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雪國》讀書筆記(通用18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雪國》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雪國》讀書筆記 1
中產者島村第二次去溫泉山莊休閑且幽會駒子的火車上,從車窗映看到美麗的姑娘葉子精心照顧生病的兄長行男。他在山莊旅店再次見到了身為歌舞妓的駒子姑娘,被駒子的清純率真,尤其是善彈三弦琴,堅持每天記日記所感動,更加喜歡上駒子。得知駒子早年在東京淪為藝妓,是為了給師傅的兒子行男治病籌錢。師傅曾想讓她嫁給行男,她未應允。雪野山莊,駒子在陪客飲宴的間隙和夜晚,常同島村閑話,而她也逐漸喜歡上了島村,認為他與別的客人不同,是個好人。島村去了駒子寄居的家,又見到了真摯單純的葉子。行男死時,駒子堅持到火車站送別島村,而沒有聽葉子跑來喊她回去看顧的哀求。來年島村第三次來溫泉山莊,紅葉滿山,駒子在陪客閑暇時經常和他在一起談笑甚至留宿,她分明是愛他的,他也喜愛她,但他漸漸更對神秘的葉子有著濃厚的好感。執(zhí)著的葉子天天到行男墳上去哀悼,雪天也不例外。葉子的父親(駒子的師傅)已死,可忴的葉子甚至哀求島村無論如何把她帶到東京去。島村雖然喜歡她們,卻從無表態(tài),駒子就常笑著說我會老死這山村呢。在她和駒子分別的晚上,放映場失火,燒死的人中竟然有美麗的`葉子。島村沒有了過甚的悲傷,仰望銀河明凈如水,傾洗下來。
這篇不長的小說,體現的主題思想不太明顯。
細想來,駒子是個開朗,率真,熱情,助人的好姑娘,早年為了給師傅的兒子治病而當藝妓,歌舞和彈琴都是最好的,并且堅持寫日記,表明她和積極上進,努力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她還曾說,在這是干藝妓久了,畢竟名聲不太好,難以生活下去了。表明她想走出山莊去都市,而島村并未表態(tài)。她送別島村,婉惜說,你以后不會再來了吧!雖然不對島村寄以希望,但她始終喜歡著他,也只能照舊在這里生存下去。
島村是個無所事事,不負責任的人,明明喜歡駒子,數次去山莊,卻從不主動示愛,不表態(tài),只顧當下的相會體驗,不對駒子的生活和未來,以及他們將來該怎樣下去,從不謀劃和設想,不承擔責任。對葉子暗地產生了喜歡,但對葉子提出要帶她走的要求,不置一言。結尾葉子燒死時,他似乎無動于衷。他的思想和表現很空洞,很麻木,近似個影子的存在。
葉子出場很少,她是伏筆存在的副女主角?煽吹剿莻凡事認真,負責,專注,規(guī)矩的美麗單純少女。她先后失去了兄長行男和父親(駒子的師傅),幾乎成了孤女?赡芩艿搅颂嗟膫,壓力和孤獨,才提出無論如何要到東京去?上灰馔馐Щ鹬袉噬。
島村在東京有家室妻兒,有錢有閑,卻多次離開來到山莊,似乎有著生活中的不耐煩,他在躲避,在追尋,麻木空虛地尋覓,或是得過且過。而駒子和葉子雖一明一喑,卻是豐滿真實的,她們在認真生活,有理想有謀求,也想走出山莊到大都市。離開都市和向往都市,真是一場圍城的矛盾。真實認真負責的人生,和空洞無聊麻木的人生,真是鮮明的對比和碰撞。
藏而不露的這些思想端倪,或許就是川端康成在《雪國》故意安排的。另外文中彌漫著含蓄朦朧的東方文化氣息,獨特的日本民族生活細節(jié),還是值得品味的。
《雪國》讀書筆記 2
川端康成是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周剛好有空,去了書店,于是我打開了一本以前很想看但是沒有看的書《雪國》,這本書也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堆﹪肥侨毡咀骷掖ǘ丝党傻囊徊恐男≌f。
小說主人公島村是一個具有現代思想的青年,但由于現實的無奈,他淪落為坐食祖產、無所事事的紈绔子弟。他為了擺脫現實的壓力,從東京來到多雪的上越溫泉旅館并在那里結識了年輕貌美、琴藝高超的駒子。駒子為了給毫無感情的未婚夫治病,當上了藝妓。雖然島村和駒子之間只是買賣關系,但是單純天真的駒子卻對島村付出了真摯的感情。但島村生活上的頹靡導致感情的漠然,在他眼里自己只是駒子的一個過客,他們不過是露水姻緣而已。單純的駒子,沒有對島村要求很多,只是希望他會記得自己,一年來一次也行,甚至帶著夫人來也可以。
讀完這段,我覺得不管在哪個國家,都有人身不由己。駒子雖然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她來自鄉(xiāng)村。但是她也渴望真摯的感情。即使明知道島村不可能喜歡他,仍然默默等待。也許她并不是真正愛上島村吧。
在島村第二次去雪國的時候,看見了另外一個美貌質樸的女孩,葉子。這時,葉子正在火車上精心照料一位男青年,行男。葉子閃爍的明眸,精致的`容顏讓島村心動。在他眼里,葉子就像一只純凈的雪蓮花一樣綻放在這廣袤的雪原上。讀完這里真的很佩服作者的寫作手法,雖然看不到葉子,但是可以想象葉子的美貌。
島村后來了解到葉子原是駒子三弦?guī)煾导业娜,行男是三弦(guī)煾抵,而且聽說三弦?guī)煾祷钪臅r候曾有意叫駒子和行男訂婚,駒子也是為給行男治病才當藝妓的。這樣看似復雜的愛情其實非常簡單,一個女人在日本的社會地位低下。在這個故事中他們都不敢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
在這個世界上美麗的東西本來就是短暫的,美好的愛情結局往往并不完美。也許正是這些不完美才讓我們的更懂得珍惜吧。最后也感謝川端康成給我們帶來這么好的作品。
《雪國》讀書筆記 3
其實一直以來我對日本的很多東西都是很反感的。其中的原因自不用說。但是當我看到日本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寫的散文臨終的時,給我極大的震撼。之后我知道了他的小說雪國。
總覺得川端康成的作品寫得太過干凈,尤其是《伊豆舞女》。干凈的讓人覺得一切都是幻想,在如今這樣一個復雜,充滿利和欲的世界,那樣純粹、干凈、真摯的情感體現著人類最簡單原始的珍貴性情,令人神往、傾心,卻又不忍心打破這份悸動。
《雪國》是以白雪的世界為背景,雪是世界上最干凈、圣潔,同時也是最美麗、飄渺近似虛幻的東西。通文都流露著一種淡淡的苦悶、愁思、悲哀的情緒。
島村,既是故事的男主角,又是個旁觀者。對于這個人物,我并不喜歡。他是消極的,面對駒子對自己的癡迷,他覺得一切都是徒勞而已,他無法帶給駒子想要的安心。甚至于,他覺得自己所做的',對于駒子艷麗的美和葉子空靈、清澈的美的貪戀、追尋都是徒勞的。他看著駒子為生活奔波,為感情壓抑,同情她、憐憫她,時而給予她一絲安慰過后又冷靜地告訴對方一切都是徒勞。
當然島村這個看客做得也很吃力,他一直在追尋中想象中的美麗,他渴求的清冷、干凈的葉子始終不正眼看他,而讓他矛盾糾結的駒子確是一味地等著他。還時刻擔心著自己的心思被駒子看穿,想要躲著又期待著接近。
相反我很欣賞駒子,雖然付出得不到回報,依然率性而積極地生活著,渴望愛情,執(zhí)著愛情。喜歡、憎惡,每一種情緒都表現得真實、坦然,絲毫不做作。
其實至今我有很多疑問,葉子對行男究竟是什么感情?只是想實現護工的愿望嗎?駒子對行男又是怎么回事,為何臨死都不愿見面,只是不想感受生死離別的痛苦嗎?駒子似乎并不喜歡葉子,總是在島村前避免著有關話題,可為何在葉子跳樓死時又哭的這么悲痛,近似瘋狂,難道她真把葉子當做自己的寄托,希望她活出另一個自己?
