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老子韓非列傳讀后感(精選8篇)
在賞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老子韓非列傳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子韓非列傳讀后感 1
前記:“我讀《史記》”的欄目全為個人讀書筆記,亦或全屬個人體會和心得,并非學術(shù)研究,僅記己之所欲與所思,奈本人才疏學淺,所言會有缺或漏,甚至會胡亂所言,請勿見笑。以前讀書,不喜于筆記,導致后來時間長了由于個人的“健忘”所致,也便和沒讀過一樣,所以現(xiàn)在也就記一點。
本篇名亦叫《史記。老莊伸韓列傳》,這應(yīng)該更為準確些,但我讀的版本上稱《老子韓非列傳》,也就將之為題。
老子者,姓李,名耳,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著《老子》,亦稱《道德經(jīng)》。關(guān)于老子,《史記》也言極為少。且在他著《老子》后,便不知了去向。史書已有的,我不再言。曾記《道德經(jīng)》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弊畛跎婕按硕巍兜赖陆(jīng)》是在高三的時候,聽我們數(shù)學老師給我們背誦的,那時候他是教給我們用來解數(shù)學題的,最初覺得好玩,也就每節(jié)課跟著老師背,后來感覺還真如老師說的那么回事,可以用來解題。有趣之余,便是對老師和古人老子的敬佩。當時就后悔沒通讀過《道德經(jīng)》,要不那高考數(shù)學肯定能多考幾十分,也不單為此,更有的是我們古代人們的智慧對我的吸引。說起將《道德經(jīng)》用在解數(shù)學題上,也許大家和我當時一樣的心里,“好奇、甚至覺得詭異”,其實真的如此,我對《道德經(jīng)》的參悟肯定沒我那老師的透徹,但我還算明白了過來。此意僅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大致可以理解為“以不變應(yīng)萬變”之類。
關(guān)于《道德經(jīng)》,遺憾讀得甚少,也并非全有所悟。但有一點,便是我們古人幾千年以前便已悟出的人性哲理,當今的人們卻還需要許多人為文以呼吁,這便是很令人甚覺嘆息。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
《史記》“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而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嬌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一段,尤為感慨。面對“千金、重位”,卻不為所動,且發(fā)出“無污我,…終身不仕…”之豪言,在今日社會,當是甚為難有了。古人之如此心境,深感敬佩。所謂“食人之祿,為人當差”,即便有“千金、重位”那也是多些“食糧”,“喂飽”了好“入大廟”。站得越高,望得越遠,可是站得越高,路也就越絕,倒不如平地上之自由快活。古人便有“不為五斗米折腰”之說,而在今下,便怕難有了,為了生存,我們都在苦苦掙扎,還哪管得了“入不入廟”呢,只要有米便很夠了,F(xiàn)在正如社會所言“大學生多如牛毛”,多數(shù)畢業(yè)了都在為著工作而發(fā)愁。沒畢業(yè)的也就參考用人單位之所需,盡力把自己改造得更符合他們的要求,以便以后畢業(yè)了“有廟可進”,甚是悲哀啊,寒窗苦讀若干年,并不是為自己之志,為自己之所愛,而是為滿足別人之所需。于是不管它是有興趣的',沒興趣的,甚或討厭的,都學學吧,為了達到別人之要求,只能這樣了。那所謂“天賦”什么的,我們也就沒余力去考慮了,所有的志向留給“有余力”的時候再說吧!莫非是如人們所說“人才”太多了么?不覺如此;ńK究還是長在自然里的美,花盆里根據(jù)人們的意愿所培育的,只會越來越扭曲。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著書二篇,號曰《申子》。對此無所記。
關(guān)于韓非,很早便已經(jīng)讀過他的傳記。要比今日讀的更為詳細和全面一些。該篇《老莊申韓列傳》也對他的記載比較多。然對前人的著作,每個人讀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韓非亦和眾多不得志之能人一樣,也是一個悲劇性人才。在韓國不受韓王重用。奮力寫書,著下《孤憤》等書十余萬字。身為人臣,深知向君王游說之難處,便著下《說難》,他的《說難》終為后人所用,然他自己卻在還未得志之時因受同門李斯之所妒忌,便被其害。每次讀到這里,便為之嘆息。今時社會不也一樣么,只是程度很方式變了而已。獸為食物而滅同類,其人也如此,都為下臣,卻為更能在君王面前討些重用便殺同門。自古便如此,也就成性吧!
