻、不考慮地球自轉(地轉偏向力)和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之間的受熱不均。

  形成單圈環(huán)流

  (2)假設2:地表均勻、考慮自轉、不考慮公轉

  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地轉偏向力

  形成三圈環(huán)流

  視頻播放:“新聞--全球高溫都是副熱帶高壓帶惹的禍”

  重點講解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和全球7個氣壓帶6個風帶。

  思考: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的成因有何不同?極地高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成因有何差異?

  前者由于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運動而形成的,所以是熱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的變化而形成的,因此這兩個氣壓帶是動力原因形成的。

  (3)假設3:地表均勻、考慮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jié)南北移動-----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也作周期性季節(jié)移動。

  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規(guī)律:在北半球,與兩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課堂小結

  假設一:單圈環(huán)流。

  假設二:三圈環(huán)流。

  假設三:氣壓帶、風帶季節(jié)移動。

  思考假設四:條件更換為考慮地表海陸性質的差異,自轉和公轉?

  課后習題

  探究地中海氣候的特點

  結合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性移動規(guī)律和氣壓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探索地中海地區(qū)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的氣候特征是怎樣形成的,并以Flash動畫的形式加以解釋。

  教案網權威發(fā)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見天氣系統(tǒng)。

  第二節(ji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高壓、低壓系統(tǒng)的活動規(guī)律與天氣特點。

  2、過程與方法:會運用簡易天氣形勢圖分析各地天氣系統(tǒng)及天氣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論聯(lián)系實際,增強防災抗災意識。了解科技前沿,樹立學習科學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的理念。

  教學重難點

  1、能根據(jù)氣壓分布圖判斷其氣流狀況及天氣特點;

  2、能讀懂簡易的天氣圖,推測近期的`天氣變化趨勢,并用規(guī)范的語言來表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導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別有意義,它是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紀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閱兵儀式了吧?這些鏡頭,你們還記得嗎?

  【PPT投影】展示閱兵儀式的照片:英姿颯爽的三軍儀仗隊、激動得流著淚的抗戰(zhàn)老兵、踏著“七彩祥云”而來的空軍方陣。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閱兵儀式上那道最美的風景——湛藍的天空呢?事實上,如此美麗的天空,來之不易。為了確保閱兵的順利進行,從8月20日起,北京地區(qū)正式啟動空氣質量保障措施,通過全市上下共同聯(lián)動,積極協(xié)調周邊省市協(xié)同減排,全力保障閱兵紀活動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氣質量已連續(xù)天天優(yōu)良,空氣質量保障情況甚至超越了2008年奧運會期間。當然,如果沒有老天爺幫忙,誰也不能保證當天一定是好天氣。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擔心過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讓我們來看看專家9月2日的分析預測吧!

  我們之前已經對氣候有所了解了,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范圍大,時間長,一般變化不大。但是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天氣是短時間的、多變的。那么,專家們憑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我們發(fā)現(xiàn)文中在講到晴的時候,提到了當時“影響北京的天氣系統(tǒng)主要是東移的槽脊”。

  【講授】引出“槽、脊、高壓、低壓”的定義

  教師引導:其實槽和脊是天氣系統(tǒng)的名稱。天氣系統(tǒng)通常指引起天氣變化的高壓、低壓和高壓脊、低壓槽,鋒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氣運動系統(tǒng)。而所謂天氣預報就是對各種天氣系統(tǒng)的預報,通過對未來某時段內各種天氣系統(tǒng)的產生、移動和消亡的變化來分析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天氣變化。

  請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了解“高壓與低壓”、“槽和脊”,并歸納在這些天氣系統(tǒng)在等壓線分布圖上的氣壓分布特點。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內容,學習到了“高壓”和“低壓”,“高壓”即中心氣壓高于四周,“低壓”剛好相反。由高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qū)域叫“高壓脊”,由低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qū)域叫“低壓槽”。

  教師引導: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師在等壓線分布圖上可先找到高壓脊,畫與之相垂直的一條線,請同學們說說其與等壓線相交的點上分別對應的數(shù)值,對比后發(fā)現(xiàn),脊線上的氣壓值高于兩側。所以脊線本質是氣壓比兩側都高的點集合。

  【活動】探究一 高壓與低壓的大氣運動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氣系統(tǒng)及其對北京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1)標出控制北京地區(qū)的天氣系統(tǒng)的名稱

  教師引導:下面讓我們來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區(qū)的海平面氣壓分布狀況,請同學們來觀察一下圖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氣系統(tǒng)控制著?

  學生活動:讀圖后,分析北京附近氣壓的分布情況,找到天氣系統(tǒng)的中心,通過比較中心與四周等值線的數(shù)值分布,結合教材內容,找到了“高壓”中心,并在圖上用“G”標出。在此基礎上,畫出由它延伸出來的高壓脊(脊線)。(一位同學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學在學案上畫。)

  活動一(2)畫出此時北京和伊爾庫茨克的風向

  教師引導:先請同學講講風向的畫法。

  學生活動:畫過北京的風向的基本步驟,回答要點如下:

  1、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責畫法),風向右偏。

  3、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確定風向,用箭頭標出。

  4、準確說出風向:西南風。過伊爾庫茨克的風向的畫法類似,為西北風。

  活動一(3)(4)完成高壓(反氣旋)示意圖(畫出高壓系統(tǒng)周圍四個點各處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并用簡要的文字歸納小結。

  教師引導:請學生在黑板上標出該高壓系統(tǒng)北部和東部的風向。

  學生由此發(fā)現(xiàn),在高壓系統(tǒng)的不同部位風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氣好像發(fā)生了旋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大氣水平渦旋,我們把它叫做反氣旋。高壓和反氣旋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tǒng)的不同描述,一個指氣壓狀況,一個是指氣流狀況。畫過北京、伊爾庫茨克等四個風向后,可利用這一方法在高壓系統(tǒng)的模式圖當中將大氣運動的

  教案網權威發(fā)布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氣候變化。

  第三節(jié)

  教學目標

  1.閱讀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圖等有關圖表資料,認識全球氣候變化的事實。

  2.利用有關圖文資料,探究分析全球氣候變化對海岸、水循環(huán)、農業(yè)等的影響。

  3.通過討論交流,歸納全球氣候變暖的適應對策,樹立合作意識和全球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難點: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

  播放視頻

  從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從西半球的坎昆到東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國首腦,聚焦全球目光,關注一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

  那么,全球氣候變化有哪些表現(xiàn)?對人類活動帶來什么影響?我們如何應對?帶著這三個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板書】

  【活動】教學過程

  活動一

  請同學們拿出學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完成了知識的準備,讓我們穿越時間,去探知全球氣候變化的歷程。

  請大家完成活動二。

  活動三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又有著怎樣的特點。

  這幅圖同學們能看懂么?

