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出塞》教學方案(通用10篇)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往往需要預先制定好方案,方案可以對一個行動明確一個大概的方向。那么方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出塞》教學方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出塞》教學方案 篇1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1、簡介邊塞詩,引出課題《出塞》
2、齊讀課題,詩題中的“塞”是什么意思?(邊關、邊塞)
3、看到這樣的詩題“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個詞描述、
(學生想象,感知邊塞的環(huán)境惡劣、戰(zhàn)事頻繁、生死慘烈)
4、引出《出塞》詩句,齊讀。
二、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
1、糾正讀音:教應讀jiāo。
2、古人吟誦講平仄規(guī)律,我們也試著把一聲當平聲,這樣的字音可以拉長,讀的平緩;三聲、四聲當仄聲,讀的短一些。學生試讀。
3、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還要根據(jù)這種詩體的特點來讀,前面每兩個字停頓以下。
4、師范讀。師做手勢,學生讀。學生讀,把古詩的節(jié)奏讀出來。
三、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1、再把詩讀兩遍,試著想一想這首詩大概在講什么。(學生自學,默讀,思考詩的大意。)
2、展開想象,讀出情感。
四、作業(yè):誦讀
第二課時
一、賞析
1.第一句:浮現(xiàn)(在荒涼的邊關,一輪明月將皎潔的月光灑向大地。)
2.在“明月”和“關”前面加上“秦時”和“漢時”這兩個時間詞,讓你想到了什么?
(說明邊塞上的戰(zhàn)爭經(jīng)歷了很長時間,經(jīng)歷了許多朝代,從未停止。)
3.正確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盎ノ囊娏x”。
4.引讀:明月依舊,邊關如故,只是這延續(xù)了千百年的戰(zhàn)爭,從未停止過。
5.第二句,“人”指的是誰?(征人)他們在那里?他們在干什么?一句“人未還”讓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維,引導學生想象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征途遙遠、歷盡苦難。感悟詩歌的情感。)
6.引讀:一句“人未還”讓我們嘗盡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情感寫這一句的?(體會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和平的渴望。)
7.帶著這種感受,再讀這一句,把這種情感帶到字里行間去。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句。
8.第三、四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龍城飛將”是誰?(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歷史資料)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良將的渴求,和對朝廷的不滿。
(2)介紹陰山:陰山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古以來以來是中原地區(qū)抵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陰山這邊,就是我們可愛的.家園,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踐踏?
(3)作者為什么對朝廷不滿,為什么這么渴望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
體會作者滿腔的愛國之請,把對詩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二、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戰(zhàn)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學生齊誦全詩。
三:延展性探究
回到現(xiàn)實,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惡的組織給國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寧造成威脅,我們不得不警鐘長鳴。
四、背默過關
《出塞》教學方案 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后注解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唐詩。
【教學構想】
課前預熱
讀《靜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請學生結合自身感受,談談想家的感覺。(板書:明月)突出李白可能是在什么狀況下思念家鄉(xiāng)。自己在外想家一般怎么辦?
一、初讀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1、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匯報朗讀。
2、同學們課前已經(jīng)自學了這首詩,還有什么讀不明白的地方,在這里不妨提出來,我們大家交流交流。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4、現(xiàn)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齊讀。教師小結:我們是怎么初步讀懂古詩的?小結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板書:邊關)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下面我們來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二、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征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抛x一讀。
、葡胍幌。這兩句詩講了什么呢?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钦f一說。詩中沒有說征人們具體的生活事件,你覺得征人們可能會做些什么呢?
、葘W一學。我們剛才總結了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這里有一首描寫征人具體生活的詩,你們有沒有信心自學并初步讀懂呢?
、蓢@一嘆。假如你是征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心中可能會作何感嘆?(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收b一誦:征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征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從親人角度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征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旁谕惠喢髟孪碌恼魅说募胰藗兛赡茉谧鲂┦裁茨?
、茖W生思考,完成練習。
、僬魅税装l(fā)蒼蒼的父母,一臉,相互攙扶著,地來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樹下,遙望,忍不住喊一聲;
、谡魅巳崛鯚o助的妻子,替別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遙望著,忍不住別過臉去,偷偷擦拭去
③征人無依無靠的孩子,看見別人的爸爸百般愛護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稚嫩的心靈從此
、墙處熂で橐x: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發(fā)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⑷征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jù)《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偕促Y料,理解資料意思。
、诠糯倪吶,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唐·李頎《古意》
、赏醪g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fā)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钡牟恍嗉丫,我們也寫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寫話。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艑W生讀詩。
⑵這兩句詩講了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教師可簡要介紹李廣事跡,幫助學生理解。)
、菍W生匯報,教師引讀。
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教師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日w讀全詩。然而,戰(zhàn)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三、結課升華
(1)引入漢匈戰(zhàn)爭的一些資料。
資料二: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zhàn)后,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qū)域,痛心疾首,每過于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zhàn)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jīng)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為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zhàn),經(jīng)過數(shù)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zhàn)后,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2)時光流轉到了今天,通過歷史的天空,你能否試著談一下對從秦漢一直延續(xù)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漢民族政權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戰(zhàn)爭”的看法?學生自由談,教師不做定論。
(教學意圖:炙熱的情感可能燃燒學生的理智,今天讀這首詩,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對這一歷史的悲劇有全面、公正的看法。)
四、課內外結合,學習古詩
1、教師印發(fā)課堂上出現(xiàn)的古詩,有興趣的課后自學。
2、王昌齡沒有找到制止戰(zhàn)爭的有效辦法,你對“阻止戰(zhàn)爭”又有何高見?