該篇所列四位,皆為圣人,他們的東西并非我一日便可參透的。也就記下些讀時所思。
寫完感覺甚好,盡管所寫下之言語極差,但在寫的同時,又在反復查看《史記》,這讓我的理解更為之透徹了不少。
老子韓非列傳讀后感 2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
老子與韓非子,這兩位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都是一個時代的偉人,在諸子百家的時代大放光華,身為一個時代的領(lǐng)袖級人物,身先士卒,帶領(lǐng)著那個時代的人們走向輝煌。
韓非子的《說難》,表面看是臣子進言的把握,實為君臣之間心理學大典,君王用勢,臣下用術(shù),否則,臣子無術(shù)危險,君王無勢霸業(yè)無成;此理論與西方馬基雅維利《君主論》同出一轍,但早于千年,韓非應(yīng)是太祖師爺輩分的了。
理論性強,實踐性差,此乃歷史上諸多理論家的.命運;韓非子研究的如此精透,卻深受之禍,本國君王沒有欣賞,在秦國卻受囹圄,最終命喪黃泉,進言的巧妙藥方在自身上貽笑大方,可悲!可嘆!司馬遷感同身受,因為自己為李陵事件辯護,遭到武帝宮刑懲處,進言的《說難》別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實在是不幸呀!
老子韓非列傳讀后感 3
今天值班,在做完各種瑣事后,坐下來看了一篇:列傳第三篇—老子韓非列傳。
這一篇寫了老子李耳、莊子莊周、申子申不害和韓非子。屬于老子學派。都是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除了申不害不大熟悉外。
老子不用說了,著名的虛無飄渺的道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有著名的道德經(jīng),“道可道,非常道。”古往今來有無數(shù)人想要理解他,或者自以為理解了他,但是他從不出來作出權(quán)威解釋,所以大概至今沒有人能確切地知道他到底想要說的是什么。不過他的很多名言成為人們處世的.指南。剛才把《道德經(jīng)》調(diào)出來快速瀏覽了一遍,有的看懂了,有的看不懂,感覺很玄,充滿思辯的味道。
莊子最有名的故事是莊周夢蝶,因為小時候經(jīng)常寫作文寫某人睡著了就寫夢周公了,好象說的就是莊周。好吧,我又去看看莊周夢蝶的故事吧:大意就是,有一天莊周睡著了,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感到十分快樂,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仍是莊周,心生疑惑,不知道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這個,也很玄,不過透出一種悲哀,說明他還未參透老子的玄妙的道家學說,未達到老子那樣超脫的境界啊。不過史記這一篇里倒沒寫這個小故事,主要寫了莊周著的書啊,拒絕做官啊等等。
申不害比較入世,曾在韓昭侯時期在韓國為相,令韓國當時“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是韓國王子,有口吃,不善言談,但特別能寫。他寫的《說難》寫盡了游說的難處,全面實用具操作性,涉及很多心理分析。只是,可悲的是,正如作者所說:“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老子韓非列傳讀后感 4
我讀《老子》,只為知其大意,非為深入研究。故粗粗略讀而已。與《莊子》、《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一樣,該等經(jīng)書,非長期研讀、反復研讀、靜心研讀,而不能知其精華者也?嘤诠湃酥,今人書籍,外加電子信息,浩如煙海,充斥各個空間,人目力之所及僅九牛之一毛而已!于是,感昔日光陰虛度之太多,慨人生在世時間之太短。唯有不再虛度,抓緊一切時間,日日研讀經(jīng)史子集,時時關(guān)注時事變化,方能讀得自己稱心如意之書籍,也不至于活在歷史中而與當下決裂也!否則,真的成了活在當下的古人了,成了食古不化的古董了。
由是,我倍感人生于世,經(jīng)事之少,讀書之少,學問之淺。又觀世人宥于抱怨焦慮,徒耗時日,浪費生命,實是可惜可嘆。故唯有餒心平靜有力的人,才能活的優(yōu)雅、從容,活出生命的.質(zhì)感和豐富意義!独献印吩唬"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又云:"致虛極,守靜篤……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此之謂也。
人生的真義,到底為何?以守道不爭處世,則天下莫能與之爭,概為待人處事之原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概為生活之原則。功遂身退,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概為對功名利祿之原則。
《老子》實為一本修身處世、待人接物、齊家治國之大百科全書,雖深奧玄黃,卻一定能常讀常新。經(jīng)典之為經(jīng)典,于此可見!
