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長亭送別教案及練習
二.教學目標:
。ㄒ唬┮龑W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提綱挈領(lǐng)地了解劇情,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與性格特征。
。ǘw會課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
。ㄈw會課文修辭方法多種多樣,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的語言特色。
三.難點、重點分析:
。ㄒ唬堕L亭送別》是如何完成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探索和真實描摹的?哪些地方突出表現(xiàn)了鶯鶯珍重愛情而鄙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分析:《長亭送別》并沒有曲折復雜的戲劇情節(jié),其藝術(shù)魅力主要來自對人物心靈的深刻探索和真實描摹。作者將藝術(shù)觸角伸展到處于“長亭送別”這一特定時空交叉點上的鶯鶯的心靈深處,細膩而多層次地展示了“此恨誰知”的復雜心理內(nèi)涵——交織著對“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的親人的百般依戀,對即將來臨的“南北東西萬里程”的別離的無限悲戚,對逼求“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強折鴛鴦在兩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對當時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愛情悲劇的不盡憂慮。同時,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這一復雜的心理內(nèi)涵的純凈的靈魂美。鶯鶯在送別張生時的依戀、痛苦、怨恨、憂慮,都是與她美好的愛情理想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她對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產(chǎn)物,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在她看來,金榜題名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不是愛情的前提和基礎(chǔ),“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純真專一、天長地久的幸福愛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因此,臨別時,她不忘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與老夫人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的對照?傊L鶯的態(tài)度突出地表現(xiàn)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她的離愁別恨中閃耀著重愛情輕功名、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光輝。作品撼人的藝術(shù)魅力就在于它不僅寫出了人物心靈中顫動著的愛情旋律,而且寫出了激蕩著巨大感情潮汐的人物心靈。
課文中有四處表現(xiàn)了鶯鶯珍重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朝天子】:“‘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折鴛鴦在兩下里!
科白:“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
【二煞】:“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
。ǘ┤绾误w會劇中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分析:《長亭送別》這一折以景物描寫設(shè)置戲劇環(huán)境;渲染氣氛,與主人公的離愁別恨天然渾成,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端正好】一曲,點染了一幅空間廣闊、色彩斑斕的圖畫:藍天白云,黃花滿地,西風凄緊,北雁南飛,霜林染紅。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jié)特征的景物,襯托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心情。后兩句是鶯鶯的自問自答,在為離別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淚的鶯鶯心目中,經(jīng)霜的樹林是被她的離情感動而變紅的!叭尽薄ⅰ白怼倍,下得極有分量。前者不僅把外射的感受化為具有動態(tài)的心理過程,而且令離人的漣漣別淚,宛然如見。后者既寫出了楓林的色彩,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tài)。至此,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chuàng)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gòu)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圍更加蕭瑟凄冷!扒嗌礁羲托,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是寫鶯鶯悵然癡立,極目遠送,流露出欲見不能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跋﹃柟诺罒o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是寫耳聞,進一層表現(xiàn)她的惆悵和眷戀!盁o人語”不僅是寫在寂寞的夕陽古道上聽不到一點人說話的聲音,而且是寫鶯鶯感嘆張生離去,欲語無人。夕陽古道,原來還有切切私語,現(xiàn)在卻歸于一片寂靜。這情景本來就夠冷清凄涼了,偏偏這時候傳來馬的嘶鳴,它打破了夕陽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鶯鶯本來就破碎的心。馬鳴之處,正是張生所在之地!聽到馬的叫聲而見不到騎馬遠去的親人,鶯鶯的心情可想而知!盁o聲”和“有聲”兩相映襯,更加襯托出當時環(huán)境的凄涼和鶯鶯痛不欲生的悲哀。這支曲子以景襯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動展現(xiàn)了鶯鶯“離愁漸遠漸無窮”的心境。
【一煞】與【端正好】兩相輝映,并與【滾繡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互相照應;【收尾】以“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再次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還有其他幾處的景物點染。這就自始至終、相當完美地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和環(huán)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
(三)如何理解《長亭送別》中曲詞之美與劇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的和諧統(tǒng)一?
