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屋頂上的守望
屋頂上的我就會在心里癡癡地想,如果人也能像鳥兒那樣飛翔該多好啊!
屋頂上的守望【1】
小時候,我常常會爬到屋頂上去,起因大多是我家灶房的煙囪堵了,母親要我上去用棍子捅一捅。
有了心事的時候,我也會悄悄地爬到屋頂上,眺望遠處的風景。
我漸漸喜歡上了屋頂上的守望,不過冬天太冷,夏天太熱,最適宜在屋頂上守望的季節(jié)還是秋天。
陽光水一樣流淌在村巷里,流淌著一股融融的暖意。
錯落有序的農(nóng)家院子掩映在一片樹木之中,黃橙橙的,紅亮亮的水果,沉沉地掛在樹上,看得人眼饞。
誰家屋檐下的牽;,順著小巷的彎曲,爬著不屈不撓的野性。
小賣部的墻角坐著幾個神態(tài)安祥的老人,他們或打盹或說些古老的話題,飽享著秋陽的撫照。
一堆堆干草垛,像癡情的女子毫無保留地把青春和美麗獻給自己鐘愛的人,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了秋天的田野,交給了秋天的風。
只剩下溫暖而柔軟的秸桿,閃爍著淳樸的光芒,散發(fā)著溫馨的氣息。
草垛里不時傳來母雞下蛋“咯咕咯咕”聲,一條懶洋洋地躺在草垛邊的黑狗,只微微地動了動耳朵,又瞇縫著眼睛懶睡,幾只羊安靜地吃著草。
巷子里有一株粗壯的沙棗樹,一入秋,沙棗樹就會結(jié)出青綠的果實,慢慢地變紅,圓圓的,亮晶晶的小沙棗非?蓯,宛如一嘟嚕一嘟嚕的紅瑪瑙鑲嵌在綠葉間。
常常下面樹枝上的沙棗早已被打凈,樹尖上卻還掛著很多。
站在屋頂上的我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揀那臉紅粒大的揪下來。
不過沙棗樹渾身長滿了刺,一不小心,就會挨扎,我得一個一個小心翼翼地去摘。
一邊摘,一邊拿一個沙棗在衣服上蹭蹭,放到嘴里,酸酸的,甜甜的,在食物匱絀的年代算得上一種口福。
一群小孩子在沙棗樹附近玩藏貓貓,我在屋頂上看了個清楚。
黑蛋常常因為找不到別的伙伴會拿一個蘋果賄賂我,讓我告訴他們藏身的位置。
清晨的霧氣仿佛是大地的夢,藏起了太陽,樹木,莊稼,還有回村的石子路。
混沌只是暫時的,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天地間便會展開一塊塊綠色地毯似的稻田,猶如一幅圖畫,放眼望去,那優(yōu)美的線條一直綿延到遠處的賀蘭山下。
村子前面,一片玉米地,一片葵花地,一片菜地,色彩繽紛,少女的裙裾一般艷麗,隱約可見有人在田地里勞作。
一個戴綠格子方巾的女人姍姍地走在田埂上。
走近了,才看清是黑蛋的媽媽,一個頗為善良的女人。
她慈祥地望著我笑,說:“孩子,可別從屋頂上摔了。”
我不以為意,倒嫌她多管閑事,就轉(zhuǎn)過臉去。
村子近旁有一處空宅子,屋門上的鎖銹跡斑斑的,甚至窗戶也用土坷拉堵嚴了,沒法看到里面有些什么。
這家的人一定是去城里淘金去了,空落落的院子里有一畦大白菜,還清寂地長在那里。
有蜻蜓高高低低地飛,蜻蜓是寧靜的,輕盈的。
微微起一陣風,蒲公英便撐了傘悠悠地飛去。
村子的東面是一條大河,她的身軀閃耀著黃色的光芒,散發(fā)著泥土的芳香。
河邊吹來的風粗獷地掀開我的衣襟,我感到了那撲面而來的親切而熱烈的擁抱。
已經(jīng)是深秋了,空曠的原野很是遼遠。
從屋頂似乎一眼就能看到天邊去,幾株疏疏朗朗的白楊樹劍一般指向天空。
間或也有一兩只鳥兒,從頭頂?shù)奶炜诊w過,發(fā)出一聲兩聲的鳴叫,在這深遠的天空,很是響亮地傳到天的盡頭去了。
