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后感(精選1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讀后感 1
《史記》是別人介紹我讀的,剛拿到這本書,我翻開來,里面的故事讓我著了迷。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體現(xiàn)著古代史官的眼界和良心。它的作者司馬遷客觀地記錄了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shù)卦u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再現(xiàn)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書里講了驕奢淫逸的晉靈公,品德高尚的晏子,貪財好利的周厲王,勤勤于治政又敬老愛幼、禮賢下士的周文王和為人仁愛寬厚的信陵君等人的故事。他們有的賢德,有的驕淫。
我喜歡書中的楚莊王。不光是因為我的名字中也有“楚”字,還有楚莊王知錯就改的'精神。楚莊王原本到處打獵游玩,回宮就與美人飲酒作樂。但后來,他的大臣伍舉對他說了一條隱語:“有一只大鳥,身披五彩羽毛,停在城外的高坡上,三年之內(nèi),不鳴也不飛,這是什么鳥呢?”楚莊王明白了伍舉的意思,從從此勤政愛民。
《史記》中記載了太多事事非非,記載了賢德與驕淫。所以死的人太多太多了。
《史記》讀后感 2
《史記》故事這本書,寫了許多我不知道的事,還寫了還介紹了許多炎黃子孫。
在中國文化史上,《史記》是一座后人無法企及的`高峰。
司馬遷幾乎花費了畢生心血完成了這部集大成之作。他從五帝起,寫到漢武帝太初年間,跨越長達三千年的歷史。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走遍天下,嘔心瀝血,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通史的先河。
《史記》既是對先秦文化的重要的總結,又是西漢社會政治經(jīng)濟生活的第一手資料。魯迅先生高度稱頌《史記》的文化價值,直呼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這本書給我了極大的震撼!希望有更多的人去閱讀這本書。
《史記》讀后感 3
在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史記故事》。
這本書是由司馬遷寫的史記縮短而來的,司馬遷身殘志堅的精神讓我很佩服。書中的孔子、商鞅、西門豹也都是歷史上了不起的.人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英雄項羽的故事:有一次,項被幾千名漢軍圍住,自己只有800名隨從,項羽就趕忙逃走。渡過淮河后,只剩100名隨從,到了東城,只剩28名。于是,項羽把它們分成4隊,每隊7人,向四個方向沖出去。結果,漢軍損失了好幾百名精兵。這時,烏江亭長說:“我有船,請您急速渡江!表椨鹫f:“我沒有臉再去見父老鄉(xiāng)親!庇谑,就自殺了。
在讀了這本書之后,讓我終身受益。
《史記》讀后感 4
星期五,老師發(fā)了一本名叫《史記故事》的書,里面全是講古時候的`事情。其中,我最喜歡《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周幽王有個宏愛的褒娰,但是褒娰自打進宮之后,就一句話也不說,也不笑了。周幽王為了讓她開心,于是想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但是都沒有成功。可是有一天,一個名叫虢石甫的奸臣對周幽王說:“各地的烽火臺已經(jīng)多年不用了,不如讓褒娰去烽火臺上去看看吧,這樣一定會讓她高興的。”就在這個時候,好多人都舉起了烽火,但是,諸侯看見有警報,以為有危險,一看,原來是個騙局,諸侯,又氣又恨,把軍隊都叫來了,最后,諸侯把周幽王和他的妃子都殺死了。不久,西周滅亡了。
我得知,周幽王失信于諸侯,他不守信用,導致自己的國家滅亡。還有不可以輕信小人。人不可以太虛容。
《史記》讀后感 5
在這個寒假中,我讀了《史記》這本書。
剛開始還沒有看的時候,我覺得這本書一定枯燥無味。不過,我看完這本書,才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這本書不但不枯燥,而且還很有意思。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偉大的記傳體通史,體現(xiàn)著古代使館的眼界和良心。無論是體例還是寫作風格都影響著后代史書的撰寫和編纂。作者司馬遷忍辱負重,謹承家學,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秉筆直書的.責任感,寫作了偉大的《史記》,客觀地記錄中國朝代的興替,恰當?shù)卦u價了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再現(xiàn)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社會畫面。魯迅先生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讀后感 6
