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勵志名家散文 推薦度:
- 名家青春勵志散文 推薦度:
- 名家短篇勵志散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名家勵志散文
證明你是學霸的時刻到了,你能列舉出那些年學過的名家勵志散文嗎?小編準備了四篇名家勵志散文,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學過的!
筆墨祭
余秋雨【1】
中國傳統(tǒng)文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質(zhì)和心理習慣,這個問題,現(xiàn)在已有不少海內(nèi)外學者在悉心研究。
這種研究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但也時時遇到麻煩。
年代那么長,文人那么多,說任何一點共通都會涌出大量的例外,而例外一多,所謂共通云云也就很不保險了。
如果能對例外作一一的解釋,當然不錯,但這樣一來,一篇文章就成了自己出難題又自己補漏洞的尷尬格局。
補來補去,痛快淋漓的主題都被消磨掉了,好不為難煞人。
我思忖日久,頭腦漸漸由精細歸于樸拙,覺得中國傳統(tǒng)文人有一個不存在例外的共同點;他們都操作著一副筆墨,寫著一種在世界上很獨特的毛筆字。
不管他們是官屠宰輔還是長為布衣,是俠骨赤膽還是蠅營狗茍,是豪壯奇崛還是脂膩粉漬,這副筆墨總是有的。
筆是竹竿毛筆,墨由煙膠煉成。
濃濃地磨好一硯,用筆一舔,便簌簌地寫出滿紙黑生生的象形文字來。
這是中國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態(tài),也是中國文化的共同技術(shù)手段。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干脆偷偷懶,先把玩一下這管筆、這錠墨再說呢?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態(tài)載體的。
五四新文化運動就遇到過一場載體的轉(zhuǎn)換,即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這場轉(zhuǎn)換還有一種更本源性的物質(zhì)基礎(chǔ),即以“鋼筆文化”代替“毛筆文化”。
五四斗士們自己也使用毛筆,但他們是用毛筆在呼喚著鋼筆文化。
毛筆與鋼筆之所以可以稱之為文化,是因為它們各自都牽連著一個完整的世界。
作為一個完整的世界的毛筆文化,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可挽回地消逝了。
誠然,我并不否定當代書法的成就。
有一位朋友對我說,當代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古代書法家。
我不同意這種看法。
古代書法家的隊伍很大,層次很多,就我見聞所及,當代一些書法高手完全有資格與古代的許多書法家一比高低。
但是,一個無法比擬的先決條件是,古代書法是以一種極其廣闊的社會必需性為背景的,因而產(chǎn)生得特別自然、隨順、誠懇;
而當代書法終究是一條刻意維修的幽徑,美則美矣,卻未免失去了整體上的社會性誠懇。
在這一點上有點像寫古詩。
五四以降,能把古詩寫得足以與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張揚,唐詩宋詞的時代已絕對不可能復(fù)現(xiàn)。
詩人自己可以寫得非常得心應(yīng)手(如柳亞子、郁達夫他們),但社會接納這些詩作卻并不那么熱情和從容了。
久而久之,敏感的詩人也會因寂寞而陷入某種不自然。
他們的藝術(shù)人格,或許就會因社會的這種選擇而悄悄地重新調(diào)整。
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問題。
我非常喜歡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幾個傳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條。
只是為了一件瑣事,提筆信手涂了幾句,完全不是為了讓人珍藏和懇掛。
今天看來,用這樣美妙絕倫的字寫便條實在太奢侈了,而在他們卻是再啟然不過的事情。