【板書】
明月
邊關家
征人父母妻子孩子
《出塞》教學方案 篇3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字典及資料,了解詩意,并能有感情朗讀;
2、感悟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3、搜集寫邊塞軍旅生活的古詩。
教學準備:
xxx
教學重難點:
吟誦古詩,想象意境,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xxx
導入:
談話:自古以來,邊疆的戰(zhàn)爭不斷,不少詩人都曾經(jīng)寫過描述邊塞軍隊生活的邊塞詩,而邊塞詩中最有代表性的壓卷之作,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王昌齡的《出塞》。出示幻燈片1(板書課題)
齊讀題目,解題:"塞"指什么(邊關,關塞)。"出塞"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到邊關去守衛(wèi)邊疆。這是唐代代詩人寫邊塞生活詩常用的題目)
簡介詩人王昌齡(出示幻燈片2)
學習詩歌,理解詩意:
下面,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首千古傳誦的佳作,要求讀準字音,讀得有板有眼;(自由讀—指名讀—示范讀—齊讀)(出示幻燈片3,4)
小組討論學習:再次自由朗讀古詩,借助注釋理解每句詩的意思;探討不懂的字詞,如:秦,漢,但使,不教等。
匯報,弄懂每句詩的意思:
。1)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意思是: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邊關,從遙遠的家鄉(xiāng)來守邊關的戰(zhàn)士們還不能回到家鄉(xiāng)。)(出示幻燈片5)
。2)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ㄒ馑际牵褐灰欣顝V這樣的大將守衛(wèi)邊關,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和戰(zhàn)馬越過陰山南下入侵我們了。)((出示幻燈片6)
過渡語:要理解詩局的意思并不難,但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一種何等的思想感情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體會詩人的情感:xxx
學習第1,2句詩:(出示幻燈片7)齊讀詩句,思考:這句詩提到了哪些景物你腦海里會浮現(xiàn)出怎樣一幅畫面(出示幻燈片8的圖片)
探討:
1、師:古代詩人在描寫邊塞生活的詩歌時,幾乎都會寫到明月和邊關。
大家想一想:詩人為何要提到"明月","邊關"呢(小結:大概是守衛(wèi)邊關的將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夜深人靜時,面對這蒼涼的邊關,舉頭望見那明月,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家鄉(xiāng)和親人來。)
這句詩有沒有言外之意呢將士們?yōu)楹我恢辈荒芑氐郊亦l(xiāng)(小結:這明亮的月光仍然像秦漢時期那樣照著邊關,邊關的戰(zhàn)爭從秦漢時期以來,一直沒有停歇過,千百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將士被迫告別親人,遠離家鄉(xiāng),來到千里之外的邊關守衛(wèi)邊疆,一直不能回到家鄉(xiāng)。有的老死邊關,有的戰(zhàn)死沙場,還有的葬身與沙漠戈壁上,沒死的還要繼續(xù)鎮(zhèn)守邊關……)
殘酷的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多大的災難。∵@句詩包含著詩人怎樣一種感情呢(表達了詩人對邊關將士們的同情。)
指導有感情朗讀1,2句。(悲壯,沉重的語調)
學習第3,4句詩:站在這冷清的'月色下,望著茫茫的黃沙,耳聽著呼呼的風聲,邊關的詩人和將士們心中會涌起什么怎樣的心情呢?(引導學生答:恨敵人入侵,很想早日打敗敵人,與家人團圓,怨朝廷腐敗……)
2、師:是啊,此時此刻,詩人和將士們最渴望的是——(出示幻燈片9)(齊讀3,4句);
探討:為何詩人和將士們會有這樣的渴望
小結:因為只有像李廣這樣的大將在,才能使(讓學生答)
——邊關的敵人就不敢入侵
——就能早日平息戰(zhàn)爭,早日與家人團圓
——邊關就會安寧,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
……
3、師:只所以會特別希望有李廣這樣的大將,是因為什么
這句詩的言外之意是告訴我們什么呢?
