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讀后感800字(通用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皮囊》讀后感800字(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皮囊》讀后感1
初印象。
最先是在暢銷榜上看到這本書,以及各位作家大大們的推薦和好評。韓寒說他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的夜晚拿出來慢慢觀看。于是我就滿懷期待開始了我的閱讀之旅。
關于《皮囊》。
對于這本書,我就把它當做一個個小故事來看,其實就像是作者的自傳一樣。以阿太神婆般的看待肉體和靈魂的態(tài)度和思維開啟整篇“皮囊”。前面的幾章,比如《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癥病房里的圣誕節(jié)》《我的神明朋友》都是描寫的自己父母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大約是生活背景的差異吧,我并沒有什么非常深刻的感觸,唯一的不過就是珍惜家人,眼前人!
感觸最深的大約就是《厚樸》這篇了吧!整個故事圍繞著厚樸的夢想和熱血青春展開,其中又夾雜了現(xiàn)實和真實世界的殘酷。作者說他自己本身是一個很活得很現(xiàn)實的`人,那么厚樸就是那個活在夢想里虛妄里的人吧!其實作者本身也有夢想,只是他的夢想很真實,化為了一個個實際的目標,尋求各種可能去實現(xiàn)。厚樸大約就是那種空有理想大喊口號,不顧自己自身條件的不足,也并不怎么為之付出努力的人吧!其實生活中不乏這兩種人,他們的結(jié)局是否更戲劇也未可知~
其實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性格同他生長的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有很大關系,這本書的各個章節(jié)也側(cè)面反映了這點。厚樸的“熱血青春”,文展的“越走越遠”,兩個阿小的“故鄉(xiāng)與家”......無一不是現(xiàn)實與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
淺談。
閱讀書籍其實就像是在跟作家進行單方面無聲的交流一樣,你會讀到他的想法,看到他眼中的世界,了解他的三觀。我把這本書當做作者的短篇自傳來看,了解了一些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懷。但是,作者的很多看法我是不贊同的。他以他的角度,他的三觀,他對肉體和靈魂的看法來描寫書中的每段故事,每個人物。我自然也會從我的角度,我的三觀,我的看法來理解每個人物!
這大約就是閱讀的樂趣吧,引發(fā)思考,尋找可取和不可取之處~
最后,借用書中的一句話:“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gòu)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本質(zhì)上又那么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印照出彼此,溫暖彼此!
《皮囊》讀后感2
這兩天一直在看《皮囊》,福建作家蔡崇達寫的,感覺很真實、語言簡練、內(nèi)容有趣,非常精彩。我很喜歡看。該書主要是一篇篇的散文集,講述了作者的父親、母親和他家鄉(xiāng)的故事,風格有點類似魯迅的《朝花夕拾》,有點淡淡的`悲傷在里頭,又飽含溫情,真的值得一看。
我還能記起他其中幾個故事。
他的父親年輕時是兼職混黑道的老大,27歲結(jié)婚,之后女兒出生,在3年后,蔡崇達出生,之后他父親去寧波做了海員,想要養(yǎng)活家人,幾年后帶著賺來的錢回老家造了一間大房子。后來,他父親可能因為老是抽煙,身體不好,40歲以后做了一次心臟病手術、2次中風住院,之后又經(jīng)歷了多次手術,最后因為中風去世了。結(jié)局很凄涼,但是過程中有一家人的溫情,他父親中風后為了能夠康復,積極鍛煉,他們一家人都陪著他父親鍛煉,但是其實蔡崇達早就知道這種病康復的可能性極小極小,一家人為著一個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一起努力著……看到這里,我看到了一種悲壯感,就好像是一個英雄到了窮途末路,依然奮勇拼殺……
文章的整體基調(diào)是像昏暗的燈光,有點壓抑,但是很冷靜,同時冷靜中帶著強烈的愛,作者對父親母親的愛。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自古文章憎命達。寫出好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經(jīng)歷過很大的痛苦,這個道理自古依然都是如此。
所以很多東西都是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就看我們怎么看待。蔡崇達的青少年時期可謂相當苦悶,但是他把這個生活當做題材寫出來《皮囊》;我們很大人的青少年都很順利,但是寫不出像《皮囊》這么好的文章來。你說,誰的生活比較好呢?你喜歡過什么樣的生活?