我很早就想了解我國的歷史,于是,這個暑假我買來了《史記》這本書,這本書吸引著我,讓我迫不及待的就翻開了它。
第一篇就是五帝的故事,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知道我們的祖先炎帝和皇帝都為華夏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直到今天,海內(nèi)外的華人都以自己是炎黃子孫兒驕傲。
炎帝為了幫助人們獲得更多的食物,就上山去嘗遍所有的植物,書上說這就是“神農(nóng)嘗百草”。他發(fā)現(xiàn)有的'可以食用,有的甚至可以之治病。最后,他嘗到一種斷腸草的綠葉黃花植物,這種植物有劇毒,無藥可救,他不幸去世了。我好佩服炎帝,他為了幫助別人犧牲了自己,我要向他學習這種精神。
這本書上說皇帝本姓孫,后來又改姓姬,名叫軒轅。軒轅被人們推選為太子,號稱皇帝,皇帝執(zhí)政后,仍然不忘天下百姓,幫助百姓解決各種困難。我從這里知道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史記》這本書里有許多意想不到故事,我推薦大家讀一讀。
《史記》讀后感 7
今天我讀了《史記》里的虞舜的故事,被虞舜的'精神感動。書中為我們講了一個孝敬父母、寬厚仁愛的虞舜。虞舜有一個糊涂透頂?shù)母赣H、一個撒謊無事生非的繼母和一個奸詐貪婪的弟弟。
他的父母和弟弟一心想害死他,一次他們讓虞舜去修理倉庫,然后他們在倉庫四周防火,想把虞舜燒死,這樣他們就能得到虞舜的金銀珠寶,不料虞舜卻全身而退,毫發(fā)未損。
他們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讓虞舜去挖井,當虞舜挖到深處時,他們便拿起工具開始填井,不料虞舜早在這之前已經(jīng)另開出一個出口通向地面。但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他并沒有變成一個陰險小人,卻成為了一個愛護子女、親近兄弟、孝敬父母的人。
我們應該學習虞舜的精神,在生活中要愛護子女、親近兄弟、孝敬父母,并且能寬容別人,而不是斤斤計較、以牙還牙、以暴制暴。
《史記》讀后感 8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歷史著作,文學著作。它第一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xiàn)出一道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廊。通過對人物的'語言等描寫,敘述與人物有關的歷史事件,從而使人物個性鮮明,突出個人特點。用這些人物從各方面立場,將一件件歷史事件道來。這種超前成熟的人物藝術,對我國后代傳紀文學以及小說、戲劇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我們可以通過讀《史記》來了解人物寫人物是如何突出人物本身的特點,如何讓人物具有“立體感”。
明白為什么它也是一部文學著作。
《史記》讀后感 9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有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負重,創(chuàng)作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史記》。
《史記故事》收錄了很多我熟悉并且喜愛的歷史故事,如《大禹治水》、《完璧歸趙》等,其中《趙氏孤兒》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趙氏孤兒》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晉景公年間。當時趙氏家族的'權力和威望越來越大,奸臣屠岸賈出于嫉妒,以懲處殺了晉靈公的逆賊為借口,準備誅殺趙氏家族。趙朔得知后,沒有逃跑,因此被殺。程嬰和公孫杵臼為了報恩,采用調(diào)包計,用程嬰自己的孩子替換了趙氏孤兒,屠岸賈殺了程嬰的孩子。程嬰含辛茹苦地把趙氏孤兒撫養(yǎng)成人,這孩子就是趙武。后來,經(jīng)過精心策劃,趙武終于把罪大惡極的屠岸賈殺了,為全家報了仇。
我被故事里程嬰和公孫杵臼兩人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他們?yōu)榱司S護正義,英勇獻身,這種高貴的品質(zhì)多么感人肺腑!