老子韓非列傳讀后感 5
從低位上漲到高位,就是從無到有,而達到高位就要回返根源,必然調(diào)整到起始,從有到無,如此循環(huán)往復,這是規(guī)律常理。明白了這個道理,遵循它本身的循環(huán)往復就是明智的,否則輕舉妄動,沒有信號而操作,擅用心智,就會產(chǎn)生禍害。了解了這個規(guī)律,做事就坦然,就會順應(yīng)規(guī)律而平靜。符合規(guī)律,就是符合天道而能夠不失敗,永遠免于危險,即虧損。
你不能有善惡,即有想法,讓自己與自然融為一體,放松心靈,一切順應(yīng)自然生長。遵循常道,你就永遠游刃有余,順應(yīng)常道而歸于平靜,不受制于市場的漲跌變化,不為物所用,卻能與漲跌同在。
老莊講究無為而治,我也是聽聽而已、說說而已,略知其意。但今天我突然覺得,在股市中什么是無為,怎樣達到不治而治,自然順通。所謂無為,就是按照信號執(zhí)行操作,之后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不需要你再去想了,再去研究了,再去分析判斷了,它自然會告訴你我會怎樣了,那么你也就無需作為了,你的一切生活也就悠閑了、輕松了,順乎自然之道了,自然就達到目標了,而達到這些目標并不是你做什么了,而是你僅僅按照信號執(zhí)行了,哪里還有什么緊張、忙碌,哪里還有用什么方法彌補之前的錯誤,你什么都不用做,就會得到必然的結(jié)果,你在股市中也就無為而治了。而你多用心智,反而會帶來災(zāi)禍,形成虧損和套牢。今天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心里感到異常興奮和坦然。
執(zhí)行信號,就是順應(yīng)天性,與天性相向而行,也就不會有災(zāi)禍,就無所不通,沒有災(zāi)禍也就坦然了,無牽掛、無憂思,對后面的操作能夠游刃有余,這樣符合規(guī)律、禮儀,符合天道,所以永遠沒有危險,而能夠平靜的操作每一筆。執(zhí)行信號,就是走在了趨勢的.前面,不被套牢損失,執(zhí)行信號就不會受傷,躲開了災(zāi)禍,也就坦然平靜了。
信號是神圣的,必須對信號充滿敬畏之心,它是一切行動的惟一標準。
老子韓非列傳讀后感 6
很喜歡金庸的《碧血劍》中皇太極的一句話“讀書當學書里頭的本事策略,不必學漢人的秀才進士那樣,學甚么吟詩作對”。
現(xiàn)實的社會,魚龍混雜,人心險惡。學校,新聞聯(lián)播中的.所傳播的美好盛世很難遇見,為明哲保身則需學前人之人情世故。
每讀《史記》都不覺受益匪淺,能在丹青史書中留有恢弘一筆之人,必有其過人之處。
而每讀到《老子韓非列傳》中韓非所著的《說難》一文都不禁與司馬遷的“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所產(chǎn)生共鳴。
“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彼^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但是即使是同一個人說同樣的話也要分時候,分身份!叭酥饕嘤心骥[,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與人交流還需先察言觀色,特別是與領(lǐng)導匯報,不如此往往會被莫名奇妙的挨批,而領(lǐng)導亦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為佳。如此則員工可無心理壓力,工作也可正常運轉(zhuǎn)。
曾在央企中建任職,上層領(lǐng)導視察與學生員工座談,不斷鼓勵隨意提問。然而真的可隨意嗎?央企領(lǐng)導座談無非是為了幾張可宣傳的照片,這是人盡皆知之事。一學生入世自然不懂其潛規(guī)則,抱怨了一句“太累,生活既是工作,工作還是工作”。領(lǐng)導自然不好發(fā)作,只好悠悠一句:“小伙子,你的思想有危險啊!边@個小伙接下來會面臨什么已不用猜測,無非是單獨被叫到項目經(jīng)理辦公室談?wù)勅松。果然不久后就提出了辭職。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悶,但是正如長著說言,“悶聲發(fā)大財”才是王道。鄙薄輕慢都已經(jīng)習慣,唯有沉默求心安。
老子韓非列傳讀后感 7
《老子》讀畢!独献印贩参迩в嘌。去年數(shù)次欲讀,數(shù)次擱置。遂拖至今年始讀。五千言,讀來并不費事。然要真正悟透學懂,談何容易!掩卷細思,頗多感慨。