其實這個道理也在教會我們:無論命運給了我們什么,我們都要盡力去看到好的一面,堅強而積極的活著。也許這就是生活的答案。
《皮囊》讀后感3
看完了蔡崇達老師的《皮囊》一書,不禁為其中的細膩感情而震驚,其中我最喜歡的就要數(shù)《母親的房子》一篇了。
在《母親的房子》這一篇中,他的父親在迎娶他的母親時許諾給她買下一棟房子,并以兩人的名字命名。他買下一塊地,并以兩人的名字寫了對聯(lián),掛在上面。后來父親因為工作不順,頹廢了,在家里也不出去掙錢,只剩母親一人養(yǎng)家,可她也沒說什么。后來父親又因不慎跌落,生了一場大病,最后落下了個左半身癱瘓的下場,使本就貧窮的家更加不堪一擊。
可母親從未放棄過父親,一直暗暗支持、寬慰他,即使父親不太理解也不想去理解這種幫助。父親去世以后,她把對父親的愛轉(zhuǎn)到了房子上,即便知道房子馬上就要被拆掉了,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可她仍然不顧別人的反對,一有閑錢就去改建房子,最后以她和父親的名字命名了這座房子。蔡老師雖然知道在他人眼中這是件怪異的事,可他也支持著母親建完房子,因為他知道,這是母親對已逝的父親的一份濃濃的愛。
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家之間的那份濃濃的親情,是在父親身患重病時仍不離不棄,打氣加油;那份濃濃的親情,又是母親堅持替父親修建好房子;那份濃濃的親情,還在于母親四處奔波,只為讓父親的靈魂在天堂過的更好;那份濃濃的親情,是蔡老師愿意用自己用來買房的錢去替父親修好那棟房子;那份濃濃的親情,是蔡老師在閑暇之余會去翻動地圖,只為找到母親的那棟房子,讓自己有家的味道;那份濃濃的親情,是家人對父親老小孩的'任性的寵溺;那份濃濃的親情……
我同情他們的不幸,不能有一個健全的家,要承擔比同齡人更多的東西,甚至苦苦付出,到頭來卻被人誤解的無奈,卻又羨慕他們雖然過得清苦,但是有著許多人沒有的親情。如果讓蔡老師再重新選擇一次,他會選這個家嗎,我覺得他會,因為我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對他的家和他的家人那份濃濃的、無法割舍的、無比看重,值得他為之付出所有力量的愛。
十分感謝蔡老師的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親情可貴,更是體會到了他們家中那份可貴的濃濃的親情……
《皮囊》讀后感4
有一群愛讀書的朋友。讀完一本書,自然而然的就愿意與其分享。
那天也是如此,說起蔡崇達寫的《皮囊》一書。
有的朋友說以前讀過,但是過了許久,有些情節(jié)已經(jīng)模糊了,可是那個“倔強”的一定要蓋房的作者母親,一直在印象卻十分深刻。
母親這個人物是寫《母親的房子》那一章節(jié)里,作者寫他自己的母親為了蓋房子,經(jīng)歷的許多波折,而蓋房子也是“母親”的生活希望的信念。
這本書里不止是“母親”這么有著一個鮮明性格的人物,里面的每一章都有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比如在《皮囊》里的“阿太”、《殘疾》里的父親、《張美麗》里面的張美麗、還有《阿小和阿小》里的兩個阿小以及《天才文展》里的文展、和《厚樸》里的厚樸,里面的每一個人都與作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們或是“母親”那樣倔強、或是像“阿太”那樣內(nèi)心澄明、或又如同“文展”那樣無師自通的自律還有和“厚樸”那樣放飛自我的“自由”……那一個個角色,在人群里穿插,在歲月里游走。
某個時候時候或許有種錯覺,書里面那些生動的人物,就是我們身邊某一個人,是親朋好友、鄰里街坊、是同學同事、也或是只是每次見面熟絡而不知道姓名的某一個人。
他們就這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擦肩而過,卻經(jīng)常在某一個意識中影影綽綽,又或許是我們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一個連自己都不曾發(fā)覺的.部分。
其實自己未必真的了自己,就像書中的人物文展和厚樸,當時都以為自己會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走向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成功之路,可是盡管他們的性格一個極其“自律”;一個放飛自我“自由自在”,可是結(jié)果卻終究因為根本就不了解自身的存在的致使缺點,而連他們曾經(jīng)認為的普通人都不如,一個頹廢度日,一個以致喪命。
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看似整天忙碌,其實自己未必就真的了解自己,而讀一本如果能像照鏡子一樣,反觀自己難道不是一件特別有益的事情嗎?