《史記》讀后感 10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用一生心血創(chuàng)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載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動蕩。這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我比較喜歡項羽,他推翻了秦朝,燒了阿房宮?墒且驗轫椨鸬囊恍┤秉c,讓他兵敗,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我認為項羽應當聽取良言忠告,在鴻門宴的時候,項羽有個謀士叫范增,范增看出劉邦是與項羽爭奪天下的人,就讓項莊在宴上舞劍刺殺劉邦。只可惜項羽沒有聽從,讓劉邦逃了。還有項羽的部下韓信也是很有才能的,可是項羽一向沒有重用韓信,最終韓信投靠劉邦,率漢軍沖出漢中,把楚軍打的落花流水,最終項羽兵敗自殺。
史記他不僅僅豐富了我的見聞,還增加了我的知識。我也明白了如何做人最好,要善于聽取良言忠告,要克服缺點,這才能成大事。
《史記》讀后感 11
今天,我終于把《史記》這本書看完了。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本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漢朝,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個性,生動語言,優(yōu)美文字讓我們讀起來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優(yōu)美的.意境之中,隨著情節(jié)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
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講話,深深地被他語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長了知識豐富了頭腦,它是一本既生動又能增長知識的好書,我愛這本書。
《史記》讀后感 12
《史記》之韻味,非桂花樹凋零的悲哀,也非納蘭性詞的凄涼,它的韻味,是甜香賽芝蘭之悠長,踏雪尋梅的不變的情懷。
讀《史記》之韻,讀出司馬遷的韻味,那是任何一個時代都光芒綻放的.靈魂,帶著一絲不羈,帶著萬般男兒忍辱負重的尊嚴,書寫了一個屬于他自己的春秋,反復咀嚼,齒留余香。
對《史記》的感動,不僅僅在于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jié)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
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斗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
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nèi)心卻經(jīng)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
《史記》讀后感 13
我看完了《史記》讀完這本書以后,知道了《史記》的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他很了不起,因為他記載了從大禹治水到漢武帝時期漫長的一段歷史。他告訴了我無數(shù)耐人尋味的歷史故事:大禹治水,為民造福三過家門而不入;有昏君周幽王,為了討妃子的歡心,烽火戲諸侯,最終導致國家滅亡……
通過這本書,我結識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有大教育家孔子,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精通六藝,博古通今?鬃咏逃龑W生時,注重因材施教,他教導自己的學生要溫故而知斷。有紙上談兵的趙括,他雖然自幼熟讀兵書,但不懂隨機應變,打仗時死搬硬套,結果打了敗仗,成了千古罪人。有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消滅了六國,統(tǒng)一了中原,修筑了長城,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但是他為人殘暴,焚書坑儒,也是歷史上的一個暴君。
我最喜歡的是臥薪嘗膽和懸梁刺骨這兩則故事。臥薪嘗膽講述的是:越國和吳國發(fā)生戰(zhàn)爭,越國戰(zhàn)敗。之后,越王勾踐每天拿柴草當被氌。他還在吃飯的地方,掛了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苦膽的苦味,這樣來提醒自己不忘國恥……經(jīng)過十年的的臥薪嘗膽,奮發(fā)圖強,最后打敗了吳國。
看了《史記》這本書,我受益匪淺,知道了許多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對我今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史記》讀后感 14
讀史是人明智,鑒以往作未來。歷史永遠是公平的,從不加快腳步,也從不放慢步伐等待任何人。
讀書,讀史,讀人,不僅僅是閱讀一種情懷,亦是解讀一種精神。蘇武牧羊的愛國與執(zhí)著,張騫出使的堅毅與無畏,昭君出塞的無私與博大,陳勝舉兵的大義凜然,一代霸王項羽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應該秉承這種無私奉獻,堅毅無畏的精神,熱愛國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魯迅先生曾寫道: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抗戰(zhàn)的武人。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便是一位非同尋常的英雄。他是葬身于這段歷史的英雄。在漢武帝時期,一次挺身而出,犯顏極諫,卻惹上這飛來橫禍,蒙受這不白之冤。他受到的,不僅僅是宮刑的痛,無人理解,司馬遷的痛都痛得蒼白無力。可他的大無畏精神讓他在痛苦中沒有放棄,沒有一了了之。他甚至在艱難中寫出了《史記》這樣的千古佳作。
我們應該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努力向司馬遷看齊,在困難面前執(zhí)著勇敢的愛著國家,愛著人民,愛著自己的事業(yè),永不放棄,永遠堅信這一切,去完成它,去踐行它。
《史記》中的《五帝本紀》記載的是遠古傳說中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的事跡,部落聯(lián)盟首領實行禪讓,遠古初民戰(zhàn)猛獸、治洪水、開良田、觀測天文等多方面的情況。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開端,他們創(chuàng)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燦爛文化,為今日璀璨世界奠定了基礎。而這些輝煌成就,靠的不僅僅是帝王一個人,更多的是人民辛勤勞作,融通發(fā)展,共同進步。
當今的時代,是探索的時代,競爭的`時代,改革的時代。面對日益強大的祖國,我們做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要時刻準備著,為黨和國家出力,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而奮斗!
我們要爭當出頭鳥,競做弄潮兒,將創(chuàng)先爭優(yōu)的好精神連同我們的青春、熱血、大智大勇自投入到創(chuàng)建新時代的事業(yè)中去吧,做一名新時代的好隊員,為中華的再次騰飛發(fā)光發(fā)熱吧!
《史記》讀后感 15
燈下讀《史記》,當讀到荊軻刺秦的故事時,不禁撫卷長思,感慨不已。
閉上雙眼,靜靜品味著這個千百年流傳久遠的故事,心潮澎湃,熱血烈烈。窗外,大風呼號,偶然夾雜低沉的雷聲。一道閃電劃進狹小的書屋,燈下的我,瞑目而坐,恍然間走向那遙遠的故事中……
天空布滿了厚厚的烏云,如同千噸巨鼎系在毫發(fā)之上,危懸在我的心頭;瑟瑟秋風,如同封存了千萬年的寒冰,令我手足冰涼。
我是荊軻,是此番前去刺秦的俠客,亦是拯救大燕國的勇士!