小結:當時的將帥不愛護士兵,貪圖享樂,貪生怕死。"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這句詩包含著詩人怎樣一種感情表達了怎樣一種愿望
小結:詩人多么希望朝廷能早日任用像李廣這樣的良將;多么渴望早日平息戰(zhàn)爭,使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詩人們都有同感。
指導有感情朗讀3,4句。(激昂,感慨地)
小結:全詩通過眼前看到的實景,用短短的十四個字就表達了心中的愿望,抒發(fā)了強烈的感情,真不愧為七絕的壓卷之作。讓我們再次來美美地朗讀一下這首佳作。
進一步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要求讀得有聲有色。(出示幻燈片10)
。ㄖ该x——欣賞課件范讀(點擊幻燈片11)——自由練讀——齊讀)
拓展延伸:
1、談話引入:王昌齡是一位著名的邊塞詩人,他寫過不少的邊塞詩。他寫的《從軍行》,也是千古傳誦的佳作(出示幻燈片12,13);
2、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3、你從詩中悟到了什么最能體現(xiàn)這種感情的是哪一句詩。(最后兩句最能體現(xiàn)出英雄氣概和愛國之情)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堅定,豪邁地)
總結:
1、學習了本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為世界和平而努力。)
2、像王昌齡這樣的邊塞詩還有很多,你在課外還搜集到哪些呢
。▽W生匯報交流自己搜集到的邊塞詩)(出示幻燈片14)
《出塞》教學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課題“出塞”。你為什么讀sài,詩題中“塞”是什么意思?(邊塞、關塞)
從詩題中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反映邊塞生活和戰(zhàn)爭的詩。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zhàn)生活,后人稱他們?yōu)椤斑吶娙恕保纬闪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眾多的邊塞詩,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眾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提到邊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煙、黃沙、荒草……)
可見邊塞自然環(huán)境惡劣,怪不得王維寫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昌齡寫過“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這樣的詩句。
。▽⑹、血戰(zhàn)、兵戈……)
戰(zhàn)爭是慘烈的,王昌齡曾寫過“黃塵足古今,白骨亂蓬蒿”;王翰也曾寫過“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的詩句。
。墼u:人文性,不管怎樣理解,說成是人類、文化、文明也罷,說成是人性、修養(yǎng)、情操也罷,總之,必須承認,它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意識,一種精神活動,一種思想活動。它的物質基礎仍然是語言。而且,語言本身就能給人以想象,給人以情感,給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學生對古代戰(zhàn)爭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要結合一些資料讓學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新授
1、學習“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出塞》是怎樣描寫邊塞生活的?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這句詩中“人”指的是――?(戍邊的征人)
從詩句中你體會到了什么?(邊塞遠,離家時間長)從哪個詞體會到的?
條件艱苦,戰(zhàn)爭殘酷,離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讓我們從上一句詩中找答案。(明月,邊關)
那“秦時明月漢時關”你怎樣理解呢?
學生回答。
為了理解這句詩,讓我們先看一段資料: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zhàn)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來詩人想告訴我們的是: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依舊是秦漢時的邊關,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舊是萬里長征久未還。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會想些什么?
是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征人們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個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征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征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讓我們一同來看一看,(出示)
、僬魅税装l(fā)蒼蒼的父母,一臉,相互攙扶著,地來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樹下,遙望,忍不住喊一聲;
、谡魅巳崛鯚o助的妻子,替別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遙望著,忍不住別過臉去,偷偷擦拭去眼淚;
、壅魅藷o依無靠的孩子,看見別人的爸爸百般愛護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淚水,稚嫩的心靈在吶喊;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發(fā)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墼u:通過想象,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征人的苦,以及詩歌中詩人所表達的一種情感。讓學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戰(zhàn)爭給廣大的老百姓帶來無盡的痛苦。]
征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jù)《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于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后,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古代的邊塞詩,也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唐·李頎《古意》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zhàn)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fā)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钡牟恍嗉丫。讓我們齊讀。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文后兩句講了什么?
“龍城飛將”指的.是誰?(漢朝李廣將軍)
秦漢至唐,將軍無數(shù),詩人為什么單單提到漢朝的李廣將軍的?
讓我們看一段資料:漢朝李廣將軍以英勇善戰(zhàn)聞名。西漢武帝時,封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聽說后,稱其為飛將軍,一連好幾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區(qū)。
結合資料,說一說從這兩句詩中你讀出了什么?
