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99久久|国产剧情网站91|天天色天天干超碰|婷婷五天月一av|亚州特黄一级片|亚欧超清无码在线|欧美乱码一区二区|男女拍拍免费视频|加勒比亚无码人妻|婷婷五月自拍偷拍

古代文學畢業(yè)論文

探討文學史的寫法

時間:2023-04-01 09:25:50 古代文學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探討文學史的寫法

  文學史寫作,應該不再是材料的機械陳述,而是應該將研究對象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3、文學史寫作,應該能從感性的材料中不斷升華為理性的概括,從而將似乎沒有規(guī)律的文學史現(xiàn)象,總結出某些規(guī)律性的理論,并將這些理論在文學史的實踐中加以驗證。

  探討文學史的寫法

  內(nèi)容提要:文學史寫作,應該不再是對前輩學者的人云亦云,而應有新的視角、新的思維,新的思考;應該不再是材料的機械陳述,而應將研究對象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應能從感性的材料中不斷升華為理性的概括。

  木齋《宋詞體演變史》以“詞體”建構宋詞史,開辟了詞學研究的新天地,書中隨處可見作者深刻的思想,可稱“有思想的學問”;木齋此作是對通行觀點的“顛覆”。

  關鍵詞:詞史寫作 木齋 顛覆

  文學史該怎么寫,有沒有或該不該有固定統(tǒng)一的模式?羅宗強先生《文學史編寫問題隨想》一文認為:“文學史誰愛怎么寫就怎么寫!只要它的編寫者是嚴肅的,學風是嚴謹?shù)木涂梢浴?/p>

  ” 強調(diào)不必追求一種模式,應有“學術個性”。

  [2]先生所論極是。

  詞史已有不同的寫法:1、通代詞史,如劉毓盤的《詞史》、胡云翼的《中國詞史大綱》、許宗元的《中國詞史》、黃拔荊的《中國詞史》等,以作家為綱,作品為目,按時代先后順序敘述;

  2、斷代詞史,如陸侃如、馮沅君的《中國詩史》近代部分(實際上即是唐宋詞史)、楊海明的《唐宋詞史》、張仲謀的《明詞史》、嚴迪昌的《清詞史》等;3、按流派構建的詞史,如劉揚忠的《唐宋詞流派史》等;

  4、類別詞史,如楊海明的《唐宋詞風格論》(專論唐宋詞風格演變史)、鄧紅梅的《女性詞史》等;5、史論結合的詞史,如劉尊明的《唐五代詞史論稿》、王兆鵬的《唐宋詞史論》等,還可以寫詞調(diào)演進史、詞人生活史、詞人心態(tài)史、愛情詞史、山水詞史等。

  一部詞史,在很大程度上,即是名家名作史,木齋先生《宋詞體演變史》以“詞體”建構宋詞史。

  作者《前言》自述道:“這是一次欲以詞體演變史來勾勒唐宋詞演變歷程的嘗試。

  之所以要嘗試以詞體史來勾勒詞史,是有感于一般的文學史、詞史寫作,容易陳列眾所熟知的材料,成為時代背景、詞人生平、思想內(nèi)容、藝術特色的機械陳列,因而會缺乏深度和新意;而論文的寫作,雖然具有深度和新意,卻不能構成一個有機的聯(lián)系,或說是一個體系,只能解決有關研究領域的某些局部問題。

  而局部問題研究的缺陷,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研究范圍大小的問題——由于研究者著眼于所研究問題的局部性,在大文學史觀缺席的情況下,往往會使研究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從整體和宏觀的視角給予微觀的把握。

  ”[3]因此,作者嘗試以寫作論文的方式來寫作詞體史,即具體的每一章節(jié),都由一篇或者數(shù)篇論文來組成,以進行局部問題的深入探索,同時,又以文學史的規(guī)模和思路,來規(guī)范每一個局部問題(即每篇論文)的命題和內(nèi)涵,從而將詞體的個案研究與宋詞史的總體走向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

  作者對“詞體”做了明確界說,本書所論“詞體”,并非指區(qū)別于“詩”的廣義“詞體”,而是專指狹義的“詞體”:“‘狹義的詞體’,是指那些在詞史流變中呈現(xiàn)自己獨特的范式和風格,自辟蹊徑,卓然名家,并且被其他詞家效法的詞人詞作。

  其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獨特性,即迥然而異于他人之詞;二是影響性,即其樣式和風格獨到而又具有相當?shù)乃囆g水準,從而產(chǎn)生詞史影響,引起他人仿效。