  懂,那老師來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們一起來研究怎么讀這一副圖~

  活動四

  最后,我們來看一看近現(xiàn)代的氣候變化。

  活動五

  是誰?讓北極熊哥哥如此憂郁?

  是誰?讓乞力馬扎羅山的帽子不翼而飛?

  又是誰?讓馬爾代夫陣地不保,眼看著就要香消玉殞?

  不僅僅是馬爾代夫,世界各地的陣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著人類,下面,我們將走進非洲的肯尼亞,看一看氣候變化帶來了哪些影響?

  接下來,我們要去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請同學們拿好筆,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記錄下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集中注意力,仔細聆聽,快速記錄,我們來比一比,哪個小組記得最多!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

  美妙的歌聲把我們帶入了地球的第三極——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經歷氣候的變化,成為全球氣候變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qū)之一。

  監(jiān)測和研究表明,過去半個世紀,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31℃,極端高溫頻次顯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計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積在30年級退縮15%。

  氣溫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長,增加了牧草產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變了農區(qū)種植制度,作物適宜種植區(qū)域擴大,拓展了農牧業(yè)結構調整的空間。

  降水增多,冰川面積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澤濕地面積不斷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觀視覺效果更好。

  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整體改善的同時,融雪徑流有時也引發(fā)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災害。影響生產和牧民生活。氣候變暖還導致凍土消融,高原公路凍土病害加劇,許多跑運輸?shù)乃緳C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況越來越明顯。

  歸納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同學們是否明白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呢?請同學們完成第3問,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將選項填入合適的空格。

  從這兩個關聯(lián)圖中,我們來歸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人類活動的過程。

  據(jù)研究表明,人類活動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

地理教學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qū)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qū)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qū)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qū)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fā)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qū)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qū)的工業(yè)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yè)及工業(yè)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xiāng)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qū)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同的地理區(qū)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jù)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qū)域中找出有關區(qū)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牧區(qū)

  完成P3活動二(1)(2)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jù)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地理教學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領會地理環(huán)境要素的綜合性和差異性及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2、明確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發(fā)展趨勢,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

  3、了解全球的變化趨勢和面臨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初步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過程與方法

  作圖----小組合作----導學-----練習深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知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的區(qū)域差異和區(qū)域合作中的重大工程

  學習者分析

  學生對關于國家的一些國情知之甚少,對南水北調等工程難以理解。

  教學資源與策略

  課件、素描紙、鉛筆、紅筆、黑筆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及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兩年來,我們學習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今天我們一起和中國走向世界。

  【板書】走進世界的中國

  講授新課 教師引入:在兩年的地理學習中,同學們掌握了學習地理的學習方法之一是:讀圖。今天我們就用我們手中的筆自己來描繪祖國的藍圖。將同學們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選一名組長。共同完成“中國輪廓圖”,并畫出四大地理區(qū)域的分界,用一句話或一個詞描述每一個區(qū)域的特征。(時間5分鐘) 學生作畫,老師巡視。 教師承轉:不同的區(qū)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點,面臨不同的.發(fā)展問題。我們怎樣才能促進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國在世界中怎樣才能更好地發(fā)展,是今天這節(jié)課需要探究的問題。

  教師板書:一、促進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教師板書:1.區(qū)域差異

  學生展示作品: “我國的四大地理區(qū)域圖”,老師提問:

  根據(jù)我國不同區(qū)域的主要特點,想一想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是什么?

  學生發(fā)言:不同區(qū)域的地理特征千差萬別,這說明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國土遼闊,區(qū)域差異大。

  教師承轉:不同的區(qū)域地理條件不同,發(fā)展的方向、途徑和所走的發(fā)展道路也不盡相同。

  教師板書:2.區(qū)域發(fā)展

  教師提問:

  1. 以東北平原為例,想一想為什么東北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聯(lián)系氣候、地形、人口、工業(yè)等方面進行分析)

  2.根據(jù)課前收集的資料,分組討論自己的家鄉(xiāng)發(fā)展經濟的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想一想我們應當怎樣因地制宜地發(fā)展家鄉(xiāng)的經濟?

  學生討論發(fā)言。(略)

  師生共同總結:

  1.我們可以看到東北平原地勢平坦、面積遼闊,是我國最大的平原;土壤肥沃,夏季高溫多雨;人口密度較低,適宜大規(guī)模的農業(yè)機械化生產。這些都是東北平原的農業(yè)資源優(yōu)勢。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勢條件,發(fā)展商品糧生產,是東北平原區(qū)域發(fā)展的方向。因而東北平原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2.家鄉(xiāng)發(fā)展經濟的地理條件既有優(yōu)勢也存在著問題。就人口這一條件而言,從不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人均資源少;而從有利的方面看是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這就需要我們揚長避短,發(fā)展農業(yè)要走多種經營之路,發(fā)展工業(yè)要發(fā)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工業(yè)并積極發(fā)展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第三產業(yè)。臨近港澳、東南亞,引進外資方面更有利?梢岳脙(yōu)勢發(fā)展加工制造業(yè)?磥恚虻刂埔税l(fā)展經濟,就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

  看漫畫,談感受。“豐收的苦惱”。教師承轉:有了優(yōu)勢,是否就能夠發(fā)展得好呢?如果東北平原生產的糧食,我們家鄉(xiāng)加工的產品沒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任何優(yōu)勢也就無法實現(xiàn),也就不能促進區(qū)域的持續(xù)發(fā)展。因此,我們的發(fā)展需要其他地區(qū)的合作。

地理教學教案4

  一、位置、領土和居民

  1.位于馬六甲海峽東口

  2.東南亞面積最小的島國

  3.世界上人口稠密國家

  二、東南亞新興的工業(yè)國

  1.發(fā)展經濟的有利條件

  2.主要經濟

  三、花園城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前面通過第一二節(jié)的學習,我們對東南亞的位置、居民特點,自然環(huán)境及經濟狀況有了一個整體了解,但各國之間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今天我們講東南亞的國家地理。

  學習新教材

  [指導閱讀]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38頁《東南亞國家概況》表,使學生對東南亞國家有一概括的認識。

  [教師講授] 在上述國家中各國都有自己的特色,尤以新加坡更為突出,本節(jié)我們重點分析新加坡。

  第三節(jié) 新加坡(板書)

  一、位置、領土和居民(板書)

  讀《東南亞地形圖》

  [提問] 新加坡的位置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位于馬來半島南面,把守著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處在赤道附近。)位置特點非常突出。

  1.位于馬六甲海峽東口

  [讀新加坡地圖]