這兩句是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教師提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3、小結
然而,戰(zhàn)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一起讀全詩。
。墼u: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深深地體味到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良將的思慕,對國家的愛,這一切都是對和平的渴望。在人文性體驗上,給學生一個正確地認識,從小樹立對和平的熱愛]
三、結課升華
學習這首詩,我們不僅僅從字面上理解古詩,更結合了大量資料,讀出了詩人對征人的同情,對良將的思慕,對和平的渴望,這些詩文深處的內容。我還有一些資料可作為這首詩的補充。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zhàn)后,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qū)域,痛心疾首,每過于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zhàn)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jīng)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為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zhàn),經(jīng)過數(shù)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zhàn)后,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師:時光流轉到了今天,通過歷史的天空,從秦漢一直延續(xù)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漢民族政權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戰(zhàn)爭”讓我們感慨,讓我們唏噓,這讓我們看到了和平的可貴,我們呼喚和平。
《出塞》教學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結合課后注解及工具書,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fā)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
讀《靜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請學生結合自身感受,談談想家的感覺。
一、初讀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1、導入《出塞》,板書課題,解題,了解塞的意思,匯報朗讀。
2、簡介當時的歷史背景
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筑長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漢的戰(zhàn)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據(jù)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邊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煙、長城、黃沙(自然環(huán)境艱苦)
4、現(xiàn)在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學生談、齊讀。教師小結:我們是怎么初步讀懂古詩的?小結初步讀懂古詩的方法。(板書:邊關)
二、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自由讀詩,注讀,初步理解詩意
2、詩中有一個詞,高度概括了當時,邊塞戍邊的事,你能找到這個詞嗎?(萬里長征)
3、為什么征人戍邊叫萬里長征呢?(邊塞遠;時間長)
4、你還從哪里看出時間長?(人未還)
5、出邊塞戍邊的征人,為什么不見回家呢?
(小組討論)戰(zhàn)事頻繁終老邊塞戰(zhàn)死沙場
6、自古來,是多少時間呢?自秦漢以來,邊關戰(zhàn)事頻繁,征人死傷無數(shù):
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7、指導讀這兩句詩
這是敘事,告訴我們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實,該怎樣讀呢?(凝重)
從這句詩中,你還讀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該怎樣讀呢?(同情)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征人戰(zhàn)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
指導讀
8、面對著這樣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說什么?
對征人:
對戰(zhàn)爭:
9、所以詩人這樣寫到: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指導讀出自豪與勇敢
沒有戰(zhàn)爭(渴望戰(zhàn)爭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廣這樣的`將軍,匈奴就不敢度過陰山,侵我邊疆,這樣征人就能早日回家,這是詩人的渴望,這是詩人對和平的渴望。
指導讀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體讀全詩。然而,戰(zhàn)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詩,學生齊誦全詩。
三、結課升華
四、課內外結合,學習古詩
教師印發(fā)詩歌《和平頌》,課后自學,朗誦。
【板書】出塞
明月
邊關家對英雄的渴望
征人父母妻子孩子對和平的向往
《出塞》教學反思
《出塞》一課的教學,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1、古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冻鋈返慕虒W,我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2、創(chuàng)設意象、營造意境。詩歌是一門藝術,對于詩歌的意象的創(chuàng)設和意境的營造,本節(jié)課做了一些嘗試。如本課的導入,借《靜夜思》導入,抓住睹月思鄉(xiāng)中的明月,聯(lián)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節(jié)課創(chuàng)設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親人啊,那么征人望著那從秦到漢一直高懸的明月,心中當作何感想?再如,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fā)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并走進詩歌的呢?我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當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的時候,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3、讀悟結合,體味詩情。以前兩句詩的教學為例,我引導學生從征人和親人兩個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引導學生從征人角度感悟時,在學生初讀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導學生感悟:征人在邊關的生活可能是怎樣的?在學生悟到征人們一個樸素愿望回家后,教師再引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4、以詩解詩,促進感悟!冻鋈返那皟删鋵懙酶叨饶,沒有涉及征人具體的生活事件,這對學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本課教學做了大膽嘗試,補充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xiàn)對前兩句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鳴點。古詩所表現(xiàn)的生活離學生的生活太遠,學生較難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為了幫助理解詩歌,《出塞》教學中,我抓住人人思家這一情感的共通之處,從李白思鄉(xiāng)到自己思鄉(xiāng)的感覺,進而理解有家不能回無家可歸永遠永遠不能回家的感覺,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
但本課的教學,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夠簡潔,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詩的教學,教學環(huán)節(jié)過于繁雜,課堂教學的效率體現(xiàn)不足。此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單調、貧乏,這些都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檢討改正的。
《出塞》教學方案 篇6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結合課后注解及工具書,了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讀悟結合。體會詩人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揭題,摹“塞”之形。
1、板書“邊塞”。師問,讀了這個詞,說說在你的印象中,邊塞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2、教師小結。
3、板書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邊塞詩——出塞
二、誦讀,覺“塞”之味
。ㄒ唬┮蛔x,讀準字音。
1、先請大家自由地讀上2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生自由讀。
3、指名讀古詩。注意正音。
4、全班齊讀。
。ǘ┒x,讀出節(jié)奏。
1、再請大家自由地讀2遍,要求讀出節(jié)奏,注意停頓和語速。
2、生自由讀。
3、指名讀。
4、師指導讀。
5、全班齊讀。
。ㄈ┤x,讀出感覺。
1、師配樂范讀,生想象。
2、指名說。這首詩中的邊塞帶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3、師:帶著這種感覺讀讀詩。
4、全班齊讀課文。
三、想像,品“塞”之情。
。ㄒ唬┢贰叭敝瘧K。
1、師: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點擊出示:萬里長征人未還)在這句詩中,“征”是什么意思?“長征“呢?