《雪國》讀書筆記 4
《雪國》講述了東京男子島村與溫泉藝伎駒子之間一段若即若離的愛情。故事發(fā)生在日本北部的一個偏遠山區(qū),冬季漫長而寒冷,雪覆蓋了整個大地,形成了一片純白無瑕的世界。而正是這樣一個封閉而寧靜的環(huán)境,使得故事中的人物更顯得孤獨和無奈。
川端康成的文字極具畫面感,他通過精煉的語言,將雪國的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小說開篇便描繪了從火車窗戶中映出的“鏡中少女”形象,以及雪國的白色天地,這些細節(jié)不僅奠定了小說的基調,也映射出主人公們的內心世界。在這片沉靜的雪國,人的情感顯得尤為脆弱,每一個眼神、每一絲觸碰都似乎能激起內心深處的波瀾。
日本美學的.體現:物哀與無常
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常常充滿“物哀”這一美學觀念,即對短暫美好事物的惋惜之情。《雪國》中的愛情便是如此,它在純白的雪景中綻放,卻終究敵不過時間的流逝,最終歸于虛無。島村和駒子之間的感情沒有明確的起點,也沒有確切的終點,它存在于一種飄渺的狀態(tài)中,如同雪花飄落,又如同火車窗外倒映出的景象,轉瞬即逝。
此外“無!币彩恰堆﹪分匾闹黝}之一。小說中的一切都處于變幻不定的狀態(tài):雪會融化,火車會駛離,感情會消散。這種無常感使得整個故事充滿了淡淡的憂傷和惆悵,也讓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像島村一樣,追逐著某種虛幻的美好,卻始終無法真正擁有?
《雪國》是一部充滿詩意與哲思的小說,它以極致的美學語言,展現了愛情的無奈、人生的孤寂以及時間的無情。它不僅僅是一個愛情故事,更是對人生、情感和美的深刻探討。在雪國的世界里,一切都顯得純凈而短暫,正如川端康成所追求的“淡雅之美”,既讓人沉醉其中,又讓人不禁生出無限的惆悵。
讀完《雪國》,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不僅僅是因為小說的故事令人動容,更因為它所傳達出的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深遠的意境,讓人在回味中思考:我們所追尋的幸福,是否也如雪一般,稍縱即逝?
《雪國》讀書筆記 5
暑期拜讀《雪國》,本試著去尋找書中描繪的愛情最終卻未看見愛情,而是生命的脆弱與渺茫。
雪國描述的是舞蹈藝術研究家島村三次前往雪國,與駒子、葉子之間發(fā)生的情感糾紛的故事:在遠方的一個島國小鎮(zhèn),那里有溫泉,產絲織品,終年積雪,每年都會有像島村一樣無目的前來的游客。作者通過島村在火車上遇到的一對打扮得很像夫妻的描寫,引出許多其它的話題,像是雪國小站的景物,島村對駒子的想念等等。從而過渡到描寫他們的情感糾紛。其中寫駒子的筆墨是最多的。駒子出身貧寒最中而淪為歌妓,本來她有未婚夫,但未婚夫不幸患上絕癥,她只得委身成為歌妓,在旅館與飯局之間應酬。但她與別的`歌妓格外不同,身為籠中鳥的她卻向往著自由的生活,并希望自己與島村的愛情能夠修成正果,能為世俗所接受。為此,她小心而細膩地呵護著自己也呵護著這份感情。而島村是個有家有室的游人,只是每年定期來這里渡假的過客而已,他只是想維持現狀,而絕非像駒子一樣對自己的所愛進行大膽而熱烈的追求,而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絕不可能坦然走在一起,而駒子也知道這份沒有結果的愛情,但她拋開了一切,陪著自己的情人散步,更是在未婚夫死亡的時候跑去車站送島村。我贊揚駒子這種對愛情的執(zhí)著與追求,但似乎這份微茫的愛早就被束縛在了這座偏遠的雪國,隨著時間一同被凍結并流逝,可望而不可及。
與駒子相比,葉子的形像是美麗的虛無,在小說結尾作者安排了一場意外的火災,葉子在大火中喪生,島村并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悲痛,卻從葉子突如其來的死亡之中得到精神的升華雨心靈的頓悟,頓悟了生死這一人類永恒的思考。他想,這不過是她“內在生命在變形”,葉子會因“失去生命而顯得自由了!痹诨鸬南炊Y之下,葉子已然超越了駒子“有些事拼命想也想不通”的層面,超越了肉體。當駒子把葉子抱在胸前,“她因抱著她的犧牲或是對她的懲戒!碑敃r,駒子的靈魂與葉子的肉體同時幻滅于大火中,小說到此戛然而止,一切都消亡于虛無中,這樣一種生死無常的觀點正是川端康成本人借助島村這個人物形象表達自己對生死和人生的虛無的看法。
雪國謐靜悠遠,以雪景著稱,可偏偏這白茫茫的世界,縈繞著短暫的春日氣息,也許是島村與駒子所度過的那美好的短暫春日;也許是初見時“杉樹亭亭如蓋”的幽深靜謐;只是美都是轉瞬即逝的,如同泡沫湮滅于汪洋,美麗的駒子和葉子,仿佛生來就就束縛在了男人身上一樣,為自己不愛的男人賣身治病,在牽動自己內心的男人面前卻處處約束自己的言行?赡苓@樣卑微的情感,也會如亮麗的春日般,隨著時間的流淌而散在風中吧。
不同于日本傳統(tǒng)的“以自然為友,以回時為伴”的風格,川端康成是以“虛無”本來面目表現社會人生的,在《雪國》里,川端康成超越了世俗道德的規(guī)范,創(chuàng)造出一種虛幻的美,超越現實美的絕對境界。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的精神田野。借男女戀情的悲哀,把虛無世界對感動貫穿在人情世故中,暗示人生徒勞;赝,遠方一望無際的原野白雪皚皚,白茫茫的夜空掛著稀落的星星,月色籠罩山頭,清冷而幽靜。
看似寫愛情,實則盡繪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雪是種很奇妙的事物,明明寒冷徹骨,卻又給人柔軟溫柔的感覺。《雪國》也是如此,明明凄冷無比,卻又透出絲絲溫暖。這副溫暖的畫卷,一遍遍鑒賞,從萬里白雪,走到春暖花開。
《雪國》讀書筆記 6
川端康成說他眼中的虛無是東方式的虛無,就好比中國佛教中四大皆空的虛無。史鐵生在他的遺作中寫到:“無論生死,都是一條無始無終地追求完美的路”,我覺得可以這樣看:生前是虛無,死后是虛無,生命無非是從一個虛無到另一個虛無的過程。生命本身很美,而美的極致也是虛無。
我一直嗤之以鼻的主人公島村是一個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他覺得女主駒子寫日記是徒勞的,對城市的憧憬是徒勞的,愛情也是,連生存本身也是。他仿佛站在高處俯視著蕓蕓眾生,還一邊嘲笑著一切都是徒勞。真的.嘛?如果一切都是徒勞,那么我覺得他和駒子之間應是一期一會的美好,而他和駒子的依依不舍何嘗不是徒勞。我覺得島村愛的是另一個女人葉子,葉子是夢幻般的駒子,但駒子是介于他夢幻和現實之間的人,從島村在玻璃映像中發(fā)現他倆是如此的相似,我似乎相信了葉子是美到極致的駒子,而島村從始至終或許有那么一時刻是愛駒子的。