看著鳥兒遠去的翅影,屋頂上的我就會在心里癡癡地想,如果人也能像鳥兒那樣飛翔該多好啊!遠遠地逃逸, 同著自己的靈魂,越過一切,像一只鳥劃過天空,了無痕跡。
守望靈魂的鍋盔山【2】
夜,很靜,靜得使我的靈魂難以安放,心難以平靜。
盡管此刻我的靈魂根本不聽我的調(diào)遣,但是難掩的思緒在無限的蔓延。
似乎在虛幻中生成天籟之聲,在呼喚。
流星劃過夜空,帶著我的思緒飄向鍋盔山。
我說的鍋盔山是位于黑龍江省雞東縣永安鎮(zhèn)北部的一座山。
山,并不高只有海拔392.9米,形似倒鍋,扣在平坦的原野上。
據(jù)說這里有古遺址,曾出土過200多件文物,經(jīng)過考證遠在1200年該處就有人類居住,后來唐朝的渤海國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洲,鍋盔山為十五府之一的“東平府”所轄。
“傳說一支以漁獵和狩獵為主的靺鞨族人,遷徙到此占據(jù)了鍋盔山,他們?yōu)榱朔烙馇,初建了這座古城。”這無疑展示出這座山獨特的自然魅力和千百年的滄桑。
端午節(jié)之日,我與文友慕名驅(qū)車前往。
綿綿一夜零星春雨暫歇,清晨的春光曦微,駐足山腳下仰望,風,在涌動,梳理著山林綠草。
鳥,在啼鳴,催醒了山的睡眼。
在友人的帶領(lǐng)下沿著羊腸小道,向山上進發(fā)。
山路崎嶇,我們踩著浮石艱難的攀登。
噏吸著山野空氣中甜美甘芬的氣息,欣賞著雜花生樹、嫩葉添枝,聆聽鳥兒啁啾,感覺著大山的寧謐,身心溶入了大自然的懷抱之中。
屈枝徘徊,綠色的荒草糾繞光霧,令人心悅不已。
回望走過的山路,喘息中內(nèi)心在輕輕扣問:踏著先人們的足跡,是否能體會到靺鞨族人狩獵捕魚的印記?又有多少足跡將會淹沒在這羊腸小道的塵埃里?大約行至15分鐘,來到了半山腰平坦的一處,不少游人們在一泓水塘旁小憩。
幾名頑皮的孩童伸出手,在水邊打撈水中游動的蝌蚪。
友人介紹,這里原是一口古井,先人作為飲用水源,常年飲用,始終未見干枯過,在古井里打撈出許多先人失落的器皿等。
由于經(jīng)久失修,已經(jīng)塌落,淤泥將其吞沒。
曾多次在清淤中,有人受傷,故此,人們忌諱,不再清淤,增添了古井的神秘色彩。
繼續(xù)向上攀登,顯然是很開闊的地帶,不少頭腦靈活的商人將車開到了山上,搭起了帳篷和攤子,叫賣各種飲品,燒烤的煙霧繚繞,散發(fā)誘人的馨香。
沒有停下腳步的我們轉(zhuǎn)眼來到山頂,腳踩著古城墻大聲地呼喊,一種回應(yīng)在蒼宇云間久久回蕩。
像古老的召喚,又像與古人對話,蕩擊心靈。
此刻,我與在縣文物所工作的朋友不期而遇,他告訴我:“你所在的地方就是一座古城遺址,列為省級保護單位,占據(jù)了全部山頂斜面。
古城墻順山勢沿頂部邊緣構(gòu)筑而成,平均高度為2至3米。
全長1333米。
墻上每隔40至50米遠有一個馬面(炮臺),共有13個。
營建形式和選擇地勢相似于唐代渤海時期府洲一級的城址。
為了保護古城遺址,每逢旅游旺季,我們都在這里守護……”隨之,我們沿著古城墻頂端行走,石頭經(jīng)過雨水千百年的沖洗,青白中透著一股堅毅,透著古城的質(zhì)樸之氣和風韻。
極目遠眺,東有小鍋盔山,西有大鍋盔山,北有鍋盔河,南有穆棱河,隱約的鄉(xiāng)村和永安鎮(zhèn)盡收眼底。
仔細觀察山城,為就地取材,沿山頂邊緣修筑,外砌石,內(nèi)填土,無溝縫。
穿林而過,來到山的主峰叫鍋盔砬子,最高海拔392.5米。
有“一線天”的砬子縫,人們可以鉆進去納涼。
尤其在山的東部有水澗溝,潺潺地穿越在嶙峋的奇石之中,人們孩子般撲向流淌的山泉,感受她的清澈和柔爽,交織著山的力量水的柔情。