2、大家再輕聲地把這句詩讀上2、3遍,邊讀邊想象戰(zhàn)斗時和戰(zhàn)斗后的畫面。
3、生自由讀詩句。(生讀時,播放戰(zhàn)斗時的音頻)
4、生讀詩句,想象畫面。
5、指名說。
6、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戰(zhàn)斗之后的畫面吧。(播放戰(zhàn)斗之后的畫面。)
7、看了之后有感覺?學生自由發(fā)言。
8、補充描寫戰(zhàn)場的詩句。
師:萬里長征人為還!這是何等的悲慘啊!許多詩人也曾描寫過這樣悲慘的景象。我們一起來讀讀。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醪g(古今多少戰(zhàn)士死于沙場無人收殮,白骨累累散亂在蓬蒿叢中,使人觸目驚心。)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_曹操(描繪戰(zhàn)亂后一片凄涼荒蕪的景象。)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李白。(戰(zhàn)后駭人景象,可見戰(zhàn)爭的殘酷。)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是骨!鸥ΓO寫沙場寒冷蕭條,烽煙遍地,白骨縱橫的慘狀。)
9、小結:黃沙漫天,荒草遍野,白骨凌亂。這就是“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劇啊!此時此刻,在你的眼里,邊塞是一個什么樣的邊塞!
10、生自由回答,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悲慘、恐怖、可怕……)
(二)品“塞”之安寧。
1、過度:目睹著邊塞的'悲慘、恐怖、可怕,詩人的心中不能不想,不能不盼。他盼望著什么?——(點擊: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生自由讀句子2遍。
3、師問:龍城飛將是誰?(李廣)你們了解李廣嗎?
補充詩: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從這首詩中,你們看到一個怎樣的李廣?
4、是啊,飛將軍李廣可是一位大英雄。匈奴人聽到李廣的名字是聞風喪膽。
史記記載:
(點擊: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shù)歲,不敢入右北平!妒酚洝
譯文:李廣鎮(zhèn)守右北平,匈奴聽說他的名字,稱他是“漢朝的飛將軍”。躲避了他數(shù)年,不敢進右北平。)
5、師:當飛將軍李廣在邊塞的時候,匈奴數(shù)年不侵。還有“白骨亂蓬篙”的慘劇嗎?(不會)還有“人為還”的悲劇嗎?(不會)
邊塞還會有悲慘、恐怖、可怕嗎?(不會)
6、小結:龍城飛將在,數(shù)歲不敢侵。此時此刻,在你的眼中,龍城飛將在的邊塞是怎樣的邊塞?(安寧、祥和、和平……)
7、引讀:一邊是悲慘、可怕、恐怖,一邊是安寧、祥和、和平,哪一種才是人們心中的邊塞呢?(安寧、祥和、和平……)
師:所以,當悲慘一次又一次彌漫在邊塞時,人們不能不想,不能不盼——生(小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所以,當死亡一次又一次盤旋在邊塞時,人們如何不想,如何不盼——生(小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所以,當恐怖一次又一次籠罩在邊塞時,人們怎能不想,怎能不盼——生(小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拓展,悟“塞’之魂。
1、過度。師:自秦朝統(tǒng)一中國以來,至今已是二千多年,這兩千多年,邊塞是戰(zhàn)亂得多,還是安寧的多?你能說說自秦朝到現(xiàn)在,在邊塞發(fā)生過哪些戰(zhàn)亂嗎?(指名說)
2、出示歷代邊塞戰(zhàn)亂簡史。
秦漢時期,匈奴入侵;魏晉時期,五胡亂華;
隋唐時期,突厥入侵;南北宋朝,遼、夏、金入侵;
清朝數(shù)百年,西方列強入侵;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大舉侵華。
。ㄅ涞统恋囊魳罚瑢W生默讀。)
3、學生談看了之后的感受。
4、小結:看看,這就是幾千年的邊塞,這就是多災多難的邊塞,這就是充滿苦難、死亡、與可怕的邊塞。
當匈奴入侵時,邊塞是怎樣的邊塞?(悲慘、恐怖、可怕)
當今遼入侵時,邊塞是怎樣的邊塞?(悲慘、恐怖、可怕)
當八國聯(lián)軍、日本帝國入侵時,邊塞是怎樣的邊塞?(悲慘、恐怖、可怕)
邊塞二千多年,則戰(zhàn)亂二千多年,二千多年,人們心中總有一種企盼,一種呼喚。你們說說,人們心中呼喚的是什么?(和平、安寧)
5、師:企盼安定,呼喚和平。盡在這首出塞28個字。一起來讀讀這首出塞。
6、總結:但是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就是戰(zhàn)亂中的人們千年的企盼和呼喚!
