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匆匆教學教案設計第一課時
篇一:匆匆第一課時教案
1 基本信息所屬教材目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錄
《匆匆》一文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以細膩的筆觸生動地刻畫了時間流逝教材分析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光陰感到無奈和惋惜,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從而警世人們應該珍惜時間和生命。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學感悟能力,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初步感受作品生動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學情分析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而本文語言優(yōu)美、文辭雋永,優(yōu)美的語言中包含著作者濃郁的情感。這對于心理方面還不夠成熟的六年級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
1、會寫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挪移、
蒸融、游絲。
知識與
能力目標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從問題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介紹作者,
便于學生的理解。
教學目標
過程與 2、自己查找資料,自學課文,并提出自己不方法目標能解決的問題,在讀中思考、領會,再通過小組討
論,解決問題。
3、有重點的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
教學重難
點情感態(tài)通過學文感悟時光匆匆,懂得要珍惜時間,不度與價值觀能碌碌無為,同時體會到散文的語言美。目標重點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難點領悟作者對時間流逝,光陰虛度的無奈
1.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倡導自主合作教學策略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與設計說明2.架設生活與文本之間的橋梁,引導和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
體驗,關注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知情行意。
篇二:《匆匆》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1 基本信息所屬教材目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 錄
《匆匆》一文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扣“匆匆”二字,以細膩的筆觸生動地刻畫了時間流逝教材分析 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光陰感到無奈和惋惜,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從而警世人們應該珍惜時間和生命。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學感悟能力,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初步感受作品生動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 學情分析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而本文語言優(yōu)美、文辭雋永,優(yōu)美的語言中包含著作者濃郁的情感。這對于心理方面還不夠成熟的六年級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
1、會寫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挪移、
蒸融、游絲。
知識與
能力目標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從問題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介紹作者,
便于學生的理解。
教學目標
過程與 2、自己查找資料,自學課文,并提出自己不方法目標 能解決的問題,在讀中思考、領會,再通過小組討
論,解決問題。
3、有重點的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
教學重難
點 情感態(tài)通過學文感悟時光匆匆,懂得要珍惜時間,不度與價值觀能碌碌無為,同時體會到散文的語言美。 目標 重點 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難點 領悟作者對時間流逝,光陰虛度的無奈
1.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倡導自主合作教學策略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與 設計說明2.架設生活與文本之間的橋梁,引導和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
體驗,關注學生的內(nèi)心感受,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知情行意。
3、讓朗讀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在讀中思索,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
節(jié)(注明每個
環(huán)節(jié)預設的
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同學們,請你們大膽猜想一
下。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按80歲
計算,能有多少天呢?你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
過了多少天?過去的日子你留下了
什么?你又什么感受?
2、課件1播放時鐘的滴答聲,
學生保持安靜,側耳傾聽。 引起學生對時光飛逝的思考,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yǎng)學
生的語文概括
能力和發(fā)現(xiàn)問
題的能力。3、課件2展示一個人的不同一、激趣
時期的照片:兒時的照片—青年時期導入(3)。
的照片—中年時期的照片。 通過資二、初步料交流,拓寬 (沒有背景聲音,速度變化:感知課文1、學生談此學生的知識 慢--------漸快--------快)(5)。時此刻的感受。面,加深對文
。ń處熞龑,順勢章歷史背景的 4、課件3時鐘的清晰的滴答三、精讀板書課題 : 匆了解。 品悟(23) 聲伴隨照片的中速呈現(xiàn)。 匆)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介紹,將朱四、配樂2、事先安排學生自主學習朗讀,加深對自清的生平簡介呈現(xiàn)在屏幕上,并且課前預習,學生介的權利和機文本的理解伴有男中音的旁白。另外,隨著學生會,培養(yǎng)良好紹朱自清 (3)。 的介紹,將朱自清的代表性作品名呈的閱讀習慣。 現(xiàn),同時作品名旁附有相關的典型意
五、課后義的插圖。 讓學生延伸,拓展閱充分地自讀、1、請你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讀(3)。 揣摩、細細品篇文章,用心去體會,看看你能知道味后交流,就什么,發(fā)現(xiàn)什么?