  [提問] 新加坡領土、人口有什么特點?(新加坡是由新加坡島及附近一些小島組成。屬世界人口稠密區(qū)。)

  [教師補充] 新加坡為一城市島國,面積狹小,約600多平方千米,但人口達到260萬,平均每平方千米4000人以上,屬人口高度密集區(qū)。居民以華人為主,約占四分之三。

  2.東南亞面積最小的島國

  3.世界上人口稠密國家

  上述地理特征對新加坡的經濟發(fā)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新加坡發(fā)展經濟的條件。

  二、東南亞新興的工業(yè)國(板書)

  1.發(fā)展經濟的有利條件。

  [提問] 新加坡發(fā)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提示從所在位置、領土、自然資源等方面考慮。

  [教師講授] 新加坡國土狹小,自然資源貧乏,境內幾乎沒有礦藏,又無重要的經濟作物。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優(yōu)越,地處東南亞中心,扼守馬六甲海峽咽喉,還是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亞歐非和澳大利亞之間海、空航線交匯處。加上新加坡沿海水深浪靜,暗礁較少,擁有天然良港。新加坡正是從本國具體情況出發(fā),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迅速發(fā)展了本國經濟,成為東南亞新興的工業(yè)國。

  2.主要經濟

  新加坡是怎樣利用這一優(yōu)勢,因地制宜發(fā)展經濟的?

  [閱讀思考] 新加坡的經濟以哪些方面為主?

  [教師講授] 新加坡利用位置的優(yōu)勢發(fā)展對外貿易和航運業(yè)。利用引進的資金、技術及進口原料,發(fā)展了許多新興工業(yè),如煉油、海上鉆井平臺制造、電子電器等。還積極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優(yōu)美的城市環(huán)境發(fā)展了旅游業(yè)。

  對外貿易、航運、新興工業(yè)、旅游業(yè)(板書)

  新加坡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很注意環(huán)境保護和城市的美化,并在城市建設中進行合理規(guī)劃布局。

  [閱讀課文] 第137頁“花園城市”。

  [提問] 新加坡市政建設如何布局的?(可按課本歸納,并配合新加坡城市風光景觀圖,做簡單介紹。故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

  三、花園城市

  [讀一讀] 指定學生朗讀第137頁“讀一讀”。

  [提問] 從上述新加坡經濟發(fā)展特點中,可以吸取哪些對我們有益的經驗?

  [教師講授] 只有結合本國具體情況,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才是發(fā)展經濟的正確方向。我們在發(fā)展經濟時,一方面要借鑒外國的經驗,同時還要根據(jù)各地具體情況,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地理教學教案5

  第三節(jié) 印度(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學會用文字和數(shù)字資料,說明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以及人口過度增長與資源環(huán)境及經濟發(fā)展的關系。

  教學重點:世界第二大人口國

  教學難點:人口過度增長與資源環(huán)境及經濟發(fā)展的關系。

  教學流程:

  一、課前預習:

  1、 與我國鄰近的大國有哪幾個?其中與我國基本國情與經濟發(fā)展狀況極其相似的是哪一個國家?2、你了解印度的哪些情況?3、你是否能夠概括出印度最突出的自然與人文特征?教師映示圖片,創(chuàng)造氛圍。

  二、自學質疑:

  1、 自讀7.34圖,討論交流:a..印度位于我國的哪個方位?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和得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特點。

  2、 找出印度主要的陸上鄰國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國家斯里蘭卡,并說出這些國家分別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三、交流展示:

  1、 學生到黑板寫出各組交流結果并講解,教師出示印度地形圖。

  2、 指導學生評價

  四、互動探索:

  1、 讀圖7.35,了解印度人口的特點:

  A.從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約增加了多少億?

  B. 從1951年開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長數(shù)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

  C. 由此你能總結出印度人口增長特點嗎?

  五、精講點撥:

  1、 出示表格,講解眾多的人口對印度的資源、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的壓力

  項目

  耕地(公頃)

  水資源(立方米)

  糧食(千克)

  鋼(千克)

  總量

  1.6億

  21019億

  2236億

  136億

  人均占有量

  0.17

  2167

  231

  14

  與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

  70%

  22%

  67%

  11%

  2、 各組討論并展示,教師評論講解:

  六、遷移應用:

  討論交流,談談你對印度未來人口增長趨勢的看法

  七、課堂檢測:

  1、印度的人口超過 億,僅次于 ,居世界第二位。

  2、讀圖填空:

 。1)寫出下列字母所在國家名稱:

  A. B. C

  D. E. F.

  (2)寫出字母表示的城市名稱:

  G. H. I.

  (3)①是 ②是 灣

  八、課堂反思:我學會了

  還有沒掌握的是

  第三節(jié) 印度

  教學目標:通過地圖及圖片資料的閱讀與分析,能夠解釋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了解印度的糧食生產及其工業(yè)發(fā)展的'過程和原因。

  教學重點:水旱災害頻繁、自給自余的糧食生產,發(fā)展中的工業(yè)

  教學難點:印度降水變化的原因,印度主要資源和工業(yè)的分布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1、 印度的地理位置

  2、 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

  二、自學質疑:

  1、 自主學習課文:讀圖6.10和7.38,思考討論:

  A.印度屬于 ?

  B. 印度的氣候特點是 ?

  C. 與東南亞相比,印度的降水更加集中在 月份。

  三、交流展示

  1、 組內板演并講解,教師適時點撥。

  2、 師生評價

  四、精講點撥:

  A. 出示圖7.39和圖7.40,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圖

  師述:印度6~~9月是雨季, 10月~~次年5月是旱季,這兩個時段的風向是什么?

  B. 準確判斷,然后將A~~F填入下表:

  A.來得早 B.來得晚 C.退得早 D.退得晚 E.風力不足 F.風力強盛

  水災

  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

  五、互動探索:

  1、 分組討論:印度政府為什么十分重視糧食生產?