板書:
出塞
唐王昌齡
悲慘安寧
恐怖邊塞祥和
可怕和平
《出塞》教學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背誦并默寫古詩。
2.朗讀古詩,體會詩的韻律美。
3.了解邊塞詩的風格,體會全詩慷慨激昂,豪邁悲壯的感情,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審美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感悟、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懷。
教學準備:課件、背景音樂。
基礎知識:
1.多音字:
塞sài(塞外)sè(堵塞)sāi(塞車)
還hái(還是)huán(歸還)
將jiāng(將來)jiàng(將領)
教jiāo(教書)jiào(請教)
度dù(度過)duó(猜度)
2.區(qū)別字:
秦()奏()泰()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范讀古詩(配樂),注意生字與讀音。
2.以小組為單位,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二、再讀古詩,感悟詩意。
1.通過預習,哪些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了,哪些還沒有解決,需要大家?guī)椭?
2.小組同學交流討論:你是用什么方法學習和感悟詩意的?
(1)反復誦讀。
(2)上網(wǎng)查找相關的資料。
(3)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4)通過課文中的.注釋感悟古詩。
(5)查找相關書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出節(jié)奏和韻味,學生要做到熟讀成誦。
四、作業(yè):
1.寫生字和古詩。
2.把古詩改編成小故事,講給別人聽。
3.積累其它的邊塞詩。
《出塞》教學方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2.體會語文學習的快樂,掌握感悟古詩的方法。
3.會寫1個字。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1.查找有關詩人王昌齡的資料。
2.收集和閱讀其他的邊塞詩。
(二)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并且通過課后的練習使學生掌握感悟古詩的幾種方法,從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具體建議如下:
1.朗讀指導
教師范讀,學生體驗詩的語感和情感。
學生自由朗讀,感知詩的內容,做到熟讀成誦。
教師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指導其讀出節(jié)奏和韻味。
2.理解感悟古詩。
古詩教學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去體會詩的意境?砂才畔铝袃热荩
(1)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體會詩意。
結合注釋、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以及其在表達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詩中“秦時明月”“漢時關”不是專指秦漢時期的明月和山關,而是用來說明自秦漢以來,邊關戰(zhàn)爭一直在無休止地發(fā)生。這樣一來,“萬里長征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可見戰(zhàn)爭是無情的,帶給人們無盡的苦難。“但”是“只要”的`意思!帮w將”指
漢代名將李廣,由于他英勇善戰(zhàn),威震龍城,被匈奴稱為“漢之飛將軍”。這里
是化用典故,指揚威北方邊關的名將。后兩句詩抒發(fā)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
如果有李廣那樣英勇善戰(zhàn)的飛將軍駐守邊關,絕對不會讓敵騎越過陰山。
(2)體會意境。
在學生理解了詩意之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理解本詩的深遠意境!扒貢r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但在這兩個詞之前加了“秦”和“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fā)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筑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fā)生一系列戰(zhàn)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lián)系起來。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tǒng)攝全篇。
3.閱讀教學
(1)整體感知詩的內容。結合書后注釋,熟讀課文后,小組同學討論感知大意。
(2)結合注釋,學生自主理解詩的意思;根據(jù)詩句,理解詩的意境,并進一步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齡其他的邊塞詩,討論研究他的詩作風格和愛國情懷。
4.活動提示
(1)“把古詩改編成小故事”。這道題是要學生在深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詩改編成一個小故事。目的是要促進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
(2)“看畫面寫詩句,再講一講這幾幅畫”。這道題有兩個要求:一是要根據(jù)自己對畫面內容的理解,寫上相關的詩句;二是講一講這幾幅畫。這道題是想通過一條從詩到畫再從畫到文的訓練途徑培養(yǎng)學生閱讀、聯(lián)想、表達的綜合能力。教學時,教師可用書上的原題引發(fā)話題,也可根據(jù)班級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其他形式組織教學。
(3)“古詩的感悟”。這一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向學生提供幾種感悟古詩的途徑與方法:①上網(wǎng)查找資料;②反復誦讀進行感悟;③利用插圖進行感悟;④利用課文中的注釋進行感悟;⑤查閱辭典。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如果飛將軍李廣今天依然在世,就絕不會讓胡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漢朝的將士們把勝利的旗幟插滿了陰山,將士們決心保衛(wèi)邊關,全殲敵人,連敵人的一匹馬都不讓活著回去。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將士們在大漠黃沙中身經(jīng)百戰(zhàn),盔甲都已經(jīng)磨穿了?墒撬麄儓髧亩分疽廊徊粶p,發(fā)誓不攻破樓蘭,不殲滅敵人決不回還。
(4)“積累”。這道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去認識、了解更多的邊塞詩。選入的是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這是一首充滿戰(zhàn)斗生活氣息的詩,描寫了守邊的將士黑夜追擊敵軍的情景:侵犯邊疆的敵軍趁著黑夜沒有月光,偷偷逃跑,驚飛起大雁,將軍一聲令下,戰(zhàn)士們個個斗志昂揚,騎上戰(zhàn)馬,刀出鞘,箭上弦,此時此刻,大雪彌漫,剎那間飛雪將弓箭和大刀全都覆蓋上了。
課文中的注釋很多,學生可能還不習慣閱讀注釋,要教給學生充分利用注釋,用“代入法”學習古詩,讓學生結合書后的注釋、利用工具書去自學古代詩詞。
