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自己寫雨的詩句
北齋雨后賞析【1】
自宋代詩人文同的《北齋雨后》
小庭幽圃絕清佳,愛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雙禽來占竹,秋深一蝶下尋花。
喚人掃壁開吳畫,留客臨軒試越茶。
野興漸多公事少,宛如當(dāng)日在山家。
賞析
此詩寫北齋雨后的景色和作者的閑適心情,為作者1074年(熙寧七年)任興元府(治所在今陜西漢中)知府時作。
起聯(lián)先總寫北齋環(huán)境的幽靜。
北齋是作者在府衙內(nèi)讀書休憩的地方。
庭院不大,園圃卻極清幽,因為作者非常喜愛這個地方,所么常常免去屬吏的例行參見,留連其中。
“幽圃”不僅指地方僻靜,主要還在于這里吏民不到,沒有官事打擾,能使人得到心靈上的平靜。
舊時屬吏每天早晚兩次到上司衙門排班參見長官,報告公事,叫“衙參”,也省稱“衙”。
說“常教”,就不是完全免除,不理政務(wù),而是無事報告時,即免去虛套,用字很有分寸。
這兩句總掣全篇,又引起下文,下面各聯(lián),即分別從景、事、情三個方面,作具體描繪。
頷聯(lián)上承首句,扣住詩題,寫北齋雨后之景。
鳥雀和蝴蝶最怕雨,雨后天睛,它們也最先出來活動,所以作者最先聽到竹上的鳥雀聲。
特用“雙禽”兩字,不僅因為鳥雀常常成對而飛,還因為兩鳥對鳴,雙雙跳躍,更能見出鳥雀鳴叫的歡快悅耳,竹枝的搖曳多姿,如一鳥便有孤棲冷落之感。
“占”是占有之意,寫出鳥雀的歡喜得意神情,如改“占”為“站”,那就寫成死鳥,索然無味了。
深秋時節(jié),蝶影已稀,故只寫一蝶。
因為這時花事已少,所以那只蝴蝶飛來飛去,四處尋覓。
文同是宋代大畫家,尤其擅長畫竹,蘇軾曾多次為其所畫之竹題贊,《圖畫見聞志》也說:“文同墨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fēng)可動,不筍而成。
此聯(lián)鳥聲蝶影,高下相映,竹搖翠影,花含水珠,再襯著藍(lán)天碧草,畫面美麗,是大畫家的手筆。
“占”字、“尋”字,尤其傳神,近代詩人陳衍特別贊賞它“下得切”,(見《宋詩精華錄》),點評得很確切。
這里的一切景物都是那樣淡雅素凈,雨后的空氣一塵不染,一切都顯得那么清新,正是首句“絕清佳”的絕好寫照。
詩中雖然只寫了景,可是這景中還有一個人,就是站在庭中欣賞這美景的作者,因而又同次句緊緊關(guān)合。
上面寫室外,下面轉(zhuǎn)到作者在室內(nèi)的生話。
“吳畫”指唐代大畫家、被后人尊為“畫圣”的吳道子的畫,這里用作珍貴名畫的泛稱。
“掃壁”不僅是因為愛惜畫,也表明興致很高,所以特別掛在壁上,細(xì)細(xì)端詳品鑒,絕非隨便打開草草一瞥。
“越茶”即越地(今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所產(chǎn)之茶。
越地盛產(chǎn)茶葉,多名貴品種,詩中因用作名貴茶葉的代稱,同時也兼含著路遠(yuǎn)難致之意。
茶葉既這樣名貴難得,又是初次“試”飲,能享有此味者,是作者的知心好友,他們交談時十分快樂歡暢。
觀畫品茗,都是極其高雅之事,而一為獨處之樂,一為交友之樂,情趣不同,而心情之恬淡閑適則相同。
這清幽的景色和閑適的樂趣,勾起作者對過去山居生活的回憶,因而引出末聯(lián)。
“野興”就是指山居生活的情趣。
這句是倒裝句,是說因為公事稀少,所以野興漸漸多了起來,并不是說為了多些野興而少辦公事。
而公事之少,又與作者的治理有方有關(guān),這里含著一些得意心情。
在作者的《丹淵集》中,載有不少他在各地任官時向朝廷上奏的減免當(dāng)?shù)厝嗣褓x稅的奏狀,可見他還是比較能同情人民疾苦的。
然而,作者從1049年(皇祐元年)中進(jìn)士,次年開始任官,到此時已二十五年,對仕宦生涯,已產(chǎn)生了一些厭倦情緒,所以末句表達(dá)了對舊日山居生舌的向往。
作者次年所寫的《忽憶故園修竹因作此詩》說:“故園修竹繞東溪,占水侵沙一萬枝。
我走宦途休未得,此君應(yīng)是怪歸遲。”與該篇所寫正是同樣的心情。
詩經(jīng)·鄭風(fēng)·風(fēng)雨賞析【2】
出自先秦詩人佚名的《詩經(jīng)·鄭風(fēng)·風(fēng)雨》
風(fēng)雨凄凄,雞鳴喈喈。
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風(fēng)雨瀟瀟,雞鳴膠膠。
既見君子,云胡不瘳?