  2、 讀圖7.41和7.42,說出印度水稻、小麥的分布與降水量和地形的分布關系。

  3、 各組展示交流,教師點評

  六、出示圖7.43,分組討論,印度礦產、棉花、黃麻等資源的分布情況及原因。

  七、遷移應用:指導完成課課練27頁30題。

  八、隨堂檢測:

  1、印度夏季盛行 風,冬季盛行 風,給印度帶來大量降水的是 風。

  2、印度的礦產主要有 、 等,它們主要分布在 高原的東北部,儲量豐富。

  3、印度產量居世界第一的是 。

  4、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自余,還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 。

  5、印度具有高新技術產業(yè)特點的工業(yè)部門是 。

  6、印度鋼鐵工業(yè)、棉紡織工業(yè)、麻紡織工業(yè)的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是 。

  九、反思:這節(jié)課我學會了

  還需要掌握的內容是

地理教學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青藏地區(qū)的位置、范圍、面積、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況。

  2、了解青藏地區(qū)的山脈、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區(qū)的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區(qū)的農牧業(yè)生產特點及主要農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區(qū)交通條件的變化及青藏鐵路的修建。

  6、掌握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讀圖填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藏高原自然環(huán)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對農牧業(yè)生產發(fā)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法]

  1、學生朗讀學習目標。

  2、指導學生結合教材解析學習目標,即知識要點:青藏地區(qū)的范圍,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農業(yè)情況、能源礦產、交通等知識點,要求以記憶為主,理解為輔;技能與能力要求:了解學習區(qū)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驟。

  3、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俳Y合課本第87頁圖4-21“青藏地區(qū)”圖,完成第87頁活動題1-6,了解本區(qū)的基本情況。

 、谙韧ㄗx課本相關內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種圖表,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劃起來;再結合教材完成學習資料中的導學練習。

 、垡螅核伎记嗖氐貐^(qū)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yè)、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lián)系?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13分鐘左右)

  學生按要求進行自學,完成導學練習。

  教師巡視,督促個別學生進行自學,指導有困難的學生,了解學生在預習情況,為下一環(huán)節(jié)的精講做好準備。對一些速度快的學生,特別是對一些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表揚與鼓勵,催促一些較慢的學生抓緊時間。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務的學生思考:青藏地區(qū)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yè)、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lián)系?

  [教師精講](18分鐘左右)

  1、結合板圖,讓學生指出本區(qū)的位置和范圍,特別是本區(qū)重要的界山。

  2、面積、人口、民族與宗教的內容,由幾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面積、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得出本區(qū)特點:地廣人稀。多媒體展示本區(qū)的一些宗教圖片,如雄偉的布達拉宮、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對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和工農交等生產、生活情況,主要通過學生說出特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其內在關系,教師用知識網絡圖的形式逐一展現(xiàn);并在板圖中由學生指出相關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指的是哪三條江,青海湖、察爾汗鹽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鐵路、中尼公路等。同時,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如青稞、藏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牦牛、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等。

  課后小結

  結合學習目標,將板書中的劃線部分內容刪除,讓學生一起再填一遍,進行總結。青藏地區(qū)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適應當高寒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也就是說人類的生產、生活不能離開當?shù)氐淖匀粭l件,而且要適應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真的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

  板書

  青藏地區(qū)

  1、位置: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橫斷山以西

  2、范圍:青海省、西藏自治區(qū)、四川省的西部

  3、面積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環(huán)境特征和工農業(yè)生產、生活情況

地理教學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熱帶氣候類型與分布地區(qū)。

  2掌握熱帶氣候類型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圖的判讀方法,能根據(jù)這些資料對一個地區(qū)的氣候進行簡潔的描述。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圖表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用世界氣候分布圖指出熱帶氣候類型特點及分布。

  2.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出氣候類型的特點。

  難點

  如何讓學生掌握利用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氣候類型的特點。

  三、教學用具

  地圖

  四、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數(shù)理比較、討論歸納等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播放一段景觀錄像,包括熱帶雨林、熱帶沙漠、溫帶海洋、苔原帶等景觀。學生觀察討論景觀差別,教師總結:世界各地氣候千差萬別,今天我們一起來領略世界各地的氣候差異。

  1、 出示熱帶的四種氣候對應景觀圖

  設問:

 、龠@些圖分別代表什么景觀?景觀有什么差異?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熱帶雨林景觀:樹木高大茂密,樹林陰暗潮濕,葉尖經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實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還有河馬.大象.

  熱帶草原景觀:樹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動物有斑馬.長頸鹿.獅子等肉食動物.

  熱帶荒漠景觀:地面以沙漠為主,動物.植被都很稀少.

 、跒槭裁礋釒Ц鞯氐木坝^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總結:這種差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葉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葉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師活動:我們剛才考慮的都是這些氣候類型的不同點,那么它們還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從氣溫角度來分析。

  總結:這四種熱帶的氣候的共同特點為:終年高溫。

  不同點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熱帶雨林氣候,最少的為熱帶沙漠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為旱雨兩季,而季風氣候是旱雨兩季明顯,降水總量大;草原氣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氣溫、降水資料圖完成下表

  景觀名稱 熱帶雨林 熱帶草原 熱帶季雨林 熱帶荒漠

  對應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氣候特征

  3、教師活動:

  那么這些氣候類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個地方氣候類型分布最廣

  學生讀圖回答: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廣的是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雨林兩側,最廣的是非洲。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最廣的是亞洲。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的內陸及大陸兩岸地區(qū),最廣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結

  現(xiàn)在,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回憶一下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5、課堂練習

  板書設計:

  熱帶氣候類型:

  1. 熱帶雨林氣候: 2. 熱帶季風氣候:

  3. 熱帶草原氣候: 4. 熱帶沙漠氣候:

地理教學教案8

  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jié)中國的疆域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并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qū)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并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保衛(wèi)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yōu)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qū)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手段

  《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qū)復合投影片(一套四張,同一底圖),地球儀(學生每人一個,并附有彩色膠帶),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qū)掛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學習指導法。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制造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欲望。

  聽著這優(yōu)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yōu)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

  一、從世界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是什么?從圖上看出中國位于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線為西經20°和東經160°。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中國位于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和東經160°,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并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相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并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我國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15,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承轉】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么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qū)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qū)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示意圖”上,并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投影】中國政區(qū)復合投影片①(中國的疆域示意圖)。

  請同學在圖上依次指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請若干學生依次說出習題答案,教師輔導。

  【提問】請你算一算我國最南與最北緯度相差約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于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于哪個帶?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于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北寒帶。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異”圖。

  【提問】2月份,位于我國北部的黑龍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為什么?

  【歸納】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經濟發(fā)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fā)展多種農業(yè)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進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fā)展多種農業(yè)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qū)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qū)。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于東5區(qū)至東9區(qū),共5個時區(qū),即最東與最西時間相差5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提問】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各是什么景象,為什么?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是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

  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qū)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約多少千米。

  【歸納】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第二課時

  【投影】中國政區(qū)復合投影片①。

  【復習提問】我國的四至點分別在什么地方?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是什么?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何優(yōu)越性?

  【新課導入】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陸地面積廣大,而且還有廣闊的海域。

  【板書】三、廣闊的海域

  【投影】中國政區(qū)復合投影片②(中國的臨海示意圖)。

  【提問】由北向南我國瀕臨的海洋分別是哪些?