我雖非燕國的子民,卻胸懷著一顆報效燕國之心。如今,秦欲亡我大燕,置大燕于岌岌可危之地,大丈夫,豈能坐視不管!
我憤怒的心如同深埋在火山底滾燙的熔漿,帶著大燕子民的滿腔熱血,帶著他們的'國仇家恨,帶著千萬戰(zhàn)死沙場的燕兵的英魂沖了出來,沖碎了懸掛在我心頭上的千噸巨鼎,融化了令我寒戰(zhàn)的萬年寒冰!
舞陽手持地圖卷,緊跟在我身后。我手捧著將軍樊於期頭顱的鐵函,心情低沉。樊將軍,你雖是秦國的叛將,卻是大燕的烈士,你為了此番刺秦的行動能夠成功,竟不惜拔劍自刎,你用你那沾滿了自己鮮血的利劍,宣告世人:你非貪生怕死怕死之輩!你用你的軀殼告訴我: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身上穿戴著白色衣帽的太子丹等人前來為我送別,那白色的衣帽,在這蕭瑟秋景中,格外顯眼。我深知,此番無論成敗,定是有去無還,他們既是與我送別,亦是與我訣別……
在這烽火連天的歲月里,我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對我而言,生亦何歡,死亦何懼!
但,我也有著血肉,在這生命最后一程,我又何嘗無半點留戀之情?我昂首望了望天空,依舊烏云密布,仿佛同此時我的心情一般,壓抑而又惆悵……我感到空氣在凝固。
一曲筑音激越而起,方才密布的烏云漸漸被撥散開來,南飛的雁排成“人”字緩緩飛過。我的知音高漸離此時正在河岸旁為我送別。我含著淚,環(huán)視著四周為我送別的人,欲言又止。沉默了片刻,我忽然和著漸離的節(jié)拍,昂首挺胸,對著秦地的方向,引吭高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唱罷,飽含在眼里多時的淚水奪眶而出,兩行熱淚順著臉頰滴在了燕國的這片土地上,前來為我送別的人也紛紛留下了眼淚,漸離更是痛哭失聲,甚至連兩岸的悲鳥也同我們一樣,對著古木,幽幽哀鳴……
渡過冰寒的易水,我同舞陽來到了河對岸。懷著一份留戀,我回首望了望:天是那么的藍,兩只欲南飛的孤雁在燕城上來回盤旋著,久久不肯離去。遠山如黛,遍地霜寒。送行的人群依依相隨,白衣如雪。筑音轉為低咽,悲壯而凄惻。
我同舞陽帶著行李,頭也不回地徑直朝秦地方向策馬奔去,為了這破損的大燕山河,我想:我們只有對強秦奮力一擊。我的生命即將如曇花一般,在秦庭短暫而又燦爛地綻放……
《史記》讀后感 16
古人云:“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 也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里面有很多讓人深受啟發(fā)的故事,其中,“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在2700多年前,西周有一個貪婪好色的國王,名叫周幽王。 有一次,他娶了一個大美人,名叫褒姒,她雖然美麗,但是不愛笑,這讓周幽王很苦惱。 一個大臣建議他在烽火臺上放火以博美人一笑, 周幽王采納了這個建議,命人照做, 然后自己和褒姒在遠處觀看。
各路諸侯看到了烽火后, 以為國家被人入侵,急急忙忙地趕到烽火臺。 褒姒看到各位諸侯如臨大敵, 率兵跑來跑去, 手忙腳亂,很是滑稽,情不自禁地大笑起來。
周幽王看到美人笑了,覺得這個方法很中用, 于是多次命人在烽火臺上放火, 時間一長, 各位諸侯自然就不相信周幽王了。
有一次,敵人真的攻打西周,周幽王命人趕緊點燃烽火臺,可是沒有一個人來救援,這個國家就這樣被滅了, 周幽王被處死, 褒姒被俘,其他臣民逃的逃,死的死。
這個故事跟“狼來了”很類似,告訴我們不能隨便捉弄他人,否則等你真的需要幫助的'時候,已經(jīng)沒有人信任你了,會誤了大事。我要吸取故事里的慘痛教訓,做一個誠實有信用的人。
【《史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品讀《史記》03-07
讀史記心得08-31
閱讀史記的心得11-06
史記的讀后感02-09
史記的讀后感10-07
(精選)《史記》讀后感08-11
史記讀后感12-14
《史記》讀后感11-21
史記讀后感09-30
《史記》讀后感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