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
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賞析
歌大意“風(fēng)吹雨打多凄凄, 雄雞啼叫聲不停。
既已見到意中人, 心中怎能不寧靜 ! 風(fēng)吹雨打多瀟瀟, 雄雞啼叫聲不停。
既已見到意中人, 心病怎能不治好! 風(fēng)吹雨打天地昏, 雄雞啼叫聲不停。
既已見到意中人, 心中怎能不歡喜!”
這首詩寫妻子乍見到久別的丈夫時的喜悅心情。
在一個風(fēng)雨大作、天色陰沉的日子里,她的周圍除聽見雞叫聲外,一切是那么沉寂,那么悲涼。
可怕的寂靜使她更加懷念闊別的丈夫。
誰能想到就在這當(dāng)兒,丈夫忽然到家了,霎那間她的一切憂愁煩惱,化為烏有,真象大病霍然得到痊愈,高興得叫她沒法說。
詩人在三章中用了夷,瘳、喜三個字,便把這個思婦一霎那間感情的起伏變化傳達(dá)出來了。
使我們不能不佩服這位無名詩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懷。”
別嚴(yán)士元賞析【3】
出自盛唐詩人劉長卿的《別嚴(yán)士元》
春風(fēng)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fù)晴。
細(xì)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東道若逢相識問,青袍今已誤儒生。
賞析
這首詩,運用一連串“景語”來敘述事件的進(jìn)程和人物的行動,即寫景是為了敘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畫水。
然而,畢竟又是描寫了風(fēng)景,所以畫面是生動的,辭藻是美麗的,詩意也顯得十分濃厚。
嚴(yán)士元是吳(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員外郎。
寫這首詩的年代和寫詩的背景,現(xiàn)無可稽查。
從詩的內(nèi)容看,兩人是在蘇州偶然重遇,而一晤之后,嚴(yán)士元又要到湖南去,所以劉長卿寫詩贈別。
闔閭(hé lǘ)城,就是江蘇的蘇州城。
從“倚棹”二字,可以知道這兩位朋友是在城江邊偶然相遇,稍作停留。
時值春初,南方水鄉(xiāng)還未脫去寒意,天氣乍陰乍晴,變幻不定。
讀者尋味開頭兩句,已經(jīng)知道兩位朋友正在岸上攜手徘徊,在談笑中也提到江南一帶的天氣了。
三四兩句是有名的寫景句子。
有人說詩人觀察入微,下筆精細(xì)。
話是說得很對。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卻似乎看見兩人正在席地談天。
因為他們同時都接觸到這些客觀的景物:笑談之際,飄來了一陣毛毛細(xì)雨,雨細(xì)得連看也看不見,衣服卻分明覺得微微濕潤。
樹上,偶爾飄下幾朵殘花,輕輕漾漾,落到地上連一點聲音都沒有。
這不只是單純描寫風(fēng)景,讀者還仿佛看見景色之中復(fù)印著人物的動作,可以領(lǐng)略到人物在欣賞景色時的愜意表情。
“日斜江上孤帆影”這句也應(yīng)該同樣理解。
一方面,它寫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帶出了兩人盤桓到薄暮時分而又戀戀不舍的情景。
最后,嚴(yán)士元還是起身告辭了,詩人親自送到岸邊,眼看著解纜起帆,船兒在夕陽之下漸漸遠(yuǎn)去。
七個字同樣構(gòu)成景物、事態(tài)和情感的交錯復(fù)迭。
以下,“草綠湖南萬里情”,補(bǔ)充點出嚴(yán)士元所去之地。
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詩人想象之中,但也摻雜著游子遠(yuǎn)行和朋友惜別的特殊感情。
友人的遠(yuǎn)去,自然地激起了詩人心底的無限愁緒;因而他的臨別贈言,聽起來是那樣令人心酸:你這回去湖南,如果有相識的人問起我的消息,你就這樣回答他吧—“青袍今已誤儒生”。
這是一句牢騷話。
唐代,公元630年(貞觀四年)規(guī)定,八品九品官員的官服是青色的。
上元元年又規(guī)定,八品官員服深青,九品官員服淺青。
劉長卿當(dāng)時大概是八九品的官員,穿的是青色袍服。
他認(rèn)為自己當(dāng)這一員小官,是很失意的,簡直是耽誤自己的前程了。
詩中的“景語”,既有“春寒陰復(fù)晴”的水國氣候特征,又有“細(xì)雨濕衣”、“閑花落地”的眼前景象,還有“草綠湖南”的意中之景,幾個層次中,情、景、事同時在讀者眼前出現(xiàn),寄托了與友人相遇而又別離的復(fù)雜情思。
詩人的這種手法,是很值得借鑒的。 【自己寫雨的詩句】相關(guān)文章: 寫夏季雨的詩句07-19 寫雨的詩句220句04-18 寫雨的詩句290句01-06 寫雨的悲傷的詩句220句08-11 夏天的雨的詩句07-18 有關(guān)夏天的雨的詩句07-19 寫文學(xué)的詩句10-26 寫雨的作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