美的極致是虛無,所以葉子在大火中從樓上跳下摔死是一個可以預見的結局,而這一刻的島村“抬頭望去,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傾瀉了下來”,這一句讓我想起了《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外祖母告訴小女孩的一件事:每一顆流星的隕落就是一個生命的終結。生命的終結是走向了虛無,而生命本身也是一種極致是美,生命的過程也在追求極致的美。
《雪國》讀書筆記 7
第一次拿到《雪國》這本書大概是在一年前吧,寫過了全書的書評并且對全書劇情有了初步的了解。當然,最讓我不解的也是小說中的那種似有似無的如同飄雪般既美麗又不太真實的幻——一種感覺,只能用一個字來代表它——類似于虛幻,幻覺的感覺,卻又不同于虛幻,幻覺的實際意義,當然我認為illusion這個單詞從某種意義上與其有相同的感覺。開學時同學們說因為看不太懂這本書而沒有選擇用它寫書評,而我恰好是因為看不太懂這本書中各種幻的疊加而選擇閱讀它。那種讓人難以理解的幻剛好是其最大魅力點所在,也將書中人物最好地呈現了出來。
首先,主角男子島村,是一位將虛無與真實融為一體的人。他本身作為一位虛無主義者,卻又追求真實,在這同時卻又情不自禁地被各種虛無所吸引。他認為一切都是虛無的,包括生命,都是無意義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一種極其消極的體現,但是辯證地去理解分析,又何不是一種境界上的完美。資料表明,他也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知識分子階層的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的一種象征。生活中大部分人其實都有這種假象中的美好的經歷,而他們大多又享受于其,盡管他們知道這種美好不能持續(xù)下去,或者說只是一種假象。想象一下當一個人在午夜之時站在雪山懸崖處,向下俯視可以看到一座安靜祥和,燈火并非十分通明的歐式小鎮(zhèn),抬頭則是震撼人心華美炫爛緩緩閃爍著迷離光影的'北極光,身后是落滿了白色雪花的植被,耳機里是迷幻而又充滿了意境的純音樂。在這樣一種白色童話般的意境中,任何一個人都愿意讓時間停下,進入這個仙境并且永遠留在其中。而他們卻了解到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生活在現實中,盡管流連忘返,也只能在觀賞美景后離開他們所想象出的意境。這與島村有一點點相似,唯一差別在人們傾向于回到現實盡管他們十分留念那種意境,而島村似乎傾向于留在意境中盡管他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駒子是位真實的人,她既是純潔的,也是風塵的,她的孤獨也直接從行文中體現出來。她是位藝伎,這種為了生存而做的職業(yè),恰恰也映襯了她的真實,而此時她已經喪失了她純粹的美。在變得越來越真實的同時,那種幻覺的美也在漸漸消逝。駒子也在追求這種幻美,無論是她在嘗試追求島村這種沒有可能成功的事情,還是與葉子之間那種不可分割的感覺連接,都可以體現出來。
“駒子和葉子不應該以時間為節(jié)點割裂地看,她們本身就是一體的,葉子自始至終作為駒子精神的內核,或者說駒子的心而存在,葉子是她純粹美的自留地。葉子的行為反映了駒子心里的真實想法,葉子做的事是駒子真心想做的事,葉子說的話是駒子真心想說的話,葉子為行男守墓是駒子真心想為行男守墓,葉子求島村帶她去北京,是駒子想要把她的真心帶去北京。甚至葉子與駒子之間的嫉妒,也是駒子自己心里的糾結與矛盾!
那么葉子這個形象,是虛無的,是完美的,因此是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最后她也離開了這個現實世界。她與島村幻想中的完美是完全重合的,從出場的迷離,到退場的奇幻(意思是她離世的原因過于蹊蹺,一看就是虛構的),她整個人都是虛無的。她并沒有什么存在感,在整個小說中可以算是陪襯作用,又或者說,是個隱藏線索。我認為將葉子道如一個人其實不太準確,現實中的她,倒不如說是一條完美的靈魂。
因此也不難推測出來,駒子和葉子更像是共處于兩個互相平行的時空中的同一靈魂。雪國的一切,終究也只是島村的夢境。小說在一種凄美的夢境中漸漸地消散,悄悄地結束。
《雪國》讀書筆記 8
有些書就留下這樣的氣息,引人一再重返,流連不已。——題記
川端康成是日本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員,他的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特質,其作品《雪國》是一本講述日本尋常人家在一段旅行中發(fā)生的普通平常的事。通過這樣的故事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微妙的關系和復雜的內心情感世界。
《雪國》、《千羽鶴》、《古都》的合集,以文學成就而言,《古都》最是單純清淺,恍若以京都四季風物作背景的莫扎特的音樂;《千羽鶴》的編織承轉親密而微妙,近乎不著痕跡,以超然的敘述技巧蜿蜒探入內心的幽深世界;相比之下,《雪國》則與兩部作品都極不一樣,透過那樣秉賦強烈、棱角鮮明的虛構,攤開一幀按捺不住卻無以寄托的`精神映像。
從火車穿過隧道的那一刻開始,就處處看見兩相映照的風景:島村眼睛里的兩個女子,駒子徒勞而認真的生,與葉子悲凄而凜冽的死之間,構成亮色與冷色、濃烈與柔斂、漸悟與頓悟的對照,實與虛、動與靜、續(xù)與斷的反詰,如霞光對雪色,如鏡里照現的妖嬈紅顏與窗上浮映的迷離秋水;并非對比,亦非張愛玲所偏好的“參差的對照”,而是一體之兩面,是生命在抵達死亡以前所兼具的美麗與虛幻,因為不斷的消逝,涌出不竭的眷戀。島村并不僅僅是敘述的取角,也是風景的一部分:葉子與行男之死別,正照應駒子與島村之生離;而葉子對于死的決然歸赴,像透過一粒沙所洞察的世界,照亮了島村對于生的惝恍繾綣。
解讀這篇小說的虛構動機,讓我想起另一部成雙設對、處處滲透“參差的對照”的作品《石頭記》,貫穿兩者的是如此相似的精神底色:是情,是幻?孰真,孰空?是執(zhí)著于物哀之美,抑或皈依運命的徒勞?當記憶如此纖毫畢見,刻骨銘心,由誰來了悟紅塵虛幻,懸崖撒手?