2、 交流文章內(nèi)容及特點。(大
家讀得真仔細,這篇文章寫于1922
年,當時,正值新文學運動期間,中
國文壇剛剛開始用白話文寫文章,所
以有些字詞和現(xiàn)在的不太一樣,但
是,只要你能用心去讀,用心體會,能深刻體會文中詞句所表達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悟性。 通過改變文章的形式
和啟發(fā)學生想充分給
還是能明白其中的含義的。)
3、交流作者資料。(剛才有同學說文章的語言很美,的確,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而且作者還是中國文壇上有名的散文家、詩人---朱自清?,這就是朱自清,(課件)談談你們對他的了解?磥,大家為了學好這一課,做了充分的準備。)
1、師:那么,就請大家再次用心去品味這篇文章,你覺得作者的哪些句子寫的非常好,你特別喜歡或者覺得句子的含義很深刻,就多讀一讀,看看你能感悟到什么。
1、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喜歡的理由和自己的感悟。
。2)體會語言的精妙
多么美妙的韻律和節(jié)奏啊,老師感覺你不像在讀一段文字,更像是在讀一首詩。老師把文章形式變一變,就更像一首詩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 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 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 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
是有人偷了他們吧:
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 象,學生更能體會到文章的語言美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給學生朗讀方法,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給學生朗讀方法,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抓住學習內(nèi)容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鼓勵學生仿寫,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 師生合作讀,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 通過拓展背景,更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感情。
理解了
是他們自己逃走了吧:
現(xiàn)在又到了哪里呢?
有人評價朱自清的《匆匆》充滿“詩情畫意”,當他在讀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
少年,看著又一個春天來臨,作者心情如何?(當人們心情無奈與留戀時,說話的速度會變慢,語調(diào)低沉)帶著作者淡淡的傷感和惆悵再來吟一吟這首詩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文,談喜歡的理由或感悟。
(2)這位同學很會讀文,但朗讀的聲音不是越響亮越好,有的詞句可以根據(jù)表達的意境讀得輕一些,虛一些,有些則可以根據(jù)作者的感情讀得重一些,看看這個句子,你認為哪些詞句應該讀的輕些呢,為什么?
。3)剛才有同學不明白“頭涔涔”“淚潸潸”,現(xiàn)在誰能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說這兩個詞語的.含義,從中體會到作者的心情如何?
(4) 再讀這部分,讀出作者心情。
學習第三段
。1) 看著八千多日子飛逝而過,作者“頭涔涔而淚潸潸了”,那么,他的每一天的時光到底怎樣過去的呢?有沒有喜歡第三自然段的同學能夠回答。
讀第三段,談喜歡的理由或感悟。強調(diào)擬人寫法。 文章的感情后朗讀,學生更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配樂朗讀渲染了課堂氣氛,同時也使學生朗讀激情充分流露。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暢所欲言,給學生表達的機會。
(2)你認為作者把時間當作什么樣的人來寫的? 為什么?所以,在讀顯示時間過的快的詞語時,我們
可以讀的重一些,快一些,指名練讀。
。3)吃飯、洗手、默思,只是人們?nèi)粘I畹募毠?jié),詩人卻敏銳地看到時間的流過,讓我們真切地觸摸到了時間這個精靈的腳步。
。4)作者的時間步履匆匆,你們的時間又是怎樣從身邊一點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學著朱自清先生的寫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體的小事,賦予時間以生命,說一說。看誰說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風格。
(5)我們聽到了時間輕俏、活潑的腳步聲,也聽到了你和詩人心靈的顫動。再讀這一部分,將你與作者的共鳴讀出來。
精讀第四自然段
(1)讀文,談喜歡的理由或感悟。
。2)指導朗讀:找這一段的特點(6處問句),體會作者感情變化。(作者的追問在第四段噴薄而出,看看,共有幾次追問?(6次)都回答了嗎?師生合作讀前兩次追問,理解“徘徊”
。3)難道當時的朱自清真的“沒有留下什么痕跡”嗎?老師告訴你:1916年,十八歲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1920年,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先后在江、浙兩省的多所中學擔任國文教員。1922年,為生計所迫,他只身一人來到浙江臺州第六師范學校任教。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創(chuàng)辦了《詩》月刊,這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每到夜晚,他常常會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緒中。有一回,他在給俞平伯的信中寫道:“我
【匆匆教學教案設計第一課時】相關文章:
尊嚴課時教學教案設計10-08
烏塔課時教學教案設計10-08
《比一比》第一課時教學教案設計10-07
《天窗》三個課時教學教案設計10-08
《地球爺爺?shù)氖帧返谝徽n時對比教學教案設計10-07
《匆匆》優(yōu)秀教案設計10-09
人教版的《匆匆》教案設計10-10
課文匆匆的教案設計11-14
《荷花》 語文兩個課時教學教案設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