分析:王實甫的戲曲語言以富于文采為特色,曲詞之美,與劇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諧統(tǒng)一。這在《長亭送別》一折中尤為突出。
1.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
全折運用了比喻、夸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復、疊音、設(shè)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特別是巧用夸張,并與比喻、用典、對比等結(jié)合,因情隨物而設(shè)。例如,“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夸張地表現(xiàn)感情折磨下的身心憔悴;“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用了“紅淚”和“青衫淚”兩個典故,是夸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作品中的夸張描寫,大都將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觀事物,借助鮮明生動的形象來展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2.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
作者善于化用名句中的優(yōu)美成句,也擅長提煉現(xiàn)實生活中的白描俊語。曲詞或秀麗典雅,含蓄悠長;或質(zhì)樸自然,活潑爽利。既有詩詞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蘇幕遮》詞中“碧云天,黃葉地”是詠秋名句。王實甫易“葉”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與飛雁、霜林一起,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圖,完全切合劇中的情景和離人的心緒!臼瘴病俊氨槿碎g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句,是對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意境的再創(chuàng)造,極其形象地傳達出人物心靈所承受著的感情重壓!具哆读睢俊究旎钊績芍樱稣Z當行,極富生活氣息。【脫布衫】前兩句是詩詞的格調(diào),寫鶯鶯眼中的秋景;后兩句是生動的口語,寫鶯鶯眼中的張生。正是這蕭瑟的秋色,映襯著愁苦的張生。既抒寫了鶯鶯的情緒,也描寫了張生的神態(tài)。在《長亭送別》中,這兩幅筆墨,交替并用,得心應手,爐火純青,為多側(cè)面、多色彩地再現(xiàn)人物的情感節(jié)律,提供了成功的藝術(shù)手段。
四.教學過程設(shè)計:
(一)作者簡介
王實甫(約1260~1336),名德信,字實甫,大都(現(xiàn)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劇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禮教為題材,塑造了崔鶯鶯、紅娘、劉月娥等不同婦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戲劇性強,曲詞優(yōu)美,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段鲙洝罚ㄔ洞搡L鶯待月西廂記》)是他的代表作。
。ǘ┲黝}、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和人物形象。
1.主題。
《長亭送別》一折寫張生赴京趕考,鶯鶯送別的情景,刻畫了鶯鶯離別時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緒,表現(xiàn)了張生和鶯鶯之間的真摯愛情,突出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強化了全劇歌頌婚姻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chǔ)的結(jié)合;否定了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聯(lián)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chǎn)和權(quán)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一種心靈上的契合。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于功名利祿之上,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本文的主題及《西相記》的思想內(nèi)容,可引導學生在通讀課文、了解劇情的基礎(chǔ)上作準確的把握。
2.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全折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長亭路上的場面,寫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見夫人科”至“專聽春雷第一聲”)是長亭餞別的場面,主要刻畫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態(tài)、心理,突出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邊靜】至“小生又生此念”),是臨別叮囑的場面,主要表現(xiàn)鶯鶯對張生的關(guān)心和擔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結(jié)尾),是分手后的場面,描寫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舍的情景和離別后的痛苦。
3.人物形象。