《雪國》讀書筆記 9
如果從文學作品的精神價值和文學價值(我指文學表現形式,藝術手法)來說,《雪國》的地位毋庸置疑,其獲得諾貝爾獎可以說是西方對日本文學最權威,最初的廣泛認識。由文學價值來看,川端傳遞了日本傳統(tǒng)的美學。而這里的美,日本的美體現在細膩與精美,而川端的美,我認為主要體現在整篇小說無處不傳遞的哀傷的氣氛。哀傷這個詞應該是比較貼切的,說悲傷太重,說哀愁太輕。川端營造哀傷的成功有很多原因,大致歸納如下:
1.島村在小說中的形象是一個悲觀者,而川端將讀者帶入到島村,由此奠定了全篇小說的悲劇基礎,然而這種悲劇并不是我們看那種特別催淚的電影時的悲傷感!堆﹪返陌]有帶來那樣強烈的及時感覺,但是整個感情的強烈程度以及回味程度是其他作品所不及的,這點與《呼嘯山莊》有點相似,但《呼嘯山莊》所相似的點主要是情感的回味感,但《呼嘯山莊》是以“第三人稱”進行敘述的,這點回頭再講。而強烈的代入感,很大程度受益于意識流的運用。意識流在傳統(tǒng)日本大概是沒有的,川端早年學習西方文學。意識流使川端可以在需要時將“島村”隨時變成“我”,而在敘述時又以第三人稱正常敘述,但在通過意識流代入之后,讀者已經在主觀意識上受到島村視角的悲觀以及哀傷的影響,已經不能完全以客觀視角看待平常的敘述。例如文中兩處寫島村觀察席子上死去的昆蟲,后文中寫到“葉子像要扔掉那只被捏死的飛蛾似的打開了窗戶”,讓人不得不將這兩處聯(lián)系在一起,于是讀者將對于葉子的主觀印象加于這兩個意象描寫和一個動作描寫。如此的寫法可以使由讀者對于人物的主觀印象擴散到全文,這樣的寫法在西方文學作品中較為少見,可以對比一下雨果寫馬呂斯決定加入革命陣營時的心理。讓讀者直接對動作描寫和物象(意象)產生主觀情感畢竟是難的,但對人物產生主觀評價,主觀情感更加容易而且自然。而回到擴散的中心,也就是讀者對于人物的主觀情感產生,又回到了意識流。西方意識流的沒有讀過,家里有幾本(《喧嘩與騷動》《追憶似水年華》),不便評價!堆﹪分凶铋_始寫島村在火車上看車窗外的黃昏景色與車窗里車廂情景的倒影疊加時的聯(lián)想,以及文末寫島村,駒子救火時插入的星河的描寫,應該屬于意識流的寫法(我說的是應該)。如同前面所說,川端用意識流使讀者隨時代入島村,完全體現了島村的悲觀主義,以及島村部分的理想主義,以及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關于意識流有時間看完其他意識流小說后另寫一篇)
2.前面所講的川端的哀傷與電影的悲傷的不同之處,也就是川端的深遠感創(chuàng)造,具體原因還沒有找到。其中一點是川端對于距離與時間的模糊拉長,就像“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請勿吐槽,就是個吐槽),但這不是最主要的,畢竟這樣寫的地方很少。說道時間,提一個小點,故事情節(jié)大都發(fā)生在黃昏與晚上,不知是情節(jié)發(fā)展需要(藝伎嘛),還是另有作用。還有一個就是小說的故事并不是如此刻意的突出社會背景的時代大沖突,西方的文學作品,如《雙城記》《悲慘世界》里法國大革命,《了不起的蓋茨比》里美國的爵士時代,《西線無戰(zhàn)事》里二戰(zhàn),《戰(zhàn)爭與和平》里沙皇與拿破侖的戰(zhàn)爭!堆﹪防飼r代背景的大矛盾并不突出,甚至看不出來是哪個歷史時代(或者說我對日本歷史了解不夠?)這樣故事就顯得相對平淡,(不像美國大片似的動不動拯救世界),這也是作者突出精神主題,不是社會問題而是人性問題。平淡的故事與深遠的含義的對比,應該就是回味感的主要原因
所以是什么人性問題呢?這個還比較難以歸納,于是開始逐步分析吧。 首先,由上文所說,從人物開刀。
主要人物有三個,島村,駒子,葉子。從島村開始。島村喜愛舞蹈藝術,開始研究日本傳統(tǒng)舞蹈,后來研究西方舞蹈,但是無論研究什么總是成績不大,這樣的愛好表明了島村是個有精神追求的人,或者說文藝青年,但現實生活是不盡人意的,在遇到駒子之前,大概可以揣測到島村的生活枯燥無聊,然后他就遇到了駒子,文中說島村在雪國沒有人可以交談,再加上島村覺得雪國沒有比駒子更好的藝伎,于是對駒子產生了“依戀之情”(原文),再加上駒子也是個有點神經質的文藝青年,于是兩人互相將對方視為知己,并逐漸生情。島村是個悲觀主義者(說了好多遍了),因此引出一個關鍵詞“徒勞”。島村是不愿意反抗的,他認為反抗就是徒勞,他并非不愛理想,甚至將理想演繹成了幻想,但他實際上卻是順應于現實,并沉溺于現實中的`誘惑,這便是小說中的一個大的矛盾。島村的理想是“(對日本傳統(tǒng)舞蹈的停滯狀態(tài),以及對自以為是的新嘗試),自己除了投身到實際運動中去,別無他途”,現實是自己生活中的知己只有一個藝伎。而島村自己受到傳統(tǒng)道德的約束,又并不能正視這樣的感情。島村對于世界熱情的刻意的壓抑,是整篇小說的悲哀的中心。島村最開始也認為駒子是個潔凈的良家,但最后還是一步步將對駒子的感情轉化成了欲望,這是島村不想看到卻阻止不了的。島村對于現實追求的反抗但不能成功,他經歷了由日本傳統(tǒng)舞蹈到西洋舞蹈的探求,但最終都失敗了,他感到自己對現實的無力,轉而認為駒子葉子是徒勞的,對于自己的理想(或是幻想)之死的無奈轉而麻木轉而悲哀,對于自己在現實與理想(或是幻想)的病態(tài)的心態(tài)而轉為的悲哀,最后認為世間一切都是悲哀的。現實與理想(或是幻想)的沖突在最后一幕,也就是最后島村與星河的一幕。于是造成了島村的病態(tài)人格,悲觀主義,現實與理想的沖突,以及造成這一切復雜情感的細膩的心理。
接下來駒子。駒子開始被賣到東京,后來被行男(是的,這個名字是亮點)贖回,帶到雪國,駒子成為了行男的未婚妻,后來因為行男病危需要錢治病,自愿去當了藝伎,生活放蕩。駒子為了行男去當藝伎,這里我并不認為是出于或主要出于駒子對于行男的感情,而只是駒子對行男和行男父親(老師傅)的感激,當然駒子對于行男不可能沒有感情,這樣才符合真實的正常人的感情。駒子知道島村有家室,也知道自己的未來并不能指望島村,但對此她作出了與島村完全不同的選擇,她面對沒有太大希望的未來并沒有麻木,并沒有像島村一樣甚至將理想演繹成幻想。她依然在掙扎,在徒勞。
最后是葉子,也是最難分析的。葉子出場的次數相對少很多,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優(yōu)美的近 乎悲戚的聲音”。不知道為何川端一直在強調葉子“優(yōu)美而近乎悲戚的聲音” ,我想到的第二句關于葉子的話是“駒姐說我快瘋了”這話我到現在還沒有讀懂,此外葉子與駒子的最大不同是葉子比駒子純潔的多,也虛幻的多。甚至于凈化了島村的欲望(你懂的)。葉子身份低微,但是不是藝伎,愛慕行男,一直照顧行男,直到他死后葉子還經常去上墳。葉子想讓島村帶她去東京。葉子愛著駒子的未婚夫,而且駒子對行男并沒有那么深厚的感情,甚至在行男臨死都不愿離開島村去見他(關系好亂。)于是葉子面對的是已經死了并且從不屬于自己的愛人,她準備去東京,但在他與島村的對話里有一個細節(jié):“這笑聲清越的近乎悲戚,聽起來不像呆癡的樣子。”這是旸旸上次告訴我的一個細節(jié),這是想說葉子是個癡呆么?似乎有可能,不然駒子說“我感覺這孩子日后會成為我的負擔!焙冒桑是葉子與島村的談話:島村“什么時候?”葉子“什么時候都行!睄u村“在東京有什么可以投靠的地方嗎?”葉子“沒有”島村“還有,打算干什么;要不豈不是太危險了嗎?”葉子“一個女人總會有辦法的!睄u村“你這樣漂泊無著怎么行呢?”葉子“哎呦,什么漂泊無著,管他呢!边@很明顯不是正常人去另一個城市定居時的反應,于是有兩個解釋,一個是葉子是個癡呆,還有一個是葉子準備自生自滅,有可能墮落成為一個像駒子一樣的藝伎。葉子當然是一個真實的人,但是川端刻意將葉子刻畫成了島村中的理想(或幻想)的擬人化,但她本身不是島村幻想出來的,或者說她是駒子的理想化。駒子對于葉子總是閉口不提,然后又一個細節(jié)“駒子仿佛抱著自己的犧牲與罪孽一樣”,又一個細節(jié):駒子的房間以前曾是蠶房,而葉子最后燒死的影院也是蠶房(這是曹雪芹的伎倆啊)這或許就是駒子對葉子閉口不提的原因。以上兩句多少暗示了駒子與葉子的關系與她們的過去有關。于是來看一下兩人的過去,在前面有所類似:兩人都到東京去,駒子是酒館的女侍(這個職業(yè)自己玩味去吧),葉子去學校學當護士。然后兩人都來到雪國,接下來兩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駒子選擇了放蕩的生活,當了藝伎,葉子則依然保持純潔,但最終兩人都知道互相的努力是徒勞的,然而駒子并不需要顧忌,葉子不同,她一直恪守的道德精神準則日益崩塌,最后“快瘋了”,于是她的徒勞是最有悲劇性的,而島村看來,他駒子理性化的一面就此崩塌,他所追求的一切也被那場大火帶走。
綜合來看,我們再次突出“徒勞”這個關鍵詞。島村想要成為日本舞蹈改良的探索者,實際上在雪國這個小村落里逐漸沉淪在與駒子的。(bleep)里。駒子渴望與島村的愛情,但明知道自己與島村的感情沒有未來,明知道島村對于自己的態(tài)度逐漸變化,卻依然希望可以“持久”。葉子愛著并不屬于自己的人,在他死后,她并不知如何面對未來,甘愿到大城市自生自滅。(葉子的情況有所不同,在她身上所體現的“徒勞”并非最高主題,她的存在還是圍繞著島村心目里的理想化形象。)所以我們大概可以歸出這樣一個問題:
在你所面對的未來已成失敗的定局,當你知道自己的一切理想最終必定幻滅,當你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時,你會如何繼續(xù)自己的人生?