地理教學教案9

  學習主題一:認識地球

  1.地球的形狀是:( )

  A、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guī)則球體 B、皮球似的正球體

  C、赤道略扁的不規(guī)則球體 D、天圓地圓

  2.關于地球不正確的敘述是:( )

  A、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之一

  B、在太陽系中地球是唯一適合人類生活的場所

  C、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guī)則球體

  D、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米

  學習主題二:地球模型

  1.通過格林尼治天臺原址的那條經線,稱作:( )

  A、子午線 B、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

  C、180°經線 D、東一區(qū)的中央經線

  2.表示地球某一點經緯度的正確寫法是:( )

  A、35°,115° B、45°N,120°W

  C、南緯30°S,東經70°E D、60°S

  3.若要使房子周圍的門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 )

  A、赤道上 B、北極點上 C、南極點上 D、本初子午線上

  4.下列各點中既位于東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

  A.西經30度,北緯30度 B.西經10度,北緯10度

  C.東經170度,南緯30度 D.東經175度,北緯10度

  5.本初子午線是:( )

 。粒媳本暥鹊姆纸缇? B.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茫畺|西經度的'分界線 D.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6.某地的東面是東半球,西面是西半球,南面是南半球,北面是北半球。該地的經緯度是:( )

  A、經度0°,緯度0° B、東經160°,緯度0°

  C、西經20°,緯度0° D、東經180°,緯度0°

  7.下列各點屬于中緯度地區(qū)的是:( )

  A、經度0°,緯度0° B、東經160°,緯度40°

  C、西經20°,緯度20° D、東經180°,緯度80°

  8.完成下表:

  緯線經線

  形狀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長度

  度數(shù)范圍

  度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

  相同度數(shù)的區(qū)分方式

  0°的確定

  劃分半球的界限

  學習主題三:確定地球表面某一點的位置

  1、讀圖1,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

  A: 經度___________,緯度_________

  B:經度___________,緯度_________

  C:經度___________,緯度_________

  (2)在圖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線上的是______地,位于東半球的是_______地,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地。

  (3) A地位于C地的__________方向。

  2、讀圖2,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其它經線的度數(shù)。

  (2)寫出圖中A、B二地的地理位置:

  A: 經度___________,緯度_________

  B:經度___________,緯度_________

  (3)在圖中A、B二地中,位于位于東半球的是_______地。

  (4) A地位于C地的__________方向。

  圖1

  補充說明:第一節(jié)地球與地球儀用三時完成,每一時完成一個主題。

地理教學教案10

  知識目標:

  通過閱讀各類地圖,使學生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等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

  通過繪圖、計算、比較以及用地圖設計線路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如會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的距離,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查找 地理事物,確定旅行路線等,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圖的空間概念。。

  情感目標:

  通過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鄉(xiāng)土 教育,環(huán)境 教育,增添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和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第一節(jié)著重闡述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這是閱讀地圖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 地理 教學過程中要反復應用。但這部分內容較枯燥,學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開始 教學之前,要設計如何導入。

  由于學生在小學過平面圖的知識,本章一開頭從一張動物園導游圖引入,目的是引起學生讀圖的興趣,了解"什么是地圖"以及"地圖的重要性"(其他的學生熟悉的圖也可以,筆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學校的校園圖),目的是通過探索身邊熟悉事物,激發(fā)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迅速進入 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 教學重點是關于比例尺計算公式的進一步引申和應用。

  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通過閱讀地圖冊上的三幅地圖,學會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法:文字式、數(shù)字式和直線式。

  第二個層次,比例尺的應用,通過"做一做"應用比例尺可以量算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換算:

  (1)一直已知圖上距離和實地距離,求比例尺。

 。2)已知比例尺和實地距離,求圖上距離。

 。3)已知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實地距離。

  第三層次,比例尺的大小,通過對相同圖幅的 "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關于兩幅圖范圍的大小、所表示的 地理事物的詳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得出:

 。1)如何辨別地圖比例尺的大。杭捶肿訛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

 。2)地圖比例尺的大小與表示的地區(qū)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的關系:即地圖表示的`地區(qū)范圍愈小,反映的內容愈詳細,則選用的比例尺愈大。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總是覺得有事可做。

  關于地圖上的方向的 教學,重點在于訓練學生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確了地圖上有三種定向方法,它們是:一般定向方法:無指向標的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指向標定向方法: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指示北方。經緯網定向方法:有經緯網的地圖,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其中經緯網定向方法最為精確,是今后學習 地理課和實際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因此,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辨別方向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難點。

  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首先要確定圖上的經線是東經還是西經,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根據(jù)第一章所學經度、緯度的劃分方法,讓學生認識并總結在方格狀或圓弧形(以南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上,經緯度遞變的規(guī)律。這一部分 教學可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法建議:

  本節(jié)內容設計3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地圖上的比例尺,第二課時,主要學習地圖上的方向,第三課時學習地圖上的圖例和注記和一些實踐活動。

  活動的設計的原則是通過設計一些活動,準備一些材料,幫助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學到的知識,具體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同時創(chuàng)造一個既有個性學習,又能互相幫助、合作學習的氛圍。鍛煉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得以發(fā)揮。

  關于地圖比例尺的 教學,直接用校園平面圖導入,因為是學生身邊熟悉事物,學生感覺即親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級的教室,實地測量自己教室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對平面圖是如何制作出來的興趣,自然的進入了比例尺的 教學。教室長和寬測量出來以后,讓學生運用小學所學平面圖的知識,計算一下圖上的1厘米代表了實際的幾米?把教室的各種圖形畫在紙上,并算一算縮小后畫在紙上的距離是教室實際距離多少分之一,這就是所畫教室平面圖時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然后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分析地圖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個層次。

  第一步:先自己閱讀關于地圖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然后引導學生看看地圖冊上的地圖。用三種方式表示出來。

  第二步:利用課文中的"做一做"指導學生量算圖上直線距離,運用比例尺換算成兩地實地距離。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較,這是比例尺 教學的難點。突破的方式是認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一個分式,比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個比例尺,讓學生用學過的數(shù)學概念來判斷分式的比值,確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后結合讀圖,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范圍、內容詳略的關系。

  關于地圖上的方向的 教學,從校園平面圖中教室的具體方位和路線,引入地圖的方向的判斷。運用計算機課件使知識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地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首先使學生明確三種定向方法,舉出用每一種的例子。例如城市交通旅游地圖(北京), 教師提問某一地名所在位置(如頤和園)學生根據(jù)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guī)則,作出回答,要求詳細用到地面的八個方向,即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對于有指向標的地圖,通過閱讀校園平面圖和教材中的某村平面圖,使學生能夠根據(jù)指向標指示的方向判斷方向。

  "有經緯網的地圖"這一部分 教學可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首先用簡圖的形式用計算機課件復習第一章所學經度、緯度的劃分方法,然后用教材中方格狀或圓弧形(以南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地圖,讓學生認識并總結經緯度遞變的規(guī)律。