復旦大學教授陳果說,以我觀書,以書觀我。
是的“以書觀我”,很慶幸在這本讓人不舍釋手的《皮囊》,看到了自己的某個部分。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再次重能從中看到并發(fā)現(xiàn)更多的更全面的自己。
《皮囊》讀后感5
《皮囊》一書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劉德華對于這本書的評價,他在序中這么說,“打開《皮囊》,讀到崇達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摯,坦蕩蕩的自然自白成長經(jīng)歷,沒有掩飾凡人難免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所以很真。”是啊,讀到蔡崇達殘疾的父親,堅韌的母親,讀到那個為了彩禮放棄自己愛情的姐姐,讀到那個不愿意被人可憐的阿太,讀到那個重癥病房里人人不愿提起的秘密,讀到那個神秘的神明朋友,讀到那個不被世俗接受的張美麗,讀到……生在世俗,誰又能不被世俗改變。
讀這本書,最讓我震驚,最讓我觸動的不是這些故事,而是蔡崇達在描述、在書寫這些故事時展現(xiàn)出的冷靜,明明用第一人稱在寫的故事,讀起來好像在聽他敘述別人的故事。讀完這本書才發(fā)現(xiàn)這樣的冷靜來自于蔡崇達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來自于他所傳承的精神,就好像他的阿太說的那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的生活觀深深影響了他,也正是這本書書名的意義:我們的生活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印象深刻的故事應該是《重癥病房里的圣誕節(jié)》,醫(yī)院對每個人來說應該都不陌生,可是重癥病房卻很少有人去過,作者因為父親的.關系,16歲的他抵達了這里。這個重癥病房位于醫(yī)院的頂層,好像在一個疾病帝國里,誰最血腥、最殘忍,誰就能占據(jù)最高的位置。從這里出醫(yī)院有兩種途徑,可以從父親病房旁的電梯直接下去,但是使用者很多,幾乎每一層都要停一次,另一種就是醫(yī)院人員專梯,可是醫(yī)院卻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重癥病人家屬可以用這部電梯,想一想,電梯中醫(yī)生工作人員的眼神,作者每次都會選擇逃離。僅僅是因為,坐另一部電梯,可以體會到人味,可以離死亡遠一點。這讓我不禁想到了這次的疫情,有多少人在重癥病房里度過了中國人最重要的春節(jié),有多少醫(yī)護人員在重癥病房里送走一批病人又迎來一批病人,可我們?nèi)栽赶嘈,一切都會變好,因為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在努力,等到春暖花開時,我們會看到更好的中國。
《皮囊》這本書告訴我,在人生這條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人和事,這些人和事都是我們?nèi)松娘L景,只不過有些風景轉(zhuǎn)瞬即逝,而有些風景我卻一生難以忘懷!
《皮囊》讀后感6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么?
好吧,我們還剩下靈魂和心。
可是失去了皮囊的靈魂和心是孤獨無助的,皮囊,在我們心中不過一副軀殼,包裹著我們本該輕盈的生命,攜帶著我們孤獨流浪的靈魂,喚醒了我們沉睡已久的心。打開《皮囊》,我看到了凡人難以掩飾的喜恕哀樂。有視人生無常曰正常,頓悟世情或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關已的距離,自我保護,也有感性的血肉人生。
李敬詳說《皮囊》是認心、認人的書。是啊!镀つ摇愤@本書記敘的都是關于生活中最常見的生離死別,可為何我看的時候,卻淚流不止呢?