最后來看一下最后的葉子之死,可能看書時單獨拿出這一段會覺得奇怪,但在川端前面的鋪墊之下,我們已經順應了島村的思維到處發(fā)散,習慣了思維被島村,或說川端拉來拉去,所以也就不會奇怪了。但反過來看,一個人去救火場,在這樣性命攸關的情況下,他竟然會有閑心欣賞天上的星河。在做這段分析時,來看看島村欣賞星河的同時,葉子正在死(時態(tài)請忽略),然后最后葉子死了,星河塌了。接下來看看川端的描寫:星河:“猶如一條大光帶的銀河,使人覺得好像浸泡著島村的身體,飄飄浮浮,然后佇立在天涯海角上。這雖是一種冷冽的孤寂,但也給人某種神奇的魅惑之感”葉子“島村心頭猛然一震,他似乎沒有立刻感到危險和恐懼,就好像那是非現實世界的幻影一般”“她內在的生命正在變形,變成另一種東西”。由此可見,兩者正是相互照應的,葉子便是島村心中的理想形象。而葉子最后的死,島村最后的幻滅,在川端詩意的筆下,將全文哀傷的情緒推向最高潮。
《雪國》讀書筆記 10
《雪國》的景映人,人印景的細膩描述,經常是讀者用盡想象才能構想出作者筆下旋轉視角的人和景,才能適應快速轉折的憂郁。以主角島村鏡中所見映出心中所想的方式道來他的沿途所見所感,正契合他相對村莊的訪客身份。島村與駒子及其身邊人和事的糾纏,把他塞進了溫泉鄉(xiāng)原有的普通生活軌跡里。冬日雪,鏡中像,醉酒人。生于東京、偶入小鎮(zhèn)和曾入東京、長居小鎮(zhèn)的兩個人物形象,帶著突兀和糾葛兩種感覺在日常生活的緩慢流淌中交織。在一次次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男女對白,暗含著駒子刻意持續(xù)克制而引發(fā)的`不自然,和抑制不住的迷戀。
整篇小說透露出完美中發(fā)現缺憾的憂愁。駒子對于島村固執(zhí)的反復念想,也許正深藏著對城市事物的憧憬。初期每次的見面,駒子都還要在天亮前回到客棧里,回到自己將要一向棲居的閣樓里。這樣平常的生活細節(jié)里,漸漸露出她對未來無法預知的哀愁,對現實無法改變的掙扎,這樣的駒子身上仿佛有一種虛幻的魅力。這也許就是吸引島村從老遠趕來的,她身上令人深深同情的東西吧。
《雪國》讀書筆記 11
有些書就留下這樣的氣息,引人一再重返,流連不已。
《雪國》、《千羽鶴》、《古都》的合集,以文學成就而言,《古都》最是單純清淺,恍若以京都四季風物作背景的莫扎特的音樂;《千羽鶴》的編織承轉親密而微妙,近乎不著痕跡,以超然的敘述技巧蜿蜒探入內心的幽深世界;相比之下,《雪國》則與兩部作品都極不一樣,通過那樣秉賦強烈、棱角鮮明的虛構,攤開一幀按捺不住卻無以寄托的精神映像。
從火車穿過隧道的那一刻開始,就處處看見兩相映照的風景:島村眼睛里的兩個女子,駒子徒勞而認真的生,與葉子悲凄而凜冽的死之間,構成亮色與冷色、濃烈與柔斂、漸悟與頓悟的對照,實與虛、動與靜、續(xù)與斷的反詰,如霞光對雪色,如鏡里照現的妖嬈紅顏與窗上浮映的迷離秋水;并非對比,亦非張愛玲所偏好的"參差的對照",而是一體之兩面,是生命在抵達死亡以前所兼具的美麗與虛幻,因為不斷的.消逝,涌出不竭的眷戀。島村并不僅僅是敘述的取角,也是風景的一部分:葉子與行男之死別,正照應駒子與島村之生離;而葉子對于死的決然歸赴,像通過一粒沙所洞察的世界,照亮了島村對于生的惝恍繾綣。
解讀這篇小說的虛構動機,讓我想起另一部成雙設對、處處滲透"參差的對照"的作品《石頭記》,貫穿兩者的是如此相似的精神底色:是情,是幻?孰真,孰空?是執(zhí)著于物哀之美,抑或皈依運命的徒勞?當記憶如此纖毫畢見,刻骨銘心,由誰來了悟紅塵虛幻,懸崖撒手?
