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國演義提綱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一】《三國演義》復習提綱
一、作者及作品概括
羅貫中,大約生活在元末明初。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章回小說之一,是一部對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偉大作品。
作為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有著特殊的成書過程。
羅貫中是在陳壽所著的《三國志》等史書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有關小說、戲曲的創(chuàng)作經驗,并運用獨特的藝術感受將一段時間漫長、人物眾多、頭緒復雜、情節(jié)曲折的歷史熔鑄成這部結構宏偉、氣勢磅礴的長篇歷史小說。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三國演義》不是羅貫中一個人的獨立作品,而是幾百年間的史學家和演義家們共同創(chuàng)作的“世代累積型”作品。
二、作品內容概括
全書一百二十回, 以時間為序,講述的是東漢末年諸侯之間紛爭的戰(zhàn)事,敘述魏、蜀、吳三國的建立、興衰的歷史。
精彩情節(jié)點擊:桃園三結義、三英戰(zhàn)品布、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官渡之戰(zhàn)、三顧茅廬、舌戰(zhàn)
群儒、火燒赤壁、蔣干中計、劉備相親、三氣周瑜、割須棄袍、單刀赴會、敗走麥城、七擒孟獲、斬馬謖等。
小說一開始描寫漢末大亂,各路英雄陸續(xù)登場,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開始了“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偉大事業(yè);董卓進入洛陽,禍國殃民,終被消滅;曹操與袁紹又展開斗爭,官渡之戰(zhàn)成為高潮。
在這一段落,張飛怒鞭郵督、關羽溫酒斬華雄及青梅煮酒論英雄等精彩的片段,展示了劉、關、張不同的英雄風采,特別是關羽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會等更突出表現(xiàn)了他義薄云天、勇武神威的性格特點。
接著,重點描寫三國鼎力局面的形成。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決策,拉開了三分天下的序幕。
劉備在與曹操的當陽之戰(zhàn)中失利,迅速采取聯(lián)吳抗曹的政策。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
于是,赤壁之戰(zhàn)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蔣干中計、草船借箭、曹操賦詩、借東風等高潮迭起,構成了全書最為緊張的智慧較量,大大提升了小說的文化品位。
隨后諸葛亮三氣周瑜,劉備不僅穩(wěn)定了根據地,同時占領益州,奪取關中,又得到馬超、黃忠等大將,勢力不斷壯大,并進位“漢中王”。
最后,曹操用司馬懿之計挑起孫吳與劉蜀的矛盾,關羽被殺,致使聯(lián)盟破裂。
而曹操病死,曹丕篡權,劉備隨之稱帝。
不久,張飛遇害,劉備執(zhí)意伐吳,遭遇慘敗,白帝城托孤后病逝。
諸葛亮忠心耿耿,繼續(xù)為劉蜀南攻北伐、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以及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進一步充實了他的智慧形象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完美人格,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愿,繼續(xù)北伐。
但因劉禪昏庸被迫班師,前功盡棄。
而司馬氏也取代曹氏政權,建立了晉朝。
晉兵先后消滅了蜀、吳,統(tǒng)一天下。
【二】三國演義主要內容(提綱式)
明確主要和次要的內容
結構
一、一統(tǒng)中原(184——207)(主角:曹操、劉關張、袁紹、呂布、董卓、孫堅、孫策)
1.群雄討賊(群雄——董卓)
2.逐鹿中原(曹操——呂布)
3.官渡之戰(zhàn)(曹操——袁紹)
二、赤壁之戰(zhàn)(207——210)(主角:周瑜、諸葛亮、曹操、孫權、魯肅、劉備、關羽)
1.孔明出山(諸葛亮——曹操)
2.赤壁大戰(zhàn)(周瑜——曹操)
3.三氣周瑜(諸葛亮——周瑜)
三、三足鼎立(211——223)(主角: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呂蒙、陸遜、張飛)
1.得益州(諸葛亮——張任)
2.奪漢中(諸葛亮——曹操)
3.失荊州(呂蒙——關羽)
3.敗夷陵(陸遜——劉備)
四、三分歸晉(224——280)(主角:諸葛亮、司馬懿、姜維、鄧艾、司馬昭)
1.七擒孟獲(南征)(諸葛亮——孟獲)
2.六出祁山(北伐)(諸葛亮——司馬懿)
3.九伐中原(姜維——鄧艾)
4.三分歸晉(姜維——鄧艾)
【三】《三國演義》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統(tǒng)一為止,前后共97年。
它描述了三國時期紛繁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它的主要思想內容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1.通過三國之間軍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各種斗爭的經驗和智慧。
這些可供我們借鑒。
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種斗爭的經驗、智慧和才能。
2.揭示了當時矛盾重重、動亂不安的局面。
這能幫助我們認識當時社會的黑暗和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反動本性。
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動亂年代里人民群眾的苦難生活與和平統(tǒng)一的愿望。
小說描敘了封建軍閥屠殺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園荒蕪,生產凋敝,白骨如山,餓莩遍野的歷史事實。
作者對堅持分裂割據的軍閥進行了鞭撻和嘲諷;對于曹操,雖不贊成由他來統(tǒng)一天下,但在寫他同北方軍閥進行斗爭時,卻如實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來寄希望于蜀漢,把劉備、孔明作為仁君、賢相的典型來塑造,希望他們君臣際會,作出一番功業(yè),統(tǒng)一中國,使百姓安居樂業(yè)。
這種反對分裂、主張統(tǒng)一的思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4.“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十分鮮明。
尊曹或尊劉,是歷史家長期的爭論,這不過是封建正統(tǒng)觀念在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不同表現(xiàn)。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的傾向,既繼承了晚唐以來三國故事,直到《平話》一貫“尊劉”的文學傳統(tǒng),又繼承了東晉習鑿齒和南宋朱熹“尊劉”的史學傳統(tǒng),表現(xiàn)了為東晉、南宋偏安的漢族王朝爭正統(tǒng),反對入侵的外族統(tǒng)治的思想傾向,反映了元明之際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
此外,《三國演義》還大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
所謂義氣,內容十分復雜,既滲透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觀念,也包含著當時人民的道德理想。
有的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義氣互相團結,互相救援。
但是由于義氣不是從階級觀點出發(fā),而往往是從個人恩怨出發(fā)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利用。
【三國演義提綱】相關文章:
論文提綱11-15
論文提綱范文-免費論文提綱10-05
畢業(yè)論文提綱-論文提綱范文10-05
本科論文提綱10-07
mba論文提綱10-08
作文提綱的寫作10-05
領導講話提綱10-06
提綱預習法10-26
舞蹈論文提綱10-05
論文提綱模板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