在莽莽的原生態(tài)樹林和古城遺存面前,靜俯千古煙云,從心底下喚起對中華文化的思索。
如腳下流淌不停的河水,靈魂在山的偉岸、古城的風骨里細數(shù)那些曾經(jīng)跌宕的日子……與大山、與綠樹、與先人親切交談。
我的靈魂與山的靈魂已經(jīng)融為一體,似乎聽見噴張的血液在肢體中流動著、澎湃著,蕩擊心念久遠的魂魄。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鍋盔山的“名氣”不在仙。
1945年抗日民主聯(lián)軍某部將軍在主峰鍋盔砬子的大石上題詩一首:“破落荒涼一座城,看來久已失經(jīng)營。
當年典首今何在!盡被狐倜結(jié)隊行。”近距離接觸鍋盔山,一次次聆聽傳說中的故事,總有一種夢想還留在山里,追尋不已;總有一種感動還留存古城,讓人回味無窮!總有一種比生命更透明、比靈魂更純粹的光亮閃耀在心間,生命在涅槃!在延續(xù)!
夜色中,繁星點點,皎潔月光灑在窗前。
我在思索中再回望鍋盔山,多了幾層歷史、文化的思考,將一個極具人文歷史的鏡頭拉近,推到了我們面前。
我與古城相盟,與未來相約。
驀然回首為古城守望而感動。
守望古城,也守望鍋盔山的靈魂,守望厚重的文化神韻!令人欣喜的是地方政府已將鍋盔山列為重點的文化旅游開發(fā)項目。
我相信,通過深度挖掘、整理其歷史文化,全面加強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給予一個有感知的靈魂、有思想的靈魂,鍋盔山一定會受到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也會給千年古城增添更加輝煌的光彩。
歷經(jīng)滄桑。
如果不目睹飽經(jīng)風霜,誰能使我們?yōu)闅q月動容?
賦予靈魂。
如果不深刻解讀歷史,能夠證明鍋盔山的靈魂?
時值端午節(jié),有幸在這樣的時刻,盡一份炎黃子孫的虔誠,誠敬華夏民族的先人。
把最虔誠、最恭敬、最凝重的三鞠躬,深深地敬獻給古城,祈求古老的人文精神煥發(fā)新的活力,護佑這里的人們和諧美好,福澤萬世。
孤獨·倔強·守望——沈陽渾河斷橋【3】
提起“斷橋”,不禁讓人想起著名的“西湖斷橋”,可那“斷橋”非真正意義上的斷橋,而是人們的想象和傳說。
而我要說的沈陽斷橋則是名副其實的斷橋,它的“大名”叫渾河橋(老百姓習慣叫它“渾河老橋”),生于公元1942年“偽滿”時期,位于丹霍公路274公里處的沈陽渾河之上,為當時渾河上最大的混凝土結(jié)構(gòu)公路橋。
時光進入公元2003年12月19日凌晨,老橋靜靜地安臥在黎明前的渾河上,它似乎已經(jīng)知道自己即將完成使命離開這個世界,只是靜靜地等待著……
3時59分50秒,夜空中突然升起了3顆紅色的信號彈,緊接著渾河老橋的最南端便閃出一道強烈的藍光,隨后是一連串的悶響,老橋由南向北躍現(xiàn)出一串串火光,似一條纏繞在整個橋體上的火龍。
4秒鐘后,老橋除南起第18孔仍然存在以外,其余橋體全部在爆破中倒塌在了渾河之中……
至此,比新生的沈陽城還要年長6歲的渾河老橋,步履蹣跚地走完了61年的歷程……
隨后,在新渾河大橋靠近老渾河橋段的中央部位設(shè)立了一塊紀念碑,碑文寫道:
1942年,渾河老橋立于丹霍公路274公里處渾河之上,為當時渾河上最大的混凝土結(jié)構(gòu)公路橋。
全橋共30墩、31孔,全長644米,寬8.6米。
最大凈高8.75米。
橋梁上部結(jié)構(gòu)為鋼筋混凝土懸臂梁,雙懸臂簡支結(jié)構(gòu),下部為三柱式混凝土橋墩,基礎(chǔ)為沉井及基樁。