《雪國》讀書筆記 12
許多書,尤其是經典的書,你肯定不能只讀一遍,因為只讀一遍是絕對不能完全體會其中意味的。川端康成的《雪國》和《湖》都是這樣,起碼對于我是如此。川端康成告訴我,不光是有情節(jié)就能夠叫小說,雖然《湖》絕對不缺少情節(jié)。
不知道其他日本作家是否也是這種風格,比如我早就聽說的夏目漱石。我清楚,川端康城這種寫法,是我無法駕馭的。無論《雪國》還是《湖》,都有一種清冷清冷的感覺,讓我頭腦里不斷出現冰雪覆蓋的富士山,請原諒我對日本這個國家知之甚少。
一開始接觸到銀平這個人物,以為他真的是個逃犯,而且是個有些變態(tài)心理的逃犯。不過,這只是受作者亦真亦幻寫法的誤導,這種寫法在后來描寫銀平心理時,多次出現。我不喜歡銀平,雖然我曾跟隨作者的敘述試圖理解他,卻只是同情,而且很短暫。我想,作者如果知曉,怕是難免失望吧。銀平投入過愛戀的女人,彌生、久子、宮子(只是跟蹤過一次,算是愛戀過嗎?)和后來的町枝,都只能是他可望不可即的`,所以他只能跟蹤。從這一點上來說,銀平是悲哀的,也是卑賤的。這幾個女人中,久子是愛過他的,正是因為這樣,我才愈發(fā)地覺得銀平猥瑣。如果銀平和久子的感情被我知道,相信同久子的好朋友恩子一樣,我會極力勸阻的。我不一定會告發(fā),但一定會死諫,一定很想保護久子。后來才知道,恩子在久子的問題上表現得這么強烈,是有自己的目的。恩子的家境不怎么樣,希望得到久子家的資助。但是我,僅僅是不希望這種感情的發(fā)生。內心里,我也不是接收不了師生戀啊,就是覺得銀平和久子的感情很畸形。因為久子是豪門小姐,銀平只是個高中國語老師?似乎不是的。也許因為久子家境優(yōu)越,真真是純潔善良,愛的時候認認真真毫無保留,可是銀平是個有不堪過往的人(當時我并不知道,只是一種感覺,后來的確是印證了,他和娼妓有私生子,卻很隨意地拋棄了。),那樣的銀平配不上這樣的久子的感情。
還有一段感情,我也覺得不堪,自然是宮子和野田先生的。相差很多歲數的老少配,的確在我的接受能力之外。但是,康成為什么要把野田對年輕女人和年輕女人的身體的依戀描寫得那么仔細呢?看得我真的覺得惡心無比。老男人真的是可恨,可是年輕的女人能夠容忍的原因是什么?真的僅僅是錢嗎?
我不得不說,川端康成其實是講故事的高手,哪怕《湖》并不需要以故事取勝。整篇小說,圍繞著銀平展開,但是其中銀平和彌生、銀平和宮子、銀平和久子、宮子和野田、水野和町枝、銀平和町枝…這么多條線有平行有相交,川端康成處理的游刃有余。我很害怕去閱讀線太多的小說,《湖》讀下來,一點兒都不覺得雜亂。作者真是高明!更難能可貴的是:你以為只是這兩個人的故事,其實竟然還有別人的故事在里面,讓你不得不感嘆,原來這個世界真的很小!而當你以為誰和誰還有故事、還有交叉時,其實是你想多了,這個世界雖然小,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終其一生,很少能踏出這個圈子。
《雪國》讀書筆記 13
她的眼睛同燈光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余暉里飛舞的妖艷而美麗的夜光蟲。
我對《雪國》這本小說的感覺很復雜,因為從我看過的小說中沒有一本是像這本一樣的,而它給我的感覺又有些像沈從文的《邊城》。讀完這本小說后我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哀怨和徒勞,哀怨,是因為整本書都是一種冷冷的基調,無論是景物的刻畫,還是人物的心情,都讓人覺得如冬天的淡淡的風吹卷著讀者的心緒。其間描繪的虛無之美,潔凈之美和悲哀之美達到極致,令人怦然心動,又惆悵不已。
“在鏡中的雪里顯出了女子通紅的臉頰,這是一種無法形容的純潔的美。也許是旭日東升了,鏡中的雪越發(fā)耀眼,活像燃燒的火焰。浮現在雪上的女子的.頭發(fā),也閃爍著紫色的光,更增添了烏亮的色澤。”這是島村與駒子第一次同宿后,駒子早晨梳洗給島村心里留下的最初印象!秉S昏的景色在鏡后移動著,人物是一種透明的幻象,景物則是在夜靄中的朦朧暗流,兩者交融在一起,美到虛幻,荒誕卻又是當時最荒誕的現實。
“特別是當山野里的燈火映照在姑娘臉上時,那種無法形容的美,使島村的心都幾乎為之顫動!边@是島村對葉子第一次動心。就如同島村自己所想“大概這些都是在幻化的鏡中幻化出來的緣故!弊髡咭赃@兩面鏡子作為跳板,串聯(lián)起了整本小說的感情,兩面鏡子中的駒子和葉子,都是屬于島村的感覺中產生的幻覺。對于駒子,最初也是島村對于精神美的追求對象,因此只是萍水相逢,但這嚷他有意愿回到雪國,再次相遇;第二次來到雪國,看到駒子淪為藝妓,島村既驚詫,又似乎在預料之中,他對駒子感情是對美貌的依戀,和對她的憐憫,島村在駒子身上體會到了“實”,卻沒有感受到“靈”。也許有的也只是男歡女愛罷了!所以當葉子請求他好好對待駒子時,島村卻表示無奈和惋惜,而葉子卻繼續(xù)以之前駒子的美好形象,讓島村傾心而他卻未有對葉子愛的的表示。直到在他離開雪國之前,劇場失火,發(fā)現葉子從二樓上掉下來死去,對于追求精神化,人情化愛情的島村如同是美的幻滅。
至于駒子與葉子之前的關系也甚是微妙。駒子羨慕葉子那么純粹的存在,葉子卻為駒子這樣活著而悲哀。駒子愛島村愛的純粹而卑微,其實她心中默默地期待島村帶她回去東京,希望島村能夠好好待她,但是駒子卻又是一個為生活而生活,為愛情而愛情的人,對生活似乎是一種逆來順受的樂觀,她愛島村而這樣的她在島村面前覺得不知怎么開口,覺得無顏開口,同時她也早知道回答與結局。她只是缺一個讓她死心的致命一擊。當葉子幫她問出了心中所想時,駒子暗暗的從島村的話中得到了結論。葉子看清了駒子與島村的悲傷結局,當葉子結束與島村的談話后,“葉子想要扔掉那只被捏死的飛蛾似的打開了窗戶”,這已經暗暗了預示了結尾。她不相信島村與駒子會有美好愛情,也不相信島村會把自己帶回東京。
愛之所以徒勞,是因為島村是駒子的全部,而駒子卻可有可無。穿過界縣那長長的隧道,只有他可以來去自如。而她,哪兒也去不了,誰也留不住,不如縱身一躍。駒子就是葉子,葉子是內心的駒子。
“葉子死去,島村看見駒子抱著葉子的身體就像她抱著自己的犧牲和罪孽。”
讀完這本小說后我了解了川端康成這位作家,諾貝爾獎給他的頒獎詞是“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倍堆﹪穭t被評為史上最美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川端康成的文字總是凄哀而又悲涼的,這和他的自身經歷有著莫大關系。
他幼年父母雙亡,祖父母與姐姐又相繼死亡,一生漂泊無定,逐漸形成了感傷與扭曲憂郁的性格。深受佛教和虛無主義影響,世界級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譽沒給他帶來絲毫的快樂,只使他感到厭倦和煩悶。而在他在經歷了輝煌的歲月,獲得了無數成就加身。他自殺了,或許是他一直以來的壓抑而又或許是三島由紀夫的死刺激了他,未留下只言片語,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后人無數的疑問。我想也許這就是川端康成一直追尋的自由了吧!我們終歸是不懂他的……
《雪國》讀書筆記 14
《雪國》這部書,是川端康成在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倚仗之一。有人說,這本書是歷史上最唯美的獲獎作品。
作者這樣的寫作風格與他自身的經歷密不可分。在幼年時,父母均因結核病死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xù)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他的一生四處旅行,性格感傷又孤獨,這也許是書中主角島村略頹廢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雪國是一個很純凈的地方,終年積雪,看不到任何掩埋在雪下或別的地方的骯臟,即使這樣的'白凈被誰踩了幾下,添了幾個腳印,也無關痛癢,左右不過一時的凌亂罷了,睡一晚的好覺,這些雜亂又會被落下的雪花重新掩埋,并且看不出任何一絲痕跡。
主人公島村是一位舞蹈研究者,全書也正是圍繞著他與藝伎駒子、少女葉子的感情展開,這兩個女孩兒是真真正正的社會最底層,苦苦掙扎著想要生存,一切卻只能如那些簌簌落下的雪花一樣,消融在人們看不到的角落。