  圖例和注記的 教學,主要是訓練學生使用圖例和注記。可以采取先讓學生閱讀P19有關內容,然后打開地圖冊,找出圖中用圖例表示的 地理事物。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 教學重點〉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直線比例尺

  閱讀、分析地圖的能力的培養(yǎng)

  〈 教學難點〉:比例尺大小的判斷

  〈 教學手段〉教材P17圖2。3北京地圖和圖2。4中國地圖及地圖冊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直尺,圓規(guī),米尺,畫有校園平面圖的小黑板

  〈 教學過程〉

  (引課)這是一幅我們學校的校園平面圖,誰能辨別出它們都是校園的什么 教學設施?(操場、籃球場、食堂、教室,實驗室、計算機教室,會議室、禮堂等)請找到我們教室所在的位置?請兩位同學上來,用圓規(guī)和直尺測量一下這張圖上我們教室的長和寬?請另兩位同學用米尺測量我們教室的實際長度和寬度?

 。▽W生活動)請大家一起計算:?算一算縮小后畫在紙上的距離是教室實際距離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計算一下圖上的1厘米代表了實際的幾米?這個數(shù)值就是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 板書)第二章 地圖,第一節(jié) 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

 。ㄌ釂枺┍壤哂袔追N表示呢?

 。▽W生活動)請閱讀16帶框的黑體字" 地圖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 用數(shù)字寫出來?直線式? (由學生回答)

  打開地圖冊,任選三幅圖,請三位同學,分別用文字式、數(shù)字式和直線式表示比例尺。

  ( 板書)文字式、數(shù)字式、直線式

 。ㄌ釂枺┍壤哂惺裁从媚兀

 。▽W生活動)完成P16 "做一做"

  (小結)根據(jù)比例尺,在地圖上量出兩地的距離,可換算兩地的實際距離。

 。ㄌ釂枺┤绾伪鎰e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較P17"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兩幅圖的圖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現(xiàn)不同?

地理教學教案11

  學習目標:

  明確西北地區(qū)的位置、范圍、地形。

  能根據(jù)圖分析本區(qū)的氣候特點和自然景觀由東向西變化規(guī)律。

  學習重難點:

  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西北地區(qū)的開發(fā)。

  自主合作探究

  活動一 位置與范圍

  讀課本P14和圖5—25回答:

  1、地理位置:西北地區(qū)是指位于中國___、___、 ___、___以北的地區(qū)。

  2、范圍:西北地區(qū)包括___、____、____、____、省市自治區(qū)。

  3、面積:面積約占全國的_____

  4、人口:人口約占全國的_____

  5、民族:_____族約占全區(qū)的三分之二,少數(shù)民族有____、____、____、____等。

  活動二 西北地形

  讀圖5—25歸納:

  主要地形區(qū):高原: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__、山地:_____、______。

  地形特點:以_____和_____為主,位于我國第二級階梯,東部以高原為主,西部山地與盆地相間分布。

  xq的輪廓特征_________

  活動三 西北的氣候

  讀西北地區(qū)年降水量分布圖:

  主要氣候類型:大部分屬于________氣候。太陽輻射強,氣溫冷熱變化劇烈。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西北地區(qū)年降水量多在_____毫米以下,并呈現(xiàn)出_________逐漸減少的趨勢。

  成因: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自然景觀由東向西大致呈現(xiàn)出由____向____、____的變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河流:本區(qū)河流稀少,多為_____河,_____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

  耐旱植物:______

  本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主要特征:_______

  灌溉農業(yè): xq古老的引水工程_________。

  農業(yè)區(qū):____平原、____平原(黃河水),被譽為“塞上江南”河西走廊(祁冰雪融水)

  議一議:在天山山麓,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準格爾盆地的邊緣,為什么分布著較多的綠洲?農田、村鎮(zhèn)、城市多沿河或山麓水源成點狀或帶狀分布。

  活動四 主要產業(yè)

  ”和“中國主要金屬礦產分布”圖,列舉西北的礦產。

  白云鄂博的____金昌的____鄂爾多斯的能源礦產,克拉瑪依和南疆的_____石嘴山的無煙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等。

  拓展提升,學以致用

地理教學教案12

  教材分析

  1、本章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fā),介紹了我國地形的總體特點和宏觀分布情況,我國的主要地形區(qū),地形對地理環(huán)境和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2、本節(jié)教材主要包括3個內容:地勢西高東低,山脈縱橫交錯,地形復雜多樣。

  3、地形是組成地理環(huán)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同時有嚴重的影響著別的要素,如氣候、水文、植被、農業(yè)生產、交通運輸?shù)龋虼,認識我國的地形特征,將為學習以后各章節(jié)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1、 學生特點分析:

  對中學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階段是智力發(fā)展的`關鍵年齡,同時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發(fā)展。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xiàn);從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fā)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fā)表見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習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綜合分析法 ,列表比較法,空白圖指認法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運用地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特征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識記各級階梯分界線的名稱。

 。2)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能確認幾條重要的山脈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國的名山。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信息、團結協(xié)作、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yǎng)學生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討論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交通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節(jié)的學習,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決心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而學習的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jié)課的核心是讓學生認清中國地形的整體特征和我國的主要山脈,因此中國地形的特點和山脈分布是本課的重點。

  而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這樣一個特點對氣候、河流、交通等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xiàn)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于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

地理教學教案13

  一、素質教育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了解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以及阿斯旺水壩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2、了解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3、掌握埃及長絨棉生長的條件及埃及的主要經濟支柱、主要城市。

 。ǘ┠芰τ柧汓c

  學會運用地圖說明埃及所處的地理位置,并且要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分析尼羅河與蘇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發(fā)展的意義。

 。ㄈ┑掠凉B透點

  啟迪學生認識發(fā)展中國家要求得富強,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f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種源,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埃及在改造尼羅河方面的經驗教訓很值得我們借鑒。埃及開鑿伊士運河的歷史及其收回主權所做斗爭的事例,也是極好的素材。

  (四)美育滲透點

  勤勞智慧的埃及人民創(chuàng)造出璀璨的古埃及文明,名勝古跡金字塔被稱為世界七大奇之一。

  二、學法指導

  讀圖分析埃及的自然特征,自學討論,總結規(guī)律。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ㄒ唬┲攸c

  1、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2、埃及長絨棉的生長條件及埃及的主要經濟支柱。

  (二)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壩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四、教學程序及設想: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我把本課確定為新授課型,一個課時,采用了下列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導入首先用一段形象文字描述埃及設置情景讓學生猜測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然后化身導游帶領學生暢游埃及。然后播放金字塔的傳奇故事約2分鐘,先讓學生感受神秘的埃及風情。這種神秘感增加學生探究學習埃及的動力