  ”(P1)該書的研究視角,落在宋代眾多詞體中那些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詞體上,它們堪稱是“詞體中的詞體”:從宋初體、柳永體、晏歐體、張先體、東坡體、小晏體、少游體、山谷體、方回體、美成體,到易安體、稼軒體、白石體、夢窗體,共計十四體。

  以十四位詞人為中心視角,并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勾勒宋詞體的演變路線圖。

  與傳統(tǒng)的宋代詞史相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宋詞體演變史》,也可以說是一部精煉的詞史,忽略宋詞在演變歷程中的那些非本質(zhì)的細節(jié),從而達到凸顯宋詞演變歷程的效果。

  傳統(tǒng)的詞史,與傳統(tǒng)的中國文學史相似,更多地注重將每個時代的歷史背景、作家背景和作品狀態(tài)列示出來,而該書,更為強調(diào)研究每一種詞體在宋詞整個歷程中的特質(zhì)、地位和變革,研究諸多詞體之間縱向的位置和關系。

  重點突出,而不是面面俱到,又有史的線索,點、線、面三結合。

  不是進行孤立、靜態(tài)的研究,而是將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的、動態(tài)的“史”來加以詮釋。

  如此,更能合理把握詞史本質(zhì)和內(nèi)在演變規(guī)律。

  這種獨特的框架結構,有別于通行的詞史著述模式,開辟了詞學研究的新天地,堪稱詞史的新建構、新突破,是一部既嚴肅又有個性的詞史著作。

  全書章節(jié)安排合理,如每章都有一節(jié)“概說”,各章結構大體相同,又有差異。

  每一章節(jié)皆有新意,獨立出來,都是一篇優(yōu)秀論文。

  作者從抒情內(nèi)容、題材的選擇與處理、人物形象的描繪、表現(xiàn)手法、語言風格、章法、意象等方面對“詞體”做了綜合考察,從不同角度挖掘詞體的內(nèi)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使人們對宋詞史有了全面、立體的認識。

  換一種新的視角審視詞史,確有不少欣喜的發(fā)現(xiàn)。

  全書格局宏大,角度新穎,獨辟蹊徑,自成體系。

  作者有強烈的史意識,注重動態(tài)地把握詞史流變,又注重宏觀綜合概括,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為基礎,加上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的結論自然既新穎,又準確。

  此著新見迭出,精彩之處不勝枚舉,許多論斷都給讀者以啟發(fā),此僅舉其要者。

  如宏觀概括詞史演進規(guī)律,極為精辟:“在詞體的社會階層屬性上,是一個下移的過程,即由宮廷之詞,而分流為歌妓詞和士大夫詞,最后定格為詞人之詞;而從詞體的藝術屬性上,則是一個不斷雅化的過程,最后,到南宋姜吳時代達到了雅化的極致。

  ”(P3)“東坡體之所以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還不僅僅是由于有了張先體、晏歐體的奠基以及范仲淹之后整個士大夫階層的群體覺醒,更由于東坡首先實現(xiàn)了由應社、應歌的應對他者的寫作方式,成功轉型為非應的自我抒懷,從而將張先、晏歐的詞體士大夫群體意識表達,轉型為士大夫精英的個性化表達。

  ”(P3)論“小晏體”時,聯(lián)系到整個文學史:“小晏體表面雖為醇酒婦人,實則卻是小山人生觀念的一種表現(xiàn)。

  可以說,陶淵明隱于田園,阮籍隱于醉酒,林逋隱于西湖山水和梅花,東坡歸隱于內(nèi)心世界,而晏小山則隱于小晏體中的歌兒舞女、醇酒夢境。

  這將是明清以來悲涼之霧遍布華林的主流思潮。

  從這個角度來說,小晏體與東坡體又有異曲同工之妙,殊途同歸之實”(P140)作者重點論述“美成體”現(xiàn)象與詩歌領域中的江西詩派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極富理論深度:“美成體所開辟的新天地,若是不求全面的話,概言之,

  首先是一種法度精神,其次是詞體的進一步向士大夫文化的轉型,再次是一種末世情懷,是一種悲哀的、灰暗的人生色調(diào)。

  而這些精神,雖然應該說是當時政治的、歷史的、文化的多種因素的合成,但就最為直接的影響而言,筆者認為,美成體的創(chuàng)制,實際上是詩壇上盛行已久的江西詩派的詩學精神一脈相傳的結果。

  ”(P184)

  第二章中,作者論道:張先(990—1078)的生年比宋祁(998—1062)早八年,但宋祁卻仍在宋初體范疇之內(nèi),而張先卻代表了后一個時期的詞風。

  其實,年齡差距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重要的是兩個人實際的詞體特質(zhì)。

  張先雖比宋祁年長,但由于張先的生活,更為接近士大夫之間的群體生活,更早地使用了詞作為士大夫酬贈往來的載體,從而具有開風氣之先的歷史地位,而宋祁的詞風仍然逗留在宋初的寫作習尚。

  更何況,張先比宋祁晚死十六年,他的寫作生命是長于宋祁的。

  (P37)這一論述,啟發(fā)我們反思文學史寫作中,作家先后秩序的排列完全以生卒年為依據(jù),是否合適?