駒子早年被賣到風塵之地陪酒,后來一位三弦琴師傅收留了她,令她脫離煙花之地,以賣藝為生?珊髞砣仪賻煾档膬鹤拥昧酥夭,她不得已再次淪落風塵,以賣身來賺錢治病。盡管這樣,她面對生活依然是熱情的,學琴、記日記、收集煙,她幾乎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極致,卻依然擺脫不了藝妓的束縛。
而葉子,她努力地學護理、認真地照顧一個病人,那個病人卻依舊去了。她愛她的弟弟,竭盡全力卻也未能找到經常與他見面的辦法。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最后的下場卻是葬身火海,“她的小腿抽搐,蒼白的臉燃燒著……”這樣的描寫,讀來便讓人痛得窒息。
而島村,他繼承了一筆豐厚的遺產,有妻室兒女,每天無所事事,偶爾通過照片和文字資料研究評論西洋舞蹈。他可以為了當年和駒子的一場邂逅,就三次跑到雪國,把雪國當成了一個逃離現實的地方。家境富裕的他,卻對生活抱著這樣徹底的悲觀態(tài)度。
我極少讀這種訴說民間疾苦的書,讀來略顯平淡,也沒有過多的驚天動地的故事情節(jié),但川端康成的這一本書,讀來看似沒有什么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但又能夠給讀者的內心留下一層淡淡的憂傷,經久不散。
或許這就是他心中的雪國吧,白得無瑕、美得驚心動魄,卻又寒冷徹骨。雪下埋藏的到底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
《雪國》讀書筆記 15
回首昨天,我們不難發(fā)現,在通古搏今的大世界里,其實仍有許許多多我們認為已經很完美的東西,仍舊還需要那么一些極小甚至細微的東西進行一下精心的點綴,包括我們認為無法更改的記憶亦同樣如此,《雪國》一書的出現就為我的記憶增添了一道絢麗的亮點,《雪國》一書已記不起是哪個假期讀的了,大概距今已有許多時日了吧!然而書中精彩之處至今仍記憶尤新。
《雪國》的作者名為川端康成,日本作家,初期的川端康成可以說成是屬于現代主義系統(tǒng)的作家,然而,實際上在《意大利之歌》等許多川端康成的著名小說作品中充分的體現出,后期的川端康成的資質都已顯現出來,曾經的川端康成是日本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員,文章十分的新穎,內容也具有一定的近代性,也可以說成是十分異質的。而《雪國》則是從現代主義向日本古典主義美意識轉換時期的代表作品,是川端康成這一時期最初的優(yōu)秀小說,其中是以《雪國》為契機,川端康成脫離了現實主義的封鎖,自此充分的發(fā)揮了長篇作家的個性。
《雪國》這部作品,如果單從語言的表達與意義這方面來看的話,我們極易發(fā)現它只不過是淺淺淡淡的生活的一種持續(xù),沒有什么值得真正吸收的亮點,然而如果我們著眼與它的表現浸透力(所謂的浸透力,是指浸透于作為對象的人與物之間的力量)。也就是著眼與它語言的價值的話,就不由你不覺得川端康成是位很了不起的作家,也同樣會認為《雪國》是一部十分杰出的作品之一。
在《雪國》這部作品中,描述了一位自由撰稿的舞蹈研究家島村在一次機遇中認識了當地的一位藝妓后的情景,那時所為的藝妓就是平時在家里做些平凡的家事,過著極為普通的生活,待到被召喚時就立刻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地道的藝妓,有的時候她們在客人的旅館內一起歇宿,大家坐在火盆旁閑聊一些家常,很自然地同客人們熟悉起來,而后,當她們看到男人們穿著棉睡衣就寢或起床時便會給予精心的料理,荀子就是這種地方藝妓中普通的一個,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人逐漸的熟悉起來,并且經常見面。
《雪國》這部書中雖只是淡淡地描述了島村與這個藝妓的交往,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的從字里行間中感受它是以其各種形式表現出來的浸透力,就會很輕易的`發(fā)現《雪國》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因為川端康成的文學大都具有動搖作品根基的浸透力,然而也正是它牽動了作品的整個世界,從川端康成的文學作品登場入物男女關系的構成方式,對自然的安排方式,以及對周邊事物的接觸方式來看可以說其特點就是對于對象的浸透力。
在我個人看來,無論是做為個人的人還是男女相對的人,分別都是以其不同的內涵存在的,但是在川端康成的文學的思路里似乎遠沒有諸如此類的區(qū)別,人與人的結合甚至人類的結合,全部都是異性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其實也無外乎于次,所有的人都是外在相互滲透著的人類的世界里。而川端康成更為關注的則是親密熟悉的程度,相互滲透的程度。
在川端康成的《雪國》一書中,雖沒有什么大的波瀾,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語,卻在幽艷,光潤的文體底層,如同透過那細細的網眼,充分地展現出那充滿透力的描寫,仿佛從我們的內臟中像霧一樣彌漫開來,并且滲透我門內心深處,使我迷霧內從中吸收到在其它書中所吸收不到的文學知識。
自然、清晰、流暢是我對《雪國》一書的簡短評價,然而這評價正如《雪國》這部書一樣,具有著極深的內涵,值得久久的回味。
《雪國》讀書筆記 16
川端康成一直被我認為是亞洲最好的作家之一。川端康成纖細透明的心成就了偉大的《雪國》,當然,《雪國》也成就了川端康成成為了日本第一個、亞洲第二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作為他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主要作品,《雪國》無疑是讓我十分癡迷的。不過我卻沒有勇氣再讀第二遍,一直隔了半年之久。
第二次讀《雪國》是上個星期,原本今天還想讀第三遍不過行健學院沒借到這本書。如果不是因為要考研究生,恐怕我讀第二遍的機會小很多!堆﹪肥且粋很簡單的故事,稀稀拉拉的結構,讓人感覺沒有什么故事情節(jié)。川端康成是一個不怎么關心政治的作家。那時候日本的政治十分混亂,但是他一直都能保持著一顆纖細透明、孱弱的心靈,去描述《雪國》里的愛情,這是我很喜歡《雪國》的原因之一。我一直非常不喜歡文學作品和政治理念還有國家等一系列問題扯上關系,那樣就不能稱之為純文學。這樣的文學在社會意義上無疑是出彩的,但作為一部反映作者的內心世界,他們輸得一敗涂地。
小說開篇以主人公來到一個白雪飄飄、四野茫茫的靜謐雪國為開頭,這一點與作者的唯美觀是分不開的,川端的作品總是以他獨有的那種清清淡淡,含含蓄蓄的情感:或是暗暗的哀傷,或是羞羞澀澀的愛慕,或是淡淡的凄涼,深深地打動著我們,而且這種打動是一點點,一絲絲,靜靜的,輕輕的,流入我們的心田?赐辍堆﹪费诰沓了迹畤@駒子和葉子命運的`不幸。
他們是雪國里悠悠飄零的雪花,在半空,這般冰艷動人,帶著寂寥的哀傷讓人憐愛不已。可是雪花永遠只能是雪花,他們的身份是藝妓,他們的命運已經定格,縱然努力去擺脫,卻也只是徒勞,正如小說里寫的:駒子的生命是徒勞的,你只能看著這哀艷美麗的雪花悠悠地飄到你的眼前,于是你忍不住心動,用手去接,然后只能靜靜地看著她在你手中慢慢地消融,而你卻什么也做不了。
《雪國》的名字預示了故事主人公凄冷的宿命。縱然故事跌宕起伏,世事變遷,但結局還是最初的那片凄冷的景象。熊熊烈火之中,葉子猶如天際的星星般隕落。故事結束,銀河傾瀉而下,黑暗毀滅了一切虛無的暖色與希望,霎那間溫存與美好沉落在雪國。雪國的冰冷依舊寒徹心底,只是變得像廢墟一樣,了無生機,凄凄慘慘。
這是一個猶如夢境的故事。島村在火車上映過玻璃觀察葉子,余暉中的葉子讓島村著迷,葉子的出場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劇。黃昏之中,本應充滿希望的妙齡女子卻與暮景一起流逝,她的人生亦是如此;钪臅r候讓人心存憐惜,死亡的意外又帶給了人們無法承受的疼痛,小腿在抽搐,蒼白的臉在燃燒……這是殘忍的結局,它讓時間驟然停止,雪國也封存在人們心底。
《雪國》讀書筆記 17
川端康成幼失怙恃,幾番寄人籬下,歷經了人世滄桑,養(yǎng)成了一種孤獨沉默的性格,與他的經歷一起呈現在他的小說里,后來他學習西方現代文學主義的精神,逐漸豐富他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雪國》里得以充分體現:細致入微的心理刻畫、虛實相生的審美意境、悲涼傷感的語言描寫......