接受這張便條的人或許眼睛一亮,卻也并不驚駭萬狀。
于是,一種包括書寫者、接受者和周圍無數(shù)相類似的文人們在內(nèi)的整體文化人格氣韻,就在這短短的便條中泄露無遺。
在這里,藝術(shù)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藝術(shù)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筆并不意味著一種特殊的職業(yè)和手藝,而是點化了整體生活的美的精靈。
我相信,后代習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誰也不能把寫這些便條的隨意性學到家。
在富麗的大觀園中筑一個稻香村未免失之矯揉,農(nóng)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鄉(xiāng)村里。
時裝表演可以引出陣陣驚嘆,但最使人舒心暢意的,莫過于街市間無數(shù)服飾的整體鮮亮。
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燦爛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們之間。
在毛筆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們的衣衫步履、談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際往來,都與書法構(gòu)成和諧,他們的生命行為,整個兒散發(fā)著墨香。
相傳漢代書法家?guī)熞斯傧矚g喝酒,卻又常常窘于酒資,他的辦法是邊喝邊在酒店墻壁上寫字,一時觀者云集,紛紛投錢。
你看,他輕輕發(fā)出了一個生命的信號,就立即有那么多的感應(yīng)者。
這與今天在書法展覽會上讓人贊嘆,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整個社會對書法的感應(yīng)是那樣敏銳和熱烈,對善書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
這使我想起現(xiàn)代的月光晚會,哪個角落突然響起了吉他,整個晚會都安靜下來,領(lǐng)受那旋律的力量。
書法在古代的影響是超越社會蕃籬的。
師宜官在酒店墻上寫字,寫完還得親自把字鏟去,把墻壁弄得傷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們也知書法,他們也在驚嘆。
師直官的學生梁鴿在書法上超越了老師,結(jié)果成了當時的政治權(quán)勢者爭奪的人物。
他曾投于劉表門下,曹操破荊州后還特意尋訪他,既為他的字,也為他的人。
在當時,字和人的關(guān)系難分難舍。
曹操把他的字懸掛在營帳中,運籌帷幄之余悉心觀賞。
在這里,甚至連政治軍事大業(yè)也與書法藝術(shù)相依相傍。
我們今天失去的不是書法藝術(shù),而是烘托書法藝術(shù)的社會氣氛和人文趨向。
我聽過當代幾位大科學家的演講,他們寫在黑板上的中文字實在很不像樣,但絲毫沒有改變?nèi)藗儗λ麄兊淖鹁础?/p>
如果他們在微積分算式邊上寫出了幾行優(yōu)雅流麗的粉筆行書,反而會使人們驚訝,甚至感到不協(xié)調(diào)。
當代許多著名人物用毛筆寫下的各種題詞,恕我不敬,從書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濟,但不會因此而受到人們的鄙棄。
這種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因為這里存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信號系統(tǒng)和生命信號系統(tǒng)。
古代文人苦練書法,也就是在修煉著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現(xiàn)代西方女子終身不懈地進行著健美訓練,不計時間和辛勞。
由此,一系列現(xiàn)代人難以想象的奇跡也隨之產(chǎn)生。
傳說有人磨墨寫字,日復(fù)一日,把貯在屋檐下的幾缸水都磨干了;有人寫畢洗硯,把一個池塘的水都洗黑了;
有人邊走路邊在衣衫上用手指劃字,把衣衫都劃破了……最令人驚異的是,隋唐時的書法家智永,寫壞的筆頭竟積了滿滿五大麓子,
