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知名作家抗震救災精神心得體會心得體會范文
“5·12”漸行漸遠,特大地震不可能頻繁發(fā)生,正常的生產(chǎn)生活、學習工作、建設發(fā)展將成為主要關注。如何把在生死搏斗、艱險考驗、愛心涌流、全民動員中激發(fā)的抗震救災精神,持久地延續(xù)下去,長期地發(fā)揮作用,成為永恒的民族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及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種精神要使之長存,就要讓它成為牢固的集體意識。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chǎn)損失,給無數(shù)人留下了心理創(chuàng)傷。弘揚抗震救災精神,一方面要盡可能地讓人們走出悲傷,像“芭蕾女孩”李月那樣積極面對人生;一方面又不能有意無意地忽略、遺忘這段激動人心、催人淚下的歷史,而是從中汲取真誠、善良、美好、奮進的精神,作為民族永遠緬懷的記憶。
一種精神的延續(xù)與繼承,是與對這種精神的感悟和研究密切相關的。感悟的越透,研究的越深,這種精神的價值就展現(xiàn)得越為充分,也就能夠得到更加自覺和有效的傳承?拐鹁葹木袷敲褡寰駥殠熘械挠忠蛔坏V,對它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還有待深化。
一種精神能否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種精神自身的生命力?拐鹁葹木袷蔷哂袕姶笊Φ木瘢蚨彩蔷哂杏谰眯缘木?拐鹁葹木袷堑湫托耘c普及性的統(tǒng)一。雖然震前震后難以遇到山崩地裂、巨石滾滾、危湖懸頂?shù)膱鼍,但抗震救災中涌現(xiàn)出來的無數(shù)舍己救人、敢于犧牲、無私奉獻的動人事跡,在日常生活中同樣可以遇到,同樣應當做到。
一種精神只有化為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進入實踐、進入生活,才能根深葉茂、代代相傳。精神是實踐的升華與概括,它還必須回歸社會心理、回歸社會實踐,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成為大眾的普遍行為,從而造就精神延續(xù)的“社會場”。
偉大的精神時代的強音
四川省汶川縣委書記王斌
汶川素有“川西鎖鑰”和“西羌門戶”之稱,這里曾經(jīng)山青水秀、風光旖旎、景色秀美,享有“大禹故里、熊貓家園、羌繡之鄉(xiāng)”之美譽。正當全縣人民團結(jié)一心,按照縣委、縣政府“重生態(tài)、精農(nóng)業(yè)、強工業(yè)、興旅游、揚文化、建和諧”的總體思路,推動全縣經(jīng)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突如其來的“5·12”汶川8.0級特大地震打破了汶川的詳和和寧靜。
地震致使全縣13個鄉(xiāng)鎮(zhèn)、118個行政村全部受災,近15萬群眾受災,損壞房屋30余萬間,損毀房屋20余萬間,276戶工礦企業(yè)被毀,10萬余群眾無家可居,全縣交通、電力、供水、供氣、通信、廣播電視完全中斷,曾經(jīng)的美好家園幾乎在一瞬間摧毀,處于震中的映秀鎮(zhèn)更是被夷為平地。截至8月4日,全縣因地震死亡15941人,失蹤7595人,受傷34583人,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642億元。災情發(fā)生后,全縣各級干部、各族群眾不等不靠、團結(jié)互助,自強不息,用生命和鮮血詮釋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英雄贊歌。
汶川抗震救災實踐,是一次國家力量的檢驗,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振,一曲時代強音的共鳴!慘烈的天災,在給汶川帶來巨大悲傷的同時,再次讓偉大的民族精神集中迸發(fā)、凝聚升華。地震災害既讓我們看到天崩地裂、山河破碎,也見證了眾志成城、戰(zhàn)天斗地;我們既痛惜家園毀滅、同胞遇難,也贊嘆堅強不屈、友愛互助的偉大民族精神。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州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感召下,全縣人民團結(jié)奮斗、自強不息,我們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難,重建和諧、文明、美好新汶川!
【知名作家抗震救災精神心得體會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習抗震救災精神心得體會10-13
學習抗震救災精神的心得體會范文03-26
學習抗震救災精神心得體會范文10-12
知名作家張愛玲語錄摘抄10-08
抗震救災民族精神心得體會范文03-23
抗震救災精神心得09-01
知名企業(yè)的精神標語10-07
工匠精神心得體會09-28
勞模精神心得體會09-13
老山精神心得體會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