  第五章中,作者就劉熙載的張先“始創(chuàng)瘦硬之體”的觀點進行發(fā)揮,詳盡分析了“瘦硬體”的內(nèi)涵,認為張先詞改變了傳統(tǒng)詞的寫法,完成了由前人的女性虛擬想象寫作,而為士大夫生活情感真實寫作的轉型,

  實現(xiàn)了由含蓄而為“發(fā)越”的風格轉換,顯示了詞的詩體屬性,實現(xiàn)了由描寫式向敘說式的詞體句式轉移,實現(xiàn)了場景由小巧而闊大的轉移。

  作者認為,“張先體”的“瘦硬”是在尊重詞體“別是一家”內(nèi)在規(guī)律之下的“瘦硬”。

  如此對張先詞的解讀和評價,是新穎又深刻的。

  作者以“雅俗”構建宋詞史,以取代傳統(tǒng)的“婉約”、“豪放”論。

  認為蘇軾詞的本質(zhì)是對詞的雅化,美成詞是“以俗為雅”。

  作者強調(diào),應該摒棄前人的“婉約”、“豪放”的偏見與成見,而對“詞體”賦予新的認識。

  這是對傳統(tǒng)觀念的修正和完善。

  此著重視研究詞體的“原生態(tài)”與“衍生態(tài)”,啟發(fā)我們評價宋詞時,不應將虛擬情感與真實情感劃等號,宋代許多詞作是“商業(yè)化”寫作,是虛擬情感,不是寫詞人自己。

  注重動態(tài)分析,如將“東坡體”的形成歷程分為密州之前的“雛形期”,密州、徐州、湖州時期的“形成期”,黃州之作,則完成了由“應體”向“非應”的飛躍。

  注重淵源和影響探討,如第十章論“美成體”的“法度”,即追溯到江西詩派的“法度”;第十四章第一節(jié)論夢窗詞的接受歷程,實際上,是一部精煉的夢窗詞接受史。

  注重“關系”研究,探討各因素間的“交互”影響。

  注重比較研究,將詞體與詩體比較,尤重名家間比較,如晏殊與歐陽修比較,黃庭堅與蘇軾比較,黃庭堅與賀鑄比較。

  注重反思,如第十二章論“稼軒體”時,首先對“豪放婉約論”進行“批判”和反思。

  論證時,不是四平八穩(wěn)、面面俱到,而是集中筆墨,論述主要特征,作者十分強調(diào)“本質(zhì)”,即抓住研究對象的本質(zhì)特征,而舍棄一些枝節(jié)問題。

  該書旁征博引,有大量的量化分析作為對論點的支撐。

  如第六章中,作者提出“東坡體”發(fā)生了由“應”向“非應”的飛躍,將東坡倅杭時期、密徐時期和黃州時期的詞作,分別做了量化分析,在將倅杭時期的詞作逐首辨析之后,得出結論說:“清點東坡倅杭時期之作,

  共計有詞作五十一首,其中應社詞作四十首,應歌詞作五首,這一數(shù)據(jù),證據(jù)確鑿,說明東坡詞早期的寫作,基本是面對他者的應體之作,只有六首不能確認與他者的關系,但也各有其原因。

  ”(P115)這樣,關于“東坡體”起于“應”的觀點,就有了強有力的證明。

  接著,對密徐和黃州不同時期的詞作一一量化統(tǒng)計,得出明確結論:密徐時期“應體”之作占據(jù)一大半(百分之五十五);黃州時期共計有詞作七十八首,應體之作共計有三十五首,應體之作第一次沒有達到百分之五十。

