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教案教學設計
故鄉(xiāng)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辛亥革命后農村日益衰敗、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社會現實;領會魯迅先生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2、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小說主題的寫法。
3、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建議】
1、對人物分析,要重點抓住變字,考察人物性格發(fā)展的外在和內在的原因,進而加深對主題的理解。
2、這篇小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分析時不妨從歷史、社會演變等方面作些點撥和指導。
〖教學重點
掌握生字詞,理清故事情節(jié),明確線索,劃分段落層次。
一、課前預習
1、預習生字詞。
2、準備復述主要故事情節(jié)。
二、導入
回憶進入初中以來我們曾學過的魯迅的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散文、出處《朝花夕拾》、《社戲》短篇小說、出處《吶喊》、《一件小事》短篇小說、出處《吶喊》),其中《一件小事》這篇小說是用第一人稱寫的并且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同樣是一篇用第一人稱寫的運用了對比手法的魯迅小說。(板書課題、作者)
三、簡介小說創(chuàng)作背景
魯迅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鄉(xiāng),接母親來北京居住。《故鄉(xiāng)》便是根據這一段生活經歷創(chuàng)作出來的。小說中寫的人和事是有事實依據的,但又經過了藝術加工,有虛構的成分。作品中的我身上有作者的影子,而我又不等于就是作者本人。
小說寫的是1919年的事,它所反映的卻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村社會的情況。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滿清王朝,但中國人民仍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中,當時,帝國主義加緊對我國進行軍事、經濟、文化侵略,加上國內軍閥混戰(zhàn)不休、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使得廣大農民陷入困境。作者回鄉(xiāng)期間,耳聞目睹了故鄉(xiāng)的衰敗景象和農民的貧困生活,加之在這個風雨如磐的社會求索了30余年的生活經驗,于是寫出了悲涼沉郁的《故鄉(xiāng)》。
四、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書前預習提示加投影補充)
補充:
瓦楞 歇息 胯下 祭祀(葵) 氈帽 明晃晃 秕谷
縛住 鵓鴣 薄嘴唇 寒噤 打拱 折本 潺潺
五、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思考
1、我回故鄉(xiāng)見到了哪些人?
2、課文突出刻畫了哪個人物?
3、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學會復述主要故事情節(jié))
4、敘事線索是什么?
5、其情節(jié)是如何安排的?劃分情節(jié)結構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
1、母親、宏兒、楊二嫂、閏土、水生;
2、閏土;
3、兩處插敘(我回憶與閏土幼時的交往、楊二嫂說閏土偷埋碗碟一事)不需復述;
4、我回故鄉(xiāng)的活動(見聞感受)為線索;
5、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劃分情節(jié)結構的依據是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
六、劃分段落層次
(一)§1~5回故鄉(xiāng);寫我漸近故鄉(xiāng)時的悲涼心境和眼前故鄉(xiāng)破敗蕭條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鄉(xiāng)的時間和原因。
(二)§6~77在故鄉(xiāng);敘述我在故鄉(xiāng)的見聞感受,通過我接觸的兩個人物的巨大變化,反映農村的凋敝和農民的極度貧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隔膜。
這部分按時間順序又可分為4層:§6~8寫我到家的情景;§9~33寫我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誼;§34~52寫鄉(xiāng)鎮(zhèn)小市民楊二嫂;§53~77著重刻畫了與中年閏土見面的情形,表現閏土20年來的巨大變化。
(三)§78~88離故鄉(xiāng);寫我離故鄉(xiāng)時的心情、感觸,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追求。
七、布置作業(yè)
1、字詞掌握。
2、找出文中對閏土和楊二嫂進行描寫的語段,前后進行比較閱讀,完成書后練習二。
3、讀預習提示,思考其中§1最后一句話所提出的問題。
【故鄉(xiāng)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故鄉(xiāng)的榕樹》教案教學設計10-08
念故鄉(xiāng)教學教案設計10-08
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優(yōu)質教案教學設計10-08
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教學教案設計10-10
《故鄉(xiāng)》教學方案設計10-08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故鄉(xiāng)》教案教學設計10-09
故鄉(xiāng)的榕樹教學教案11-04
《在大熊貓的故鄉(xiāng)》教案設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