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論文
【摘 要】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一個學生有了自學能力,他就可以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將來長大參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繼續(xù)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去自由探索,去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預學、議學、導學、練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自學能力預學議學 導學練學
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習慣!睘榱碎_發(fā)學生的智力,充分調(diào)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白學能力。一個學生有了自學能力,他就可以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將來長大參加了T作,他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繼續(xù)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去自由探索,去發(fā)明創(chuàng)造。所以,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是有重要意義的。
在當前政治課教學中,普遍存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老師講多少、學生聽多少,老師啟發(fā)什么、學生思考什么,老師啟發(fā)到哪兒、學生跟著想到哪兒,把學生看成知識容器。老師把知識嚼爛了再喂給學生,光讓學生等吃“現(xiàn)成飯”,不讓學生自己去看書,自己去開動腦筋獲取知識,造成學生知識學得死,題目稍有變化就束手無策。學生把老師講過的東西一旦忘記,白己不會翻書,重新把例題弄懂,理解能力低,表達能力差,學習很吃力。其根本原因,就是不會課前預習、帶著問題聽講,課后自覺重溫例題,然后完成作業(yè),這一些自學方法,因此成績提高很慢。
為了改革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這一弊端,變“學會”為“會學”,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預學、議學、導學、練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預學
新課開始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自我質疑、思疑、解疑、記疑。具體做法是:
1、以趣話誘預學。贊可夫說過:“興趣是開發(fā)智力的催化劑!鳖A學前,教師針對課文內(nèi)容,運用幽默風趣而富有啟發(fā)性的“開場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須看課文分解”的心理狀態(tài),以喚起學生的興趣,增強預學的自覺性。
2、給提綱引預學。自讀課文前,先公布閱讀提綱,為學生提供路標和向導。閱讀提綱常以設問或點撥的形式,緊扣重點,多層次多角度引發(fā),富有指示性。
3、教學方法助預學。預學時,要求學生手里拿者筆,眼、腦、手并用,按照閱讀提綱逐段默讀,邊看邊想邊用不同的符號對概念、原理、重要句段勾劃圈點;易懂的粗讀,新內(nèi)容細讀,重難點精讀。參閱有關資料理解課文,最后將課文的脈絡及要點寫出來并記下“不大懂”和“一點不懂”的問題。對于后進生還要單獨“點撥”,使其達到預學的目的。
二、議學
教師將學生預學中提出的不解問題,按照教學要求擬成議學序題或提綱,組織學生開展議論、爭辯或討論。常用的形式有:
1、針對性議學,即對課文中某些重、難點和易漏、易混、易誤、易疑之處,讓學生同座或前后座議一議,以便相互啟發(fā)、分辨和釋疑。
2、穿插性議學,即在自學的某個環(huán)節(jié)上,教師將阻礙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關鍵性問題提交給全班學生爭議,用以集思廣益突破難點。
3、階段性議學,即學完一個單元后,聯(lián)系參觀、調(diào)查和學生思想,運用所學內(nèi)容開展“解疙瘩”討論,以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4、辯論性議學,即將學生有爭議的問題集中起來,讓不同觀點的學生準備發(fā)育稿,在班內(nèi)公開辯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說理能力。
5、演講性議學,即在期末復習的基礎上,教師將所學理論擬成專題,讓學生白選、寫稿,公開演講,民主評分,以鍛煉學生的演講能力。
實踐證明,要組織好議學,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不能只當“裁判員”對各種不同的議論進行最終判決,而應該做“引路人”,用自己的主導作用誘導學生深思廣議,做到“四要”:一要普拋線,用插話、提示、點撥、打比方、講故事等方式引導學生圍繞提綱議論,不走題,不冷場。二是巧激爭辯,讓學生的思路的要道口畫龍點睛地反激一下,使學生的爭議處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狀態(tài)。三要鼓勵求疵,要求學生不迷信權威,不滿足現(xiàn)有結論,敢于發(fā)表不同見解,實行“挑刺有獎”政策。四要允許存疑,對學生各執(zhí)一詞,爭論不休而學術界又無定論的問題,采取存疑的方法,給學生留下探索的窗口,讓他們課后去研究,享受和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的快樂。
三、導學
經(jīng)過議學,學生仍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期待老師給以講解。抓住這一時機導其所需,就能很快打開學生被關閉的思想的閘門,使其從“山重水復疑無路”中升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導學的方式有很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須突破“五性”:
1、示范性。古人云,授人一魚,頓餐之食;授人一漁,終身受用。導學不能就題論題地提示一下或講講答案了事,要通過疑難問題的分析、歸納,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和解答問題的方法;不僅要用良好的師德,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深湛的知識、廣闊的視野和對科學知識的深厚興趣給學生以示范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鮮明性、邏輯性和生動性的規(guī)范化語言對學生“誘、啟、導”,促使學生效法、悟道、解惑。
2、重點性。學生容易糊涂和理解困難的問題多集中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新舊知識的關鍵點、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和前后各節(jié)之間、基本概念原理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上,只有抓住“三點一線”重點架橋,開路導引,擂“響鼓”,打“重錘”,才能使學生的思維破關奪隘,深刻而系統(tǒng)地理解和掌握課文。
3、啟發(fā)性。針對不同的方法激疑設問,把學生引向“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的“憤悱”狀態(tài),在學生的智力矛盾達到一定溫度(時機)時再點撥,促使其智慧的火花燃燒。
4、趣味性。巧用典型生動的事例、成語、諺語、寓言、笑話進行類比或點示,將抽象的理論通俗化、形象化、使學生聽了有趣,思之有味。
5、鼓動性。選用準確、鮮明、形象和充滿感情的語言,談吐清楚,鏗鏘有力,歌頌富有激情,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振奮學生的學習情緒。
四、練學
在學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所學的知識不斷深化并轉化為應用能力。
1、小結。每學完一個單元,指導學生寫出單元小結,用圖表或書面語言列出單元的知識邏輯序列和知識縱橫結構,使之系統(tǒng)化,便于復習和掌握。
2、擬題。課后指導學生白擬練習題,測試題和單元復習題,相互解答,評卷。教師不搞“標準答案”,只在方法上引導學生通過擬題解題練習,學會命題、解題、閱卷、評分,提高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
3、撰文。在期中或期末全面復習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聯(lián)系社會、學校和自己的思想實際,撰寫立意新穎、事理交融、短小精悍的小論文,作為學期考核成績的一部分。
4、調(diào)查。根據(jù)教學需要確定調(diào)查內(nèi)容,要求學生擬好調(diào)查提綱,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對社會進行調(diào)查,詳細記錄資料,寫出調(diào)查報告,民主評議記分。學生經(jīng)過多次練習,不僅學會了調(diào)查方法,鍛煉了組織能力、社交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還學會了用兩點論的觀點看問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從而正確理解政策,激發(fā)了開創(chuàng)拓新精神。教學實踐證明,運用“四學”,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調(diào)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學習氣氛,增添了教學生機,形成了課堂活躍,促進智力開發(fā),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習成效的良性循環(huán)。
學生有了自學能力,他在身邊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自己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解決新問題。事實證明,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對他們將來成材,將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皮連生主編 《學與教的心理學》
[2] 周健《轉變觀念,改變教法》《中學政治》
[3]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點滴體會》
【淺談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思想政治課的導入教育論文10-13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11-20
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fā)展的方法淺談論文10-13
淺談小學生感恩教育教學論文09-26
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10-26
淺談初中政治教學論文08-19
在初一思想政治課中實行體驗式教學初探論文10-13
淺談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