司馬遷《史記》之《老子韓非列傳》曰:"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由此可知,老子著書,其目的,乃是"見周之衰".老子所在之春秋時期,就學術(shù)而言,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就社會而言,則是禮崩樂壞,世風日下;各諸侯國戰(zhàn)爭不斷,民不聊生。老子不愿意見到社會之如此。便倡導無為而治,返璞歸真,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傳世,兩千余年。自其傳世,則與儒家一道,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在社會道德、政治理論、倫理教育方面,儒家占統(tǒng)治地位;然在哲學、美學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方面,道家之思想的影響遠遠大于儒家。亦即,儒家文化在與現(xiàn)實社會聯(lián)系緊密的學術(shù)領(lǐng)域中具有主導地位,然而,道家則在那些具有強烈思辨色彩和需要豐富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學術(shù)領(lǐng)域中發(fā)揮重要的影響。這一點,可在《莊子》中得到最好的證明!肚f子》其想象之豐富,語言之精美,于先秦諸子,當屬第一流。
以道家思想為主發(fā)展而來的道教,也是中國本土產(chǎn)生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在道教的發(fā)展過程中,與儒家、佛教,相互融合,相爭相競,最終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謂道家之作用和影響力之不大。
兩千年來,注述《老子》,成了一門沒有盡頭的`研究領(lǐng)域。注述《老子》也成了古今許多研究者的終生事業(yè)。然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詮釋《老子》的真意。五千言之《老子》,后世注者恐怕不止五十萬,五百萬言。其精義之深之廣,夫可見爾!
《老子》無為而為,深奧難懂,作為道家的開山鼻祖,實在是玄之又玄。然而,不讀《老子》,終將是一生之遺憾。讀之而不懂,就像吾輩,則在意料之中。
著名史學家呂思勉說,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lǐng)。諸家皆專明一節(jié)之用,道家則永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寥寥數(shù)句,近言《老子》之真義。
老子韓非列傳讀后感 8
司馬遷以老子、韓非二人為題目,實際卻記述了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四人。揣測司馬遷的意圖,似有排除儒學,其余學說為一家的傾向;因為,儒學教化繁瑣,操心費力,社會效果并不見得好,堯舜、文武周王帶有人們寄托回憶美化的成分,現(xiàn)實中本難實現(xiàn);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立竿見影當屬申不害、韓非的刑、法、勢、術(shù)之策略,君王駕馭自如,省心少力,百姓遵守,社會穩(wěn)定安康。老子、莊子道學無為,看似無策,實無策乃是最大的計策;莊子崇尚自然,以寓言概述,而老子深遠矣,連孔子都感嘆:“其猶龍邪!”;所以,四人學說乃一脈相承,只是深淺、表里不同而已。
列傳介紹四人生平、學說后,以韓非《說難》占用了較大篇幅,通讀《說難》,表面看是臣子進言的'把握,實為君臣之間心理學大典,君王用勢,臣下用術(shù),否則,臣子無術(shù)危險,君王無勢霸業(yè)無成;此理論與西方馬基雅維利《君主論》同出一轍,但早于千年,韓非應(yīng)是太祖師爺輩分的了。
理論性強,實踐性差,此乃歷史上諸多理論家的命運;韓非研究的如此精透,卻深受之禍,本國君王沒有欣賞,在秦國卻受囹圄,最終命喪黃泉,進言的巧妙藥方在自身上貽笑大方,可悲!可嘆!司馬遷感同身受,因為自己為李陵事件辯護,遭到武帝宮刑懲處,進言的《說難》別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理解之。
【老子韓非列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老子經(jīng)典語錄07-15
《老子》讀后感08-12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優(yōu)秀09-25
孟嘗君列傳讀后感03-23
《貨殖列傳》讀后感03-23
《老子語錄》的句子190句01-07
《老子》讀后感范文03-31
《老子》優(yōu)秀讀后感05-28
老子語錄優(yōu)選100句10-24
屈原列傳讀后感通用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