《長亭送別》突出地刻畫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題名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不是愛情的前提和基礎(chǔ),因此臨別時不忘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與老夫人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她也有深深的憂慮,明確的告訴張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巴F拊偃⑵蕖,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是有現(xiàn)實基礎(chǔ)的。鶯鶯的態(tài)度突出地表現(xiàn)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鶯鶯的離愁別恨,是她對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不只限于“兒女情長”。她的離愁別恨中閃耀著重愛情輕功名、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光輝。
鶯鶯這一形象的把握,要跟劇情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要重視她感情所經(jīng)歷的起伏變化。
。ㄈ┣~的鑒賞。
要引導學生根據(jù)鑒賞重點有選擇地鑒賞曲詞。
例如,【叨叨令】一曲運用排比和反復的修辭方法,【耍孩兒】一曲有多處借用古代詩詞的語句,可著重從語言特色的角度來鑒賞。
【叨叨令】一曲,將“車、馬,被、枕,衫、袖,書、信”這些常用詞帶上“兒”字,加上一些疊音形容詞,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類,用排比句巧妙組合銜接,并間以反復的感嘆,造成音韻的回環(huán)往復,產(chǎn)生一唱三嘆、聲情并茂的藝術(shù)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jié)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tài)。鶯鶯那種如泣如訴、嗚嗚咽咽的聲氣口吻,宛然在側(cè)。
【耍孩兒】中“未飲心先醉”化用柳永《訴衷情近》詞中“未飲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近緊張,語意更加沉重,表現(xiàn)了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
再如,【朝天子】【二煞】兩曲,可著重從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方面鑒賞。
【朝天子】中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形象地表現(xiàn)了鶯鶯珍重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顯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二煞】一曲將鶯鶯與離愁別恨糾結(jié)在一起的深深憂慮和盤托出,進一步袒露了她的內(nèi)心世界。
又如,【端正好】【一煞】兩曲,則可著重鑒賞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
【端正好】寓情于景,通過鶯鶯對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發(fā)了她內(nèi)心無可排遣的離愁別恨。一切景語皆情語。
【一煞】中“夕陽”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極深。日夕薄暮,本是當歸之時,而今卻揮袂遠別,人何以堪!一個“古”字,不但平添了許多蒼涼凄味,而且把別離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著人物內(nèi)心的許多“潛臺詞”,也啟發(fā)著讀者觀眾的豐富聯(lián)想。“無人語”三字既道出了環(huán)境的寂靜,更刻畫了鶯鶯“笑吟吟一處來,哭哭啼啼獨自歸”的孤獨感和無處可訴的痛苦心理,使“長亭送別”留下了境界深遠、意味無窮的余韻。
鑒賞曲詞時,教師應注意在學生不易覺察之處適時進行點撥。
。ㄋ模└挥谖牟傻膽蚯Z言的鑒賞。
要讓學生充分體會課文修辭方法多種多樣、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的語言特色。注意鑒賞時,不要搞成修辭方法的辨析或語句出處的考察,而要結(jié)合課文的語境,揣摩語義、情味,體會修辭方法和古代詩詞的表達效果。
還可引導學生將課文與關(guān)漢卿的《竇娥冤》進行比較,體會兩位大師的不同語言特色。
《長亭送別》語言華美典雅,以富于文采為特色:(1)善于以景物描寫設(shè)置戲劇環(huán)境,渲染氣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語言委婉雋永;(2)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詩詞的語句乃至意境,善于將古代詩詞中典雅凝煉的語句與生動活潑的民間口語融為一體,語言更具有詩化的特點;(3)修辭方法多種多樣。
《竇娥冤》語言樸實無華,以“本色”見長:(1)直抒胸臆,感情濃烈,語言直白;(2)多用白話,多用方言詞語,語言通俗,更具有口語化的特點;(3)較少使用修辭方法。
(五)誦讀課文。
注意引導學生在把握作品哀怨抒情基調(diào)的前提下,讀出人物感情的起伏變化,選擇自己喜歡的幾支曲子(如開頭三曲、結(jié)尾兩曲)背下來。
。┓e累詞語。
1.余蔭:蔭,封建時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給予子孫入學或任官的權(quán)利。這里有長輩保佑的意思。
2.萋迷:同“凄迷”,(景物)凄涼而模糊。
3.廝守:相守,相聚。
4.狼藉:亂七八糟,雜亂不堪。也作狼籍。
5.羅幃:床前羅帳。
6.青鸞:古代傳說中能報信的鳥。據(jù)說漢武帝時,西王母降臨,青鸞先來報信。
7.殘照:落日的光輝。
8.胸臆:指心里的話或想法。