這種簏子每只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筆頭很輕,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總該有一二百斤吧。
唐代書法家懷素練字,用壞的筆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個坑來掩埋,起名曰“筆冢”。
沒有那么多的紙供他寫字,他就摘芭蕉葉代紙,據(jù)說,近旁的上萬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禿禿的。
這種記載,即便打下幾成折扣,仍然是十分驚人的。
如果僅僅為了練字謀生,完全犯不著如此。
美麗的聲音
席慕蓉【2】
音樂是無形的繪畫,是無字的詩,是一種抽象的最高的藝術(shù)。
它之偉大是因為它超越了一切的限制,文人雅士能欣賞,鄉(xiāng)間小兒也能欣賞,它能直接引起心弦的共鳴,被感動的人,不一定要明白音樂的理論或技巧。
托爾斯泰說過:“音樂對于人類的理性與想象皆不起作用,只是使人陶醉。
我聽音樂時,不思考,不想象,但覺有一種喜悅而不可思議的情感,使我徘徊于無我的境界。
”
這種無我的境界,也是美感教育里追求的一種境界。
對剛出生的嬰兒來說,也許早了一點,因為他可能對聲音沒有反應(yīng)。
但是,只要稍微長大了一點,各種聲音便開始進入他的世界,所以,我們要盡量供給他一些比較美麗的聲音。
我們?nèi)糇屑氂^察,可以看到四、五個月的嬰兒聽到音樂時會有極喜悅的表情,有時甚至會手舞足蹈。
一歲的嬰兒會情不自禁地隨著節(jié)拍跳躍或扭擺,更大的孩子會敲打東西來配合拍子。
觀察他們的表現(xiàn),有時不禁會做出一種猜測,那就是說,也許,也許原始部落的歌舞便是這樣開始的吧。
在選購嬰兒最初的玩具的時候,就可以買一些能發(fā)出美妙的叮咯聲響的小鈴或小鐘,再大一點,可以給他們一些在上緊了發(fā)條以后,
能發(fā)出優(yōu)美的催眠曲或兒歌之類的玩具,注意孩子們的表情吧,他們一定會在起初睜大眼睛,好奇地聆聽,然后唇邊會顯出微笑。
在以后,你給他們聽這些熟悉的曲調(diào)時,他們會興高采烈,手舞足蹈,天真的心靈竟然能欣賞世間最抽象的一種藝術(shù),這該是多奇妙的一件事。
不過,在嬰幼兒時期,耳朵的保育極為重要,因此,我們必須要供給他們清晰、美好、正確的音色,同時還要注意不要讓他們感到疲勞。
最重要的是,播放時聲音寧可小聲一點,切忌過大過高,在玩弄鈴鐺或音樂鐘時也別太靠近孩子的耳朵,以免引起過大的耳內(nèi)震動,若傷害了幼兒脆弱的聽覺,那就悔之莫及了。
在我們的幼稚園或小學里,仍然有部分老師要求學生上音樂課時大聲唱歌。
看孩子們吼得聲嘶力竭,教室又毫無吸音的設(shè)備,水泥墻,水泥地,可憐孩子們的耳朵與喉嚨可不是水泥做的,那樣一堂音樂課臉紅脖子粗地下來,不知道能得到多少美感效果?
因此,在有一天,我經(jīng)過桃園市一所國小的時候,竟然聽到有一位老師在教小朋友小聲地唱一首民謠時,我在窗外不禁站住了。
多美麗的聲音啊!孩子們自由自在地輕聲唱著,不必擔心別人的聲音會蓋住自己的,也不必擔心會聽不見老師的伴奏,
可愛的童音把樂曲的表情解釋得十分地貼切,讓在窗外的我也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樂,也能想象得出他們臉上的笑容,象春日里潔白的百合花。
這樣的好老師我們一定要感謝他,他對孩子的影響極為深遠,讓孩子在領(lǐng)略到旋律的美感時,也能領(lǐng)略到合群的重要。
合群不只是步伐一致,目標一致而已,合群還是一種超越,用很溫和,很體貼的方式表達出來。
把自己的聲音變小,來適合大家的聲音,小朋友會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樣一來,反而會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更清晰、更美麗。
請不要輕視一位喜歡教孩子小聲唱歌的小學老師,一個快樂的民族的開始很可能就是一堂快樂的音樂課。
年輕的母親們,也請你們不要忽視了自己的力量,請讓你的小寶貝從你懷中就能開始領(lǐng)略音樂的美妙,請幫助他成為一個快樂的中國人.
笑
冰心【3】
雨聲漸漸的住了,窗簾后隱隱的透進清光來。
推開窗戶一看,呀!涼云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好似螢光千點,閃閃爍爍的動著。
——真沒想到苦雨孤燈之后,會有這么一幅清美的圖畫!