回顧全文,駒子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角色,她處在社會底層,面對紙醉金迷的世界、不幸而艱難的生活,她依然執(zhí)著的追求著一種“正正經經的生活”。所以她努力學習文化,學習技藝,對生活充滿熱情,對純潔的愛情充滿渴望。但同時也駒子是一個悲情的人物,她一心一意愛著島村,但島村的心卻為葉子“無法形容的美”所傾倒;另一方面,駒子全心愛著的島村卻認為她對他的愛情,她為生活所做的種種努力都是徒勞的,是的,小說里,駒子的追求都一樣一樣落空了:為報師恩,甘當藝妓,但行男還是死去了,不愿看到有人離開,然而師傅也去世了;為葉子能幸福生活創(chuàng)造條件,葉子也離去了。
駒子這個人物形象實際上是有些扭曲的,由于生活的艱辛、追求的落空,她形成了復雜畸形的性格:既天真又媚俗,她清醒時會痛恨自己的卑賤生活,喝醉了又縱情不羈,不過也正因為這樣,使得她的形象更加飽滿動人。即使駒子有著這樣對立的性格,我還是認為她的身上有著可貴的單純,她不會像島村那樣,思索著所做的一切究竟會產生什么價值,是不是徒勞,她是認定了就會努力不放棄,即使是徒勞,也是“美的徒勞”。
而另一種“美的徒勞”是小說中另外一個人物——葉子,有關葉子的文字不多,但足以讓我們勾畫出這樣一個女性形象:簡單、純凈、清新。為何會吸引島村呢,大概是因為她代表的是一個理想化的完美形象,她心地善良、潔身自好,同時她的存在是夢幻的,潔凈的,因而無法在污濁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存,結局安排了一場大火作為她宿命的終結,或許就是因為她所代表的就是空靈、虛幻。
葉子和駒子,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駒子是真實的,代表“肉”,葉子是虛幻的,代表“靈”,兩個形象的疊加,完美是虛無,不完美是存在,給人一種縹緲、唯美、哀傷、安寧的感覺。營造出具有日本古典文學的“余情美”的意境。
讀到最后,葉子死了,“駒子仿佛抱著自己的.犧牲和罪孽一樣!蔽液芷婀诌@一段話,后來無意中看到關于物哀的美學理念才理解了一些,駒子和葉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既對立又相似,是一體的,欲望活著,代表靈的葉子卻死了。島村將要離開,駒子要走向新的生活,而葉子死了,駒子所依靠著的靈,充滿希望的靈不在了,那種哀傷如何言明。就像是本我打敗了超我,所謂物哀,大致就是這樣吧。
小說的語言、意境平淡中透著唯美,具有無窮的象征意味,在那個戰(zhàn)爭年代,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并沒有迎合或者反對態(tài)度,他更多的是漠然和超然,從而他的作品體現的是對人生價值的追求。洋溢著悲哀唯美的情調,這就是《雪國》。
《雪國》讀書筆記 18
這是一本就時間來說很早的一個作品,我查了百度后知道這是作者第一部中篇小說。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雪國,第二部——湖。
雪國故事很簡單,如果我來總結的話,就是已有家事妻兒的主人公島村,為了一名藝伎往返雪國(一個積雪很厚的小村)三次的故事。雖說是故事,但小說里面敘事篇幅不多,一般都是以對話的形式來表敘的。所以有時我讀著讀著有點分不清哪句話是誰說的,于是我會再看一次對話才能分清。雪國除了敘事和對話不得不提一下景色與環(huán)境的描寫,我想這應該也是它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最重要的原因吧。景物描寫很唯美,也很形像。美景與人心雖不會有太強的對比,但是總讓人覺和人心的.不純凈給這個雪國增添了無法忽視的雜質。雖說人物也沒有什么惡意,雖說在那個年代找藝伎也是很平常的事,但總覺得雪是那么的白不希望任何臟東西污染它。寫到這里我都覺得自己有點矯情了。本書寫的很美,用的詞總能把事物表達的那么漂亮。也許是工作多年的原故,心緒都變得急燥了,我自認為自己沒有完全欣賞到這本小說的美?磥,銷售方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學生或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是正確的。因為他們的思想應該是稍稍平靜的。如果你是一個急脾氣的人,那我還真不建議你看這本書。
湖,怎么說呢!主人公好似不是一個正常的人,怎么形容呢?什么又是所謂正常的人呢?我也無法劃出個框框來具體分別。他給我的印象是總是很喜歡跟蹤一些漂亮、年輕的女性。但又沒有犯什么具體的錯誤。最后還把螢火蟲送給了那個漂亮的少女,因為她想拿去給病中的男朋友看。故事圈子很小,這個少女是一個她曾經跟蹤過的一個成熟女性的弟弟好朋友的女朋友。而那個成熟的女性把自己的青春賣給了一個老人。而這個老人又是主人公當老師時跟蹤的女學生高中時的學校理事。他在當老師之前也曾與一個藝伎來往。小說中沒有細說藝伎的身世,但是我總想把她和雪國聯(lián)系在一起。湖,是主人公老家的一個湖,也是他的父親喪生的地方。那是在他小的時候,他聽說父親是被別人謀殺的,所以那時他對自己說長大一定會替父親報仇?墒情L大后這件報仇的事也慢慢的淡化了。對于湖這一部分,我敘述的很亂,也許我讀的不夠認真,因為我也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重點在哪里。但是看的同時感覺還是滿真實的,尤其是看到主人公有時的思想是半真實半虛幻的樣子。因為我有時回憶也會這樣。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幻想。但這只針對我回憶小時候和夢境的時候。剛百度了一下,《湖》是川端晚年的作品。再仔細回憶一下,湖里的話好多都有很深的含意,會不會正像作者寫作時的狀態(tài)一樣呢?已看穿了一切。比如“一切都有一瞬間被寬容的感覺”“見證青春消逝”。想不起來了!這樣的字眼很多。我想這本小說再看一次一定會溫故而知新的。
【《雪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九國夜雪的語錄35條03-13
九國夜雪的語錄36條02-28
2024年九國夜雪的語錄36句01-15
《雪國》讀后感優(yōu)秀10-25
《大人國與小人國》教案10-22
《雪》教案02-02
“雪”隨筆12-28
鏟雪簡報05-12
雪的自然作文02-07
雪自然作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