5.課時安排:建議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教學中,學生對于后兩句詩的歷史性意義理解上會有些困難。為什么如果李廣將軍健在,絕不會讓匈奴兵馬越過陰山呢?這就要求教師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對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加以介紹、講解,來體會詩人借古諷今的寫法以及詩人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情懷。
《出塞》教學方案 篇9
來自福州錢塘小學李清華老師的這份《出塞》教學設計,能緊密地結合我們這次培訓所貫徹的理念和觀點,體現(xiàn)了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整合,體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傮w上看李老師的這份教學設計,它包括了課程標題和教材內容分析,教學目標闡述,學習者特征分析,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教學環(huán)境及資源準備,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設計,幫助與等內容。現(xiàn)具體評析如下:
1、完整性和規(guī)范性
李老師的這份《出塞》教學設計體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所有必需的環(huán)節(jié)都明確地寫出,而且前后一致,因此這是一個整體的解決問題,而不是各個要素地簡單的堆砌。
(1)教學目標闡述
李老師所確定的教學目標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不僅反映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而且體現(xiàn)了不同學習者之間的差異;目標的闡述清晰,具體,不空洞,不僅符合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而且便于教學中進行形成性。
。2)學習者特征分析
李老師對于學習者特征的分析是這樣的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較強。學生具有一定的古詩詞素養(yǎng)。這是從認知特征,起點水平和情感態(tài)度準備情況進行分析,明確地列出學習者的特征。
(3)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在《出塞》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了多種教學策略的綜合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法和拓展閱讀法優(yōu)化組合;這種教學策略既能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能夠成功實現(xiàn)教學目標;活動設計和策略一致,符合學習者的特征,教學活動做到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活動要求表述清楚。
。4)教學環(huán)境及資源準備
李老師在《出塞》教學設計中充分發(fā)揮了課件媒體的優(yōu)勢,信息技術的運用有效;促進了課堂的教和學。
(5)教學過程設計
李老師在《出塞》教學設計中教學思路清晰(有主線,內容系統(tǒng),邏輯性強),結構合理;注重新舊知之間的聯(lián)系,重視新知識的運用;教學時間分配合理,重點突出,突破難點;有層次性,能夠體現(xiàn)學生的發(fā)展過程。
。6)教學設計
李老師《出塞》的教學設計中有明確的內容和標準;有合理的朗讀練習,讀的內容,次數(shù),方式合理,有層次性,既能落實雙基要求,又注重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提高;注重形成性,了工具;針對不同的結果及時的`反饋,而且以正向反饋為主。
。7)和幫助
李老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產(chǎn)生的問題和困難有所估計,并提出可行的幫助和支持;有完整的有課后;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學習的主題。
2、可實施性
李老師的《出塞》教學設計具備有良好的可實施性:
。1)時間因素。李老師在運用此的教學時,所需時間安排十分合理,包括教師的教學時間,學生的學習時間安排得當。
。2)環(huán)境因素:李老師設計的這份教學設計對教學環(huán)境和技術的要求不高,可復制性較強,操作方便。
。3)教師因素:《出塞》這份簡單可實施,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風格,特點及其預備技能;
。4)學生因素:李老師針對學生的情況,對學生的預備知識,技能以及學習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比較合理。
3、創(chuàng)新性
李老師的這份《出塞》這份教學設計,既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法上有創(chuàng)新,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術的有效應用。
1,創(chuàng)設情境,強化感受
《出塞》一詩描寫的歷史年代背景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距離遙遠,學生在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方面困難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鼓勵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本節(jié)課中,李老師注重通過錄象播放,音樂渲染,語言描述等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詩歌,繼而情動辭發(fā)與詩人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感受邊塞的印象時,教師播放冷月照邊關的凄涼畫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完全把學生帶入到征人痛苦,無奈的情感世界,令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礎上,配以教師的入情解說,激情誦讀,詩句在學生的頭腦中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壯的情景,學生自然入情入境,讀出了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學生的語言大門被情感推開了,他們暢所欲言,和詩人的情感,詩句的情感融為一體,既加深了對詩歌感情的領悟,又培養(yǎng)了表達能力。
2,以詩解詩,促進感悟。
教學古詩,不能限于對古詩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詩句意思的疏通,更應引導學生在歷史文化的背景下對古詩的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冻鋈愤@首詩高度凝練,再加上學生年紀小,這方面的歷史知識,文學積淀缺乏,學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邊塞的艱苦荒涼以及戰(zhàn)爭的慘烈有較大困難。為了突破難點,李老師力求將其放在一個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解讀,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內在感情。本課教學李老師做了大膽嘗試,補充多首相關主題的詩助讀,通過對補充詩歌的理解實現(xiàn)對這首詩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了解邊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相機出示了四首反映邊塞軍旅生活的詩歌——高適的《塞下曲》,杜甫的《后出塞》,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從軍行》。學生通過這幾首詩的補充學習增加對邊塞古戰(zhàn)場的了解,認識它的荒涼寂寥,戰(zhàn)爭的艱苦以及慘烈,感受到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包蘊的巨大歷史悲愴,無限深沉嘆息。再如,為了幫學生體會到詩人心中的渴望,將士們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心愿,補充了唐朝詩人盧倫的《塞下曲》,認識到只有像李廣那樣的飛將軍鎮(zhèn)守邊關,胡亂才會平息,邊塞才會安定。這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對詩歌的蒼涼意境學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領略。
