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些事兒是不能比賽的隨筆
小時候,常聽見小朋友們比誰的家長官兒更大;長大了,女同學們比誰更漂亮;再長大,女朋友們比誰的男朋友更出色;再長大,女人們比誰的丈夫更成功;再長大,大家都比誰更有本事賺錢……再長大和比下去,我們都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我最怕比賽。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我以為人生是不能比賽的,人生中很多事情也是不能比賽的。
最近我參加了某地藝術作品獎評選,由此更確認藝術無法比賽。藝術不是體育,從若干優(yōu)秀藝術作品中選出一件最佳作品來,以什么為標準呢?作品無法用數字來衡量。如果用數字來論藝術,唯一的數字標準就是選票——哪一件作品占有最多的評委選票。大家按票數來推作品,結果推出來一件選票最多,但是大家都不特別留意的作品,就因為這件作品在人文、技術、風格上沒爭議,看著挺好,不招誰惹誰,既不很出新,也不很守舊,所有的評委都不介意給它一票。于是,這件作品成了票數最多的作品。
結果出來,評委們困惑,覺得可笑,因為每個評委心里都有各自的偏愛。只是大家的偏愛很難統(tǒng)一,就統(tǒng)一在一件誰都沒太介意也不反感的作品上了。評委沒時間進行太多的討論,只好公布結果。但是,大家心里仍舊念叨各自的偏愛,想著那些排在金獎之下或根本沒排上名次的作品。頒獎時,我心里也來回念叨:如果不是這件,是那件……其實連評委都拿不準,獎不獎的有什么意義呢?藝術家最好別太在乎得獎,能否獲獎可能是偶然事件。
當然藝術獎和藝術家的生活是有關系的,它可以改變一個藝術家的命運。但是,真正喜歡原創(chuàng)的藝術家顧不上照顧任何評委的口味。比如作曲家勛伯格在創(chuàng)作他的系列音樂時,肯定沒想到要獲獎。他只是在音樂美學上受不了已經固定下來的音樂體系,而給自己的耳朵創(chuàng)作一種全新的聽覺享受。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作必是創(chuàng)新,必是要改變一種固定概念,必是要引來爭議。很多非常出色的藝術作品往往在剛出現的時候被強烈地反對,如果后來它們被承認和獲獎,那是因為它們在經歷反對后漸漸成了主流。原創(chuàng)者們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應該不會預測作品將來是否會變成主流。20世紀末在藝術上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事兒,就是藝術家們比過去會“預測”未來,這可能都是受排行榜的影響。
藝術家再不是簡單地為熱情而活,而是曲里拐彎地活著。藝術傾向像不同方向的風吹來吹去,一會兒要破傳統(tǒng),一會兒要機械化,一會兒要解構,一會兒要簡約,一會兒要時尚……當下最聰明的作品是在傳統(tǒng)上做那么一點點變動,給一點點新的意義,但絕不背離軌道。這種作品既可使大眾“茅塞頓開”,又不違反大眾的慣常思維,任何評委都可以放心投票,因為不會引起巨大爭議。但是,過一陣的藝術又要有什么新傾向呢?永遠在追求準確的定位,會不會反而落得個“無個性”?
那些年輕大膽的藝術家,往往要犯很多錯誤,被誤解,碰壁,受挫折……周遭是無邊無際的地獄,可能完全沒有盼頭。我們學會了蔑視外界,最后能不能保持不蔑視自己的心境?
捶胸頓足的熱情和飛快旋轉的智商都需要吃很多肉來補充能量,最不會傷筋動骨的藝術之道是:沿著漫長的路慢慢溜達,享受藝術。
現代不能和古代比賽,老中國不能和老意大利比賽,北京不能和羅馬比賽,祖宗不能和祖宗比賽,藝術和藝術不能比賽,廚房和廚房不能比賽,父母和父母不能比賽……我真幸運,我不是運動員!
【有些事兒是不能比賽的隨筆】相關文章:
有些成功是不能復制的10-26
有些愛不曾走遠-日志隨筆10-05
有些過錯無法原諒隨筆散文10-07
總有些溫暖在路上經典美文隨筆10-11
最近有些煩躁美文隨筆10-11
教育隨筆:窗簾那些事兒10-07
有些人叫做兄弟日志隨筆10-05
盡孝不能等的隨筆散文10-09
有些人我真的好羨慕你隨筆10-07
有些遺憾,此生都無法再去彌補隨筆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