我在《皮囊》里看到了“父親”不久未出現(xiàn)在各種書里的人物。我看見這個父親,離家、歸來、生病、掙扎、離去。他懷著固執(zhí)、頑強、好強的心去爭取自尊,然后失敗,帶著憐惜的掛念離去了。在這期間,母親也被照亮了,她不同于其他人,她有她自己的隱忍,有她自己的堅持,為了一棟房子,不惜傾盡所有,也許,這就是她的堅持吧。
《皮囊》中每個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堅持,懷著一顆年輕有活力的心歷經(jīng)世事后,變得傷痕累累,但這并不壞,流淚、流血、留下疤痕,然后依舊敏感著,讓每一次疼痛的跳動都如同初心。
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是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著、召喚著人的掙扎、憤恕、斗爭、意志、欲望和夢想。
在讀《皮囊》時,我明白了阿太試圖留給蔡崇達最好的遺產(chǎn),在《母親的房子》是我真正地看見并理解,母親那永遠說不出的愛情,看見《我的神明朋友》,我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幫助才能讓自己從情感的巨大沖擊中逃脫……
在《皮囊》中,我看見生活中我們應該珍惜的人,還有那些,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但人本質(zhì)上又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我們也許可以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世間哪個人靈魂不是念變著這一副皮囊,在這無數(shù)個輪目中,找到一副又一副皮囊,又失去。正如阿太所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認識溫暖自己遇到的每一個人,去關心他們,這就是蘇珊來塔格所說的人的世界。
《皮囊》這本書是傷心的,也是溫暖的,我們能從中讀到人間冷暖,世事無常……
《皮囊》讀后感7
閱讀完蔡崇達的《皮囊》,我似乎也脫離了肉體,只剩靈魂在思考。
皮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九歲,從來不在乎自己的身體,認為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斷一根手指,家人亂成一團,她卻像沒事人一樣?匆娨恢粡牟说断绿由,灑著血到處亂跳的雞,她一路小跑出來,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
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為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里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也許正是受她的影響,作者把本書取名為《皮囊》。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么偽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后,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fā)脾氣,也會因為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說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著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舍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里去。
除掉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癥病房里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為世俗不容的小鎮(zhèn)姑娘,以及離開家鄉(xiāng)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里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嘗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fā),有過拼搏與執(zhí)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后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里說:“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nèi)部照亮。”我們也都該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看見憂傷,看見人心。
《皮囊》讀后感8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句話成為了很多人的至理名言,而我從《皮囊》一書中所體會到的是:透過那皮囊看到自己的靈魂才是我們不斷經(jīng)歷的真正目的。
它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裝飾什么,有的像是一個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說著過往。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父親作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庭的精神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xiàn)實用力強悍活著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在這些片段中,我能感受不同人在面對生活的打擊下是如何將精神一步步從脆弱的肉體中狠狠撕扯出來的,血淋淋的是阿太的堅強,千瘡百孔的是母親的堅持,還是“藕斷絲連”扯不斷的父親的無奈。
99歲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時眼中是個無情冷血的人,但在阿太年邁的身軀里,血液里流淌著的是對自由的渴望,骨子里藏著的是對活力的憧憬,然而這一一切卻只能永遠被困在這副蒼老無力的身軀中。正如作者在文中的話“在阿太的生活觀里,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
我認為《皮囊》一書寫的最為感人的內(nèi)容是發(fā)生在那二百平土地里的心酸故事。父親的不幸,母親維護愛情的獨特方式。她一直堅持要把房子建完,哪怕是建完后不久就要被拆掉,她也義無反顧。作者當時很不理解,畢竟自己家過得很貧苦,卻還“死要面子活受罪”。然而母親不管這些,她一直堅持建房子,直到最后,作者才理解,這個所謂的“房子”,是母親與父親愛情的見證。盡管父親殘疾了,去世了,但母親認為這個房子代表了父親的臉面,她希望父親發(fā)起的`這個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