9.舉案齊眉:后漢梁鴻的妻子孟光給丈夫送飯時,總是把端飯的盤子高舉至眉前以示恭敬(見于《后漢書·梁鴻傳》)。后人用來形容夫妻相敬。
10.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虛名小利。語出蘇軾《滿庭芳》詞的頭兩句!拔伣恰焙汀跋夘^”,都是形容極小。
11.淡煙暮靄:傍晚的云氣。
【小資料】
。ㄒ唬疤煜聤Z魁”的《西廂記》。
歷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于以身相許。后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西廂記》就由此加工創(chuàng)造而成。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jié)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并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得到圓滿結(jié)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shù)上,劇本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shù)形象的塑造,使人物性格特征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廂記》的曲詞華艷優(yōu)美,富于詩的意境,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
這個劇一上舞臺就驚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愛,被譽為“西廂記天下奪魁”。
。ǘ扒锼贾妗。
清代梁廷楠《曲話》卷五云:“世傳實甫作《西廂記》,至‘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構(gòu)思甚苦,思謁撲地,遂死!鼻鷫线@一逸聞,正好說明作者嘔心瀝血之苦,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真是無雨無以麗其姿,無嚴霜無以煊其色!可以說是劇曲中一首“秋思之祖”。
【模擬試題】
基礎(chǔ)練習
1.閱讀(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端正好)是鶯鶯去十里長亭路上所唱,為全折唱曲的領(lǐng)起,以景物描寫為主。
B.淺藍的天空,飄動的白云,黃色的野菊,血紅的楓林,勁吹的秋風,南飛的大雁,上下互遇,縱橫相連,構(gòu)成了一幅深秋的風景畫。所謂“情樂則景樂”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暢,山光水色,逗人流連忘返。
C.正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如許美景在鶯鶯眼里,著眼點卻是“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边@景物更增強了她的悲涼感和離愁。融情于景,以深秋的景物陪襯鶯鶯的離愁別緒。
D.這首曲詞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蘇幕遮》和李清照的《聲聲慢》的語句,融情于景,渲染出了整折戲的情感氛圍,奠定了全折的情感基調(diào)。
2.閱讀(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確的是:()
A.這首小令以紅娘的問話為引題,通過鶯鶯作答,揭示了女主人公送別當時和設(shè)想張生走后的心境。
B.這首曲詞仍以心理刻畫為主,揭示鶯鶯赴長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離愁別恨,今后的孤獨恓惶,讀來令人肝腸寸斷。
C.這首小令運用了兒化、疊詞、排比、反復等修辭手法,使得語言形象生動,聲情并茂,營造出一種濃重的抒情氛圍。
D.本曲運用了大量疊音詞和兒化詞,具有典型的民間口語風格,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戲曲創(chuàng)造上屬于“本色”派的寫作風格。
3.閱讀(幺篇)和(上小樓),下面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兩首曲子都是刻畫鶯鶯在酒宴上的心理活動,眼見張生別離前的痛苦,女主人公又怎不肝腸寸斷,思緒萬千,于是通過心理活動,細致地描繪了自己的離愁別恨,與前兩首曲子寫張生的痛苦相互映襯。
B.(幺篇)刻畫女主人公理智與情感的交鋒。雖然明知“久后成佳配”,但仍然“悲啼”不已,甚至一夜之間就“清減了小腰圍”,運用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極言自己的離情別意。
C.(上小樓)中“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是總說,“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是分說,且陳情緊湊,一句緊似一句,既極好地陳述了時間之短促,又有“一唱三嘆”之哀情,使曲末的抒情水到渠成。
D.鶯鶯哀婉的傾訴,字字句句蘊涵著她對破壞她和張生的愛情、拆散他們的團聚、造成她的離愁的上天的幽怨和憤懣,與竇娥的控訴一樣,都有對封建統(tǒng)治的否定精神在里面。
4.閱讀(四邊靜),下面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霎時間”照應(滾繡球)中的“怨歸去得疾”,(滿庭芳)中的“頃刻別離”,再次表達了女主人公“恨不得倩疏林掛住斜暉”的心情。
B.“知他今宵在那里?”大有柳永詞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意境,但“有夢也難尋覓”一句,凄迷苦情則更勝一籌。
C.“知他今宵宿在那里”一句聯(lián)想到漫漫征程,由此引起后面(五煞)的叮囑,在結(jié)構(gòu)上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D.這首曲子主要寫酒宴結(jié)束,人將散,曲將終時女主人公眼睛看見的杯盤狼藉的場景。
5.閱讀(快活三)和(朝天子),下面理解不正確的是:()