憑窗站了一會兒,微微的覺得涼意侵入。
轉(zhuǎn)過身來,忽然眼花繚亂,屋子里的別的東西,都隱在光云里;一片幽輝,只浸著墻上畫中的安琪兒。
——這白衣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揚著翅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仿佛在哪兒看見過似的,什么時候,我曾……”我不知不覺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嚴閉的心幕,慢慢的拉開了,涌出五年前的一個印象。
——一條很長的古道。
驢腳下的泥,兀自滑滑的。
田溝里的水,潺潺的流著。
近村的綠樹,都籠在濕煙里。
弓兒似的新月,掛在樹梢。
一邊走著,似乎道旁有一個孩子,抱著一堆燦白的東西。
驢兒過去了,無意中回頭一看。
——他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又仿佛是哪兒看見過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現(xiàn)出一重心幕來,也慢慢的拉開了,涌出十年前的一個印象。
——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落到衣上來。
土階邊的水泡兒,泛來泛去的亂轉(zhuǎn)。
門前的麥壟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黃嫩綠的非常鮮麗。
——一會兒好容易雨晴了,連忙走下坡兒去。
迎頭看見月兒從海面上來了,猛然記得有件東西忘下了,站住了,回過頭來。
這茅屋里的老婦人——她倚著門兒,抱著花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同樣微妙的神情,好似游絲一般,飄飄漾漾的合了擾來,綰在一起。
這時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xiāng)。
眼前浮現(xiàn)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diào)和里看不分了。
七百字的一篇短文,不施藻飾,不加雕琢,只是隨意點染,勾畫了三個畫面:一位畫中的小天使,一位路旁的村姑,一位茅屋里的老婦人,各自捧著一束花。
沒有一點聲音,只有三幅畫面。
三束白花襯托著笑靨,真誠、純凈、自然。
然而,萬籟無聲中,又分明隱約地聽到一支宛轉(zhuǎn)輕盈的抒情樂曲。
小提琴聲不絕如縷,低回傾訴,使人悠悠然于心旌神搖中不知不覺地隨它步入一片寧謐澄靜的天地,而且深深地陶醉了。
待你定睛尋覓時,琴聲戛然而止。
曲終人不見,只有三張笑靨,三束白花,一片空靈。
空靈中似乎飄浮著若遠若近的笑聲,那么輕柔,那么甜美,注溢著純真的愛。
于是,你沉入無限遐思,眼前見一片澄靜。
“如登仙界,如歸故鄉(xiāng)。
”恍惚間,你找到真、善、美——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季羨林【4】
當我還是一個青年大學生的時候,報刊上曾刮起一陣討論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微風,文章寫了一些,議論也發(fā)表了一通。
我看過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沒有參加進去。
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這種討論本身就無意義,無價值,不如實實在在地干幾件事好。
時光流逝,一轉(zhuǎn)眼,自己已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我的預(yù)算。
有人認為長壽是福,我看也不盡然。
人活得太久了,對人生的種種相,眾生的種種相,看得透透徹徹,反而鼓舞時少,嘆息時多。
遠不如早一點離開人世這個是非之地,落一個耳根清凈。
那么,長壽就一點好處都沒有嗎?也不是的。
這對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會有一些好處的。
根據(jù)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
走運時,手里攥滿了鈔票,白天兩頓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quán)術(shù),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鉆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活過一生。
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
即使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韁,被縛于利索。
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為什么活過一生。
對這樣的蕓蕓眾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從何處談起呢?
我自己也屬于蕓蕓眾生之列,也難免渾渾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絲一毫。
如果想勉強找一點區(qū)別的話,那也是有的:我,當然還有一些別的人,對人生有一些想法,動過一點腦筋,而且自認這些想法是有點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話要說得遠一點。
當今世界上戰(zhàn)火紛飛,人欲橫流,“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一個十分不安定的時代。
但是,對于人類的前途,我始終是一個樂觀主義者。
我相信,不管還要經(jīng)過多少艱難曲折,不管還要經(jīng)歷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變越好的,人類大同之域決不會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理想。
但是,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jīng)過無數(shù)代人的共同努力。
有如接力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
又如一條鏈子,是由許多環(huán)組成的,每一環(huán)從本身來看,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東西;但是沒有這一點東西,鏈子就組不成。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wù),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
如果說人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這里。
但是,這個道理在人類社會中只有少數(shù)有識之士才能理解。
魯迅先生所稱之“中國的脊梁”,指的就是這種人。
對于那些肚子里吃滿了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到頭來終不過是渾渾噩噩的人來說,有如夏蟲不足以與語冰,這些道理是沒法談的。
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對人類發(fā)展所應(yīng)當承擔的責任。
話說到這里,我想把上面說的意思簡短扼要地歸納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
【名家勵志散文】相關(guān)文章:
名家勵志散文精選10-05
勵志的名家散文10-06
關(guān)于勵志的名家散文10-01
名家短篇勵志散文精選10-26
名家關(guān)于青春勵志散文10-26
名家經(jīng)典散文精選10-05
名家經(jīng)典散文10-05
名家散文經(jīng)典10-05
名家散文精選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