作者的母親信仰神明,她始終相信丈夫只是肉體的離去,靈魂一直陪伴她左右。所以她問卜,求神拜佛,祈求為丈夫的靈魂找到適合安放的地方。有時候有這種信念是一種好事,起碼當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你的信念還會支撐著你的肉體一路前行。這一點作者的母親完美的詮釋。
人民的經(jīng)歷是時代的經(jīng)歷,人民的精神是時代的精神,我們是平凡的大眾,也是不可或缺的群體,我們是社會的骨血,若是抓不到我們的靈魂,那么這副軀體也只會是奄奄一息。在《皮囊》里,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作者的人生,我也看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他們一直在生活的苦難中不斷尋找自己的精神信念,努力地在生活著,我覺得這就是生命的意義。
《皮囊》讀后感9
說起皮囊,想必大家腦海里的第一個語句會是網(wǎng)絡流行語“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以及后來改編的種種版本……然而,這本書雖然名為皮囊,主要講述的卻是對作者的人生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人們,是他們的喜、怒、哀、樂、貪、嗔、癡和有些無奈的人生。
《皮囊》共計14個章節(jié),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前五章,寫生命中的至親,外婆的母親“阿太”以及自己的父母。其中,阿太是皮囊二字的提出者,是一個超脫的老人,奉行“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道理,由生至死始終認為皮囊是一個包袱,我們的生命本來輕盈通透,都是被肉體和各種欲望的污濁給拖住,只有死去了才能來去更自如。這一部分最多的篇幅寫的是父親,年輕時壯志未酬的父親、一心想建一所大房子的父親和年邁時身體抱恙外表倔強內(nèi)心脆弱的父親,然而,帶有父親的篇幅都少不了母親,所有的描述都彌漫著母親對父親默默無聞、跨越生死般執(zhí)著地愛。作者以重溫過去的方式表達了對他們的懷念。
中間四章寫成長過程中記憶深刻的人,有朋友阿小、文展、同學厚樸,還有小鎮(zhèn)風云人物張美麗。在這一部分,作者最先描述的是張美麗,一個因為觀念超前一直被小鎮(zhèn)人唾棄,最后被逼迫而死的女人,而作者成了未曾接觸卻唯一理解她的人。阿小和文展則是作者兒時的`風云人物,一個因為家世、一個因為從小成績好被視作天才,遺憾命運捉弄,一個破產(chǎn)被生活抹去光環(huán)、一個被偏見擊垮,最終都泯然眾人、落寞生活。而厚樸是作者的大學同學,一個用全部熱情追逐虛妄的人,最終因無法適應真實的社會生活英年早逝。這一部分,讀來充滿了遺憾和惋惜。
隨后五章訴衷腸,表達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思、對小鎮(zhèn)生活的向往和對家鄉(xiāng)的眷戀,表明“家對一個人來說,是永遠的港灣”。正如他所說“希望通過我的感受來說泉州、寫泉州,讓更多的人知道泉州”、“要像經(jīng)營一個世界品牌來經(jīng)營泉州文化”。在這一部分,“海是藏不住的”一文最短為隱晦也最為露骨地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看法,作者說“我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處的方式”也是在說自己要和世界化敵為友,找到最舒服的生活方式、看最美的風景。
這本書讀起來不太開心,充斥著真實的遺憾?催@些人物的生命歷程可能無法讓你學到一種生活方式,但是會讓人反思、從而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形成這世上最美的風景——那就是一個個風格不一、自成體系的人。
《皮囊》讀后感10
《皮囊》是很久之前聽到過的一本書,但從來沒有接觸過,沒有去了解過。若不是因為那次投票比賽送書,我也許會在很久很久以后才讀這本書。
聽到書名,我便覺得這是一本很深奧的書。皮囊,于人而言,是外表還是人表面上的行為舉止,我自身也是很不清楚。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皮囊,可這皮囊和別人的皮囊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皮囊是特殊的,它有自己的脾氣,有自己的性格。皮囊既是人表,也是人心。
在《皮囊》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作者外祖母對人生的解釋,她說:“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比怏w與人而言是物質(zhì)的東西,人內(nèi)在的是靈魂,要通過肉體塑造靈魂,達到精神與肉體的統(tǒng)一。
母親和父親一樣,都是不愿認輸?shù)娜耍麄兊膬?nèi)心始終有著一份執(zhí)著、倔強。他們不懂得太多大道理,只是老年之后想要落葉歸根,但偶爾又不想服老。因此,母親堅決把即將要拆的舊房子裝修,父親雖然身患疾病,導致殘疾,但還是想考自己站起來,他就是固執(zhí)!
張美麗也是那個固執(zhí)的人。她引領村子的時尚,卻不被看好,無人知曉她承受著什么樣的壓力、流言蜚語,她也不過是個沒經(jīng)歷過大風大浪的姑娘。但張美麗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自己曾經(jīng)的`罵名洗清冤屈,她成為了傳奇。
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樸,他們既一樣,又不一樣,都是有自己心思的人。他們很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夢想。但現(xiàn)實總是殘酷的,看誰堅持下去,誰就能打敗現(xiàn)實,成為那個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他們的失敗,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他們的皮囊沒能頂住現(xiàn)實的驚濤駭浪,雖然他們都曾奮斗過。
每個人都擁有一具皮囊,書中人物的講述,正好印證了外祖母的話,皮囊是需要磨練的,一具好的皮囊當然需要經(jīng)過千錘百煉,成就內(nèi)外兼修的人。
蔡文達的文字平淡樸實,沒有太多的辭藻,卻很讓人感動,能直勾勾的引起讀者的記憶。
我自己對人的生命的理解依舊有欠缺,人的生命是如此神奇之物,需要我花上一輩子的時間去體驗。
【《皮囊》讀后感】相關文章:
皮囊皮囊讀后感03-31
《皮囊》的經(jīng)典語錄10-01
有關皮囊的經(jīng)典語錄10-07
《皮囊》經(jīng)典語錄大全10-06
關于皮囊經(jīng)典語錄10-08
《皮囊》讀后感08-13
《皮囊》經(jīng)典讀后感05-10
《皮囊》讀后感10-10
皮囊讀后感03-26
《皮囊》讀后感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