  2、旅游第一階段知識儲備,要去埃及先儲備知識,埃及初印象,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ㄒ唬┏鍪净脽羝<暗'地理位置,民族,宗教,城市,河流,運河填空題

  對零散的知識進行了梳理,讓學生當自己的小老師激發(fā)興趣。老師再結合地圖演示埃及地理位置加深印象,演示埃及人穿阿拉伯長袍,為后面鋪墊。并引導學生了解開羅的城市特點現(xiàn)代與歷史結合城市,有自己信仰和古代的文明。

  3、旅游第二階段運河之旅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戰(zhàn)略意義——埃及咽喉蘇伊士運河,出示海運圖來比較蘇伊士線比好望角線路程便捷。自主閱讀課本引導學生歸納蘇伊士運河重要性,并欣賞運河兩岸的風景。

  培養(yǎng)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歸納表達能力。

  4、旅游第三環(huán)節(jié)迷人的沙漠之旅首先出示在沙漠中漫步的埃及人,沙漠風蝕魔鬼城,雅丹地貌讓學生充分感受,引導學生回憶過去非洲氣候推理埃及氣候。揭示埃及90﹪以上都是沙漠,嚴重缺水。在此環(huán)節(jié)學生欣賞了沙漠風光,也為下文孕育埃及文明的母親河的尼羅河有了一個側面的感受。

  5、旅游第四環(huán)節(jié)埃及母親河尼羅河之旅——展示圖片尼羅河兩岸風景,補充尼羅河相關知識,小組討論尼羅河對埃及的重要性展示,然后老師出示尼羅河4個重要性。

  學生集思廣益,加強了表達和概述能力,也非常有興趣。

  6、旅游最吸引人的環(huán)節(jié)文明古國之旅,學生自主尋找埃及古文明遺產,老師出示圖片更加激發(fā)興趣,解密金字塔,木乃伊,獅身人面像,讓學生對埃及記充滿驚嘆向往。然后出示神廟上的中國游客的涂鴉,引導學生角色扮演,興趣盎然,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樹立愛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當堂練習

  1.埃及是一個地跨兩洲的國家,蘇伊士運河東部的半島也是其領土。

  2.蘇伊士運河大大縮短了_____洋和_____洋之間的航程。埃及是阿拉伯國家,

  其首都_____,是非洲最大的城市。

  4.埃及是一個沙漠王國,大部分地區(qū)屬_______氣候,只有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區(qū)屬——

  氣候。

  5.埃及盛產_________,其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

  7當小導游,介紹埃及風光,也在不知不覺中總結了埃及學習內容。然后播放楊麗萍埃及舞蹈,讓學生對埃及陶醉并充滿向往。

  板書設計:

  一埃及的地理位置-地跨兩洲

  二埃及的氣候—沙漠廣布

  三埃及工農業(yè)---長絨棉和石油

  四埃及文明古國—金字塔

地理教學教案14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圍和主要特征。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查閱分層設色地形圖及分析、運用中國地形圖的能力。

  【教學重點】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位置、范圍及主要特征。

  【教具準備】

  1.中國地形圖(分層設色掛圖)

  2,繪有“四大高原”邊界的空白輪廓圖(板圖或投影)

  3.新疆“三山夾兩盆”地形示意圖(板圖或投影)

  【教學課時】

  本節(jié)教學安排1.5課時(四年制2課時)。第一課時講完“四大高原”,后面半個(或1個)課時講完“四大盆地”。

  【教學方法】

  “比較法”講述和討論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掛圖]掛好“中國地形”掛圖

  [提問]同學們知道,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請注意觀察地形圖,說出我國西部和東部各以什么地形為主?(學生回答,教師重復強調西部以高山、高原、盆地為主;東部以丘陵平原為主。)

 。ㄖv授新課)

  [查閱地圖]請同學們在地圖冊中的中國地形圖上找出四大高原的位置。

  [板書]第三節(jié)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指圖講述]讓我們在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上一一找到四大高原。(以下講述教師應注意放慢節(jié)奏,指圖要準確,以便學生邊聽講邊在地圖冊上查找有關地名。下面劃橫線的高原名稱由學生齊聲答出。)

  位于我國西南部,面積占全國四分之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位于我國北部,東起大興安嶺,西至祁連山麓,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的高原是內蒙古高原。

  西起祁連山脈東端,東到太行山麓,北面大約以古長城為界與內蒙古高原為鄰,南到秦嶺的高原是黃土高原。

  主要位于云南省東部和貴州省大部分,地勢明顯表現(xiàn)為西高東低,海拔從20xx米下降到1000米的高原是云貴高原。

  [展示圖片]出示繪有四大高原邊界的空白輪廓中國地圖。分別請四位同學上講臺指圖說出四大高原的位置,教師糾正。

  [討論]請同學們閱讀“四大高原”一段課文及有關插圖,分別介紹四大高原的特征。(在讀書讀圖之后,組織學生發(fā)言討論。教師應加強引導,提醒學生讀有關插圖及彩圖,并可簡要解釋黃土高原上的黃土來歷、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后果、喀斯特地形的成因和得名等)

  [板書]

  l、青藏高原——雪山連綿 “世界屋脊”

  2.內蒙古高原——一望無際 地勢平坦

  3.黃土高原—一黃土覆蓋 千溝萬壑

  4.云貴高原——地面崎嶇 喀斯特地形典型

  [練習]完成課文中的“做一做”:把四大高原與它們各自的地形特點用直線連結起來。

  [板書]二、四大盆地

  [講述]請同學們在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上找到天山山脈,看天山南北分別是什么地形。(學生回答)

  [[提問]人們談到新疆地形時,常有“三山夾兩盆”的說法。請同學們閱讀圖3·13,說出“三山”和“兩盆”的名稱。(學生回答,教師糾正或肯定)

  [展示圖片]“三山夾兩盆”示意圖

  [講述]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都位于西北內陸,周圍高山環(huán)抱,內部比較平坦,有成片的沙漠和戈壁。

  [提問]說出塔里木盆地中我國最大的沙漠名稱和它的形成原因。(學生依據(jù)課本回答,教師強調“地處內陸”和“地形封閉”兩點)

  [講述]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周圍高山上有很厚的`冰川、積雪。當天暖的時候,冰雪消融,山麓地帶有了水就可以長草、植樹、種莊稼。在黃色的沙漠區(qū),這種有水源灌溉的地方叫做“綠洲”。歷史上,天山和昆侖山的山麓地帶就是“絲綢之路”上溝通亞歐大陸的一段“綠色通道”。

  [提問]1.為什么盆地邊緣的高山山麓地帶會有綠洲分布?水源是從哪里來的?