A.(快活三)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極言女主人公臨別前的味覺感受,雖有酒食,卻不如泥土,女主人公的愁苦之情由此可見一斑了。
B.“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點明其之所以難以下咽,多半是酒里流進了太多的相思淚,這是承接上一首曲子繼續(xù)寫味覺失靈。
C.作者巧妙地化用蘇軾《滿庭芳》的詞句,再次表現(xiàn)出了女主人公的重愛情勝過重功名的進步思想。
D.這兩首曲詞通過茶飯不思,腸胃里塞滿的只有愁和恨,淌進酒杯的相思淚和宴席前的長吁短嘆,讓人生動形象地感受到了張生臨別前的痛苦而復雜的心情。
綜合練習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張珙( ) 玉驄( ) 揾( )做 諗( )知
玉醅( ) 泠泠( ) 謹賡( ) 暮靄( )
2.閱讀第二首(幺篇)和(二煞),判斷以下的說法是否正確,對的畫√,錯的畫×。
(1)(幺篇)這首曲子是鶯鶯給張生斟酒時對張生說的話。充滿了女主人公對張生的殷殷叮囑之情。()
(2)(幺篇)曲中談到了“輕別離”和“始亂終棄”,(二煞)中談到了“停妻再娶妻”,可見鶯鶯對張生此一去,充滿了擔心和疑惑,對這段愛情的牢固產(chǎn)生了懷疑。()
。3)在封建社會里,歷來是男尊女卑的道德觀念,女人成為男人的玩物,所以(幺篇)中說妻榮夫貴應改為夫貴妻榮。()
。4)鶯鶯在這兩首曲子里反復叮囑張生不要“始亂終棄”,從一個側(cè)面揭示了這是封建社會常見的事,也是整個社會存在的嚴重社會問題。()
。5)女主人公在這兩支曲子里提到“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你休憂‘文齊福不齊’”、“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等句,反映了女主人公重愛情而鄙薄功名的進步思想。()
(6)這兩首曲子分別反映了女主人公對張生的兩次叮囑,雖然時間不同,但內(nèi)容卻是大致相同,都集中表達了鶯鶯內(nèi)心相同的擔心和思想傾向。()
(7)(二煞)是鶯鶯在張生臨行前最后的諄諄告誡。雖只說了七句話,卻前后共用了四個“休”字,可見她對張生的囑咐是何等的殷切。()
。8)四個“休”字歸納為兩點:一是不要以功名為重而丟掉愛情;二是不要因貪戀異地花草而停妻再娶。這說明鶯鶯對她和張生在凄風苦雨、艱難曲折中建立起來的愛情,比對功名的獲取更為珍視。()
3.閱讀(滿庭芳),回答下面的問題。
。1)從第一首小令(端正好)的“曉來誰染霜林醉”和后文最后一首小令(收尾)的“一鞭殘照里”來看,長亭餞行已經(jīng)過一整天的時間。可為什么鶯鶯卻還說“供食太急,須臾對面,頃刻別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曲子運用了什么典故,表達了女主人公怎樣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首曲子結(jié)尾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考在“餞行酒宴”上這一部分紅娘的言行,回答下列問題。
。1)怎樣理解在此場合下,夫人兩次叫紅娘替“正旦”把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樣理解紅娘的兩次言語?
第一次:(紅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紅云)姐姐不曾吃早飯,飲一口兒湯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紅娘在情節(jié)安排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曲詞與引用的原詩作品對應起來。
原詩歌作品:
、侔拙右住杜眯小 ②樂府詩《東飛伯勞歌》 ③秦觀《鷓鴣天》 ④范仲淹《蘇幕遮》 ⑤李清照《聲聲慢》 ⑥宋人《鷓鴣天》 ⑦柳永《雨霖鈴》 ⑧蘇軾《滿庭芳》化用后的曲詞:
。1)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2)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
。3)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
。4)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夢也難尋覓。()
。5)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
。6)碧云天,黃花地。( )
。7)閣眼淚汪汪不敢垂。( )
6.對“前往長亭”從開始一直到(叨叨令)這一部分整體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的這一場景,作者先以(端正好)這一情景交融的曲詞烘托整體氛圍,渲染感情色彩,因此這一首曲子統(tǒng)領(lǐng)了這一部分,也統(tǒng)領(lǐng)了全折戲。
B.范仲淹有句云:“碧云天,黃葉地”,蘇軾《水龍吟》亦曾云:“似花還似非花……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董解元《弦索西廂》有句:“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淚”,可以看出(端正好)雖然意境完善,但因襲前人,缺乏新意。
C.后面(滾繡球)與(叨叨令)兩首曲詞在整體烘托下,具體抒發(fā)生離死別的感情,前一支曲子感情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恨遲”和“怨婦”;后一支曲子語言新鮮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純?nèi)皇且晃粷M懷委屈的嬌弱小姐的口吻,體現(xiàn)了作者語言錘煉的功夫。
D.(端正好)一曲雖然受前人影響很深,但經(jīng)過王實甫的改造,境界頓高,這支曲子無論在意境優(yōu)美,色彩鮮明,感情濃烈,情景交融等方面,還是語言華美、洗煉、自然,音韻和諧流暢方面,都遠遠超出了前人,成為千古傳誦的佳作。
7.閱讀(脫布衫)和(小梁州),回答以下問題。
。1)把(脫布衫)前兩句與(端正好)前四句比較,結(jié)合鶯鶯前后心境,看看作者在寫景上有什么異同?