3,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本詩意境雄渾蒼涼,發(fā)千古感慨,如何讓學生感悟并走進詩歌的呢
李老師在教學中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解讀感悟詩歌的前兩句。教師引導學生去勾畫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體味出描寫的景物雖然普通,但包蘊的情感卻不簡單——時間漫長,戰(zhàn)爭無休無止。再如,教學第二句詩時,李老師引導學生抓住字眼感悟,力求做到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促讀。如在學生研讀詩句后,李老師引導學生談感悟:學生有的體會到強調長征,從家鄉(xiāng)到邊關路途遙遙;有的體會到要突出人,將士們都沒有回來;有的則體會到要突出未還,因為這是世世代代人們的共同悲劇。教師再指導朗讀這兩句詩,這樣,學生對這兩句詩的體會就更深入了一個層次。
但本課的教學也有亟須改進的地方。例如本節(jié)課雖然注意了朗讀的指導,但學生只做到語氣語調語速上的模仿,內心內的情感并沒有與詩人達到共鳴。此外,在具體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單調,貧乏,這些都是今后教學中應該檢討改正的。
《出塞》教學方案 篇10
學習目標:
1.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詩中的感情。
2.學習閱讀古詩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3.培養(yǎng)學生主動搜集資料,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激發(fā)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學習重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感情。
學習難點:
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準備:
1.學生:預習古詩,借助注釋初步理解詩意;搜集邊塞詩,并朗讀;搜集中國現(xiàn)代國防知識。
2.教師:多媒體課件、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唐詩。
學習過程:
一.古詩接力。
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不少古詩,讓我們先來做一個小小的游戲…——古詩接力,怎么樣?
二.導入新課,交流學法。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出塞》,了解“塞”的意思(板書:邊關)介紹王昌齡(出示幻燈片)
過渡語:熟讀古詩,初步讀懂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詩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2、學生全班齊讀古詩。
三、結合注釋,理解古詩,感悟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1、感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抛x一讀。
、葡胍幌。這兩句詩講了什么呢?古詩描繪的是哪個時期的情景?
詩中的邊塞在哪兒?這兩句詩有沒有講述一件有關征人的具體事情?
、钦f一說。同一時間在邊塞看見到的.景象,怎么月亮是秦朝的,而關塞是漢代的呢?
⑷學一學。想象:同學們,如果你是邊塞的一名戰(zhàn)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勞作戰(zhàn),夜晚孤獨望明月,會想些什么呢?
、蓢@一嘆。假如你是征人,面對這樣的生活,你心中可能會作何感嘆?(思念家人、恨、渴望、愁、盼、苦)
、收b一誦:征人們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個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征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征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過渡:征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發(fā)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可是征人們回家有望嗎?
。病⒏形颉暗过埑秋w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艑W生讀詩。把古詩中隱藏的名將找出來,想想匈奴人為什么稱李廣為
“飛將軍”?“但使”是什么意思?
、谱髡咴谶@里假設了什么?介紹李廣。
、菍W生匯報,教師引讀。從這種假設中,你感受到了詩人怎樣的觀點和希望?(這兩句詩表達了王昌齡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關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⑷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學生談,教師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的希望,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征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⑸整體讀全詩。然而,戰(zhàn)爭停止了嗎?
。ㄊ前,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
六:屏幕出示《出塞》全詩理解(課件),學生齊誦全詩。背誦古詩。
七.交流邊塞詩。
你在課外還讀過哪些邊塞詩?能讀給大家聽嗎?(會背更好)
教師出示《塞下曲》《涼州詞》,學生齊讀。
八、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這首古詩不僅反映遠離家鄉(xiāng)的士兵為抵御外侮而長期戌邊“萬里征戰(zhàn)”的艱苦生活,而且表達消除邊患,使人民過上和平生活的強烈愿望,這樣把個人安樂與國家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是此詩的難能可貴之處。全詩寫得悲壯而不凄涼,暢明而不淺露,體現(xiàn)了王昌齡七言絕句的特有風格。
【《出塞》教學方案】相關文章:
教學方案04-22
教學的方案04-15
線上教學課程教學方案01-24
教學策劃方案04-07
線上教學的方案04-09
教學活動方案09-28
教學督導方案11-29
音樂教學方案12-09
安全教學方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