  這個數(shù)據(jù)表明,“東坡體”在數(shù)量上實現(xiàn)了由應對他者的應體之作,向面對自我、抒寫自我的“非應”的飛躍。

  又如第九章中,作者對黃庭堅“山谷體”八十一首題材進行了量化分析,分成十五類,在此基礎上進行定性分析。

  第十一章中,將《全宋詞》中四十七首易安詞分類,將“易安體”題材構成、具體寫作對象和性別視角皆做了統(tǒng)計分析。

  靠數(shù)據(jù)說話,憑具體的事實立論,而不是主觀臆測,任意發(fā)揮。

  如此,自然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澄清了長期以來學界的模糊認識。

  “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同時結合定性研究,對宋代各“詞體”重新進行“定位”。

  這種治學方法,在學風浮躁的當下,尤其值得稱賞。

  作者視野開闊,并不局限于就詞論詞,還重視宋詞的“文化”特性研究。

  如論證柳永詞的“近代文化”屬性,作者認為,詞體產(chǎn)生于盛唐,而唐五代之際,還是典型的宮廷文化時代;柳詞所具有的市井歌伎俗詞的特征,則是唐宋之際由貴族文化向平民文化轉型的產(chǎn)物,柳永不但寫作市井生活、市井情調(diào),而且寫作自己的真實情愛,

  并且是與賣身女之間的泛愛,這就必然地溢出傳統(tǒng)士大夫文化的范圍,而擁有了近代文化的性質(zhì)。

  柳詞的慢詞長調(diào)、鋪敘寫法、以白話入詞等等寫作特色,其實都是這一屬性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近代文化這一屬性的必然結果。

  (P41)

  作者善于由具體研究中提煉出理論,并進行“命名”,如分析賀鑄《橫塘路》詞時,作者論述到:文學寫作,可以大體分為背景式寫作和創(chuàng)作式寫作兩種方式,前者真實、生動、具體,后者概括、凝練、空靈。

  就詞體而言,飛卿時代多為虛擬的創(chuàng)作,東坡體則多為具有具體背景的寫作,到黃庭堅的山谷體,延續(xù)東坡體的具體場景,我們能從中讀到哪些作品寫于黔州,哪些寫于戎州,賀鑄的方回體,則具體背景的寫作方式日益淡化消隱,而創(chuàng)作式的寫作日益突出。

  (P182-183)作者提煉出“背景式”寫作和“創(chuàng)作式”寫作兩個概念,并結合詞史論述,觀點新穎,極有理論價值。

  作者對詞學史上的“命名”,進行挖掘、梳理,還重新“命名”,如“應體”與“非應體”,又如“館閣體”的命名,并與“西昆體”對比,皆發(fā)前人所未發(fā)。

  書中隨處可見作者深刻的思想,可稱“有思想的學問”,而不是為了學問而學問。

  由此,筆者聯(lián)想到時下對“乾嘉學派”的評價。

  “乾嘉學派”的主流是有思想,關心世道人心。

  當下,有些學者沒有認清“乾嘉學派”的真精神,誤將乾嘉學派“末流”當作學術“主流”和 “正宗”,以為天下之“學問”盡在“考據(jù)”的“乾嘉學派”,非此,皆不是“學問”,有思想是空談,宏觀研究是空疏,甚至對梁啟超、胡適那樣的大學者的學問也鄙視譏評。

  “學問”變成純粹的技能,變成去除思想內(nèi)核的材料編排,學者變成純粹的“工匠”,這樣的“學問”,意義究竟有多大?我們應認清“乾嘉學派”的真精神,提倡有思想的真學術,糾正學問凸顯、思想淡出的傾向。

  須知,只有具備深刻的思想,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

  學術與思想密不可分,“學術思想”連稱,無學術之思想,多是無根之游談,無思想之學術,多是資料堆砌,意義不大。

  王元化先生所倡導的“有思想的學術”和“有學術的思想”,才是真學術。

  作者思維敏捷,視野開闊,博學多識,見解深刻。

  恪守學術的懷疑精神、求實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膽大心細。

  不迷信權威,不盲從“定論”,如對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李煜開始“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觀點的質(zhì)疑,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如拜倒在權威腳下,對權威的觀點從不敢懷疑,不敢說一個“不”字,學術事業(yè)是不可能前進的。

  當下,古代文學研究界最缺乏的就是這種勇氣和精神,不少論著只是注釋權威的觀點,不敢有己見,以求穩(wěn)妥。

  筆者由此想到,學術要創(chuàng)新,要前進,必須有大膽懷疑精神,必須提倡和踐行五個“懷疑”,即“懷疑權威”、“懷疑傳統(tǒng)”、“懷疑定論”、“懷疑書本”、“懷疑前輩”。

  舍此,一個學者是不可能大有作為的。

  作者長于求異思維,從“反面”看問題,從“沒問題”處看出問題,不少觀點皆人所未道,新人耳目,是對通行觀點的“顛覆”,結論未必“無懈可擊”,但確有新意,至少能引發(fā)人們的進一步思考。