相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這兩支曲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兩支曲子都是通過鶯鶯的眼睛,來描寫張生在餞行酒宴上的神情心緒,既寫出了張生離別時痛苦的情景,又讓人想象出鶯鶯看見張生痛苦時自己“竟無語凝噎”的難過心情。
B.這兩支曲子在整體上依然是先寫景后抒情,與前一部分“前往長亭”寫法完全相同,只是突出的主角不一樣,前一部分突出鶯鶯,后一部分突出張生。可見這折戲兩個主角交相輝映,達到了極佳的藝術(shù)效果。
C.(小梁州)作者運用了戲謔的筆調(diào)描寫人物悲傷的心理活動,使這首小令產(chǎn)生了更加生動真實的效果。
D.(脫布衫)先通過深秋草木凋零的景物描寫進行烘托,再運用對人物神情、姿態(tài)的側(cè)面描寫,把張生面臨離別所表現(xiàn)的無限凄涼、痛苦的心情形象而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
。3)細細體會這兩支曲子,琢磨張生的神態(tài)表情,把這兩支曲子改寫成一段細節(jié)描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練習
下邊節(jié)選的是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四折《崔鶯鶯夜聽琴》里的三支曲子。第四折——聽琴是寫老夫人嫌張生貧賤,要賴掉婚約,張生痛苦萬分。紅娘為張生獻計,讓他在月下彈琴,以試探小姐情意。小姐晚上在花園燒香時,聽到琴聲,深受感動。
崔鶯鶯夜聽琴(1)
王實甫
【天凈沙】莫不是步搖得寶髻玲瓏(2)?莫不是裙拖得環(huán)佩叮咚(3)?莫不是鐵馬兒(4)檐前驟風?莫不是金鉤雙控(5),吉丁當敲響簾櫳(6)?
【調(diào)笑令】莫不是梵(fàn)王宮(7)夜撞鐘?莫不是疏竹瀟瀟(8)曲檻(jiàn)中?莫不是牙尺(9)剪刀聲相送(10)?莫不是漏聲長滴響壺銅(11)?潛身再聽在墻角東,原來是近西廂理結(jié)絲桐(12)。
【禿廝兒】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13);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14);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唳空(15);其聲低,似聽兒女語(16),小窗中,喁喁(17)(yóngyóng)。
。1)節(jié)選自《西廂記》第二本第四折。(2)(寶髻玲瓏)發(fā)髻上的珠寶鈴鈴有聲。寶髻,女子發(fā)髻上插戴的珠寶首飾。玲瓏,這里形容珠寶首飾相碰的聲音。(3)(環(huán)佩叮咚)衣帶上佩戴的玉器叮叮咚咚。環(huán)佩,衣帶上佩戴的玉制裝飾品。叮咚,玉器碰撞的聲音。(4)(鐵馬兒)宮殿、廟宇及富家屋檐上懸掛的小金屬片,受風擺動,發(fā)出響聲。張燕瑾、彌松頤《西廂記新注》引《蕓窗私志》:“元帝作薄玉龍數(shù)十枚,以縷線懸于檐外,夜中因風相擊,聽之與竹無異。民間效之,不敢用龍,以什駿代。今之鐵馬,是其遺制。”這句是說,好像急風吹動了檐前的鐵馬金屬片,發(fā)出驟馳的聲音。(5)(金鉤雙控)金鉤相碰。金鉤,掛簾的金屬鉤子。雙控,相碰,相擊。(6)(簾櫳)簾子和窗櫳。(7)(梵王宮)大梵天王住的宮殿。此處指佛寺。梵王,佛教傳說中的大梵天王。(8)(瀟瀟)風雨撫動竹子的響聲。(9)(牙尺)用象牙裝飾的尺子。(10)(聲相送)一聲一聲相接著傳出來。(11)(漏聲長滴響壺銅)計時的銅壺滴水的響聲。漏聲,銅壺滴水的聲音。壺銅,銅壺,用銅制造的一種漏壺。漏壺是古代用滴水的方法計算時間的器具。壺中盛水,水由壺底小孔一滴一滴漏出;壺設(shè)刻度浮標,以此計時辰。(12)(理結(jié)絲桐)即彈琴。絲桐,古琴以蠶絲桐木做成,因而以絲桐代稱琴。理結(jié),有撫弦、揉弦之意。(13)(冗冗)刀槍相擊之聲。(14)(落花流水溶溶)流水漂著落花,從容自得地流動。(15)(鶴唳空)仙鶴在空中長鳴。(16)(兒女語)少年男女的竊竊私語,指情話。語本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保17)(喁喁)親昵的私語聲。朗讀這三首曲詞,回答下列問題。