老橋佇立渾河之六十一載,既免除行人車輛舟楫之苦,成為連接城市與外部交通之重要樞紐,亦閱盡人間滄桑,經(jīng)歷城市巨變。
因老橋年久風化,主體破損,已難堪重負,漸為1988年建成于東側(cè)的新渾河橋所取代,后于1999年檢測為危橋,遂禁止機動車輛通行。
2003年8月26日至11月14日,渾河新橋加寬至49米寬,雙向十車道且行人通道亦達13米,可完全滿足車輛與行人快速通行所需。
為疏浚洪水,抵御洪水,開豁視野,增強景觀,市政府決定拆除渾河老橋并于2003年12月19日爆破實施。
鑒于渾河老橋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全省境內(nèi)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中最大、最長之公路橋,為我國當時公路橋建設(shè)之重要標志,因此市政府遵從民意,保留渾河老橋自南向北第18孔橋墩及其它部件。
供市民追憶與觀賞,并立碑志念。
“保留渾河老橋自南向北第18孔橋墩及其它部件”的記載,使得渾河斷橋的名字旋即在坊間傳開……
正像“碑文”所載:老橋“閱盡人間滄桑,經(jīng)歷城市巨變”。
無論是老橋還是新橋,它們均見證了沈陽的巨變。
2003年12月,我曾在渾河大橋南側(cè)的新華社遼寧分社大樓里上班,那時候的渾南還大都是片片荒蕪的泥洼地、沼澤地,星點的建筑和人家,記得上世紀90年代末沈陽渾河發(fā)大水,我騎著自行車來到橋上,當時大橋上已經(jīng)是一片汪洋,只有兩側(cè)的護欄高出水面,人們才知道這里還有一座大橋。
可再看看今天的新渾南,真是今非昔比啊!尤其是老橋的斷橋,風風雨雨里孤獨地佇立在新橋身旁,守望著那份執(zhí)著,領(lǐng)略著城市翻天覆地的巨變。
13年多了,渾河斷橋,曾經(jīng)天天從它身邊走過,卻不曾留意它的風采,也不曾體會它的孤寂,當我漸漸離它遠去時,才想到它的剛強和偉岸。
斷橋,今天我來了,來到你的身旁,午后斜陽下傾聽你的喃喃細語,碧波蕩漾中為你留下孤傲倔強挺拔的身影。
61年、13年……不知道什么時候還會來看你,但我由衷地從心底贊美你的執(zhí)著與不屈——看你那在滔滔渾河水中的守望雄姿!
斷橋是孤獨的,它的軀體守望著這個城市61年,它的靈魂又守望著這個城市13年并將繼續(xù)守望下去;
斷橋又是倔強的,它堅強的軀干忍負支撐著鋼筋鐵輪的61載碾壓,靈魂則還要靜靜地獨守滔滔渾河水;
它孤獨著、不屈不撓默默承受著風風雨雨,執(zhí)著地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守望!
它默默地守望生命,守望信念,守望希望,守望收獲……
它靜靜守望天空,守望大地,守望彩虹,守望風雪……
佇立滔滔渾河水之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眺望著太陽,仰望著星空……
它不去在乎會有什么結(jié)果,只想回味昨日的夢,只想挽留今天的夢,只想憧憬明天的夢……
斷橋,感受的是一份凄涼,也是一份美麗;守望是一份痛苦,也是一份快樂!
斷橋如此,人生亦然!
【屋頂上的守望】相關(guān)文章:
山頂上的風景作文10-08
守望作文10-06
《守望》作文03-28
守望的作文04-20
枝頭的守望10-26
母親的守望10-26
守望春天10-01
守望未來10-06
屋頂上的白鴿子隨筆散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