  在拜讀全書的過程中,作者的語言風格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

  詞史研究,既是“史”的研究,強調(diào)史的客觀性、真實性,史的發(fā)展脈絡,史的規(guī)律總結,又是“文學”研究,強調(diào)審美性、感性,要求語言優(yōu)美流暢,有個性,詞是“純美”的文學,研究它尤其需要優(yōu)美的語言。

  作者論文帶著激情,書中將客觀史實描述與主觀價值評判有效結合一起,較通常著作更具個性色彩,從中可見作者的風采,行文亦獨具個性,清新靈動、優(yōu)美流暢,富有氣勢和情味。

  這對某些“新八股”式艱澀板滯、干枯乏味的學術論著寫作語言模式,也是一種矯正。

  讀木齋先生著作本身,即得到一種高雅的審美享受。

  他的論文和著作一直受到大學生和古代文學研究者、愛好者的普遍歡迎,獨具個性的語言也是原因之一。

  學術界早已提出唐宋文學研究應該“審美化”,因為唐宋詩詞實在太美了。

  作者一貫將唐宋詩詞研究“審美化”,善于欣賞美、挖掘美,積極地研究美、傳播美、創(chuàng)造美,這是十分值得稱道的。

  作者在《后記》中說:“學術既然是一個求索真理的過程,謬誤和階段性的認知就會是一種正,F(xiàn)象,超越自我,甚至是不斷地超越自我,也是一種正,F(xiàn)象。

  一個個體生命的存在,也許終生都不能得出最后的絕對真理,但他只要是一種真實的、誠懇的、認真的求索,哪怕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也會比那歷史教員式的照本宣科有意義。

  ”(P328)作者不僅有挑戰(zhàn)權威、顛覆定論的勇氣,更可貴的是有挑戰(zhàn)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氣。

  辛勤耕耘,頻頻收獲,從《蘇東坡研究》到《唐宋詞流變》,再到《走出古典——唐宋詞體與宋詞的演進》,每一本專著的問世,都是對自我的一次超越。

  現(xiàn)在,作者奉獻出一部厚重的詞學專著,這是自己學術生命的升華,也是完成又一次大的自我超越。

  此書是十年磨一劍的結果,其問世是水到渠成的。

  作者正處在學術生命的豐收期和收獲期,學界同仁和廣大讀者有理由相信,此書的面世,并不意味著結束,而是又一次開始。

  作者在寫作完成這本書稿之后,追本溯源,進一步思考和研究了唐五代曲詞的發(fā)生史,暫定名為《唐五代曲詞發(fā)生史》,我們期待著更加精彩的專著早日問世。

  作者《后記》中另有一段議論意味深長:“我從來沒有一種專業(yè)的態(tài)度,而是抱著一種游戲的態(tài)度,一種玩的態(tài)度。

  對學術,我也確實是抱著審美的態(tài)度。

  換言之,學術寫作,是一種人生存在方式,一種樂趣。

  每當研究一個新的問題,寫作一篇新的論文,都能使我感受到一種創(chuàng)造生命的快樂。

  ”(P 328 )筆者深有同感,以“玩”的態(tài)度做嚴肅的學問,享受做學問的樂趣,而不是將學問當作追名逐利的工具。

  這是一種做學問的境界,也是一種人生境界。

  當下學者,應該追求這種境界。

  筆者凡俗,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綜上所述,筆者從木齋的《宋詞體演變史》的個案,探討了詞史的寫法,并進一步擴而廣之,反思文學史的寫法,是否可以得出這樣的幾點初步的見解:1、文學史寫作,應該不再是對前輩學者的人云亦云,而是應該有新的視角、新的思維,新的思考;

  2、文學史寫作,應該不再是材料的機械陳述,而是應該將研究對象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3、文學史寫作,應該能從感性的材料中不斷升華為理性的概括,從而將似乎沒有規(guī)律的文學史現(xiàn)象,總結出某些規(guī)律性的理論,并將這些理論在文學史的實踐中加以驗證。

【探討文學史的寫法】相關文章:

多民族文學史觀與多民族當代文學史10-08

文學史上經(jīng)典的哭隨筆10-05

日本文學史簡歷模板10-09

現(xiàn)當代道教文學史研究論文10-08

現(xiàn)代文學史論文題目10-01

古代文學史論文參考范文10-01

古代文學史料與古代文學10-01

悼詞的寫法10-08

教案的寫法10-07