1.這三支曲子是用什么樣的藝術(shù)手法描繪琴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樣用琴聲刻畫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唱詞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答案】
基礎(chǔ)練習
1.B2.D3.D4.D5.D
綜合練習
1.(略)
2.(1)√ (2)× (3)× (4)√ (5)√ (6)√ (7)√ (8)√
3.(1)這表明了鶯鶯對張生濃重而深切的依戀之情,正是這種依戀使得她覺得時間過得飛快。(2)運用“舉案齊眉”的典故,表達了女主人公渴望與張生同桌共食,哪怕須臾片刻也好;同時也揭示了在封建禮教的殘酷統(tǒng)治下,男女愛情不自由的現(xiàn)實。(3)結(jié)尾運用了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用“險化做望夫石”來表達女主人公所忍受的隔絕的折磨,揭示出愛情不自由和婚姻不自由給男女青年造成的莫大痛苦。
4.(1)女主人公此時此刻正處于離別的痛苦之中,兩次把酒,正有“酒入愁腸愁更愁”之意。(2)第一次言語引出鶯鶯送別當時和設(shè)想張生走后的心境?匆姲才藕昧塑囻R,立刻產(chǎn)生了一種猶如煎熬的心緒,再無心插花戴朵,把自己打扮得嬌滴滴的。第二次言語則引出了(快活三)和(朝天子)兩首通過描寫味覺來刻畫女主人公臨別前的難以下咽,雖山珍海味卻味同嚼蠟的情景。(3)紅娘在情節(jié)安排上主要起穿針引線的作用,把情節(jié)串聯(lián)起來,并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
5.(1)⑧ (2)① (3)② (4)⑦ (5)③ (6)④⑤ (7)⑥
6.B
7.(1)相同點:都以景物描寫烘托肅殺的氣氛,抒發(fā)離愁別恨。不同點:(端正好)寫景重在遠景,以間接烘托氣氛為主;(脫布衫)寫景重在特寫,以直接抒發(fā)情感為主。(2)B(3)(略)
拓展練習
1.用比喻描寫琴聲。在三段曲詞中用了十二個比喻。從不同角度比喻,把繁弦異響寫得淋漓盡致。
2.張生以琴訴情,鶯鶯聽琴神會。通過琴聲的描寫,細膩地刻畫了張生“離恨千端,閑愁萬種”的情緒;表現(xiàn)了鶯鶯“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夢”的心境。
3.語言特色在于巧用比喻和排比。比喻中用了排比句式,增強了語言氣勢,使感情表達得充沛、完整。比喻不僅做到了以聲喻聲,而且還做到了以形擬聲,變聽覺為視覺,使抽象的感情變成可睹可觸的事物,概念變成令人可感的實體,大大豐富了作品的內(nèi)涵,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強了琴聲的藝術(shù)感染力量。
【長亭送別教案及練習】相關(guān)文章:
《長亭送別》教案范文10-12
課文《長亭送別》教案范文10-13
長亭送別公開課教案07-21
長亭送別教學教案范文10-08
《長亭送別》教案范文集錦9篇10-21
長亭送別第二課時的教案10-11
小學生長亭送別的擴寫作文07-26
《送別》教案12-08
練習的教案02-25
練習4教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