  2.新疆修筑的公路線大多繞經盆地的邊緣,這是什么原因?(教師提示學生也從水源、綠洲分布等方面考慮)

  [講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境內的柴達木盆地,與前面兩個盆地既有相同點又有明顯的差別。

  [提問]請同學們讀“中國地形圖”,參考P33圖3·15說說這些相同點與不同點。(學生回答,教師歸納,點出以上三個盆地均處內陸,內部都較平坦,有沙漠、戈壁;不同的是它們的海拔,柴達木盆地海拔3000米左右,位于地勢第一階梯,而前兩個盆地位于地勢第二階梯。)

  [板書]3.柴達木盆地——內陸高原盆地,多沙漠戈壁。

  [講述]位于四川省東部,被山嶺、高原環(huán)繞的四川盆地內部,與前三個盆地有明顯的不同。

  [提問]請說出四川盆地內部地形特點(學生回答,教師指出以上三個盆地內部較平坦而四川盆地內部低山丘陵起伏,僅成都平原較平坦)。

  [板書]4.四川盆地——內部低山丘陵起伏,成都平原較為平坦

  [講述]四大盆地各有特色,請同學們用比較法學習、記憶。

  [練習]1.四大盆地名稱,在圖上指出它們的位置,說出它們分別在地勢的哪級階梯上。

  2.哪個盆地海拔最高?哪個盆地面積最大?哪些盆地位于內陸?

  3.成都平原在哪個盆地中?塔克拉瑪干沙漠在哪個盆地中?

  4.哪個盆地中有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哪個盆地東部多沼澤、鹽湖?

 。ú贾米鳂I(yè))選做復習題2。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一、四大高原

  1.青藏高原——雪山連綿 “世界屋脊”

  2.內蒙古高原——一望無際 地勢平坦

  3.黃土高原——黃土覆蓋 千溝萬壑

  4.云貴高原——地面崎嶇 喀斯特地形典型

  二、四大盆地

地理教學教案15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單元

  第一節(jié) 北方地區(qū)——黑土地和黃土地(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jù)。

  2、了解北方地區(qū)的省區(qū)劃分。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自然條件不同對其農業(yè)生產和人們生活有為明顯的差異。

  教學重點:

  1、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jù)。

  2、了解北方地區(qū)種植業(yè)的區(qū)域差異。

  教學難點:

  1、北方地區(qū)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綜合治理

  2、紅壤的形成和改良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揭示學習目標

  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點不同,全國可以分為四大地理單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之一 ——北方地區(qū)。

  二、出示學習目標:

  1、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jù)。

  2、了解北方地區(qū)的省區(qū)劃分。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自然條件不同對其農業(yè)生產和人們生活有較為明顯的差異。

  三、出示自學提綱:

  1、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

 。1)熟讀圖5. 1了解中國四大地理分布圖。讓學生了解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jù)。

  (2)讀圖5.1結合中國地形圖完成P3的活動題。

  2、了解北方地區(qū)的省區(qū)劃分

 。1)讀圖5.2及《地圖冊》北方地區(qū)政區(qū)圖,完成P4活動題。

 。2)了解北方地區(qū)的位置范圍。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氣候類型、糧食作物、主要的礦產資源及工業(yè)城市。

  四、學生自學、討論。

  五、檢查自學討論結果

  (1)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及其劃分的依據(jù)。

 。ǜ鶕(jù)我國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差異,把我國劃分為四個地理單元,即:北方地區(qū)、南方地區(qū)、西北地區(qū)和青藏地區(qū)如課本圖5、1所示)

 。2)北方地區(qū)與西北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與我國的年降水量線相一致?

  (400毫米降水量線相一致)

 。3)了解北方地區(qū)的省區(qū)劃分及其位置范圍。

 。ㄎ挥谇貛X——淮河以北的地區(qū)稱為北方地區(qū),主要包括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

 。4)北方地區(qū)的特點:

 。ū狈降貐^(qū)氣候冬、夏季節(jié)差異大,平原面積廣,耕地以旱地為主,易于機械化耕作,是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qū)。煤、鐵、石油等資源豐富,工業(yè)發(fā)達,工業(yè)城市密集,資源消耗量大。)

  六、課堂小結。

  七、課堂作業(yè)

  1、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劃分依據(jù)是:根據(jù)各地的 和 的差異來劃分的。

  2、我國北方地區(qū)與南方地區(qū)的分界線大致

  是 。

  3、四大地理單元中,海拔最高的是地區(qū);平原分布最廣的是地區(qū);跨經度最廣的是氣溫最高的是 地區(qū)。

  4、完成地理地圖冊和地理填充圖。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單元

  第一節(jié) 北方地區(qū)—黑土地和黃土地(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肥沃的黑土地的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2、了解干旱的黃土地的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了解肥沃的黑土地和黃土地的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jié)課的有關內容:

  1、我國四大地理單元劃分為哪些?

  2、我國北方地區(qū)與南方地區(qū)的分界線是什么?

  3、青藏地區(qū)與其它3個地區(qū)的分界線是什么?

  二、引入新課,揭示學習目標

  1、出示學習目標:

 。1)了解肥沃的黑土地的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2)了解干旱的黃土地的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2、出示自學提綱:

 。1)了解肥沃的黑土地的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2)了解干旱的黃土地的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 3)完成P6活動題

  3、學生討論、自學

  4、檢查自學討論結果:

  (1)、北方地區(qū)包括的省區(qū)、平原和高原:

  (有10個省區(qū),高原有: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平原有: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

 。2)、了解肥沃的黑土地的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東北平原的黑土地肥沃,耕地遼闊,適宜大面積的機械化耕作。植被

  以針葉林為主,農作物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3)、了解干旱的黃土地的特點及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黃土高原的土地是黃色的,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的耕地都是以旱地為主,但水源成為制約農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4)、完成P6活動題

 。5)、提出問題:分析北方地區(qū)的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ū狈降貐^(qū)位于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qū),面積約占全國的20﹪,人口約占全國的40﹪,氣候主要是以溫帶季風氣候,冬、夏季節(jié)差異大,平原面積廣大,耕地以旱地為主,是我國重要的糧棉產區(qū)。煤、鐵、石油等資源豐富,工業(yè)發(fā)達,工業(yè)城市密集,我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山西。)

  三、課堂小結。

【地理教學教案】相關文章:

地理教學教案11-14

地理教學教案【推薦】11-21

【熱】地理教學教案11-21

地理教學教案【精】11-21

【熱門】地理教學教案02-06

地理教學教案【熱】02-06

【薦】地理教學教案02-06

【推薦】地理教學教案02-06

地理教學教案15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